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常用90穴定位汇总3.0
2023-11-02 | 阅:  转:  |  分享 
  

中 医执 业医师 《针 灸学》 常用 90 穴 定位汇 总 3.0
(01 )尺泽穴【 手 太阴 肺 经】< 合穴>
【定位 】 在 肘区 , ( 屈肘 ) 肘横纹 上, 肱二头肌腱桡侧 缘凹陷 中( 肘横 纹中 央) 。
手太阴肺脉 合穴【属性- 水 】 (金 生水 → 子穴), 肺实泻之。 ( 合治 内府 )
【主治 】
①咳嗽 、气 喘、 咽喉 肿痛 、 咯血 等 肺系实热性病证(经脉 所过 主治 所及 ) 。
②肘臂 挛痛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在 ) 。
③ 小儿惊风、急性腹痛、 吐泻 (合 主逆 气而 泄 ) 等急症 (特 殊作 用) 。
▲尺泽 、曲 池、 委中 → 急 性吐泻 、中 暑、 小儿 惊风 。
【操作 】直 刺 0.8~1.2 寸, 或点刺 出血 。

(02 )孔最穴【 手 太阴 肺 经】< 郄穴>
【定位 】 在前 臂前 区, 腕 横纹 上 7 寸 , 尺 泽与 太渊 连线上 ( 尺泽 距太 渊 12 寸)/ 尺 泽与 太渊
连线中 点 为 6 寸, 在上 1 寸。
手太阴肺脉 郄穴( 肺向孔 最取 ) 阴经郄穴主血证 ( 急症) 。
【主治 】
①咳嗽 、气 喘、 咯血 、 鼻衄、咽 喉肿 痛等 肺系 病证 (经脉 所过 主治 所及 ) 。
②肘臂 挛痛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在 ) 。
③ 痔疮出血(孔 →肛 门; 阴经郄 穴 主 血证 且肺 与大 肠表里 →治 痔血) 【阿 是穴→ 诊断/ 治疗 】
【操作 】直 刺 0.5~1.0 寸。


(03 )列缺穴【 手 太阴 肺 经】< 络穴、八脉交会 穴, 通任脉>
【定位 】 在前 臂 , 腕 掌侧 远端横 纹 上 1.5 寸, 拇 短伸肌腱和 拇长展肌腱 之 间 , 拇 长展 肌腱 沟
的凹陷 中( 经渠 上五 分) 。
【 简便取穴法】两手 虎口 自然平 直交 叉, 一手 食指 按在另 一手 桡骨 茎突 上 ( 掌側) ,指 尖
下 凹陷 中 是穴。
手太阴肺 经 络穴(列 缺偏 历肺大肠 )
八脉交会穴 ( 列缺 任脉 连 肺系,阴跷 照海 膈喉 咙 ) 通任脉(喉 咙至 阴部 病证 均可施 针)。
四总穴 ( 头项寻列缺)。
【主治 】
① 咳嗽 、 气 喘、 咽 喉肿 痛 ( 列缺+ 照海 → 喉咙、 胸膈 病证) 等 肺系 病证(手 太 阴肺经 之穴 →
手阳 明大 肠经< 表里 经> → 大肠相关病证)。
② 外感 ( 列缺+ 合谷+ 肺腧 →解表 寒) 头痛 、齿 痛、 项强、 口眼 歪斜 等头 面部 疾患( 头项 寻
列缺 )。
③ 手腕 痛 (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在 ) 。
【操作 】向肘 部 斜刺 0.5-0.8 寸 (提 捏进 针) 。











(04 )鱼际穴【 手 太阴 肺 经】< 荥穴>
【定位 】 在 手外 侧, 第 1 掌骨 桡侧中点赤白肉 际处 。
手太阴肺脉 荥穴【属性- 火 】 荥主身热。
【主治 】
①咳嗽 、气 喘、 咳血 、失 音、喉 痹、 咽干 等肺 系病 证(泄 肺火 →泻 白散 ) 。
② 外感 发热 、 掌中热< 鹅掌风→劳宫穴;足心热 →涌 泉> (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在)。
③ 小儿疳积(特 殊作 用→ 四缝→ 肥儿 丸) 。
【操作 】直 刺 0.5~0.8 寸。


