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10-25 | 阅:  转:  |  分享 
  
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如图是哪个朝代曾经实行的管理制度 ( )A.夏朝B.商朝C.
秦朝D.西周2.据统计,德国妇女的就业比例,在纺织业1895年43万到1907年的53万人,增长比例为23.4%;在金融、交通等领
域也从19%增加到24.8%;在工业和采矿业中,188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约是113万人,到1907年则超过了210万,增加人数尤
其明显。上述变化(?)A.表明男女平等得以实现B.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建立C.源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D.导致工人阶级处境恶化3.唐代皇帝
会对奏状中的潜在议题采取“搁置”的做法,不使之成为供大臣讨论的议题。皇帝的搁置权表现为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皇帝对表状留而不
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这一做法(?)A.造成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立B.避免了朝廷决策中的失误C.有利
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D.破坏了政事堂的议政制度4.公元前462年,阿菲埃尔特出任雅典执政官进行立法改革,建立对不法行为的申诉制度。
规定每个雅典公民若发现现行立法中有违反民主制度的条款,均可向陪审法院申诉,要求予以修改或废除。该法律的制定(?)A.为雅典民主制度
确立奠定了基础B.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C.有利于进一步维护雅典民主制度D.导致司法独立遭受民主制的破坏5.元代科举在各考场
均设置考试官、监视官、封弥官、誊录官以及有关的工作人员;主办机构的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入试举子除允许带指定的文典外,其余的书籍、文字
一律不准带入。其意在(?)A.确保考试公平公正B.树立元政府良好形象C.防范官员徇私舞弊D.选拔有真才实学官员6.我国公务员制度与
西方文官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下列表述符合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是(?)A.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B.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C.坚
持政治中立原则D.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7.从1931年举办的第一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开始,国民党中央就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根据各门考
试性质的不同,在考试的不同阶段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一措施旨在(
)A.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B.促进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C.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D.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效能8.近代史上,英、法、美、
德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D.政府首脑都
对议会负责9.下表是《尚书》中一些语句的摘录。据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语句出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尚书
·皋陶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A.民主思想开始萌发B.德行成为对民众的要求C.天命
观有理性成分D.德治成为时代的最强音10.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外交大事记19
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
了“停战监督组织”。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放入
维和行动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丁:为中
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A.甲、丙、丁B.乙、丙C.甲、乙、丁D.丙、丁11.据学者统计,汉代皇帝赐丝帛次数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据表格可以推知(?)在位时间三老、孝廉鳏寡孤独高年宗室成员、各级官吏平民匈奴等外族其他合计西汉汉文帝23年(前179一前157)
23201210汉武帝54年(前140一前87)14601416汉宣帝25年(前73一前49)410602224东汉汉光武帝33年
(25—57)00701412汉明帝18年(58—75)0050005汉章帝13年(76—88)12510211A.西汉对基层民生
工作的重视B.两汉时期纺织业的持续发展C.汉代的皇帝赏赐以丝帛为主D.民族关系始终困扰两汉政局12.“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
币围绕着美元转”。与此历史现象相关的是(?)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马歇尔计划C.《欧洲联盟条约》D.《布雷顿森林协定》13.
