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教学设计
2023-10-30 | 阅:  转:  |  分享 
  
高中语文 必修下第一单元群文阅读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学习资料1.参考阅读王立《婉约有致、辞强不激的语体风格——〈左传〉外交辞令之探究
》、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2.比较阅读《项羽本纪》、周恩来《项羽拿破仑优劣论》、岳庆平《项羽及其精神》、易中天《项
羽何以输给刘邦?》。教学过程任务1:横看成岭侧成峰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烛之武退秦师》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
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成功,除了烛之武的功劳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请结合历史加以分析。参考:烛之武能说动
秦穆公,根本在于他敏锐地抓住了秦国对晋国的隐忧,秦晋两国在晋惠公时期有过战争,惠公被俘,在秦穆公帮助重耳成为晋文公之后,秦晋关系密
切,此间没有发生过战争,但在秦晋围郑前两年,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册命,成为霸主,当年的秦强晋弱之势,已经改变,对于与自己毗
邻的晋国的日益强大,秦穆公不会没有想法,所以二者并不是亲密无间的盟友,而是暗流涌动的利益伙伴。烛之武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出了表面上亲
密的秦晋两国之间存在的隐而未发的矛盾,并加以利用和挑战,这才直接击中了秦穆公心中的疑虑,最终成功说服了秦穆公退兵。任务2:疑义相与
析《鸿门宴》一文,故事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但是也有不少不合常理的地方,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小组1活动:项伯泄露军
情,回来报告项王,项王不仅没有治罪,还听从了项伯的建议。这种不合常理是司马迁的疏忽,还是司马迁根据传闻忠实记录,抑或是司马迁故意为
之?细读文本,自主梳理出文中其他不合常理的地方,分小组进行探究,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小组2活动:同为谋士的张
良和范增,却一个劝谏成功,一个劝谏失败。这是为什么呢?简单来说,与双方的人物性格有关系。范增年已老迈,为项羽亚父,处处以长辈自居,
张扬跋扈,言辞间很不客气,因此,他的劝谏基本上都是直接粗暴的结论,有时候会令项羽难以接受。而项羽为人刚愎自用,久而久之就会对范增的
耳提面命不满。而从另一阵营来看,张良计谋不输范增,且善于劝谏,讲究方式方法,刘邦也善于虚心纳谏,二者配合默契,所以才能相得益彰。补
充资料: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
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
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
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
,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
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
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苏
轼《范增论》小组3活动:项伯为什么夜报项王?这不是犯了泄露军机之重罪吗?历史上的项伯真的会如此干吗?提示:(1)梁玉绳就称:“项伯
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也,何以言报?且私良会沛,伯负漏师之重罪,尚敢告羽乎?使羽诘曰‘公安与沛公语’,则伯将奚对。”(2)现代学者韩
兆琦也认为,鸿门宴“汇合了许多人艺术加工的民间故事”。(3)结合《黥布列传》中的记载,黥布降汉后,“(布)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
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楚汉战争时,项伯仍备受项羽信任。倘若项伯在鸿门宴前未经项羽许可而私会张良及刘邦,是泄露军情之重罪,不可
能再受信任。然而鸿门宴后项伯在楚军中仍受重用,照此分析,其与张良乃至刘邦会面,逻辑上应是衔项羽之命劝其臣服,绝非私会。小组4活动:
当时鸿门之宴,必有禁卫之诃讯出入,沛公恐不能辄自逃酒。且疾走二十里,亦已移时,沛公、良、哙三人俱出良久,羽在内何为竟不一问?而在外
竟无一人为羽之耳目者?矧范增欲击沛公,惟恐失之,岂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明·董份)刘邦单枪匹马的从项羽大部队人马眼皮
子底下逃宴而去,怎么可能成功呢?项羽真的是这样失败的吗?提示:项羽的败亡原因从古至今有很多分析和讨论,主要集中在当时项羽所采用的错
误策略以及项羽的人格缺陷方面。鸿门宴上项羽纵虎归山的原因亦可归结为这两方面:一方面项羽没有必要杀刘邦的理由,在他眼中刘邦和他实力悬
殊,还构不成威胁;另一方面,项羽也考虑到杀了刘邦可能在各路诸侯军中的不良影响;此外,项羽为人重感情、讲义气,吃软不吃硬,刘邦一味地
伏低做小,项羽的杀心便渐消去了。《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
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
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
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
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任务3:如果《左传》《史记》中的描述与历史真实有出入,那么
我们学习史书的意义是什么?提示:任何一部史书,都是由人创作的,那么就必然带有作者自身的立场和一定的主观性,在史书创作中这是非常正常
的现象。如《三国志》就明显带有扬刘抑曹的倾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史书存在的价值。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史料的相互参照来尽量还原
历史原貌,但必须明白,绝对的历史真实是不存在的;其次,我们在阅读史书的过程中,也可以领略作者的文学才华和个性风格,如司马迁在《史记
》中融入了自己非常鲜明的价值观,如“士为知己者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他把自己的热情与理想,痛苦与挣扎都融入对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样的历史著作不仅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而且具有流传千古的文学价值。布置作
业1.历史事件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王退师,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己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比如
秦晋之间的关系、郑国与晋国之间的过节、秦穆公和晋文公的生平为人等,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分析报告,多角度分析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化解危机的原因。2.《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兵败自杀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并且“为发哀,泣之而去”。比较阅读《项羽本纪》、周恩来《项羽拿破仑优劣论》、岳庆平《项羽及其精神》、易中天《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请以刘邦的口吻,给“鸿门宴”后的项羽写一封信。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