(05 )少商穴【 手 太阴 肺 经腧穴 】< 井穴>
【定位 】 在 手指 , 拇指末节 桡侧 ,指 甲根 角侧 上 方 0.1 寸( 指寸 ) 。
手太阴肺脉 井穴【属性- 木 】
【主治 】
① 咳嗽 、 气 喘、<实证>咽喉肿痛< 点刺出血> 【特效 穴】 、 鼻衄 等 肺系实热证 ( 经脉所 过主 治
所及 ) 。
② 中暑 (神 志病 ) 、 高热 ( 井穴泻 热) 。
②昏迷 ,癫 狂 。 (十 二井 穴 均治昏 迷, 神志 病) 。
③指肿 ,麻 木 ( 腧穴 所在 主治所 在) 。
【操作 】浅 刺 0.1 寸, 或 点刺出血。









(06 )商阳穴【 手 阳明 大 肠经】< 井穴>
【定位 】 在 手指 , 食指末节 桡侧 ,指 甲根 角侧上方 0.1 寸( 指寸 ) 。
手 阳明大肠 经 井穴 【 属性- 金】 (手阳明大肠经 为阳金 →穴 性与经属性相同 →本穴) ,可补可
泻 。
【主治 】
① 热病 (泻 热) 、昏 迷( 神 志病) 。
②耳聋 、 青盲(青 光眼) 、 咽喉肿 痛、 颐颔肿( 腮腺 炎) , 齿痛 ( 入 下齿 中)等五官病 证 。
③手指 麻木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在 ) 。
【操作 】浅 刺0.1 寸 ,或 点刺出 血。


(07 )合谷穴【 手 阳明 大 肠经】< 原穴>
【定位 】 在 手背 , 第 2 掌骨桡侧 的 中点 处。
【 简便取穴法 】 一 手拇 指 指间关 节横 纹 , 压 至另 一 手拇 、 食 指之 间的 指蹼 缘 上, 自然 地把 拇
指放下 ,拇 指尖 下即 是穴 。
手阳明大肠经 原穴, 虚实 皆拔之 ( 大肠合谷胃冲阳 )
四总穴 ( 面口合谷收 )
【主治 】
①头痛 、 齿痛 、 目 赤肿 痛 、 咽 喉肿 痛、 牙关 紧闭 、 口喎 、 鼻 衄、 耳聋 、 痄 腮 等 头面五官病证
( 面口合谷收 ) 。
▲ 手阳 明大 肠经 循经 于下 牙齿( 入下齿缝中) ,故 下 齿痛下 合谷 (对 称取 穴) 。
正中 门牙 痛, 取双 合谷 。
若牙 龈肿 胀,则 龈 交放 血 。
②发热 恶寒 等 外感病 ( 列缺+ 合谷+ 肺腧→ 解表 寒→ 麻黄汤 ) 。
③热病 ( 上 出于 柱骨< 颈 项 之根为 天柱 骨 , 颈椎>之会上(大椎)< 大椎 ,为 六阳 经所聚 会,
诸阳 脉会 于大 椎, 故称 会上> →泻 热) 。
④ 无汗或多汗 (泻 合谷 补 三阴交 →治 多汗 ) 。
⑤经闭 、滞 产、 月经 不调 、痛经 、胎 衣不 下、 恶露 不止、 乳少 等妇 科病 证( 【 妇人妊 娠可 泻
不可 补 , 补即 堕胎 】补 合谷泻 三阴 交→ 催产<活血> →孕 妇禁 忌) 。
▲ 孕妇禁忌穴 —— 合谷 、 昆仑、 三阴 交、 至阴 、肩 井
⑥上肢 疼痛 、不 遂 ( 腧穴 所在主 治所 在) 。
⑦皮肤 瘙痒 、荨 麻疹 等皮 肤科病 证( 肺主皮毛大肠< 表>与肺< 里> 表里 ,故 治皮 肤病)。
⑧ 小儿惊风,痉证( 合谷+ 太冲→ 开四关)。
⑨腹痛 、痢 疾、 便秘 等肠 腑病证 ( 手 阳明 大肠 经 原穴)。
⑩牙拔 出术 甲状 腺手 木等 面口五 官及 颈部 手术 针麻 常用穴 ( 入下齿中)。
【操作 】直 刺 0.5-1.0 寸。 孕妇不宜针。



(08 )手三里穴( 扭伤穴) 【手阳 明大 肠经 】
【定位 】 在 前臂, 阳溪 穴与 曲池穴 连线 上, ( 曲池) 肘 横纹 下2 寸处( 足三 里在 犊鼻下 三寸)。
【主治 】
①手臂 痛麻 、肘 挛不 伸( 网球肘→特效穴) 、上 肢不 遂等上 肢病 证。
②腹胀 ,腹 泻等 肠腑 病证 (大肠 功能 异常 ) 。
③齿痛 ,颊 肿( 经脉 所过 主治所 及)。
【操作 】直 刺 0.8~1.2 寸。


