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2023-10-25 | 阅:  转:  |  分享 
  
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一
、选择题组读太阳光照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上图中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B.C点在昼半球C.DE
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D.AB是昏线2.在上面的光照图中,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A.120°EB.60°EC
.20°WD.100°W下图为天气网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A.秋
分(9月23日)B.寒露(10月8日)C.春分(3月21日)D.清明(4月5日)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A.南半
球,向北移B.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5.该图反映的地点是(  
)A.北极圈B.北极点C.南极点D.南极圈6.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B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处表示黑夜)(  )A.
B.C.D.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题。7.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A.绕转中心为太阳B.方向为自东向西C.周期为一年D.地轴空间指向不变8.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地球处于
图中(?)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9.我们正在举行学情考试期间(4月21-22日),地球公转位置在(?)A.a、b
之间B.b、c之间C.c、d之间D.d、a之间10.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A.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地方时的差
异D.季节变化11.成都(北纬31°,东经104°)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白昼最长(?)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通常在细
粒物质生长出荒漠植物后,风沙流受阻停滞,形成沙堆。红柳沙包就是荒漠环境中特有的一种由风沙和红柳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地貌类型,该
地貌枯枝落叶层和沙层交替出现,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下图为我国罗布泊红柳沙包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与罗布泊红柳沙包每
一个年层的厚度无关的因素是(?)A.当年的风强B.沙尘暴次数C.沙源丰富度D.红柳生长量13.图中风沙沉积层和落叶沉积层的沉积季节
分别是(?)A.春季、秋季B.冬季、夏季C.夏季、冬季D.秋季、春季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库区所
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C.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
侵蚀15.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A.地壳运动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D.风力作用雅丹地貌,现泛指干旱地区一种风蚀地貌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
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16.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地貌,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堆积
形成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侵蚀残留D.地壳运动17.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盛行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鲸背状雅丹地貌两侧
坡度差异的成因为(?)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蛇曲是像蛇一
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冰川运动B.
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19.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二、综合题20.图中A为世界著名的航天基地卡纳维拉尔角。读图并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1)地球自转线速度A处比B处 。A处正午太阳高度比B处 。(2)6月22日,A处昼长比B处 。A处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比
B处 。(3)A处被选为卫星发射基地,其有利的地理条件(包括纬度、地形、天气等)是 。(4)某日测得A地的昼长为11个小时,那么这
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半球,这天A地日出时的地方时应为 。21.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东八区)2013年12月2日凌
晨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嫦娥三号”发射时,地球正运行在图甲中 (②~③,③~④)段
,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2)图乙中晨昏线为 (晨线、昏线)。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
是 点,昼夜平分的是 点。(3)“嫦娥三号”发射升空时,纽约(西五区)的区时为 (4)图甲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位置是 点附近。(5
)地球从②点运行到③点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此时段,北京的昼变 。(6)地球位于①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22.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太阳直射在 (纬度)上,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 ,其判断依据为 。
(2)图中晨昏线EF线属于 (填晨线或昏线)。(3)这一天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 ,D点的昼
夜长短情况是 。(4)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C点的地方时是 。这一天,D点的日出时间是 ,C点的昼长是 。23.阅读图文资料,完
成下列要求。某地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断裂,下右图为该地的地质剖面图,下左图中T1、T2、T3是C地河流左岸形成
的河流阶地(抬升了的河漫滩)图。(1)说出A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2)简述B处谷地的形成过程。(3)简述C地多级河流
阶地的形成过程。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左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
湿扇)示意。(1)指出左图中丙处地质构造的名称以及①②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2)简要描述右图中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并说出我国西北地区
旱扇发育最活跃的季节。(3)简述旱扇和湿扇沉积物颗粒变化的共同特征,并说明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A
2.B【解析】1.根据光照图分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AB上的各地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因此AB应为晨线,A正确,D错误;据图可
知,C点在背向太阳光线的阴影区域,处于夜半球,B错误;D、E两点自转角速度相同,但D点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E点纬度高于D,线
