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ABS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研究
2023-10-22 | 阅:  转:  |  分享 
  
黄 河 水 利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题目:ABS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研究学 生:指导教师: 专 业:班
级:2012 年 5 月 26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论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意见设计课题:ABS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研究指导教
师意见: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同意( ) 不同意( )指导教师签名:摘要ABS树脂是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其特性
是由三组份的配比及每一种组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形态控制。丙烯腈表现的特性是耐热性、耐化学性、热稳定性;丁二烯表现的特性是柔性高,高抗
冲性,耐低温型;苯乙烯贡献是刚性,表面光洁性和易加工性。这三组分的结合,优势互补,使ABS树脂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通过共混改性的A
BS性能更优,它具有刚性好,冲击强度高、耐热、耐低温、耐化学药品性、机械强度和电器性能优良,易于加工,加工尺寸稳定性和表面光泽好,
容易涂装,着色,还可以进行喷涂金属、电镀、焊接和粘接等二次加工性能,所以ABS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本设计通过乳液接枝掺合法和连续本
体合成法对ABS树脂合成工艺的研究,注重连续本体聚合法合成ABS的影响因素。及对ABS共混改性进行探索,研制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
同时为复合材料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 ABS树脂 乳液接枝掺合法 连续本体合成法 共混改性 应用 ABS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
研究1.引言 ABS树脂是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的
首字母缩写,其是一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材料。ABS树脂是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聚合物,它将PS,SAN
,BS的各种性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兼具韧,硬,刚相均衡的优良力学性能。ABS是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A代表丙烯腈,B代
表丁二烯,S代表苯乙烯。ABS树脂是微黄色固体,有一定的韧性。它抗酸、碱、盐的腐蚀能力比较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有机溶剂溶解。A
BS树脂可以在-25℃~60℃的环境下表现正常,而且有很好的成型性,加工出的产品表面光洁,易于染色和电镀。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AB
S树脂的总消费量,1994年317万 吨,2000年448万吨,2001年49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5%;2002年524万吨,
比2001年增长7.0%,其中电子和器具占消费总量的44%,汽车占消费总量的30%,建筑占消费总量的19%,其他消费占消费总量的7
%。预计2005年世界ABS树脂总消费量将达570万吨,2007年总需求量将达630万吨。世界各地区ABS树脂的消费结构有所不同:
西欧ABS树脂主要用于汽车、器具和电信领域;北美除此之外还用于建筑(管材)领域;日本和韩国主要用于汽车领域,亚太其他国家主要用于器
具、电信、玩具领域。亚太地区ABS树脂除日本有特殊牌号外,基本上都是通用品、而西欧和北美有大量高性能、混配的特殊ABS树脂产品。因
此ABS工业生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1 ABS的发展历史在ABS树脂出现以前,早就有丁苯橡胶和丁腈橡胶改善聚苯乙烯脆性的研究工
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橡胶合成工业的发展,首先在1947年由美国橡胶公司制得ABS树脂,并投入了工业生产。这种最早的ABS是由
AS树脂和BA橡胶用机械混炼法制成的脂质量差,长期使用易变质或分,主要用于压延片和挤出管材,由于混炼法制得的ABS树层,因而,又开
发了接枝型ABS。1948年,该公司公布了第一项ABS树脂专利(美国专利2439202)。该专利产品是用丁腈橡胶和丙烯腈-苯乙烯共
聚物(SAN)共混制得的。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共混型ABS树脂,其商品名为“Kralstic”,主要用作板材和管材。该方法工艺简单,但
产品耐老化性能较差,加工困难。1954年,美国Berg-Warner公司的Marbon分公司将丙烯腈和苯乙烯在聚丁二烯胶乳中进行接
枝聚合,制得了接枝型ABS,并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商品名为“Cycotac”。其热流动性和低温抗冲击性均较共混型ABS树脂优越得
多,而且可用于注塑成型。乳液接枝聚合法ABS生产技术的开发,为ABS树脂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前西德、法国、英国和日本纷
