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统发)滇南往事泸西篇农科扶贫林业民族宗教线索参考
2023-11-01 | 阅:  转:  |  分享 
  
《滇南往事泸西篇》系列丛书文史资料

征稿线索参考

1、农业和科学技术类选题线索

责任单位:农业和科学技术局

1949年4月,县解放委员会下设生产建设科(9月改为经济建设科,1950年12月改为建设科),管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1951年4月开始"减租退押"工作,各村农民协会逐户清理解除农民欠地主、富农的债务契约。

1951年初,在私租较多、租额较重第四区的大水塘乡、雨洒乡及河外乡的下半乡进行减租退押试点,

1952年7月,泸西县开始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个体所有制。

1952年11月,为解决部分农村缺劳力、缺耕畜的困难,泸西县在完成第一批土地改革的地方,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引导农民组建互助组。是年12月,逸圃乡张天柱组织6户农民(后发展到16户)成立互助组,随后瓦窑乡陈桥柱、箐门乡赵志泽互助组相继成立。三个互助组均获得增产30%以上,显示了互助组比单干强的优越性。

1952年开办兽医人员训练班,组建兽医协会,并贷款扶持民间缺药兽医,开展兽疫防治。

1953年组建县畜牧兽医站,并建立公营牲畜配种站和民营种畜户。

1954年3月,县委遵照中共中央的相关决议,先后在陈桥柱、张天柱、赵志泽等三个模范常年互助组中试办前进、红旗、胜利3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统一使用社员土地、耕畜、大农具等生产资料,组织社员共同劳动,采取评工记分、劳土分红的报酬制度。

1955年泸西县开始使用化肥,阿路法、桃笑、逸圃三个农业合作社首先施用氨水、硫酸铵。

1955年11月,成立农林水利科,管理农、林、牧业和水利建设。

1955年,泸西将栽桑养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实行集体经营。全县养蚕获生丝1440千克。

1956年春,泸西县按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把自愿加入高级社农户的个体所有耕地无偿地转为高级社所有,取消土地私有制,1957年7月,全县农村基本实现集体土地所有制。

1956年春,泸西县委在逸圃、固白、箐门、山口、直邑、舍得等地初级社中,按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先后转办了六个高级社,将社员私有的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取消初级社时期的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并划出少量耕地归社员作"自留地"使用。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实行主要生产资料完全归公社单一所有的公有制度,土地归公社公有,收缴划给社员使用的自留地。

1958年8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高级社尚待巩固和完善之际,匆忙开展公社化运动。同年10月,以区为单位,组成了中枢、向阳、三塘、五峰、林水、金马、白水等7个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主要生产资料完全归公社单一所有,搞军事化组织,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搞"穷过渡",刮"一平二调"和"共产风",收缴社员自留地,实行所谓吃饭、看病、上学、入托四免费的供给制和工资制,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1958年开始从元江、石屏及广西等地购入鱼苗,在板桥河、白水塘、阿味、老干洞等水库中进行人工养殖,鱼类养殖逐步由自然养殖捕捞向增殖、养殖捕捞方向发展,当年养殖水面达到5100亩,占全县可养殖水面的51%,此后全县年年都有鱼苗放养。

1961年,纠正"五风"错误后,贯彻"以猪为主、猪牛并举"的方针,规定不许再搞"一平二调",大牲畜所有权归生产队所有和允许私人养猪,

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后,土地固定到生产队使用。同年,各生产队重新划自留地给社员使用。

1962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土地所有权属生产队集体所有,并将社员自留地面积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5.28%。

1962年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社队规模调整为8个公社,36个区属小公社,246个大队,1456个生产队,全县开始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要求大牲畜下放生产队所有,分户饲养,并调整增加社员自留地,允许社员开展家庭副业。

1962年箐门大队用普钙代替骨灰种荞,1963年又用于种洋芋和绿花籽。

1963年,取消大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建制,全县改设7个区,79个小公社,1447个生产队,实行"两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

1963年,泸西引进光叶苕、苜蓿、紫云英、四川苕等绿肥良种试种成功,随后,全县大面积种植绿肥改良土壤。

1963年,开始建立种子基地,对主要作物进行品种制种和选育。

1964年后,全县普遍推广施用氨水、硝氨、普钙等,以后化肥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1970~1978年,年均施肥约14859吨。

