配色: 字号:
现代文I篇:中华传统海洋文化主题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永州模拟)
2023-10-22 | 阅:  转:  |  分享 
  
(湖南省永州市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
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
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
,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
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
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
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
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
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
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
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
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
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
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
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
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
,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
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
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
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
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
的迁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形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
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
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
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
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
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
,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
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3分)A. 黑格尔认为,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内陆文化。黑格尔这一观点是片面的。B. 中国既
有广袤的大陆,又有辽阔的海疆,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陆地和海洋双重品格,其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C.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
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D. 中国海洋文化富有开拓进取精神,西方几百年的海洋
史,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就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一些观点
认为中华文明与海洋关系不大,原因是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如黑格尔就曾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B. 汉代时,国人开始走向远
海,并且有了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交流,东至日韩,南达东南亚各国。C. 海洋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进程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明清,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大规模的海上航行。D. 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
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南越王墓出土了多件舶来品或是带有异域色彩的文物,其中有波斯风格的银盒、异域特色的金花泡、乳香、非洲象牙、饰花
石髓珠等。B. 隋炀帝派屯田主事常骏等人,挑带5000匹绸缎厚礼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赤土国王回赠金芙蓉冠、龙脑等物,两国建立
邦交,互通使节。C.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梯航万国”的海上贸易十字路口,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人们,纷至沓来侨居在这里。D.
浙江吴兴、福建连江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船或木浆的遗存,古籍《物原·器原》中记载“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楫”。4. 请以明
清时期海洋文化的发展为例,谈谈你对“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的理解。(4分)5. 作
者是如何批驳黑格尔观点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1. D 2. C 3. D4. ①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
起伏,曲折发展。明清两朝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碍了海洋文化的发展。②但文化不是一朝一
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无法改变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5.
①开头陈述黑格尔的观点,直接指出其观点的片面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②然后以史实为证,论述中国
传统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精神特质,并且这种海洋文化精神特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多元同构、开拓进取等精神特质不断强化,直击黑格尔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停滞的”观点。③最后进一步指出开放包容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基本特质,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
重要精神特质,总结全文,照应、强化自己的观点,有力驳斥了黑格尔的观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的能力。D.偷换概念,“具有强烈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是海洋贸易的过程”,而不是海洋史。原文是“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
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用的是“可以说”,选项太过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原
因是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偏概全,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B.“汉代时,国人开
始走向远海”错误。原文是指汉代走向远海,有了更具体的记载,并不是汉代才开始走向远海。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促进
了……”促进形成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原因是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大海的自然属性促进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
神。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B、C项是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对外交往,体现了开放包容
的特点。D.表明开始航海活动的时间早,不能体现开放包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明清两朝海
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结合“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
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
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可知,明清两朝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甚至进一
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碍了海洋文化的发展。②结合“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
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迁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形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
性”可知,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无法改变中华文
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开头“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陈述黑格尔
的观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直接指出其观点的片面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②然后,
中间主体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先秦两汉时期,人
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
高峰”“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以史实为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精神特质,并且这种海洋文化精神特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多元同构、开拓进取等精神特质不断强化,直击黑格尔“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停滞的”观点。③最后,最后一段“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从三个角度进一步指出开放包容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基本特质,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总结全文,照应、强化自己的观点,有力驳斥了黑格尔的观点。1
献花(0)
+1
(本文系小窗悦读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