(09 )曲池穴【 手 阳明 大 肠经】< 合穴>
【定位 】 在 肘区 (屈 肘成 直角) ,在 尺泽与 肱骨外 上 髁连线 中点 凹陷 处。
【 简便取穴法 】尽 力屈 肘 ,肘横 纹外 侧端 是穴 。
手阳明大肠经 合穴【属性- 土】 ( 土生 金 → 母穴 ) 。
< 肚脐以上消炎穴>
【主治 】
①咽喉 肿痛 、齿 痛、 目赤 肿痛等 五官热性病证 (经 脉所过 主治 所及 ) 。
②热病 ( 曲池+ 大椎 →泻热必选穴)。
③手臂 肿痛 (网 球肘 ) 、 上 肢不遂 等上 肢病 证 ( 腧穴 所在主 治所 在) 。
④瘾疹 、 湿 疹、 瘰 疬、 丹 毒、 风 疹等 皮外 科疾 患 ( 肺主皮毛大肠< 表>与肺< 里> 表里 , 故 治皮
肤 病→ 曲池+ 合谷< 气穴>)。
⑤腹痛 、吐 泻等 肠胃 病证< 通降阳 明> (经 脉所 过主 治 所及)。
⑥头痛 、眩 晕( 曲池 穴为 高血压首选穴)。
⑦癫狂 (曲 池为 十三 鬼穴 之一, 故治 癫狂 ) 。
【操作 】直 刺 1.0~1.5 寸。



(10 )肩髃穴【 手 阳明 大 肠经】
【定位 】在 三角 肌区 , ( 肩 峰端前 下方 ,三 角肌 上缘 中点部 位) 肩峰 外侧 缘前 端与肱 骨大 结
节 两骨 间凹 陷中 。
【 简便取穴法 】 屈 臂( 肘 )外展/内收 。 肩峰 外侧 缘 呈现前 后两 个凹 陷, 前下 方的凹 陷即 是
穴( 前部 肌束与 中部 肌束 之间 凹陷 ) 。
▲ 手阳明经与阳蹻脉 交会 穴
【主治 】
① 肩痛 不举 、上 肢不 遂 ( 肩周炎 )等 肩、 上肢 病证 (腧穴 所在 ) 。
② 瘾疹 ( 肺主皮毛大肠< 表>与肺< 里> 表里 ,故 治皮 肤 病 ) 。
③ 瘰疬 ( 经脉 所过 主治 所 及 →颈 部淋 巴结
就近原 则 → 腋下 淋巴 结) 。
【操作 】 (肩周炎)直刺或 (上肢不遂)向下( 顺着 肌肉方向)斜刺 0.8~1.5 寸。






(11 )迎香穴【 手 阳明 大 肠经】
【定位 】在 面部 , 鼻翼 外 缘中点 旁, 鼻唇 沟中 。
【主治 】
①鼻塞 、鼽 衄等 鼻病 (腧 穴所在 主治 所及 ) 。
②口喎 、面 痒、 面肿 等面 部病证 (腧 穴所 在, 主治 所及) 。
③ 胆道蛔虫症 ( 迎香透四白 ) 。
【操作 】 略向内上方斜刺 或 平刺 0.3~0.5 寸。



(12 )地仓穴【 足 阳明 胃 经】
【定位 】在 面部 ,口 角旁 约 0.4 寸 ( 指寸) 。
▲ 手足阳明经与任脉 交会 穴
【主治 】口 喎、 眼睑 瞤动 、流涎 、齿 痛、 颊肿 等头 面五官 病证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在 ) 。
【操作 】直 刺或 平 刺 0.3 ~0.8 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


(13 )下关穴【 足 阳明 胃 经】
【定位 】 在面 部 (耳 前) , (下 颌骨 髁状 突的 前方 ) 颧弓下缘 中 央与 下颌切迹 之间凹 陷中 ( 合
口有陷,开口则闭)。

【主治 】
①牙关 不利 (三 叉神 经痛 ) 、面痛 、齿 痛、 口眼 喎斜 等面口 病证 。
②耳聋 、耳 鸣、 聤耳< 分 泌 性中耳 炎> 等耳 疾。
【操作 】直 刺 0.5 ~1 寸( 闭口 施针→切勿张口)。