1968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在生产组内设立农水组。

1970年3月恢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全县设7个公社,80个大队,1414个生产队,一直延续到1984年2月。

1970年5月,建立农林局。

1971年,泸西使用化学药剂除草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

1975年全县已初步形成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兽医防疫网点,畜牧生产又得到快速发展。

1976年1月,农林局分设为农林局、水利电力局,农林局管理农、林、牧业。

1976年,县农机研究所引进北京市农机研究所图纸,从通海购进按北京图纸生产的水田粑进行改制,1979年完成第五代样机。

1978年3月,白水公社农机厂为解决山区人民食品加工困难的问题,经三个月研制,于8月试制出样机,经县农机局、农机服务公司、农机研究所联合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

1978年后,全县普遍把"清明两边秧"改为"惊蛰"秧,实现了早育早栽,有效地避开了"八月低温",稻谷产量逐年上升。



1978年7月,农林局分设为农业局和林业局,农业局管理农业和牧业。

1980年玉米单交种"泸单2号"的选育获云南省科研二等奖,玉米单交种"协单1号"获云南省科研三等奖。

1980年5月,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政策要宽,可以包产到户"的指示,先在向阳公社沙马大队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是年秋,向阳、三塘、永宁、白水公社的部分山区生产队自发地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夏,全县1385个生产队,47049户农户全部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

1987年,泸西县引进砀山酥、雪花、金花、早酥等品种试种成功,随后不断引进新品种,并扩大种植面积。

1987年,泸西县被列为全省商品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县

1996年,王怀勇引入除虫菊试种,随后成立森菊公司,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将除虫菊种植打造成泸西县重点扶植的种植产业之一。

1996年,被列为全省32个商品牛羊基地县之一

1998年,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泸西实行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规定原耕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

1999年,开始灯盏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和深加工的研究开发利用,并带动农户种植,灯盏花成为泸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2002年,被列为全省农田种草养畜示范县

2003年,列为全省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县

2005年1月1日起,全县免征农业税,广大农民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交皇粮"的历史,进一步迸发出新的生产积极性。

2010年以后,以土地流转为契机,泸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植规模化蔬菜种植,

2011年5月10日,泸西县人民政府印发《泸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的意见》,开始推行泸西土地流传工作。



扶分类选题线索

责任单位:泸西县乡村振兴局

1982年,对全县困难户作了调查,确定全县扶贫对象为1182户(4927人),占农村总户数的2.57%。

1986年开始,按照当年贫困人口年人均经济纯收入203元标准,全县贫困人口82043人。

1986~2005年,全县共争取省、州立项的扶贫项目147个,投入各类扶贫贷款1.15亿元。对3万余户农户投放了6700余万元小额信贷,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

1986年至2005年,泸西县共争取上级立项和农行实际投放中央和省专项扶贫贴息贷款3860万元,农行一般扶贫低息贷款7654万元,合计11514万元,共扶持项目147个。



1987年6月,县委成立泸西县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村工作部。

1989年5月,县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农林办公室,设扶贫专干1名。

1994年起,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干部联系10个乡镇制度

1994年起,县属73个部门、企事业单位分别挂钩扶贫58个贫困村

1994年起,实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程

1994年,国家出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同年,省政府根据中央的扶贫政策出台《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泸西被列为全国592个、全省73个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之一。

1994年到1999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挂钩扶贫泸西。

1995年9月,在县级机构改革中,撤销原县政府农林办公室,设立扶贫办公室,为县政府负责全县扶贫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

1996~1999年,县政府连续4年划拨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在贫困村寨大力推行良种良法生产技术。

1996~2005年,先后向上级争取各种专项资金并由地方财政配套,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排灌沟渠、水库、水池,解决了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修建了各种等级的乡村道路、农贸市场,方便群众农副产品交易,促进经济发展;修建了一批中小学校舍,改善办学条件。

1996~2000年,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阶段,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围绕三塘、向阳、白水3个扶贫攻坚乡进行。扶贫项目以改善生产、生活用水和交通道路为主,统称为攻坚乡农田水利建设。5年中在3个扶贫攻坚乡投入扶贫资金1525.75万元,建成大小水池159个、小水窖120个;安装各种型号引水管道70.83千米,建提水泵站2座,支砌排灌沟渠9.05千米,建小(二)型水库1座,修筑乡村公路21千米。

