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青海省海东市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10-31 | 阅:  转:  |  分享 
  
青海省海东市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不能在内环境中进行B.pH、温度、渗透压都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
质C.人体内部的液体叫作细胞内液,又称内环境D.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2.下列各项中,物质未进入内环境的是(?)A.病
人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小明将牛奶饮入胃中C.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D.蜜蜂蜇人时注入了乙酸3.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分的是(?)A
.血浆B.淋巴C.组织液D.细胞液4.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①中的葡萄糖至少需穿过5层生物膜才能进入③中被利用C.图中的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
为①和②D.若③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5.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
丘脑产生渴感后主动饮水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经过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C.大量饮入清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若静
脉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内机体血浆量增加6.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成的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相关的结构或刺激部
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只要给予①处或④处一刺激,该处神经元就能产生兴奋B.图中的效应器由④的末梢和⑤共同构成C.若用某
种药物处理②处,可能引起③处大量Cl-进入突触后膜D.③处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7.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
关说法错误的是(?)A.刺激③处,e能产生反应,该过程不属于反射B.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兴奋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C.若在①处进行电刺激
处理,则该处出现大量钠离子内流D.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8.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走路
不稳,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A.大脑、脑干、小脑B.小脑、大脑、脊髓C.大脑、小脑、大脑D.脊髓、
小脑、大脑9.如图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代表相关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冷时血液中激素①的量增加,②③
的量减少B.图示中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C.图中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抑制下丘脑的分泌D.激素②能促进③的分泌,③
能抑制②的分泌,说明②③作用相抗衡10.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在生物体的许多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乙醇通过细胞膜进行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与其膜表面的抗体密切相关C.性腺细胞膜上有接受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
受体D.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均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11.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
用途径相同B.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体液调节较为缓慢C.神经调节过程不会受到体内激素的影响D.人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1
2.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以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制备得到的血清中抗蛇毒毒素成分分别是(?)A
.特异性免疫、抗体B.非特异性免疫、抗体C.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原13.有关记忆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B.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浆细胞C.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D.是由
B细胞或T细胞分化形成的14.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其在组织间容易转移B.人体
细胞衰老后,自由水含量下降、细胞新陈代谢速率下降C.在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造血干细胞能形成多
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相同15.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
.35~7.45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产乳酸钠和H2CO3C.血液中的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
3结合形成NaHCO3D.pH的相对平衡只由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调节,与神经—体液调节无关1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拜尔发现并命名了生长素B.生长素和生长激素都通过脱水缩合方式形成C.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极性运输D.生长素在植物
所有的器官中均有分布,具有微量高效性17.下列能表示酒精进入人小肠黏膜细胞的示意图是(?)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18.植
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植物激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是对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集中体现B.脱落
酸和赤霉素对植物体的作用具有相互拮抗的特点C.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中,沾蘸法适用于蘸取低浓度的生长素
类似物D.油菜开花时因气候原因未能完成正常授粉,可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减少损失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
的是(?)A.2,4-D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存在相应受体B.细胞分裂素主要合成于发育的种子,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C.植物
激素合成后需要经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部位并发挥作用D.赤霉素可作为一种化学信息的载体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20.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
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题中两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
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C.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一定是400mg/LD.