(14 )头维穴【 足 阳明 胃 经】
【定位 】 在 头部 ,当 额角 发际 直上 0.5 寸, 头正中 线旁 开 4.5 寸
(头转 角凹 陷处 ) 。
▲ 足阳明经与足少阳 经和 阳 维脉交会穴
【主治 】头 痛、 眩晕 、目 痛、迎 风流 泪、 眼睑 瞤动 等 头目病证。
【操作 】 平刺 0.5 ~1 寸。










(15 )天枢穴【 足 阳明 胃 经】
【定位 】在 腹部 , 横平脐中 ,前 正中 线旁 开 2 寸 ( 神阙旁 开 2 寸→ 肌肉 高点 )/ 乳 头直 下为
4 寸 ,其 与神 阙之 间的 中 点为 2 寸。
大肠募天枢 ( 天枢大肠 肺 中府 )
痢疾主 穴—— 急/ 慢 性泄 泻 。
【主治 】无 谓 虚 实补 泻, 气至即 可
①绕脐 腹痛 、腹 胀、 便秘 、腹泻(双向调节) 、痢疾等 脾胃肠病证。
②癥瘕 、月 经不 调、 痛经 等妇科 疾患 (子 宫附 近)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

(16 )梁丘穴【 足 阳明 胃 经】<郄穴>
【定位 】在 股前 区, (髂 前 上棘与 髌底 外上 缘之 间连 线上) 髌底 上 2 寸, 股外侧肌与股直肌
肌腱之间 。
足阳明胃经 郄穴。 ( 胃经取梁丘 )
【主治 】
①急性 胃痛 (阳 经郄 穴主 急性痛 证) 。
②膝肿 痛、 下肢 不遂 等下 肢病(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在 ) 。
③ 乳痈、乳痛等乳疾(乳 房属胃) 。
【操作 】直 刺 1 ~1.2 寸。



(17 )犊鼻穴(外 膝眼) 【 足阳明 胃经 】
【定位 】在 膝前 区, (屈 膝 ) 髌韧带外侧凹陷 中。
【主治 】膝 肿( 退行 性关 节病变 →滑 膜炎 ) 、 疼痛 、 屈伸不 利、 下肢 痿痹 等下 肢病证 。
【操作 】向 后内 侧斜 刺 0.5 ~1 寸。


(18 )足三里穴【 足 阳明 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 (屈 膝 ) 在 小腿 外 侧, 犊鼻 下 3 寸 (外 膝眼 ) , 胫 骨前 嵴 外 1 横指 (1 寸) 处 , 犊 鼻
与解溪 连线 上。
足阳明胃经 合穴【属性- 土 】 (足阳明胃经 为阳土→ 穴 性与经 属性 相同 → 本穴 ) , 可补可 泻 。
胃之 (六腑)下合穴
四总 穴(肚腹三里留 )
▲ 按住 足三 里后则 趺 阳脉 (冲阳 脉) 隐没 。
【主治 】
①胃痛 、呕 吐、 腹胀 、腹 泻、痢 疾、 便秘 等胃 肠病 证(中 ) 。
②膝痛 、下 肢痿 痹( 治痿 独取阳 明→ 神经 炎) 、中 风 瘫痪等 下肢 病证 (下 ) 。
③癫狂 、不 寐等 等神 志病< 气穴与 神志 有关> ( 上) 。
④ 气喘、痰多 。
⑤乳痈 (外 ) 。
⑥虚劳 诸证 ,为 强壮 保健 要穴( 内) (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歌诀: 上中下内外+ 气喘痰 多 。
【操作 】直 刺 1 ~2 寸 (可 针可灸 →灸 至百 壮→ 燥热 之气向 下导 之) 。


(19 )上巨虚穴【 足 阳明 胃经】<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 小腿 外侧 , 犊鼻下 6 寸 ,犊 鼻与 解溪 连 线上( 足三 里 下 3 寸)。
大肠之 (六腑)下合 穴
【主治 】
①肠鸣 、腹 中切 痛、 腹泻 、便秘 、肠 痈等 肠腑 病证 ( 大肠 之 下 合穴 ) 。
②下肢 痿痹 、中 风瘫 痪等 下肢病 证(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在) 。
【操作 】直 刺 1-2 寸。


