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文言复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023-10-31 | 阅:  转:  |  分享 
  
2024年宁夏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文言文复习之《登泰山记》一、实、虚词翻译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阳:泰山南面;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阴:泰山北面。(注:山南水
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当:在,介词。 分:分界。【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
济水向东流去。泰山 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处的,是古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
城以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
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以:在;乘:趁,冒着;历:经过; 限:界限;至于:到达。古今异义词,今义表示另提
一事。是:这;麓:山脚。蹬:台阶,石阶; 有:通“又”。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
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
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
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循:沿着,顺着;少:少于,形容词做动词;复:再;遂:相当于“而”,表顺承;巅
:顶峰。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
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
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 限:像门槛一样,名词作状语;谓:称为云:句末
助词,无实际意义。几:几乎。及:等到;负:背,覆盖;烛:照,名词作动词;而:表顺承;居:停留;然:.......的样子译文:现在经
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
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
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
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稍:逐渐;【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定语后置,判断句。极:天边 须臾:片刻,一会
儿; 采:同“彩”。 上:升起来正赤:大红色; 或:有人。或:有的; 绛:大红色; 皓:白色; 驳:杂; 译文:戊申日正是十
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全都云雾迷漫,逐渐看见
云中有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所用的掷具似的东西,都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
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或红或白,颜
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
不当道,皆不及往。是:这;显庆:唐高宗的年号;漫失:模糊或缺失; 僻:偏僻;当:在;往:去(看)译文: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
,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观赏了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
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苍:深青色、深绿色;平方:平整方正;圜:通“圆”; 罅:石缝;音迹:声音和
踪迹。至:到;译文: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二、知识
梳理(一)通假字其级七千有余(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石苍黑,多平方,少圜( 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须臾成五采(同“彩
”) (二)古今异义至于泰安(古义: 到,到达 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 )多平方(古义: 方方整整的,指山石 今义: 数学
名词 )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 今义: 阳光,表面上)是月丁未(古义: 这,此。今义: 常用作判断词)复循西谷(古
义: 再,又。今义: 往复,重复)戊申晦(古义: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 昏暗,夜晚)(三)词类活用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
,向西 )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 )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道少半( 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明烛天南( 名
词作动词,照耀 )(四)重点虚词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和,连词 )及既上( 等到,介词 )皆不及往( 赶得上,动词 )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 同“于”,在,在……的时候 )余始循以入( 同“而”,表顺承,连词 )回视日观以西峰( 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
语,连词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雪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2)省略句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 )生石罅(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
”后面省略介词“于”)复循西谷( 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省略句,省略主语代词:余 )与
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主省略句,省略语代词:余)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
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3)定语后置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
语。定语后置句 )三、随堂训练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姚鼐《登泰山记》中“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3.《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四
、链接考试、思维拓展【河北省石家庄精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浩瀚的
文学世界里有很多熠熠生辉的经典诗文,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思想魅力被后人称道。苏轼《赤壁赋》在主客问答中实现情景理的结合、起承转合
思路清晰;姚鼐《登泰山记》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史铁
生《我与地坛》在荒芜寂静的景物中发现的生机活力与生生不息之美启迪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学校将在读书月活动中举办一场经典诗文鉴赏会,要求
各班选派一名代表到现场作鉴赏交流。你是一名高一学生,请你从以上篇目中选取一篇经典诗文写一篇鉴赏文稿代表班级去参加鉴赏会。要求:理解
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详解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
型的作文题。材料主要列举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三个名篇,第一个是苏轼的《赤壁赋》,第二个是姚鼐的《登泰山记》,第三个是史铁生的《我与地
坛》,并且点评了每一篇的写作特色,这应该为作文提供的写作的方向的思路。写作任务要求是确定了写作的范围就是以上列举的这三篇文章,然后
就是写作文体为鉴赏文稿,还有就是写作的身份是高一学生,这就决定了不用论及过于深奥。因为是鉴赏文稿,一是需要指出文章的写作特色,二是
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比如苏轼的《赤壁赋》,可以从主客问答的角度进行鉴赏,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主客问答是如何体现的,这样的安排有
什么好处等。姚鼐的《登泰山记》可以围绕作者的写作思路入手进行鉴赏,如文章以时间为径,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
景物,结构完整严谨,为我们描绘了四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对地坛这座古园中的一草一木进行了洋溢着生命活力与激情的
描写与刻画,可以说在这些事物上寄托着作者最为浓烈的感情,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作为一篇鉴赏性的文章,写作时需要明确篇目及鉴赏的角
度,然后就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阐述分析,有理论有根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即可。当然,写作的角度不限于上面分析的,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或者容易入手的角度进行写作。比如鉴赏《我与地坛》,可以从移情于景的手法来鉴赏,作者对地坛园子里草木生长的生动描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草木在用生长的声音向作者诉说着生存的欢愉,使作者能够感受到这种生命盎然向上的蓬勃动力。【明确立意】1.结构严谨,详略得当——姚鼐《登泰山记》鉴赏。2.主客问答,新颖出奇——苏轼《赤壁赋》鉴赏。3.一草一木总关情——史铁生《我与地坛》鉴赏。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