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本末兼顾,方能昌盛
2023-10-25 | 阅:  转:  |  分享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主题:本末兼顾,方能昌盛【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
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以上材
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通过对比“树梢”和“树根”的描述,隐含着一种“根基与高度”的对
比。从审题角度看,可以抓住“根基与高度”来写,也可以抓住“末与本”来写。如果从“根基与高度”的角度来写,可以立意为:高耸入云的枝头
是地位和名利的象征,而树根代表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和奉献,由此可以联想到人,可以写默默无闻奉献的人,可以写具有扎实基础,能够取得成功
的人,可以写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等。如果从“末与本”的角度来写,可以立意为:看似不重要的事物,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能只看到表面,要看到根本。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主题,如写一个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外表看起来很光鲜,但他的成功
离不开他脚踏实地的努力,离不开他扎实的基本功。如果写议论文,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先从人们习惯性的重视枝头而忽视树根的思维定式入手,
然后列举事例证明这种思维定式的危害,最后提出改变这种思维定式的方法。在立意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立意,只要立意准确,都是可以的。
从审题立意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外表与内在。树梢虽然美丽,但只是一个枝节,而树根才是支撑整个树木的根本。同样,人也往往被
外在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在的本质。因此,在评价一个人或事物时,不能只看外表,更要注重内在的本质。短期与长期。树梢的美丽是短暂的
,而树根的扎实是长久的。同样,在人们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长期发展。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表
面与本质。树梢的“末”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树根的“本”才是本质。在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个事物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更要深入了解本质。
只有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这则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立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适合自己的
方向进行写作。【佳作赏析一】本末兼顾,方能昌盛在我国古代,祖先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领悟人生哲理,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寓意深远的文
字。正如树木的枝头和树根,虽然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它们共同支撑着整棵树的生命,使其茁壮成长。这也启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本末兼
顾,方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昌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明确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在自然界中,树木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虽然引
人注目,但它们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起到点缀和传播的作用;而树根则深埋地下,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是生命的基础,为整棵树提供水分和营养。因
此,“本”指的是基础和根本,“末”指的是表象和衍生。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明白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
技能、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积累。然而,这些积累只是“末”,真正的“本”则是他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正如古人云:“本立而道生。”只有具
备了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还要认识到,“本”与“末”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关系。在自然界中,如果没有枝头的繁茂,树根也无法得到更多的阳光和空气;反之,如果没有树根的滋养,枝头也无法生长。同样,在人生中,我
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锻炼、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本末兼顾的基础上,实现
个人和国家的昌盛。新时代的青年人又如何才能做到本末兼顾呢?我们要明确目标。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目标
和方向,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行动不偏离轨道。要善于调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和行动,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要不断自省。通过自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确保自己的人生之
路越走越宽广。我们要从树木的生长中汲取智慧,明白本末兼顾的重要性,从而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国家的发展,为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本末兼顾,方能昌盛。【佳作赏析二】树的启示——根本与末梢一阵风吹过,树上的枝叶发出“哗啦啦
”的声响,清脆悦耳。我驻足凝望,不禁陷入沉思。这棵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而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
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这棵树的枝头与树根,不正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吗?这使我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生活中,有些人追求