(20 )条口穴(肩 凝穴) 【 足阳明 胃经 】
【定位 】 在小腿 外侧 , 犊 鼻下 8 寸 ( 腘横 纹至 外踝 尖 16 寸取 一半) , 犊 鼻与 解溪连 线上 ( 上
巨虚下 一寸)。
【主治 】
①下肢 痿痹 、跗 肿、 转筋 等下肢 病证 。
② 肩臂痛 ( 漏肩 风主 穴) 。
③脘腹 疼痛 (经 络所 行主 治所及 )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





(21 )丰隆穴【 足 阳明 胃 经】< 络穴>
【定位 】 在小 腿外 侧 , 外 踝尖 上 8 寸, 胫骨前肌的 外缘 (< 平>条口 后 一寸 , 距胫骨 前缘 二横
指处)。
足阳明胃经 络穴( 络 至足 太阴脾 经 → 公孙丰隆脾胃 详 )
中风中 脏腑 主穴
【主治 】
①头痛 ,眩 晕等 头部 病症 (胃经 走头 ,经 络所 行主 治所及 ) 。
②癫狂 。
③咳嗽 、痰 多等 痰饮病证(丰隆为痰证必选穴)。
④下肢 痿痹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在 )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


(22 )内庭穴【 足 阳明 胃 经】<荥穴>
【定位 】在 足背 , 第 2 、3 趾间 ,趾 蹼缘 后方 赤白 肉 际处 ( 脚第 二趾 与第 三趾 交缝上 五分)。
足阳明胃 经 荥穴【属性- 水 】
【主治 】
①胃痛 、吐 酸、 泄泻 、痢 疾、便 秘等 肠胃 病证 (属 胃经之 故) 。
②足背 肿痛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 。
③齿痛 、咽 喉肿 痛、 鼻衄 等五官 热性 病证 (经 络所 行) 。
④热病 (荥 主身 热 → 清胃 热= 清 胃散 ) 。
【操作 】直 刺或 斜 刺 0.5 ~0.8 寸, 可灸 。





(23 )公孙穴【 足 太阴 脾 经】< 络穴;八脉交会 穴, 通冲脉>
【定位 】在 跖区 , 第 1 跖骨基底部的 前下 方赤 白肉 际处< 沿弓 形骨 按压 ,压 到 酸胀或 酸痛 处
即是穴> ( 脚掌 凸骨 下方 与 肌肉交 接 处< 度 骨法>)。
足太阴脾经 络穴( 公孙丰 隆脾胃详 ) 。
八脉交会穴 ( 公孙 冲脉 胃 心胸 ) 通冲脉。
【主治 】
①胃痛 、呕 吐、 肠鸣 腹痛 腹胀、 痢疾 等脾 胃肠 腑病 证 。
②心烦 不寐 、狂 证等 神志 病证 (特 殊记 忆) 。
③逆气 里急 、气 上冲 心( 奔豚气 →期门 、 涌泉 、公 孙 )等 冲脉 病证 (通 冲脉 ) 。
【操作 】直 刺 0.6 ~1.2 寸。


(24 )三阴交穴( 人皇穴) 【足太 阴脾 经】< 交会穴>
【定位 】在 小腿 内侧 ,内 踝尖 上 3 寸,胫 骨内 侧缘 后际。
▲ 足三阴经(足少阴 肾经 、足少阴脾经、足厥 肝经 ) 交会穴
【主治 】
①肠鸣 腹胀 、泄 泻、 便秘 等脾胃 病证 (脾 经之 穴) 。
②月经 不调、 经闭、 痛经 、带下 (施针 腹痛消 失仍 有滴漏 者,继 下 隐白 ) 、阴 挺、不 孕、滞
产等妇 产科 病证 (孕妇忌 针) 【妇科调经要穴】
③遗精 、 阳痿 、 小便 不利 ( 施针三 阴交<远取> 、 中极< 近取> ; 若小 便频 数→ 灸关 元 ( 小肠 冷) 、
遗尿等 生殖 泌尿 系统 疾患 (同上 ) 。
④ 心悸,不寐 (三阴交+ 百会+ 神门) ,癫狂等心神病 证(特殊记忆) 。
⑤下肢 痿痹 (腧 穴所 在, 主治所 及) 。
⑥阴虚 诸证 (三 阴经 汇聚 之地) 【太 溪、 三阴 交、 肾 俞、绝 骨→ 滋阴 】
⑦ 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 证(特殊记忆) ( 脾运 化水 湿)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孕妇禁针→【 妇人 妊娠 可 泻不可 补 , 补即 堕胎 】补 合谷泻 三阴 交
→催产<活血>)。
★妇 女 怀孕 3 个月以内 者 , 不宜 针刺 小腹部腧 穴; 若怀 孕 3 个月 以上 者, 腹 部、 腰 骶部 腧穴
也不宜 针刺 。 三阴交、合 谷、昆仑、至阴 等 腧 穴, 在怀孕 期间 应于 禁针 。