纷引进ABS生产技术,相继建厂。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各自开发ABS生产技术,进而实现工业化生产。20世纪70年代是ABS树脂生产技
术的大发展时期,先后开发成功了多种生产工艺。1977年,日本东丽公司开发成功乳液-本体法ABS生产技术。1980年和1984年,美
国Dow化学公司和日本三井东压公司分别开发成功本体法ABS生产技术。1.2 我国ABS的发展现状我国ABS树脂生产始于70年代初期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技术建设了一套2000吨/年的工业试生产装置,产品主要供应军工企业。80年代初期,兰州化学工业
公司及上海高桥石化相继引进国外工艺技术及设备分别建了1万吨/年生产装置,并扩建到2万吨/年,90年代末,兰化ABS装置扩建到5万吨
/年。90年代中后期,国内ABS行业突飞猛进发展。目前,我国有9家ABS树脂生产企业,总产能约占世界ABS树脂总产能的17.1%。
其中浙江宁波LG甬兴http://www.chinabgao.com/14/report/chemical.asp化工有限公司的3
0.0万t/a装置是目前我国最大的ABS树脂生产装置。截至2006年,我国ABS生产能力由2000年的46.5万吨增长到160万吨
。我国ABS树脂的生产起步较晚,目前产量和品种也比较少、工艺装备比较落后,还不具备同国外同行业竞争的能力,同时ABS树脂的,市场竞
争除了来自ABS树脂生产研究竞争外,PS和PP树脂也是ABS树脂强有力的竟争对手。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ABS树脂的竟争能力,我们在引
进先进的ABS树脂生产技术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对ABS树脂的研究,通过对现有的国产ABS树脂进行某些改性来提高国产ABS树脂的质量,
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另外,我们还应开发ABS树脂的后加工产品诸如汽车内饰件和保险杠、车门材料、防静电且阻燃家用电器壳体、玩具、
文具、医疗器械、安全盔、ABS热水管材等专用料,以进一步拓宽ABS树脂的应用领域。我国的ABS树脂生产最早是在兰化合成橡胶厂和上海
高桥化工厂于1984年先后建成投产,生产规模为年生产能力20kt。1997年后,又有吉化公司、大庆石化、广州乙烯公司、镇江石化、宁
波甬兴、盘锦双星等先后建成生产能力为50kt以上的生产厂。到20世纪末,我国ABS总生产能力已超过550kt/a,在国内合成树脂生
产中排行第五位。2.ABS的工业合成ABS树脂或类似于ABS的AAS、ACS、AES等树脂都是弹性体微粒分散于树脂基体中的物料体系
,为了达到弹性体对基体树脂良好的增韧效果,必须满足下列条件:①弹性体与分散相必须形成具有一定大的颗粒,稳定的分散在基体中,即使熔融
成型加工也不会产生分离的现象。②弹性体颗粒与树脂基体之间必须进行足够的耦合,以保证所受应力能足够通过界面进行传递。合成路线也因其特
有的性质,要分为基体相分散相,且分散相需要接枝,至少含有三种单体,所以合成方法比较复杂,合成路线也有多种,目前ABS的工业生产方法
很多,主要有乳液接枝、乳液接枝掺合法和连续本体法等。乳液接枝法是使苯乙烯单体和丙烯腈接枝在聚丁二烯胶乳上得到的ABS树脂。这种方法
现已为乳液接枝掺合法所取代,以下来介绍乳液接枝掺合法和连续本体法的ABS的合成。2.1乳液接枝掺合法合成ABS 乳液接枝掺合法是在
ABS树脂的传统方法--乳液接枝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部分苯乙烯单体和丙烯腈与聚丁二烯胶乳进行乳液接枝共聚,而以另一部分苯乙烯
单体和丙烯腈单体进行共聚生成SAN,然后再将两者以不同比例掺合可以得到各种牌号的ABS树脂。乳液接枝掺合法又分为:乳液聚合接枝法、
乳液聚合接枝ABSL和乳聚SANL共凝聚法、乳液——本体聚合接枝法、乳聚接枝ABS粉料和ANS粒料共混法四种。2.1.1乳液聚合接
枝法此法于1954年由Borg-Warner公司的子公司Morbon公司首先实现工业化。
这是用化学接枝法生产ABS最早的方法,也
称经典乳液聚合接枝法。 此法是先将BD进行乳液聚合制备PB胶乳(PBL),然后用此胶乳和全 部ST、AN单体进行乳液接枝共聚的到A
BS胶乳(ABSL),经凝聚、脱水、干燥得到ABS产品。合成工艺流程如图2-1: 2-1乳液聚合接枝法的流程示意图2.1.2乳液聚
合接枝ABSL和乳聚SANL共凝聚法 此法是先将BD进行乳液聚合制备PBL,其次使PBL和部分ST、AN进行乳液接枝聚合制成ABS
L,然后再和用乳液接枝聚合法制得的SANL进行共凝聚,经脱水、干燥得到ABS成品。该法为Marbon公司所开发, 于1978年将该
项技术卖给了美国钢铁公司(USS)。合成工艺流程如图2-2: 2-2乳液聚合接枝ABSL和乳聚SANL共凝聚法的流程示意图 2.1
.3乳液——本体聚合接枝法此法由日本东丽公司所开发,1977年工业化装置正式投入生产。此法先使BD进行乳液聚合制备PBL,其次和少
量ST、AN进行乳液接枝聚合得到橡胶含量高的ABSL。然后,将此ABSL在专用的挤压脱水机中进行凝聚、脱水。脱水后的物料用其余的S
T,AN溶解后送入两个串联的聚合釜进行本体聚合。在聚合过程中,利用ST、AN和ABSL凝聚 物带来的少量水分形成共沸物自聚合釜中蒸
出,经冷凝分离出水分后, ST、AN返回聚合釜,借此除去大部分反应热。聚合完了后脱除未反应单体、造粒得到ABS产品。合成工艺流程如
图2-3: 2-3 乳液本体聚合接枝法的流程示意图2.1.4乳聚接枝ABS粉料和ANS粒料共混法此法也是先将BD进行乳液聚合制备P
BL,其次使PBL和ST、AN进行乳液接枝共聚制得ABSL,经凝聚脱水,干燥得到ABS基粉料,然后和用悬浮聚合或本体聚合法制得的S
AN粒料共混得到ABS成品。合成工艺流程如图2-4: 2-4 乳聚接枝ABS粉料和ANS粒料共混法的流程示意图2.1.5乳液接枝掺
合法合成ABS的四种方法特点对比乳液接枝掺合的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表2-5优点缺点乳液聚合接枝法聚合设备较简单、操作方便,橡胶用量
不受限制、产品的种类多。生产能力小、性能低下。乳液聚合接枝ABSL和乳聚SANL共凝聚法接枝率容易控制、产品的种类多。此法存在着经