生长素对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21.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钓鱼岛上的全部生物 B.一块稻田中所有蝗
虫的卵、幼虫和成虫C.沙湖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D.六盘山森林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22.某年春季,研究者人工投放食物后,驯鹿的种
群数量大量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此期间驯鹿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驯鹿的天敌数量可能会随之增加C.投放食物后驯鹿种群数量
呈“J”型增长D.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驯鹿的种群密度2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下列关于“S”形曲
线中K值的说法错误的是(?)A.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B.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
D.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24.关于群落的结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 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动物在群落
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有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
层现象25.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B.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二、综合题26.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
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
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
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
出由于病理引起③增多的一个实例 。(5)正常人③内的pH通常维持在   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物质。27.高等动物
机体完善而高效的调节机制是应对复杂生活环境、实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障,其中神经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占主导地位。回答下列问题:(1
)手被火烧时产生缩手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 ,手被火烧引起的疼痛不属于反射活动,原因是 。(2)手被火烧引起的缩手反射过程中,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因 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兴奋前后,膜内外两侧电位差会发生变化。(3)排尿反射是通过膀胱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
,术后尿潴留是指手术后膀胱内充满尿液,不能自行排出尿液的现象:①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是指 。②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正常机体反射活动中产生的化学信号物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立即清除,意义是 。28.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不
同激素,请据图回答([?]内填相应字母)(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在激素调节过程
中,起协同作用的两种激素是[?] 和[?]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 和垂体分泌的 就会减少,这是一种 机
制。(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 和 过程,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29.下图实验一、实验二是关
于生长素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其主要的合成部位是 。(2)实验一中,供体块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实验
结束后,受体块中 (填“能”或“不能”)检测到生长素。实验一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 ,该种运输方式 (填“受”或“不受”)氧气浓度的
影响。(3)实验二中,分析比较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能进行 运输。30.20
21年7月7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
由濒危降为易危。1992年,在四川省凉山大山顶自然保护区(相对孤立的环境)调查时,大熊猫仅有36只。“大熊猫降级”离不开人类的保护
和努力。回答下列问题;(1)据调查,此自然保护区中36只大熊猫各年龄段数量如下表所示,其年龄组成类型是 。年龄段数量幼仔2繁殖前期
15繁殖期17繁殖后期2(2)在大山顶自然保护区内获取大熊猫的具体数量,应采用 法,原因是 (答两点)。(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大熊猫比老虎更容易生存可能的原因是 。(4)科学家提出,保护大熊猫首先要加强栖息地的保护,依据的原理是提高大熊猫的 。参考答案1.
C【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淋巴液
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
【详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不能在内环境中进行,需要在细胞内进行,A正确;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B正
确;C、人体内部的液体叫作体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C错误;D、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在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中,D正确。故选C。2.
B【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
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病人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是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B、胃与外界连同,不
属于内环境,B符合题意;C、肌肉注射主要是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不符合题意;D、蜜蜂将乙酸注入了组织液,因此属于物质进入了内环
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B。3.D【分析】【详解】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细胞液不属于内环境。故选D。4.C【分析】 血
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
,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详解】A、③细胞内液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①中的葡萄糖至少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生物膜才能进入③中被利用,B错误;C、图中的毛细血管壁细胞
,其生活的内环境为①血浆和②组织液,C正确;D、若③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⑤处,因为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会将氧气运送给组织
细胞利用,D错误。故选C。5.D【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
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后主动饮水,A错误;B、抗利
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不属于分级调节,B错误;C、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促使机体排尿,C错误;D
、若静脉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正确。故选D。6.A【分析】人体神
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
,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需要适宜的刺激才能使神经元产生兴奋,A错误;B、图中的效应器由④传
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⑤共同构成,B正确;C、若用某种药物处理②处,可能引起③处大量Cl-进入突触后膜,使神经元被抑制,
C正确;D、③为突触,在突触处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故选A。7.B【分析】分析题图可知:b上有神经节,故
b是传入神经,则a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详解】A、刺激传出神经上的③处,效应器e能产生反应,该过程没
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A正确;B、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兴奋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但没有兴奋时也能合成神经递质,B错误;C、
若在①处进行电刺激处理,则该处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出现大量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C正确;D、图中②是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B。8.A【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
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1)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
关;(2)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3)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
麻醉有关。综上,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走路不稳,控制这些症状的相应中枢是大脑、脑干、小脑,A正确,BCD错误。故选A。9.B【分析】
根据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过程可知,图中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
激素;图中还看出,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的作用。【详解】A、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
素。③甲状腺激素的量均增加,A错误;B、由图示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作用,同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的作