税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各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国家税收,下图为唐朝部分年份的税收变化。据此可知(?)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解决B
.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加强C.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D.工商业税收的比例大幅提升14.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北魏官员裴植一家,父母
双亲尚在人世而兄弟已经分家,而且子女的财产和父母严格分开。《魏书》对此评论说,“一门数灶,盖染江南之俗也”。据此可知( )A
.江南财产私有观念更强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C.北方风俗深受南方影响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15.中世纪的西欧有谚语云:“想涨租就像拔着
头发离开土地一样难”,农民有一套办法来抵制地主加租。而中国历史上一直到“一条鞭法”实施,要限制统治者的额外盘剥,都是很难的。这主要
源于(?)A.主流意识的不同B.基层治理的差异C.经济发展的差距D.自然条件的差别16.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
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
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
种植面积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二、材料分析题17.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学之所以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
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
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摘编自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中国科举大事记朝代概况隋朝606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唐朝唐高宗时
期(653年)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702年)设武举,由兵部主持宋朝992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
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明
朝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1487年),八股文定型清朝光绪年间(1905年)七月,废
科举,广设新式学堂——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材料三?平遥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
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文庙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平遥文庙的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掩映相称,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
器,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排位。其中的“明伦堂”是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伦”取“存天时,明人
伦”之意。——据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等整理(1)材料一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荀子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
明。(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中所
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及观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曾提出对四方蛮、夷、戎、狄四大民族集团要“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据《史记》载汉朝时对降服的匈奴人“因其故俗为属国”,所谓属国,就是因其俗,存其国号,而属汉
朝。属国内的管理制度,则仍按原民族的制度即因俗和利用原来的统治者而治。这种体制后来扩展至南方和西南的许多民族地区,如在氐羌设立金城
属国、广汉属国等。魏晋南北朝时曾建立了许多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这些政权在法制上主要采取了以汉法治汉人,胡法治胡人的双重统治
体制。《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公开确认各民族的“本俗法”所具有的法律
效力,这是对秦汉以来对各民族实行“因俗而治”措施的法律化、制度化。清朝曾制定了一部专门适用于蒙古的法规《蒙古律例》,《大清会典》记
载“国家控驭藩服,仁至义尽,爰按蒙古风俗,酌定律例”。在这部法律中,“凡蒙古犯罪皆论罪”,即用罚牲畜取代清朝法律规定的刑罚。综上所
述,“因俗而治”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法制原则,它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摘编自苏钦《论古代民族法制中的“因俗
而治”》材料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域
自治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适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九届全国人大成
立了以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建议稿
)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摘编自马启智《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1)根据材
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
9.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材料一古代养老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家庭成为养老最主要的依托,村社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养
老起到协助作用,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救助。古代养老包括从生理方面的衣、食、住、行、病、葬,以及心理方面等。古代社会采取观念培育、规范
确立、举措落实,进行正向引导,对品行不端、不赡养老人者,在正向引导失去效力前提下,进行负面惩戒。古代养老突破单纯个体生理机能满足的
狭隘,上升到社会意义的地位与高度,把政治统制与文明传承有机结合。——摘编自杨继业《中国古代养老特色与启示》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国养老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受西方养老保险思想的影响,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制定了退休养老的规定,如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公布《上海
特别市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交通部公布《邮政养老抚恤金支给章程》等。——摘编自李新军《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养老保险立法(1927—
1937年)》材料三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总结过去养老保险改革经验基础上,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次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了出来
。——摘编自凌文豪《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的特色。(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养老观念的变化及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提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
及意义。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单元教学”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单元教学”的前提是将
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读。下表是《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
更选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
全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全元的文化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人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晶盛与危机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请根据“大单元教学”的前提,选取上表中的某一单元,为该单元设计一个主题并对此主题进行解读。(要求;写
出主题,主题合理、明确,对主题的解读做到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在商朝时期推行的制度,因此
B正确,ACD排除。故选B。2.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和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是两
次工业革命时期。据材料“德国妇女的就业比例,在纺织业1895年43万到1907年的53万人,增长比例为23.4%……”,可知德国女
性在工业和采矿业中的就业数量不断增加,是因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男女平等得以实现
,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女性就业数量不断增加,不能体现推动代议制民主建立,而且德国于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
立宪制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工人阶级处境,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
暂时不决策”可知,唐代皇帝对奏状不直接回复,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这一做法反映出皇权统治神秘性特征,进而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