典乳液聚合接枝法的同样缺点,并且还需要两套聚合设备。乳液——本体聚合接枝法此法与乳聚接枝共混法比较可降低能耗15%、废水量少。生产
品种较少、仍有少量废水排出。乳聚接枝ABS粉料和ANS粒料共混法橡胶用量不受限制、便于生产高抗冲产品、接枝率易控制、产品性能较稳定
、产品纯净、生产时SAN能耗低。需要两套流程和设备,生产ABS粉料后处理过程比较多,操作复杂;仍未完全消除乳化剂、凝聚剂等给产品带
来的杂质。表2-52.2连续本体法合成ABS2.2.1连续本体法ABS树脂聚合配方及工艺大部分本体工艺都采用3—5个连续反应器串联
的反应器体系,反应器可以是搅拌槽式、塔式、管式或组合式,通过严格控制各反应器的反应温度,调节橡胶接枝率和调整橡胶粒径,控制单体转化
率在70%~95%,最后经过脱挥发分,再经过挤出机二次脱挥发分和造粒得到ABS产品。连续本体法合成ABS工艺流程图简图如下:连续本
体法合成ABS的流程示意图本体法ABS聚合配方 原料名称 配方范围 典型配方 橡胶
5%一20% 12% 苯乙烯 50%~90% 66% 丙烯腈
8%~48% 22% 引发剂 0.001%一0.5% 0.1% 链转移剂
0.001%一1.0% 0.1% 溶剂 2%一20% 15% 其它
0%一10% 1%工艺聚合反应温度:80一165℃搅拌速度:30—150r/min停留时间:0.5~10h聚合
转化率:60%一95%2.2.2连续本体法ABS树脂合成中的关键技术2.2.2.1橡胶品种的选择在传统的本体工艺中采用的二烯烃橡胶
局限于具有高顺式含量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丁二烯橡胶,通常采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一80℃或更低的聚丁二烯橡胶,对于低温韧性的ABS树脂来
说最好选择含有40%左右的顺l,4结构的聚丁二烯橡胶,一般选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80000—260000的长链支化聚丁二烯橡胶。随
本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本体聚合ABS树脂选用的橡胶可以是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丁二烯一苯乙烯嵌
段共聚物、丁二烯一丙烯酸酯橡胶等,在橡胶的形状上可以是块状橡胶、粉末橡胶、液体橡胶。一般来说,选用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原料成本较低
,易于搅拌均匀,能有效分散成橡胶粒子,反应器搅拌功率较低;选用丁二烯一苯乙烯嵌段橡胶、SBS弹性橡胶容易获得高冲击强度的ABS树脂
。2.2.2.2 ABS树脂性能的影响因素为了用本体法合成高性能的ABS聚合物,需要注意的最基本的3个方面是:(1)在相转变前进行
橡胶基质的接枝;(2)在相转变期间橡胶粒子形成;(3)在本体ABS聚合完成时进行橡胶粒子的交联。具体表现在:2.2.2.2.1橡胶
合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ABS树脂是橡胶增韧的苯乙烯系列树脂,决定橡胶增韧和ABS抗冲击性能的关键因素是产品的表观橡胶含量,它直接影响
到产品的抗冲击性能、断裂伸长率及热性能等。若产品中的橡胶含量低于10%,难以获得高抗冲击性能的ABS树脂;当产品橡胶含量达到13%
后,提高橡胶含量可以提高ABS树脂的抗冲击性能。然而二烯烃橡胶在单体中尤其是在丙烯腈中溶解性较低使产品ABS树脂的橡胶含量受到限制
,当丙烯腈的比例为0%时;二烯烃橡胶的溶解度为20%;当丙烯腈的比例为42%时;二烯烃橡胶的溶解度为10%。此外本体工艺与乳液工艺
不同,乳液工艺在水相中进行,反应体系的粘度较低,传热较好,而用本体工艺生产ABS树脂时,为了使粘度容易控制,通常将橡胶含量控制在1
5%以内,最多不超过20%。因此,增加橡胶粒子中SAN的夹附量可增大橡胶粒子的体积,这样可以最少的橡胶量得到最大的橡胶表面体积,从
而提高了橡胶的利用率,橡胶体积百分数与质量百分数之比可高达5,即突出了本体聚合法的成本优势又使ABS树脂具有优异的性能。2.2.2
.2.2 橡胶接枝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反应单体苯乙烯和丙烯睛在橡胶上接枝成为接枝橡胶,是在柔性的橡胶主链上产生刚性的SAN共聚物支
链,使分散橡胶相和游离SAN相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从而使ABS树脂兼有优异的刚性和韧性。因此,反应单体在橡胶上的接枝密度和接枝量以及
接枝链的长短等决定接枝橡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到产品中两相相容性及综合性能。接枝反应发生在烯丙基的位置上,接枝度主要取决于引发剂
和链转移剂的性质,苯乙烯和丙烯腈在橡胶和SAN相中溶解性的差异以及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溶解性差异使接枝度降低,并使丙烯腈
在接枝的橡胶中和SAN树脂中的含量不同。2.2.2.2.3橡胶粒径及其分布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橡胶粒径及其分布共同影响着ABS树脂抗冲
击性能。橡胶粒径太小,起不到终止银纹的作用,抗冲击性能下降;橡胶粒径太大,终止银纹效果较好,但粒子数减少,粒子的比表面积下降,橡胶
相与连续相接触面下降,诱导银纹的数量减少,抗冲击性能下降。小粒径的橡胶粒子有利于诱发剪切带,大粒径的橡胶粒子有利于诱发银纹。当AB
S树脂中橡胶粒子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合理时,在受到外界应力作用时,具有最佳的诱发剪切带和银纹的效果,从而显示出最高的抗冲击性能。2.
2.2.3橡胶粒径的控制因素控制橡胶粒径小于1.5微米,可以改进光泽度;控制橡胶粒径和形态、增加橡胶相中的夹附量、使橡胶的粒子呈双
峰分布均可不同程度的改进抗冲击性能。2.2.2.3.1搅拌强度 由于橡胶粒子的形态和粒度是在相转变时形成的,在相转变期问进行强力
搅拌,有利于提高混合的均匀性,获得所需大小及分布的橡胶粒子,使产品的表面光泽度和抗冲击性能优良,但这一方法使能耗大增。2.2.2.