用,B正确;C、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靶器官是甲状腺,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不能影响下丘脑的分泌,C错误;D、②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进
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二者作用于不同的生理过程,没有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B。10.C【分析】蛋白质由于其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
列顺序和肽链空间结构的不同而具有多样性,所以蛋白质具有了功能多样性: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催化功能(如蛋白质类的酶)、运输功能(
如载体蛋白)、调节功能(如胰岛素)、免疫功能(如抗体)等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不
同。【详解】A、乙醇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错误;B、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与其表面的受体有关,B错误;
C、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所以性腺细胞膜上有接受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受体 ,C正确;D、细胞膜中的有些蛋白质
还能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D错误。故选C。11.B【分析】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实现的,反射的结构
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
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详解】
A、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A错误;B、因为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因此表现得迅速、准确,而
体液运输较慢,因此体液调节较为缓慢,B正确;C、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影响神经调节过程,C错误;D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D错误。故选B。12.A【分析】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
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详解】将减毒的
蛇毒注入家兔体内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蛇毒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
后天获得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是特异性免疫。这种蛇毒毒素相当于抗原,抗蛇毒毒素成分属于抗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
.A【分析】记忆细胞是在第一次免疫之后由B细胞或T细胞分化产生的,在第二次受到同一抗原刺激后,会迅速进行增殖和分化,记忆B细胞产生
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的抗体,记忆B细胞也能产生少量的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为大量效应T细胞和少量T细胞。【详解】A、
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A错误;B、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和少量B细胞,B正确;C、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记忆T细胞可迅速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和少量T细胞,C正确;D、记忆细胞包括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是由B细胞或T细
胞分化形成的,D正确。故选A。14.D【分析】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影响转化而来,具有无限增殖和能在体内转移的特点。衰老
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
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
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详解】A、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其容易在组织间
自由转移,容易扩散,A正确;B、衰老细胞内活性多种酶活性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降低,自由水含量下降,B正确;C、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
中的必然步骤,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如胚胎发育过程胚柄的退化,C正确;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能形成多种类型的
细胞中的mRNA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错误。故选D。15.D【分析】人体血浆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主要是由于缓冲物质.机体剧烈运
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
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
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
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
~ 7.45之间,A正确;B、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当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产乳酸钠和H2CO3,B正确;C、
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对血液中酸碱度起缓冲作用,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NaH
CO3经肾脏排出体外,C正确;D、pH的相对平衡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直接调节的,同时也需要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16.D【
分析】1、生长素的研究: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
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2、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分布
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运输方式: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
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详解】A、生长素的命名人是温特,A错误;B、生长素是由
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而没有经过脱水缩合,B错误;C、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进入琼脂块(不是细胞)的方式是扩散,而不是极性运输(主
动运输),C错误;D、生长素在植物所有的器官中均有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具有微量高效性,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和生长素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的相关知识。17.B【分析】酒精进入小肠黏膜是自由扩散
,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详解】①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比,属于自由扩散,酒精以该种方式进入细胞,①正确;②运输速率随物质
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不变,属于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②错误;③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属于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可表示酒精进入细胞,③
正确;④运输速率随氧气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不变,属于主动运输,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故选B。18.B【分析】本题是对不同植物激素的
作用、不同植物激素直接的关系、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综合性考查,回忆不同植物激
素的作用及作用关系、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根
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B、脱落酸和赤霉素对植物体的作用具有相互拮抗的
特点,如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而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C、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中,沾蘸法适用于
蘸取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于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适用于浸泡法,C错误;D、因油菜收获的是种子,而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可得到
无子果实,故对于以收获以种子为目的的植物无法用生长素来减少损失,此种方法一般用于茄果类,D错误。故选B。19.A【分析】1、植物生
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2、五大类植物激素
的作用:(1)乙烯:促进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
与叶的衰老和脱落;(4)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解除休眠和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等生理作用;(5)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
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详解】A、2,4-D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起同样的作用,也能给植物细胞提供信息,所以在植物体内也存
在相应受体,来接受信息,A正确;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在植物根尖合成,B错误;C、植物激素合成后,要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
部位,但不通过体液运输,C错误;D、赤霉素给植物细胞提供调节的信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故选A。20.B【分析】据图分析:
