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印度哲学——古印度文明系列介绍之二
2023-10-23 | 阅:  转:  |  分享 
  
古印度哲学——古印度文明系列介绍之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古印度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国度,在
古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传承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与其他文明相区别的是,古印度哲学主要来源于宗教哲学,其与宗教的发展密不可
分。历史上看,古印度哲学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历史性、阶段性代表。?一、以《奥义书》为代表的原始哲学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左右,
随着婆罗门教(现代印度教的前身)的兴起,信徒们在强化自我修行和内心净化的同时,逐渐升华形成了古印度的原始哲学。其中,《奥义书》是这
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它以理性的思维探索世界的根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最终命运等哲学问题,从理论上阐述了婆罗门
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奥义书》提出许多新的学说和理论,影响力最广的有“梵我合一”、“业报轮回”和“智慧瑜伽”。其中,“梵我合一
”学说认为,“梵”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世界万物都源于梵,是由梵发展出来的,依靠梵而存在,类似于中国老子哲学当中中的“道”;“我”是梵
的化身,存在于人和其他生物体内。一定意义上看,《奥义书》的“梵我合一”和“业报轮回”等学说体现了早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中的很多
概念都为后代的哲学所吸收。二、诸派哲学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印度哲学进入古典时期。这一时期,婆罗门教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哲
学流派,包括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这六个哲学流派以吠陀为权威,被称为婆罗门正统派,史称“六派哲学”。
六派哲学认为“梵”造万物,追求“梵我合一”,体现的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与此同时,古印度哲学还产生了一些批评和反对婆罗门教六派哲
学的思想,并创立了带有怀疑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遮卢波迦的唯物主义哲学,史称顺世论派,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
的,物质是唯一的存在物,地、水、风、火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人类死后会复归于四大元素;意识源于物质,人类的肉
体与意识是统一的,不可分离,人一旦死去,意识也将不复存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推崇的意识独立存在以及轮回转世的唯心主义思想。三、佛教
和耆那教哲学(一)佛教哲学公元前5世纪,印度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佛教哲学是佛教思想的核心,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旨在帮助人们消除面对人生问
题时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因此佛教哲学主要探讨人生问题,如人为什么活着、人生命运等。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解脱,以及终止人们和其他生物的痛苦
和烦恼,认为灵魂获得彻底解脱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思维获得正确的认知,另一条是坚持不懈的严格的修行。同时,佛教中的“五蕴
说”认为,人的身心是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以及识蕴五种成分构成的,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体现了佛教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佛教还主张
“诸法无我”,“法”是指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客观在,“我”是指内在意识。“诸法无我”就是说任何客观存在都没有永恒的意识,因此佛教否定了
婆罗门教中神的存在,但是佛教依然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来反对婆罗门教的。(二)耆那教哲学耆那教与佛教诞生于同一时期,是当时影响较为广
泛的另一个大的宗教。耆那教也反对婆罗门教“神创造万物”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即灵魂和非灵魂,灵魂又分为能动的(如植物
和动物)和不动的,不动的灵魂存在于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中,非灵魂又分成定形的物质和不定形的物质两种,前者由原子和原子复合体构成,
后者由时间、空间、法和非法构成。同时,耆那教哲学中的宇宙观,还强调宇宙的平衡和和谐,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生命形式组成的,每一个生命都
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耆那教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但其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主张的苦行主义、业报轮回等,其
信徒通常遵循严格的道德规范和禁食,以净化身心,追求解脱和超越,依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总之,古印度哲学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领域,
它对印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提供了对人类存在、宇宙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框架,对我们了解研究印度文化和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