3.2两相粘度比 连续相和分散相粘度的差异及连续相的粘度是影响橡胶粒径的重要因素。当连续相和分散相粘度接近时有最大的能量转移,容易
获得较小的橡胶粒子。2.2.2.3.3添加剂的作用 相转变前加少量矿物油和链转移剂可以改善两相的界面张力,得到较小的橡胶粒径和光泽
度较高的树脂。此外,引发剂的类型和浓度、稀释剂等也都对橡胶粒子的形态有影响。ABS本体聚合中常用的引发剂是叔丁基过氧酸酯类和有机过
氧化物类。本体聚合中随单体转化率的升高体系粘度倍增,需要使用一种稀释剂或溶剂以降低反应体系的粘度,使聚合反应操作容易控制,尤其是在
转化率达到60%以上的情况下,最常用的稀释剂是乙苯、甲基乙基酮和甲苯。3. ABS的性能及其共混改性3.1 ABS的性能简介ABS
树脂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一般呈现出象牙白色,表面光滑,其抗冲击性、耐热性、耐低温性、耐化学药品性及电气性能优良,还具有易加工、制品
尺寸稳定、表面光泽性好等特点,容易涂装、着色,还可以进行表面喷镀金属、电镀、焊接、热压和粘接等二次加工,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电子
电器、仪器仪表、纺织和建筑等工业领域,是一种用途极广的热塑性工程塑料。3.1.1理化性质ABS 为三元聚合物,A-丙烯晴,B-丁二
烯,S-苯乙烯。通常比例是A:B:S=20:30:50。每个组分都为最终聚合物提供了一套不同的有用的性能。丙烯睛主要提供了耐化学性
和热稳定性;丁二烯提供了初度和冲击强度;苯乙烯组分则为ABS提供了硬度和可加工性。ABS的氧指数为18~20,属于易燃性聚合物,燃
烧时火焰呈黄色,同时产生大量黑烟,离开火焰后能继续燃烧,燃烧时状态变软化、烧焦,会发出特殊气味。ABS的热变形温度在85~110℃
之间,连续使用耐热温度是60~80℃,ABS具有良好的低温耐寒性在-40℃乃具有一定的韧性。密度:1.03~1.07 g/cm
ASTM D7292吸水率:0.2~0.25% ASTM D570熔融指数:14
~28 g/10min ASTM D1238拉伸强度: 21~36 M/Pa
ASTM D638 拉伸模量:1.8~2.9 G/Pa断裂伸长率:20~60%弯曲强度: 60~97
M/Pa ASTM D790弯曲模量:1.8~3.0 G/Pa冲击强度: >120
J/m (悬臂梁) ASTM D256洛氏硬度:60~121 HR
ASTM D785成型收缩率:0.3~0.6% ASTM D955热变性温度:85
~110℃ ASTM D6483.1.2加工性能 ABS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几乎可以适
用多种加工方法,注射,挤出,模压,吸塑,冲压,折弯,电镀等。ABS的热稳定性好,不易出现降解现象。ABS的吸水率较高,加工前应进行
干燥处理。一般制品的干燥条件为温度80~85℃,时间2~4h;对特殊要求的制品(如电镀)的干燥条件为温度70~80℃,时间18~1
8h。3.2 ABS的共混改性ABS树脂是本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是丙烯腈(A),丁二烯(B)和苯乙烯(S)三种单
体的接枝共聚物,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有B型和G型两种树脂,它保持了聚苯乙烯(PS)的光泽和加工流动性,并具有橡胶的耐冲击性,丙烯腈的
引入又增加了刚性和耐药品性,可以说它具有十分优异的综合性能。因而在机械、电气、纺织、化学工业及日用商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A
BS树脂含有侧苯基、氰基和不饱和双键,它与许多聚合物都有比较好的相容性,这为ABS的共混改性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共混,可提高ABS
的冲击强度、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赋予阻燃性和抗静电性,或降低成本。3.2.1 ABS与PVC的共混ABS是一种易燃材料,其氧指数
(OI)为19.0左右,用ABS制造的电子、电器配件、壳体的燃烧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早在70年代,美国的UL(Underwrite
r Laboratory)、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的AS-3195等都对电器外壳提出了阻燃要求。国内电器配件外壳的阻燃问题也逐渐得到了重
视。获得阻燃ABS最常用的方法是在ABS中添加无机阻燃剂。但无机阻燃剂会严重降低ABS的力学性能,影响使用。而在ABS中添加适量的
滞燃型聚合物PVC,不仅可以降低无机阻燃剂的用量,也可以改善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实践证明,ABS/PVC共混物不仅阻燃性能和抗冲击
性能优异,而且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铰接性能、耐化学腐蚀性和抗撕裂性能也比ABS有所提高,其性能/成本指标是其它树脂无法比拟的。作为
ABS系列最主要的共混品种,其注射成型及挤出成型制品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电子、电器和医疗器械等领域。 从ABS与PVC的相容性
来看。ABS中存在两相结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作为连续相,即树脂相;聚丁二烯作为分散相,即橡胶相。PVC与ABS的树脂
相相容性较好,而与橡胶相不相容,ABS/PVC共混物属“半相容”体系。因而在该体系中,PVC与SAN的界面状况是影响最佳相容性的重
要因素。PVC与SAN界面状况又受到SAN中丙烯腈(AN)含量的影响。据报道,SAN中的AN含量在12%~26%(质量比)时可与P
VC达到良好混合,超过这一范围,则混合效果不理想。一般认为,ABS/PVC体系具有“海岛”结构,PVC与SAN一起构成连续相,而共
混过程中ABS中的橡胶粒子作为分散相,其粒径基本没有变化。当材料受到外力冲击时,橡胶粒子成为应力集中点,使材料诱发银纹,同时,橡胶