强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与否,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且“避免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不能
说明政事堂议事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根据材料“每个雅典公民若发现现行立法中有违反民主制度的条款,均可向陪
审法院申诉,要求予以修改或废除。”可知,阿菲埃尔特出任雅典执政官进行立法改革,建立对不法行为的申诉制度,雅典公民发现立法中有违反民
主的条款,可以申诉修改或废除,说明对民主的维护,C项正确;公元前462年,在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排除A项和B项;条款的裁
决权在陪审法院,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代科举具有严格的考试程序、部门监督以及严格的考场规则,这说明元政
府意图通过严格的运行规则达到考试公平公正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强调元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元
代科举考试意在防止科举人员作弊,排除C项;材料只是考试的程序,并未提到考试内容与录取结果,无法得出意在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排除D
项。6.C【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公务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而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没有这一特点,C项正确;我国的公务
员制度与西方的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包括: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排除ABD项
。故选C项。7.A【详解】1931年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此时在公务员考试中增试“党义”明显是为了加强公务员对国民党的认同,从而
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A项正确;加试“党义”并不能促进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效能
,排除BCD项。故选A项。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代议制民主的含义就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而议会掌握立法权,C项正确;英国国家元首为国王,统而不治,首相拥有行政实权,排除A项;英国内阁成员由
首相提名任命,排除B项;德国政府首脑宰相是对皇帝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美国则实行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尚书》中有关天命的观点,已经具有了民本思想
的雏形,这是具有一定理性思维的政治思想,C项正确;民本思想并不是民主思想,排除A项;天命观是对统治者而非民众的德行要求,排除B项;
《尚书》所记载的时代,虽然产生了德治思想,但神权观念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德治远远称不上时代最强音,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
的维和行动、“停战监督组织”、 维和特委会成员、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均是反映中国的“和平”外交,而中国的“和平”外交既为中国经济建设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又使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而非其他的的三个选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中国的“和平”外交11.A【详解】从表格中西汉时期的皇帝赏赐可以看出
,西汉的皇帝赏赐向三老、孝廉或者鳏独高年倾斜比较明显,反映西汉时期注重休养生息,重视社会人口增长,A项正确;东汉初年的赏赐数量明显
减少,这表明东汉初年纺织业受战乱影响而下降,排除B项;表格只反映了赏赐的丝帛,不能反映全部的赏赐,排除C项;表格中对匈奴的赏赐在东
汉时期停止了,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其它货币和
黄金的媒介,因此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D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际货币体系无关,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针对苏联的冷战举措
,排除B项;《欧洲联盟条约》与美元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据图表可看出政府财政收入显著增加,C项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考查两税法,两税
法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两税法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减弱,排除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考查两税法,并没有强调工商税收,排
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兄弟分家,父母和子女财产分开,说明私有观念更强,而材料说明这种观念是受南方风俗影响,
A项正确;宗法制度在西周灭亡后已经崩溃,裴植一家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排除B、C两项;严格意义上讲,真正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有东晋,
北魏只能说门阀势力较强,且财产分开不代表门阀家族不能在政治上守望相助,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地主很难涨地租
,封建社会中国统治者强化剥削是常态,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基层治理上的差异,中世纪西欧,基层治理中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中
国古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基层治理中地方权限小,排除B项;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跟中西方古代统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差异不相关,排除
A项;经济发展的差距与题意不相关,排除C项;自然条件的差别与古代中西方古代统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差异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1
6.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知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
,D项正确;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新食物物种扩大了
粮食种植面积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7.(1)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说明: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
思想内容;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2)趋势:考试的组织越来越规范;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录取人数越来越多;
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3)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安排的。大量的礼器和祭器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的文化
内涵。平遥文庙建筑布局强调中轴对称,体现儒家等级秩序。明伦堂等建筑蕴含以儒家伦理道德进行教化的观念。【详解】(1)依据材料一“儒学
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可见材料认为儒
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重“求同”)。结合所学知识,以荀子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如法家思
想,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
据“992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可知考试的组织越来越规范,据“唐高宗时期(653年)颁《五经正义》于天下
,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702年)设武举,由兵部主持……”可知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据“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
宗特令增百人额……”可知录取人数越来越多;据“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成化年间(1487年),八股文定型”可知考试形式
和内容逐步僵化。(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及观念。据“平遥文庙
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可知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安排的;据“平遥文庙的主体建筑与
附属建筑掩映相称,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器,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排位”可知大量的礼器和祭器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的文化内涵,
平遥文庙建筑布局强调中轴对称,体现儒家等级秩序;据“其中的‘明伦堂’是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伦’
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可知明伦堂等建筑蕴含以儒家伦理道德进行教化的观念。18.(1)发展历程:①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形成因俗而
治制度,相应的民族法制开始建立和发展。②唐朝:确认本俗法的法律效力,国家法典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不同风俗习惯的各民族的法律适用问题。③
清代:注意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习俗风尚,在立法中根据不同民族的特殊情况作出变通规定。(2)背景:①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传统。②原本的民