速度小于D,C错误。故选A。2.根据光照图分析,图示半球被平均分成6等份,两条相邻经线之间经度差为30°,即时差为2小时。图中D点
为晨线与赤道交点,D点所在的一整条经线的地方时都应为6时,180°经线位于D点所在经线以东2小时,比D点快2小时,所以180°地方
时应为8时,由此推算0时应在180°经线以西120°,应为60°E,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方时一般是东早西晚。经度
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地方时计算方法:已知地方时±相差经度×4分钟。3.C 4.A
【解析】3.由材料今日日出时间为6:10,日落时间为17:58,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48分;明日日出时间为6:09,
日落时间为17:59,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50分。这两天昼长小于12小时但昼长不断增加,昼长接近于12小时,说明太阳
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且接近赤道,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春分日,C正确;秋分(9月23日)直射点位于赤道向南移动,夜逐渐变长,A
错误;寒露(10月8日)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C错误;清明(4月5日)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昼长夜短,D错误。故选C。4
.由材料今日日出时间为6:10,日落时间为17:58,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48分;明日日出时间为6:09,日落时间为
17:59,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50分。这两天昼长小于12小时但昼长不断增加,昼长接近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
南半球并向北移动且接近赤道,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昼
长夜短,南半球相反;直射点在南半球(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当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北半球
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相反;当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相反。5.A 6.B【分析】该题组考
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5.根据图示材料可知,该地夏至日出现极昼,冬至日出现极夜,应为北极圈,正确答案选A。6.根据图中材料,B点所
代表的日期为12月22日,根据选项中光照示意图确定日期即可作答:A.该图为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应为6月22日
,与题意不符,A错;B.该图为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应为12月22日,与题意相符,B对;C.该图为南半球极地投
影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应为6月22日,与题意不符,C错;D.该图为侧视图,据图可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应为3月21日或9月2
3日,与题意不符,D错,故正确答案为B。【点睛】光照图的判断:7.B 8.B 9.B 10.D 11.C【
分析】7.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空间
指向不 变。故B错误,故选B。 8.读图可知:图中地球 公转的位置在a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图
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 b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春分;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c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北
半球昼长夜短;图中地球公转的 位置在d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秋分。故B正确。 9.根据题意可知, 我校于4月21-22日
举行学情考试,位于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地球公转位置在b、c 之间。故B正确。 10.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故
选D。 11. 成都(北纬31°,东经104°)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北温带,一年中只有夏至日这 一天白昼时间最长,是在图中c
位置时,故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解题要充分调动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解题。
12.C 13.A【解析】12.当年的风强决定风力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的强弱,影响风沙层的厚度,A错误。沙尘暴为红柳沙包提供沙
源,其次数影响风沙层的厚度,B错误。沙源丰富与否与沙包每一个年层的厚度没有直接关系,需外力搬运作用将沙源处的物质输送至沙包处堆积,
才能形成沙包,C错误。红柳生长量影响枯枝落叶层的厚度,D错误,故选C。13.春季气温回升,地表物质变疏松,且春季多大风,砂质沉积物
较多;秋季,气温降低,红柳为了保存养分而落叶,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沙源丰富与沙包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沙包所在地与
沙源地不一定在同一地区,需将沙源地的沙尘搬运至沙包处,经过沉积作用形成。14.C 15.A【解析】14.根据图中信息,库区位
置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但形成谷地,是因为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C正确、AD错误;根据材料,图示为我国南方某
地区,应以流水侵蚀为主,B错误;故选C。15.根据图中信息,图中的地质构造为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是内力作用,A正确、C错
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都是外力作用,BD错误;故选A。【点睛】内力作用的表现形成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6.B
17.A【解析】16.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流水沉积形成的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一层
层堆积,起伏不大,经过风力侵蚀,风沿着裂隙进行侵蚀,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B正确;风力堆积作用多形成沙丘,A错误;风力
侵蚀残留不会出现顶部平坦的特征,C错误;地壳运动多形成大构造地貌如褶皱,断裂等,D错误。故选B。17.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
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
地势相对和缓,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外力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
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18.C
19.A【分析】18.河流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得河流一侧的侵蚀强于另外一侧,被侵蚀下来的泥沙就会被
水流带到另外一侧,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这样就会形成受侵蚀一侧向陆地凹陷,堆积一侧向河流突出的景观,这样的现象连续发育就会形成河曲
。C正确。故选C。19.甲位于河流的凹岸,以河流侵蚀为主;乙位于河流的凸岸,以河流堆积为主。A正确。故选A。【点睛】当河流流经平坦
的地区,如果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表层河水将向凹处的河岸冲去。冲向凹岸的表层
水流一部分受离心力作用,冲向对岸,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返回河面,形成环流。与此同时,河水向下游
的纵向流动并没有停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向前的水流。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