的是表面的繁华与热闹,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就像树的枝头,虽然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但它们只是表面的景象,如果没有树根的滋养,这些枝叶
又能繁华多久呢?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追求的是名利、权势、地位等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在素质的提升。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才
是他真正的实力,才是他成功的根本。没有内在素质的支撑,表面的繁华与热闹终究会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另一方面,有些人过于注重本质的东
西,而忽略了表面的修饰。就像树根,虽然它是树的根基,但是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没有鲜花的点缀,它又怎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同样,在我
们的生活中,有些人过于注重内在的修养,而忽略了外在的形象。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甚至可以
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内外兼修,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魅力。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呢?有时候
过于注重表面的繁华与热闹,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有时候又过于注重内在的修养,而忽略了表面的修饰。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表面的繁
华与热闹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做到内外兼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这
棵树的枝头与树根,使我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不要只注重表面的繁华与热闹,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也不要只注重内在的修养,而忽略了外在的形象
。我们要做到内外兼修,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棵普通的树,但它却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佳作赏析三】根源与繁茂一阵风
吹过,树叶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我抬头仰望,是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我国
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的,再优秀的人,如果不懂得低调,终会遭到打压。同样,再繁茂的枝头,如果没有树根的默默支撑,也会
枯萎。可见,低调和务实是成功的关键。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我们不能忘记,是树根的滋养,才能使
枝头繁茂。低调的人,往往都是踏实的。他们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先打好基础,才能逐步走向辉煌。不禁想起了一位我所敬仰的人,他叫马云。他
创建的阿里巴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他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低调、务实的性格。他曾说:“我最骄傲的事情,不是阿里巴巴的市值有多高,
而是我们的员工有多幸福。”他关注的是员工的幸福,而非自己的财富。他明白,只有让员工幸福,才能使企业长久发展。正因为他低调、务实的性
格,阿里巴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再看看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人追求名利、权势,却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那
些道德沦丧的艺人,他们曾经也是怀抱理想的青年,却因为忘记了初心,忘记了自己的根本,最终走向了堕落。可见,要想成功,必须先学会做人。
反观我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怎样去做呢?首先,我要明确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要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其次,我要脚踏实地。只
有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最后,我要学会低调。低调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为了更好地蓄力,等待时机,一举成名。树的枝头鲜
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
“本”。是的,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走向成功。让我们学会低调、务实,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吧!【佳作赏析四】回归
根本,方得始终一阵风吹过,树上的枝叶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然而,古人造字时却将这美好的景象称为“末”。与此相反,树根埋在
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却被称为“本”。这不禁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生活在这个繁华的世界,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归根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
一份初心呢?曾几何时,我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不断地努力拼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地忽视了生活中
的点滴美好,忘却了曾经的初心。我们追求名利、地位,却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当我们疲惫不堪,回首往事时,却发现我们已经
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树的启示就是让我们回归根本,找到生活的初心。我们应该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努力
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体会那些来自内心的感动。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会发现生活原
来是如此的美好。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甚至会让我们感到绝望。然而,只要我们能够像树一样,坚韧不拔,努力生长,总会
有战胜困难的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不堪的经历,原来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成
熟,更加坚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我们要像树一样,不忘初心,努力生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