横放的植物幼苗根的向地性生长可以体现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不能体现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图乙柱状图能够体现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
用。【详解】A、图乙没有体现生长素抑制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作用,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
;B、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d处起抑制作用,B正确;C、图乙的浓度梯度过大,不能确认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
最适生长素浓度是400mg/L,可能在(200-600)mg/L之间,C错误;D、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对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促进作
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超过最适浓度,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在减弱,D错误。故选B。21.B【详解】试题分析: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
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其他微生物等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根据上述的定义,A.钓鱼岛上的全
部生物属于群落,A错误;B.一块稻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属于种群,B正确;C. 沙湖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不属于种群,也不
属于群落,C错误;D. 六盘山森林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D错误。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
系统的结构【名师点睛】比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衰退、波动等,种群的增长曲线由S型曲线和J型曲线。2.群落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
、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演替。3.生态系统研究的问题有结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稳定性。22.C【分析】一般植
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对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宜采
用取样器取样法。【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分析题意可知,研究者人工投放食物后,驯鹿的种群数量大量增加,则
此期间驯鹿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B、人工投放食物后,驯鹿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则驯鹿的天敌数量可能会随之增加,B正确;C、“J
”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投放食物后,驯鹿种群数量还会受到空间、天敌
等因素的限制,不会呈“J”型增长,C错误;D、驯鹿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驯鹿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2
3.B【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
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
,A正确;B、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B错误;C、K值与各种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C正确;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B。24.
A【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
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详解】A、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竹林中的所有竹子若为同一物种,由于
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高低错落有致的现象,属于种群的研究范围,A错误;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C、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D、在水平方向
上,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导致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
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A。25.C【分析
】考点是群落演替,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判断,属于基本知识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错误.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
错误.【点睛】区别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关键是看有无土壤条件和繁殖体,有则是次生演替,无则是初生演替。26.(1)②③(2)
自由扩散 6 三(3)②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③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血浆蛋白减少(毛细淋巴管堵塞或肾小球肾炎)(5
) 7.35﹣7.45 缓冲【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液,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
,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详解】(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2)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 是自由扩
散;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①线粒体的路径是:O2→红细胞出来(一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
线粒体(两层膜),共6层膜;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前两阶段的[H]反应生成水。(3)一般情况 下,②血浆与③组织液成分
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③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③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能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有血浆蛋白减少、毛细
淋巴管堵塞或肾小球肾炎等。(5)正常人②血浆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内环境中pH的维持依靠其中的缓冲物质来实现。
【点睛】本题结合结构模式图,考查内化境的组成和稳态的调节等相关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液体的名称,明确内环境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27.(1) 脊髓 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2)Na+内流(3)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
所支配的逼尿肌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分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
,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
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即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神经递质即化学信号。【详解】(1)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手被火
烧引起的疼痛,只是产生感觉,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2)产生兴奋的机理是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引起
。Na+内流会导致膜内电位升高,甚至高于膜外,一段时间后,K+外流,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 。(3)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
肉或腺体为效应器,排尿反射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逼尿肌。排尿反射中存在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
膜,因此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反射活动中,神经递质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这样能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28.(1)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 甲状腺激素
b 肾上腺素(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3) c 胰高血糖素
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质的转化【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A和B代表相关的神经细胞,a代表性激素,b代表肾上腺素,c如果是胰
岛A细胞分泌的则代表胰高血糖素,如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则代表胰岛素,d代表甲状腺激素。(1)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体
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由于甲状腺激素(d)和肾上腺
素(b)在体温调节的过程中都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因此二者关系为协同。(2)d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作用于
下丘脑和垂体,让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
糖素(c)分泌增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含量。【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机制,确定图中四种激素的名称。29.(1) 吲哚乙酸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 能 极性运输(或主动运输) 受(3) d
献花(0)
+1
(本文系小初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