、侵蚀力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携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
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20. 小 小 大或长 大 纬度较低;地形平坦开开阔;
晴天多 南 6:30【分析】本大题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卫星发射基地为材料,涉及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
思维和分能力和综合思维的素养。【详解】(1)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递减,A处比B处纬度高,所以自转线速度小,由于两地都位于北回
归线以北地区,A处纬度又高,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小。(2)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由于两地都位于北半球
,A处纬度高,所以白昼长,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也大。(3)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一般从天气、地形和纬度等因素来考虑。A处被选为卫星发射基
地,其有利的地理条件是:纬度较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成本低;地形平坦开阔;晴天多,便于跟踪观测。(4)由于A处位于北半球,所以
当测得A处昼长为11小时时,说明太阳直射南半球。由公式就可求出A处日出时的地方时(日出时刻=12 - 昼长/2)=12-11÷2=
6.5时,即6时30分。【点睛】21.(1) ②~③ 南回归线(2) 晨线 C B B(3)12:
30(4)①(5)短(6)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分析】本大题以嫦娥三号发射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区时的确定
、计算、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素养。【详解】(1)“嫦娥三号”发射时为2013年12月2日,此时地球运行在秋分(9.23)到冬至(12.22)之间,对
应②~③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南回归线移动,更接近南回归线。(2)图乙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为晨线。ABC三点中,白昼最
长的是最靠近南极的C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最靠近赤道的B点,赤道上昼夜平分,故为B点。(3)纽约(西五区)的区时和东八区相差13小
时,由于在北京西边,故区时在北京时间基础上减去13小时,为前一天12:30。(4)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7月初)最慢,即①点夏至日
附件。(5)地球从②点运行到③点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此时段,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6)地球位于①点,夏至日时,全球正午太阳
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2.(1) 23°26′S 冬至日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现象(2)晨线(3) C点 B点 昼夜等长(4) 12时 10时 6时 4
小时【分析】本题以太阳光照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详解】(1)由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据此判断太
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2)随着地球自转,EF线上的点即将由夜进入昼,因此EF为晨线。(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
点纬度与南回归线相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根据示意图判断越往南昼越长,故白昼最长的是B点;D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4)A点
在昼半球的平分线上,地方时为12时;C点与A点间隔2小时,此时应是10时;D点在赤道上,6时日出,18时日落,C点日出时间为10时
,昼长为4小时。23.(1)A处是向斜,地壳运动使A处岩层向下弯曲。(2)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被
风化侵蚀成谷地。(3)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后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形成河流阶地,随着地壳
多次间歇性抬升,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分析】本大题以“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和河流阶地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类型、谷地的形成过程
、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可知,A地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可判断为向斜。(2)据图可知,B处沉积岩层发生错动位移,可判断为断层,断层沿线地壳
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谷地。(3)河流阶地的形成应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等外力作用角度考虑,多级阶地的形成应从内力作用角度
考虑。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河流中的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之后地壳抬升,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增强,被废弃的河漫
滩就形成了河流阶地。随着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就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24.(1)丙:向斜。①形成的地质作用:岩浆侵入、冷却凝固(或内
力作用);②形成的地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或外力作用)。(2)原因: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季节
:夏季。(3)共同特征;沉积物颗粒直径都是自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主要原因:旱扇由时令河冲积形成;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常流河流量较
大,时令河流量较小,因此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分析】本大题以地质地貌剖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设置3道题目,涉及地质作用、构造地貌和冲积扇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运用,蕴含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因此属于断层构造;乙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丙处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属于向斜构造。①为侵入岩(花岗岩),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内力作用,具体过程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②为沉积岩(页岩)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外力作用,具体过程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2)旱扇和湿扇都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我国西北地区的旱扇主要是冰川积雪融水增多时,在出山口形成的,冰川融水量在夏季最大,因此夏季旱扇发育最活跃。(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因此颗粒物都呈现出由扇顶到扇缘逐渐较小的特点。旱扇是由时令河冲积而成的,时令河的水量小,因此带来的泥沙量有限,旱扇面积较小,旱扇的规模较小;湿扇是由常年河流冲积而成的,河流的流量大,携带泥沙多,因此规模较大,湿扇面积较大。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