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我们看到那些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疲惫不堪的人们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生活的初心
。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体会那些来自内心的感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真正的幸福。总之,树的启示告诉我们,回归
根本,方得始终。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体会那些来自内心的感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真正的幸福,实现自己
的价值。【阅读拓展】(一)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 1 一天下午,我坐在村子里一条小石子路旁边的树下刷手机。我很喜欢那条路,因为
路上铺的是小小的碎石,简直有点儿日本枯山水的味道,也极少有人经过那里,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用眼久了,便闭眼休息一下。四周是乡村特有
的宁静。突然,我听到一阵非常轻微的声音,又轻又快的“唰、唰、唰”。不是风吹竹叶声,风吹竹叶的声音要疏朗一些,有猎猎之感。也不是细雨
落池塘,雨落池塘,再小的声音也有共鸣,是连成一大片的、成规模的。 原来,是一只小狗,在那条铺着碎石的路上来回地走,它厚厚的肉掌摩挲
着路面,就发出了那种非常轻快的“唰唰”声。 真好听,让人心里暖融融的。更重要的是,这细微的声音,好像给我的耳朵开了光,我的耳朵仿佛
瞬间有了明暗的对比,它突然听懂了此处的安静。 此处并非纯粹的安静。如果混沌一片地听,会觉得一切本该如此;但如果是一双清醒的耳朵,就
能听出多层次、多声部。 首先,蝉鸣是一片不知疲倦的背景色,连绵一片又易被忽略,但它与蓝天是多么般配。 然后一些鸟的啼叫点缀其中,勾
勒出纵深。 短促而干净的叫声,仿佛在发表意见,但绝不饶舌。那大概是长尾缝叶莺? 另一个更有底气的声音,明显它发表的意见更有分量,也
更准确。那大概是黑脸噪鹛? 还有一个跟班……是红耳鹎? 群鸟的叫声与远远的群山唱和。而这时,低声部不可或缺。 那是蛙鸣。沼蛙的声音
像狗叫,本应是刺耳的,但因融入了混沌的寂静,竟让人不觉突兀。 各种声音被分解的过程,让我想到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借物小人
只有10厘米高,所以在她耳中,无数声音被放大。她能听出水在水管里流动的缓急,能听到昆虫在叶子表面振翅飞走时带动的气流声。 那么我们
到底错过了多少声音呢?作为一个用眼过度的资深近视者,我意识到自己对听觉的荒废。 2 比大自然的声音更迷人的,是街市巷陌中,人的声音
。 那天仍然在乡村——是一个离市区比较近的乡村——听到有人挑着担子在卖鱼。叫卖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传遍整个村子。那是一首自创的歌
谣,歌谣的内容不外把各种鱼的名称,按它们的发音顺口程度连缀起来。但他天生的好歌喉,加上韵律的巧妙搭配、鱼名的合理罗列,整个过程婉转
高扬、气度不凡。 琢磨很久,知道他非这么唱不可。鱼名是顺势而为,高音必须恰好落在尾音,如此才能把叫卖声往外扩散。如果都用平常说话的
方式来发音,如何扩散?另外,在发音方法上他故意将发音唱得含糊,一来可能是为省力(清晰发音太累),二来听者会努力分辨他唱的是什么,注
意力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过去。 这就是民间的智慧。 想起来,有很多叫卖方式都才华横溢。叫卖声一定是符合发音规则和音律的,包括收破烂的“
旧电器旧报纸,旧电视旧摩托,旧书旧被,旧铜废铁”,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任一字都不可调动位置。就像前贤论诗所说,好的用字有黏着力
,调动之后都不如原文贴切。 每一类叫卖声又有区别。卖鱼的,叫卖声悠扬远传,高处直入云霄,低处拖曳不去,戏曲一般,竹筐里的每一片鳍翅
鳞光大概都是他的底气。收破烂的,则短促简洁,如快板、如三句半,讲究的是直入耳膜、不容置疑。 最为优雅的是卖花声。吾生也晚,竟没听过
。“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枕上鸣鸠唤晓晴,绿杨门巷卖花声”“数歇卖花声过耳,谁家斗草事关身”的情形,只在资料里得见。 也不是只有卖
花声才具诗意,几乎所有的市声都是诗意的。比如在老家,醒得很早的时候,天还没有亮透,就能听到从路口的小集市传来的声音。猪肉铺老板率先
排開案板,然后,将一大扇猪重重地甩在案板上,“砰”一声,宣告一天的开始。然后便是“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
,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他旁边的早点铺子,卖油条、豆浆加肠粉,也没闲着。风炉烧起来,炉膛里的“
呼呼”声越来越响;碗、碟、筷各就各位,“叮当”恳切;间插于其中的,是早点铺子老板娘和猪肉老板的聊天声,他们比邻工作已经多年。 这是
平凡的一生中平凡的一天。(二)魏武之力 曹公“奸雄”。 曹孟德在诗上是天才,在事业上是英雄,乃了不得之人物。唐宋称曹孟德为曹公,称
陶渊明为陶公,而李、杜后人皆不称公,非如此不能表现吾人对曹、陶之敬慕。 曹公在诗史上作风与他人不同,因其永远是睁开眼正视现实。他人
都是醉眼蒙眬,曹公却永睁着醒眼。诗人要欣赏,醉眼固可欣赏,但究竟不成。 按时代,曹在前,陶第二,杜第三。在文学价值上,亦然。   
众人多以为韵文表现情感,余近以为韵文更能表现思想。中国后来的诗人之所以贫弱,便因思想贫弱。余之所谓思想,乃是从生活得来的智慧,以及
对生活所取的态度。凡作品包括情感、思想、精神,前二者打成一片,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作风即作者之精神。情感加思想等于作风,而作者精神即
從作风中表现出来。 曹、陶、杜三人各有其思想,对人生取何种态度、如何活下去,选择各不相同。 曹、陶、杜三人各有其作风,三人各有其苦
痛。一般来说苦痛偏于外界,悲哀偏于精神,而二者互为因果。假设没有外界苦痛,悲哀从哪儿来呢? 一个人活在现世,外界苦痛就造成他内心的
悲哀。曹操《短歌行》有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其后又言: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月明星稀”,该休息了,然而“乌鹊”还要“南飞”;想要休息,但“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就没地方可歇。你有气力,还是飞;没力气了,一头
摔死也可以——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普通人以为伤感是悲哀,而曹公不是伤感。 杜甫亦能吃苦,可是老杜有点耍花招了。魔术戏法,不是真的,不
过假得可爱。老杜在愁到过不去时就开自己玩笑,在他的长篇古诗中总开自己玩笑,完事儿一笑了之,无论多么可恨、可悲的事皆然。不过老杜老实
,大概是无意。常人在暴风雨中要躲,老杜亦然,而曹公则决不如此。 渊明前有曹公,后有工部。渊明有时也避雨,不似曹公坚苦,然也不如杜之
幽默。但他也有一把伞、一个屋檐,那就是大自然和酒。 曹、陶、杜三人中,老杜生活最苦,他并不甚倔,常受人帮助。人不能与社会绝缘,所以
老杜有时也和无聊人在一起。而渊明没有,因为他还有几亩地。然而也还是不行——还乞食。我们再看看老曹,没人帮他忙,只有自己干。天助自助
者,非常时代造就非常人物。生于乱世,只有自己挣扎。弄好,成功了;弄不好,完了。所以三人中最寂寞者仍为孟德。其思想、行为不易为人所了
解、同情,其艰难也无人可代为解决。刘备是幸福的,他有诸葛武侯嘛!交给武侯没错。而老曹交给谁?他多疑——想不疑都不成,谁能帮他忙? 
曹公有铁的精神、身体、神经,但究竟他有血有肉,是一个人。他若真是铁人,我们就不喜欢他了,我们所喜欢的还是有感觉、有思想的活人。我们
不喜欢铁人、金人、石人、玉人…… 有文章说,声音太小听不见,但若太大也听不见。这话对。若作者精神太集中、太强,我们也将失去听力。【
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沙田山居余光中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