粒子又可歧化、终止银纹或诱发新的银纹,从而提高了材料的抗冲性能。再从ABS与PVC各自组成情况来看。ABS树脂是一类复杂的聚合物共
混体系,而且ABS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种类、工艺条件、生产方法的多样化,使ABS树脂的实际组成千差万别,变动极大。对ABS/PVC共混
体系而言,在ABS三组分中,丙烯腈含量降低能提高流动性和强度,降低热变形温度和相对断裂伸长率;丁二烯含量的降低则能提高硬度和强度,
但冲击韧性和耐低温性能也减弱;苯乙烯含量降低则有利于提高热变形温度、相对断裂伸长率和冲击韧性,但同时也降低其加工性能。PVC树脂的
用量增加可使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伸长率增加,但体系的热稳定性下降。同时PVC树脂的分子量分布宽,有利于提高熔体的剪切敏感
性,改善加工性能,但又使冲击性能下降。选用不同牌号的ABS与PVC共混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以冲击强度为例,共混物出现极大值可能在P
VC含量为15%~30%的范围内或在PVC含量40%~50%的范围内,或在PVC含量为70%左右时。因此,共混体系与组分的关系有两
个特点:其一,在一定区域内共混体系性能会出现极大值;其二,极值随ABS、PVC类型不同,出现位置亦不同。ABS/PVC共混体系的流
动性较ABS差,且PVC的热稳定性不好,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受剪切力易发生降解,故在共混体系中应加入适量的热稳定剂和润滑剂。常用的热
稳定体系为金属皂类和铅盐稳定体系,润滑体系采用石蜡。实验证明采用金属皂与铅盐混合稳定体系,Ba、Cd皂盐配比为3∶1左右,热稳定效
果和制品颜色较佳,石蜡与金属皂热稳定体系配合使用的润滑作用远比铅盐系稳定剂配合作用好。同时适当采用低分子量PVC树脂可使共混体系稳
定性能明显提高。因为随PVC分子量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减弱,熔融粘度下降,从而降低分子间摩擦热,降低摩擦热效应,使体系热稳定性提高。
PVC可将ABS的氧指数提高到28.5,但若对阻燃性能要求较高时,还需添加阻燃剂。普遍采用的是Sb2O3和卤素阻燃剂。阻燃剂对AB
S/PVC体系的冲击强度不利。单独使用Sb2O3可以起到最大阻燃效果,但体系冲击强度下降太大,应少加为宜,而卤素阻燃剂与锑类阻燃剂
存在协同效应,可大大降低树脂热分解反应速率,达到阻燃效果,且对体系加工性能影响不大。因此ABS/PVC体系中应用复合阻燃剂是较好的
选择。 如前所述,ABS/PVC是半相容体系,而且体系粘度较大,使共混物两相间界面张力大,造成两相间界面粘合力低且接触面积小,又由
于PVC的熔体粘度高,橡胶相不易达到改性所要求的分散程度,因此,有必要在ABS/PVC共混体系中加入第三组分,以降低界面张力,增大
界面面积,从而提高两相之间粘合力。第三组分要求对ABS(δ=10)和PVC(δ=9.7)均有较好的相容性,可作为共混体系的增容剂。
常见的此类增容剂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δ=9.5)、丙烯酸酯类聚合物(ACR)、氯化聚乙烯(CPE)(δ=9.7)、α-
甲基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α-SAN)等。对PMMA而言,它可以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而弯曲强度则
变化不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添加了PMMA后,共混体系的表观粘度在其注射成型温度范围内,较未添加PMMA小,提高了共混体系的流动性
,利于成型加工。此外,添加PMMA后,共混物制品的表面光洁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添加量以1份左右为宜。对ACR而言,在共混体系添加AC
R能较好地改善共混体系的综合性能和加工性。在注射成型过程中,ACR能消除PVC易出现的螺旋状流纹,使制品表面光洁度得到较大的提高,
其用量以1份左右为宜。对CPE而言,由于其分子量低、用量少,不足以产生足够大粘合力,其添加量应在5份以上。对α-SAN而言,它可使
橡胶粒子均匀分散,并提高共混体系多相界面之间的粘合力,显著改善共混体系物理力学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其用量在5份左右为宜。增容剂的用
量一般在1~5份。因为增容剂填充在共混体系多相界面间,使多相界面大分子链段通过增容剂作用而相互渗透、扩散,当增容剂能充分“饱和”在
多相界面时,即达最佳配比,再加增容剂,则冲击强度基本不变,而硬度、弯曲强度下降。此外,氢化丁腈橡胶、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亦可作为
第三组分,提高共混体系的耐热性,改善其加工成型性,有效防止PVC老化分解。若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制
得的共聚物,冲击强度高,加工成型性好,综合性能优良。若加入聚四氟乙烯和SAN则可改进材料的加工性能和阻燃剂的分散性能。3.2.2 
ABS与聚碳酸酯(PC)共混PC与ABS树脂的溶解度参数之差(Δδ)为0.84(J/cm3)1/2,PC与PB的Δδ约为7.45(
J/cm3)1/2。可以推测,PC与SAN树脂的相容性比较好,而与橡胶相的相容性比较差。研究也表明,ABS/PC共混体系中各原料组
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两者有相互靠近的趋势,故选择适当的ABS进行共混,共混物可能只有一个Tg。因此,A
BS/PC共混物大体上是两相体系,一个是相容的PC/SAN相,另一个为橡胶相。两相之间的粘合力较强,共混体系具有比较好的工艺相容性
。通过性能测试发现,ABS的收缩率为0.5%,而PC的收缩率为0.7%,两者非常接近,因此共混物在加工过程中不会由于热胀冷缩不均而
增加内应力。所以,共混物可能有效地吸取ABS与PC的优点,表现出良好的冲击强度、挠曲性、刚性、耐热性和较宽的加工温度范围,尤其能明