1997年,开始在白水镇进行小额信贷扶贫试点。1998年,推广到三塘、向阳、白水3个扶贫攻坚乡,以后扩大到全县10个乡镇。

1997~2005年,上海市徐汇区在实施滇沪对口帮扶工作中,每年派党政代表团到泸西考察,派对口帮扶联络员到泸西实施对口帮扶,先后对泸西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1541万元,实施了农业、教育、卫生、救灾等扶贫工程。

1997~2005年,县属78个部门或单位坚持定点扶贫74个自然村,部门直接投资645.39万元,党员干部捐资126.43万元,协调资金540.86万元。

1999~2004年,安居工程共争取省财政扶贫资金151.5万元,对分布在全县贫困地区的505户住茅草房、杈权房的特困户,以每户3000元的补助,帮助农户重新建盖住房。

2001~2004年,省、州借鉴上海对口帮扶经验,在重点扶持贫困县实施安居温饱村建设,共在泸西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9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340万元、州级财政50万元。加上发动项目村群众筹资和投劳折资455.78万元,在10个乡镇建设安居温饱村22个。建成项目内容是:硬化村间道路41.6千米、建沼气池692个、改厕改厩1189户、建田间水池41个、铺设引水管道18.26千米、打机井1口、建提水泵站1座,解决了2674人、295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建成旱地水浇地300亩,还为73户特困户建盖安居房。在22个项目村开展科技培训,实施科学种植、养殖。发展烤烟、蔬菜7421亩,发展杜仲、水果等经济林1378亩,推广包谷、水稻良种3825亩,发展养猪9740头、养羊3719只。

2001年后,面临着全县低收入贫困人口多的状况,泸西继续被列为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2001年起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挂钩扶贫泸西。

2002年3月,县级机构改革,保留扶贫办公室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常设办事机构。

2002年、2003年和2005年,3年共投入易地扶贫开发资金1222万元,分别在白水、三河、向阳3个乡镇开展易地搬迁扶贫423户、1806人。

2002~2004年,根据省州安排,全县共组织实施以贫困村委会为基本单元的13个重点村建设,即:向阳乡沙马、法土村;三塘乡隆德、箐门、方摆村;永宁乡法衣、阿峨村;午街铺镇雨洒、林树村;三河镇矿厂、木龙村;白水镇直邑、果衣村;总投资1195.64万元,实施大小扶贫项目39件,修建通村公路56.46千米,其中:水泥硬化公路5.45千米,简易公路16.34千米,村间卫生路7.45千米;支砌农田排灌沟渠5.45千米,安装各型引水管道22.3千米;修建蓄水池15个,容量8600立方米;建小水窖23个,容量500立方米;建果衣农贸市场1个。



2005年,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整村推进扶贫的政策和措施。

2005年起,全县按照国家和省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共建成38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和奔小康示范工程,其中省级个,州级个。



3、林业选题参考

责任单位:泸西县林业和草原局

1984年月引种成功,至2005年,全县种植桉树6.98万亩,有植桉致富的,也有贩桉致富的…

1979年首个“3.12”植树节至今,泸西的四旁植树和义务植树经历划片包干到工程队造林,2005年仅“四旁植树”1570万株,折合成3573亩,为全国“四好公路示范县”描上了美丽的颜色…

2001-2004年造林3.8万亩,封山育林2.98万亩…

1998年泸西县委决定建设10万亩干果基地,2000年共定植苗木167.5万株,折合5.4万亩,其中核桃3.01万亩,板栗2.18万亩…



4、民族宗教选题参考

责任单位:泸西县民族和宗教事务管理局

桃巨三园通水工程,时任县委书记高德明同志扛着钢管奔忙在工地上,干部群众热火朝天,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泸西回族聚集区通上自来水…

全国寺观教堂

泸西伊协首开红河州伊协先河,马周古当选首届会长。

热闹的“二月十九”(观音会)和“三月三”(道教庙会)。





献花(0)
+1
(本文系zizu923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