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
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
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
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
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
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
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
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③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
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
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
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
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
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势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
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④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
,使朝暾①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
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②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
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
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
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⑤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
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
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
,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
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⑥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
数,有着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
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⑦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
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③的客车、货车
、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
。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
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④,也不能不下楼去: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
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注】余光中从197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就是
此时所写。沙田,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①朝暾:朝阳。②崦嵫:山名,在甘肃天水西面。古代神话说是日落之处。③九广铁路:香港九龙至广州
的铁路。④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1.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自己的山居美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同时景中含情,蕴含其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B. 全文
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地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易逝的主题。C. 全文以沙田山居为抒情的
契机,先描绘沙田山居的外围景色,然后抒写沙田山居的生活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进一步表达情思。D. 本文语言含蓄而优美,古雅而有韵味,叠音词的使用,古诗句的化用,都增强了语言的韵味,使文章文质兼美。E. 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令读者回味无穷,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2.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 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比不上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你是否赞同作者这一观点?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与解析1. BE【解析】B.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地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易逝的主题。没有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易逝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作者余光中对美景甜蜜生活的享受和向往。2. 比喻(暗喻和借喻),把海比作蓝田,把浪花比作百合,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和对美景的喜爱。【解析】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然后结合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文段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中的比喻修辞的确认,同时要注意结合对语句分析手法的效果。3. 原因:(1)古老的东西使人怀旧(2)铁轨连接故乡,牵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生活谈看法(略)【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传统的交通工具是怀旧的情感,现代工业的发达丝毫冲击不了对传统的怀旧。考生在结合现实谈论的时候要注意从身边事说起。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