显改善ABS的耐化学品性和低温韧性。由于综合性能优越,ABS/PC共混物适于制作汽车、卫生及船用设备的零部件,电器连接件,防护用品
和泵的叶轮等。原料的性质、配比和共混条件等因素对共混体系的结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ABS中丁二烯含量高,ABS/PC共混体系相分离
严重,反之,则可以得到分散较均匀的共混物。当ABS/PC=25/75时,ABS为分散相,PC为连续相,ABS在PC中的分散状态为纤
维状和不连续的层状,且主要为纤维状结构,并沿注射方向取向;当ABS/PC=50/50时,ABS与PC主要为不连续的层状结构(使用B
rabender塑化仪共混时,可以形成双连续相),这些层也基本沿注射方向排列;当ABS/PC=75/25时,ABS为连续相,PC为
分散相,PC在ABS基体上呈粒状分布,并沿注射方向拉长。在样条边缘注射方向上,分散相也会呈现珠线结论。ABS与PC配比近似时,若混
炼时间短,由于PC的粘度高于ABS,PC容易形成分散相。共混物的密度、拉伸屈服强度、拉伸撕裂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剪切强度
、压缩强度、球压痕硬度、热变形温度、维卡软化点与共混物中的ABS含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符合共混组分的叠加效应。但冲击性能变化较为
复杂。当ABS含量小于50%时,随ABS含量的增加,体系中橡胶粒子增多,一方面,有利于银纹产生,吸收冲击能,一方面,也有利于银纹终
止,SAN混入PC中提高了连续相的极性,有利于PC连续相中剪切带的产生,随ABS含量增加,银纹、剪切带吸收能量不断增加,银纹又可及
时被终止,并诱发新的剪切带,这样,银纹和剪切带相互诱发、歧化和终止的协同效应,使缺口冲击强度随ABS含量的增加而急剧上升,在ABS
含量50%时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加ABS含量,银纹相应有所增加,但由于PC极性低于SAN,有利于在ABS连续相中产生剪切带,银纹、剪
切带的协同效应有所削弱,缺口冲击强度随ABS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还是高于纯ABS。共混物的伸长率、无缺口冲击强度与缺口冲击强度显示
出一致性。为了提高ABS/P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经常加入相容剂。相容剂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界面的粘合力,因此可提高冲击性能,而对拉伸
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的影响不大,同时使体系的断裂伸长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添加刚性粒子对共混体系也会起到增韧效果。提高ABS分子
量或丙烯腈含量,降低橡胶含量,有助于改善共混物的耐热性,加入苯并噻唑等化合物或聚酰亚胺也可改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使用橡胶含量较低的
ABS,共混物的弯曲强度出现协同增强效应,硬度和拉伸强度也有所提高。与ABS相比,ABS/PC共混物的加工流动性较低,PC含量越高
,流动性能越低。因此,在混炼或加工过程中常加入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烯烃/丙烯酰胺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
共聚物等加工改性剂。此外,还有在共混物中加入丁基橡胶提高共混物的低温冲击性;加入苯乙烯/MMA/马来酸酐共聚物提高其冲击强度、热变
形温度;加入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丙烯酸乙酯三元共聚物,提高其热分解稳定性;加入聚乙烯或改性聚乙烯改进其耐沸水性、加工流动性和降
低成本。 ABS/PC共混物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加工流动性,实现吹塑成型,改善制品刚性和开发低光泽品种等。3.2.3 ABS与TPU
的共混改性 TPU是多嵌段共聚物,硬段由二异氰酸酯与扩链剂反应生成,它可提供有效的交联功能;嵌段由二异氰酸酯与聚乙二醇反应生成,它
提供可拉伸性和低温柔韧性,因此,TPU具有硫化橡胶的理想性质。ABS与TPU的相容性非常好,其共混物具有双连续相。TPU含量的变化
对其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当TPU的含量在20%~50%时,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兼具ABS的刚性、加工性,TPU的耐磨性、低温性、韧性
、耐冲击性和耐化学药品性,尤其对冲击强度和耐磨性有明显改进。3.2.4 ABS与亲水性聚合物的共混 ABS树脂与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
性聚合物母料的共混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永久抗静电性能,而且易于着色,适宜制成集成电路片装盒、IC支座,复印机和传真机外壳等。 亲水性
聚合物以层状分散,并富集于共混物制品的表层,是实现永久抗静电性能的重要条件。常用的亲水性树脂多为环氧乙烷(PEO)或PEO的共聚物
,如PEO/尼龙(PA)或聚酯酰胺共聚物、PEO/环氧氯丙烷共聚物以及PEO/环氧丙烷共聚物等。两相熔体的粘度比、稳定的共混剪切速
率以及增容剂的选用等都是影响层状分散结构形成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3.2.5 ABS与其它聚合物的共混 ABS与PMMA的相容性
好,如适当调节ABS中丙烯腈含量,相容性更佳。该共混物表面硬度大(可达ABS的2倍),刚性高,外观好,加工性能优良,耐划痕性和抗冲
击性能理想。适当调整ABS的橡胶粒径,还可得到透明材料。由于该共混物的生产费用低于PMMA,可代替PC、PMMA用于自动化办公设备