族法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③西部大开发的进行。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⑤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任答四点)意
义:①已初步形成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②较好地保障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③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
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推行。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地方稳定。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作
用。(任答三点)【详解】(1)对于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根据材料分阶段进行作答。根据“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因其故俗为属国”、“属国内的管理制度,则仍按原民族的制度即因俗和利用原来的统治者而治。这种体制后来扩展至南方和西南的许多民地区
族”等信息可知,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形成因俗而治制度,相应的民族法制开始建立和发展。根据“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
者,依法律论”可知,唐朝时期,确认本俗法的法律效力,国家法典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不同风俗习惯的各民族的法律适用问题。根据“国家控驭藩服
,仁至义尽,爰按蒙古风俗,酌定律例”可知,清朝时期注意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习俗风尚,在立法中根据不同民族的特殊情况作出变通规定。(2
)根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
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适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主要是中国古
代因俗而治的传统,原本的民族法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西部大开发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
发展。意义综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已初步形成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较好地保障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保
障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推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地方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
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19.(1)特色:养老主体呈现多元并举(或家庭赡养、村社协助与国家救助多元并举);生理照顾与心理慰藉相结合;正
面引导与负面惩戒相互作用;政治统制与文明传承有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2)变化: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或国家在养老方面责任逐渐
凸显)。(言之成理即可)原因:西方养老保险思想的影响;民众养老保险意识的增强;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需要。(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3)背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老龄化显现。(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意义:进一步完善
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更好保障农村老人生活。(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详解】(1)特色:根据
材料“家庭成为养老最主要的依托,村社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养老起到协助作用,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救助”可知,养老主体呈现多元并举(或家庭
赡养、村社协助与国家救助多元并举);根据材料“古代养老包括从生理方面的衣、食、住、行、病、葬,以及心理方面等”可知,生理照顾与心理
慰藉相结合;根据材料“古代社会采取观念培育、规范确立、举措落实,进行正向引导,对品行不端、不赡养老人者,在正向引导失去效力前提下,
进行负面惩戒”可知,正面引导与负面惩戒相互作用;根据材料“古代养老突破单纯个体生理机能满足的狭隘,上升到社会意义的地位与高度,把政
治统制与文明传承有机结合”可知,政治统制与文明传承有机结合。(2)变化:根据材料“受西方养老保险思想的影响,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制
定了退休养老的规定,如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公布《上海特别市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交通部公布《邮政养老抚恤金支给章程》等”可知
,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或国家在养老方面责任逐渐凸显)。原因:根据材料“受西方养老保险思想的影响”可知,西方养老保险思想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制定了退休养老的规定,如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公布《上海特别市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交通部公布《
邮政养老抚恤金支给章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众养老保险意识的增强;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需要等方面分析。(3)背景:根据材料“
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次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了出来”可知,农村老
龄化显现;根据材料时间“200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深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等方面分析。意义:根据材料“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
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更好保障农村老人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赋分参考
】主题;从至少两个角度对主题展开论证,每段论证,其中史实充实准确,论证逻辑严密;总体评价。【示例】第二单元:从草原、中原、江南的三
重联动到文明的新辉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了隋唐盛世的出现。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再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过程中
,既伴随了对中原地区的冲击,如十六国中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带来了双方的和平交流与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正如陈寅恪先生之
意:李唐王朝兴盛,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进而开创了盛世局面。唐朝继承了北魏的诸多制度,例如维护小农经济的均田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一定程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经济繁荣的支撑下,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儒、释、道延续了前代并存交融的局面,唐诗展现了唐朝各方面的气象,在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上,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强大影响力。综上所述,隋唐盛世的到来离不开对前代优秀传统的继承与适应时代的革新。【详解】首先解读材料信息“‘大单元教学’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单元教学’的前提是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读,可得知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的把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整体上分析时代特征的角度是相对固定的,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角度切入,同时运用唯物史观以呈现出各个角度的相互关联,以此构成对该单元较为全面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到示例:第二单元:从草原、中原、江南的三重联动到文明的新辉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了隋唐盛世的出现。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再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过程中,既伴随了对中原地区的冲击,如十六国中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带来了双方的和平交流与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正如陈寅恪先生之意:李唐王朝兴盛,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进而开创了盛世局面。唐朝继承了北魏的诸多制度,例如维护小农经济的均田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一定程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经济繁荣的支撑下,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儒、释、道延续了前代并存交融的局面,唐诗展现了唐朝各方面的气象,在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上,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强大影响力。综上所述,隋唐盛世的到来离不开对前代优秀传统的继承与适应时代的革新。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小初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