和汽车用品,但其耐热性有待提高。在目前广泛应用的工程材料中,ABS与PA的共混物是具有最高冲击强度的材料之一。ABS与PA的共混材
料是一种非结晶与结晶聚合物的共混物,改进了高温下ABS的化学稳定性,并具有耐翘曲性,良好的流动性和漂亮外观,但吸水性大,弹性模量下
降。由于两相的相容性差,需在ABS中引入含羧基或酰胺基的乙烯类单体,或在共聚物体系中加入PA/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等增容剂。ABS树脂
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共混,是使ABS树脂高性能化的一个环节。这种共混物中ABS树脂的非结晶性与PBT的结晶性使其具有优
良的成型性、尺寸稳定性、耐药品性和耐油性、耐热性。 ABS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可提高ABS的耐药品性,耐磨性,耐污染性和超
耐候性。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共聚物共混可改善ABS的流动性和耐低温性,当SBS为10%时,共混物脆点为-38℃,其它
性能变化很小,其注射制品符合冰上体育器材的要求。与聚苯硫醚(PSO)或CPE共混,ABS的耐热性和阻燃性均可得到改善。与聚砜(PS
F)或叔丁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共混可提高热变形温度。PSF/ABS/烷基苯二苯基磷酸盐三元共混,可提高抗冲击性和耐热性。4.A
BS树脂的应用4.1 ABS树脂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了减轻车重,提高燃油经济性,完善结构,提高造型方案的灵活性
,以及减少零件制造、加工费用和车身装配费用,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便应运而生。目前,发达国家每辆汽车的塑料平均使用量约为200kg,约
占车自重的20%。在车用塑料中ABS占塑料总量的10%。4.1.1 在仪表板上的应用 汽车仪表板是汽车上重要的功能件与装饰件,是一
种薄壁、大体积、上面有很多安装仪表用的孔和洞、形状复杂的零部件。用ABS制造,只需一次注塑或吹塑即可成型。 汽车仪表板按结构和用材
可分为硬质和软化仪表两大类。硬质仪表板结构简单,立体部分为同一种材料构成,只需一次注塑即可成型;软化仪表由表皮、缓冲层和骨架三部分
构成。ABS塑料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冲击性和刚性,适合于制作仪表板。ABS与聚氯乙烯树脂(PVC)进行共混塑炼,制得汽车仪表板面。
一般采用真空成型填满聚氨酯泡沫塑料,其生产工艺为:PVC/ABS片材→红外线加热→真空成型→修剪→放入骨架→浇注发泡材料→取出修整
→包装。4.1.2 在车外板上的应用汽车塑料化的最大难题是车身外板的塑料化,即钢板车身塑料化,其用量最大。它比汽车内装饰件对材料的
要求更高,材料不仅要有优异的冲击强度,在-40℃到+60℃范围内缺口冲击强度保持在20J/m以上,弯曲模具为1596~2942Pa
,而且要有足够的耐热性、刚性并能承受装配线上140~160℃烤漆温度而不变形及优良耐油性等,ABS树脂与工程塑料的合金具有优良的耐
热性、耐冲击性和刚性,可用于汽车挡泥板、车身。车门和前护面板。4.1.3 在内装饰上的应用汽车内装饰对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起着重要
作用,塑料装饰板应满足一下条件:1.表面不反光,无气味,不能产生模糊窗玻璃的物质;2.表面沾染的污物易清除;3.破坏时不产生锐利尖
角;4.阻燃性能好。现代汽车内装饰板大多整体成型,外观豪华,一般选用ABS树脂。ABS树脂通常采用注塑或热成型制造骨架,外板复合装
饰面料。4.1.4 在方向盘上的应用 方向盘是汽车上的重要部件,要求塑料应满足下列要求:1.表面光泽均匀,不刺眼,手感舒适;2.强
度、耐磨性和染色牢固良好;3.耐汽油、柴油、汗液的腐蚀;4.耐热性和耐寒性好。ABS树脂的耐热性、耐寒性、耐磨性、表面光泽性及其它
性能良好,广泛用于汽车方向盘上。4.2 ABS树脂在电子电器工业中的应用塑料在电子电器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提高,电子电器的发展是多功能、高档次、智能化、节能化、无污染。作为电子电器工业的绝缘材料,塑料必须具备电能性、热能性、耐湿性,机械
性能。ABS树脂无毒、无味、吸水率低,力学性能、热性能、耐磨性、抗化学药品性和染色性良好,成型加工和机械加工性较好,广泛用于电冰箱
、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器、计算机、复印机等电子电器工业中。4.2.1 在电冰箱上的应用电冰箱用于食品储藏,所以使用了ABS树脂除力
学性能外,还要求无毒、无霉、无臭、不粘食品、耐低温、耐龟裂、耐食用油、耐发泡剂、绝热效果好等。此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
视生活品质,为了满足人们追求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求,出现了保鲜冰箱用抗菌ABS树脂,其抗菌性能主要由其抗菌剂的作用而产生。4.2.
2 在电视机上的应用 电视机上使用的ABS树脂应具有优良的耐热性、阻燃性、刚性、尺寸稳定性、耐电压、耐电晕、耐电弧、机械性能和耐蠕
变性,所以 保证电视机向着优异性能、一机多用的方向发展。ABS树脂主要用于电视机外壳、电视机后盖、电视接收机前屏板、电视机频道盖,
接线板等零件。4.2.3 在洗衣机上的应用 洗衣机中使用的ABS树脂具有优良的耐热性、抗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电性能和成型性。AB
S树脂主要使用于洗衣机内胆、外壳、装饰板、开关、按钮、马达底板、排水阀等零部件。4.2.4 在空调设备上的应用 1.空调器上的应用
:使用ABS树脂具有优良的刚性、耐蠕变性、抗冲击性、抗振动性、抗热性、耐寒性、耐候性和阻燃性,同时要求ABS树脂具有优良的流动性,
尺寸温度性、超声波焊接性。ABS主要用于空调器外壳、底板、过滤器框、控制板、风机外壳、叶片、隔板、排气管。马达座、接线盒等。 2.
在电风扇上的应用:电风扇用ABS树脂应具有优良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耐热性和表面光泽性。ABS树脂主要用于电风扇的底座、旋钮等部件。
3.窗式风机的上的应用:窗式风机大部分使用ABS树脂,如风机壳体、格栅、风机、挡板等。4.2.5 ABS树脂在计算机上的应用计算
机包括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计算机使用的电流是高频微电流,容易发生由于外界干扰而发生的动作错误或图像障碍,同时它本身也向外发射电
磁波,形成了电磁波公害。因此要求其壳体使用ABS树脂具有电磁屏蔽性以及优良的阻燃性、流动性、表面光泽性、抗冲击性、尺寸温度性和耐热
性等,以适应计算机小型化、多功能化、安全化的发展趋势。ABS树脂主要用于作计算机的外壳、工作台、监视器、键盘、配件、显示器、软盘等
。4.2.6 ABS树脂在复印机上的应用复印机用ABS树脂应具有电磁屏蔽性以及优良的阻燃性、表面光泽性、流动性、耐热性和抗冲击性。
ABS树脂主要作用复印机壳体、按钮、配件等。4.2.7 ABS树脂在手机上的应用 手机的菜单键及手机各个注塑成型部位大多用到改性A
BS或者是ABS与其他材料的混合物,应用ABS的耐磨性、易加工、抗冲击性、表面光泽性等特性。4.3 ABS树脂在建材工业中的应用塑
料建材业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继钢材业、木材、水泥之后的第四大建筑材料。塑料材料的优点是质量轻、耐腐蚀、不生锈
、导热系数低、绝缘性好、不结垢、易着色、施工安装维修方便、生产、安装和维护能耗低等。4.3.1 ABS管材ABS树脂在建筑工业中用
途90%以上是管材。ABS管可分为给水管、排水管和低发泡管。ABS树脂无毒、无臭、不透水、冲击强度、抗蠕变性、耐磨性和耐热性能良好
,适用于给水管。ABS给水管的优点是质地坚实而有韧性,外观美观;抗内压强度高;适用范围广,隔热保温性能优良;耐化学腐蚀,不生锈;管
内壁张力低,可有效防止水垢形成;管内壁光滑、流水阻力小,不生苔,供水节能约50%,水通噪声低;造价低等。ABS排水管主要用于住宅建
筑污水排放,工业废水、废气和废物排放,农田灌溉和水利建设,以及地下导线管等。ABS发泡管采用三层共挤出工艺生产的。芯片发泡管可节省
原料提高隔音绝热性能,中间层可以回收利用。与实芯管相比,中间芯层的低发泡价格可以降25%。4.3.2 ABS卫生洁具ABS卫生洁具
是指卫生间的贮水器、脸盆、浴缸、马桶、毛巾架、水箱等。ABS卫生洁具的特点是色彩鲜艳,美观大方,耐腐蚀,质地轻,占地面积小,加工简
便,节约能源等。卫生洁具用ABS树脂应具有优良的耐热性、抗冲击性、刚性、保温性以及小的吸水性。5.ABS树脂的展望ABS是本世纪4
0年代发展起来的通用热塑性工程塑料,是一个综合力学性能十分优秀的塑料品种,不仅具有良好的刚性、硬度和加工流动性,而且具有高韧性特点
,可以注塑、挤出或热成型。大部分汽车部件都是用注塑成型方法加工的,ABS树脂的优点是抗冲性、隔音性、耐划痕性,耐热性更好,比PP更
美观,特别在横向抗冲性和使用温度较为严格的部件。ABS树脂是汽车中使用仅次于聚氨脂和聚丙烯的第三大树脂。ABS树脂可用于车内和车外
部外壳,方向盘、导油管及把手和按钮等小部件,车外部包括前散热器护栅和灯罩等。 ABS树脂容易加工,加工尺寸稳定性和表面光泽好,容易
涂装、着色,还可以进行喷涂金属、电镀、焊接和粘接等二次加工性能,可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领域,包括各种办公和消费性电子/电器,办公电器
包括电子数据处理机、办公室设备。近年来在电子电器市场, ABS树脂在要求阻燃和高耐热的电子/电器市场中将保持其地位,阻燃与耐高热的
ABS树脂在与ABS/PC等工程塑料合金的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ABS树脂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建材管材、板材或片
材,近年来被价格更为低廉的PVC树脂取代了一部分。ABS树脂用于与建筑有关的领域,其中挤出片材用于卫生器具如澡盒、游泳池衬里等,另外注塑成型的管材和管件,少量生产挤出成型的电话电缆管线。AIE亚太国际紧跟材料市场趋势,致力于ABS材料的开发与推广,推出一系列具有优异综合性能及技术表现的ABS汽车材料,开发处诸多新型ABS复合材料,如高抗冲性、阻燃性、外观、着色等,为最终用户的使用提供全程的支持和帮助并不断提供新的解决方案。6.结论ABS树脂工艺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品性能日趋提高。工艺路线多样化。无论是乳液聚合还是本体聚合都从单一的生产和科研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多种方式相结合,尤其是ABS树脂的本体聚合从最初采用单一的塔式反应器、多个串联的PFR反应器,发展到后来的PFR—CSTR—PFR混合型反应器,目前发展到多个CSTR串联反应器。加上本体聚合产生的工业污染相对说比较小,聚合流程比较简单,本体聚合ABS树脂工艺正成为科研界和产业界研究的重点。ABS树脂的共混改性后具有很多其他材料所没有的特点,这使得ABS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我相信我们会不断努力致力于ABS合成与改性的研究中,并且也会取得一定成就。我相信我们中华儿女的智慧一定会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的!致谢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魏加红老师对学术的严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在大学三年时间里,老师为我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使我获取宝贵理论知识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上和人生态度等方面老师给予了谆谆教诲,这些教导在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不断影响我和激励我。由衷感谢我的同学,他们对本论文的各种有益建议和帮助,使我的论文在讨论中不断获得进展。另外,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身后默默地支持我,在他们的帮助和关怀下才得以完成学业。最后,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老师和教授们!参考文献【1】张建辉.ABS树脂的技术概况和发展趋势[J]. 2003, 11(5)【2】任美红,梁滔,蒋华,黄孝华.连续本体法ABS树脂聚合技术研究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60)【3】许长军.本体聚合ABS树脂技术进展 (上海华谊本体聚合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上海,200241)【4】夏燕敏,周文乐.连续本体法聚合ABS树脂的研究进展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201208)【5】黄立本.ABS树枝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6】李国峰.ABS接枝工艺和产品加工性能研究[J] 2009,19(5)【7】曾威.ABS树脂共混改性,塑料加工与应用,1999(3):16-19【8】吴培熙等.聚合物共混改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9】百度文库《关于ABS的乳液聚合合成工艺学流程简介》【10】郑宁来.我国ABS树脂应用及市场需求,塑料,1998,27(4):7
献花(0)
+1
(本文系碳纤维_研究...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