(25 )地机穴(人 皇穴) 【 足太阴 脾经 】< 郄穴>
【定位 】在 小腿 内侧 , 阴陵泉下 3 寸,胫 骨内 侧缘 后际。
足太阴脾经 郄穴( 脾经地 机宜 )
【主治 】
① 痛经 、 崩漏 、月 经不 调 、癥瘕 等妇 科病 (痛经要 穴) 。
②腹痛 、腹 胀、 泄泻 等脾 胃病证 (脾 经之 穴) 。
③小便 不利 、水 肿、 遗精 (三阴 经皆 治妇 科男 科泌 尿系) 。
④下肢 痿痹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在 ) 。
【操作 】直 刺 1 ~2 寸。


(26 )阴陵泉穴( 天 皇穴) 【足太 阴脾 经】< 合穴>
【定位 】在 小腿 内侧 , 胫骨内侧 髁 下缘与胫骨 内侧 缘 之间 的凹 陷( 脚内 胫骨 转弯处)。
足太阴脾经 合穴【属性- 水 】
【主治 】
①腹胀 、泄 泻、 水肿 、黄 疸等 脾湿证(运 脾以 化湿 ) 。
②小便 不利 、遗 尿、 癃闭 等 泌尿系统疾患 (经 过前 阴) 。
③遗精 、阴 茎痛 等 男科 病 证。
④妇人 阴痛 、带 下等 妇科 病证。
⑤膝痛 、下 肢痿 痹。
阴陵泉 为治疗水湿病 证必 选穴! ! ! (压痛点→诊 断水 湿病) 。
【操作 】直 刺1 ~2 寸。



(27 )血海穴( 全 身最 大 穴) 【 足太 阴脾 经】
【定位 】在 股前 区, 髌底 内侧端 上 2 寸,股内侧肌 隆起处 ( 膝 盖骨 内侧 肌肉 最高点)。 ←→
梁丘( 髌底 外上 缘二 寸) 。
【 简便取穴法 】 患者 屈膝, 施术者 以左 右手 掌心 按于 患者右 膝髌 骨上 缘, 第 2-5 指向上 伸直 ,
拇指约 呈 45 °斜 置, 拇指 尖下是 穴。
血海, 膈俞 →活 血化 瘀常 用穴
【主治 】
①月经 不调 、 痛经、经 闭 、崩漏 等 妇科病(脾 经行 经前阴 ) 。
② 瘾 疹、 湿疹 、 丹毒 、皮肤 瘙 痒等 皮外科病 ( 补 血活 血 →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热
风燥型)。
③膝股 内侧 痛( 腧穴 所在 主治所 在)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






(28 )大横穴【 足 太阴 脾 经】
【定位 】 在 腹中 部, 脐中 (神阙 )旁 开 4 寸 ( 乳头 直下连 线中 )< 平天 枢> 。
▲ 足太阴脾经与阴维 脉 交 会穴
【主治 】
①腹痛 、泄 泻、 便秘 等胃 肠病证 。
②肥胖症 。
【操作 】直 刺1 ~2 寸。











(29 )通里穴【 手 少阴 心 经】<络穴>
【定位 】 在前 臂前 区 , 腕掌 侧远端 横纹 上 1 寸, 尺 侧 腕屈肌 腱的 ( 手腕 的尺 侧 端 ) 桡侧 缘 ( 阴
郄穴上 半寸)。
手少阴心经 ( 里) 络穴 ( 通里支正心小乡 → 通 手太 阳小肠 经< 表> )
【主治 】
①心悸 、怔 忡等 心病 (手 少阴心 经之 穴) 。
② 舌强不语、暴 喑等 舌窍 病证 ( 心开 窍于 舌) 。
③肘臂 挛痛 、麻 木、 手颤 等上肢 病证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在 ) 。
【操作 】直 刺 0.5 ~1 寸。






(30 )神门穴【 手 少阴 心 经】<输穴=原穴>
【 定 位】 在 腕前 区 , 腕 掌侧 远 端 横 纹 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 的桡侧 凹 陷处 ( 腕 掌 下粗 筋 内
侧与手 掌横 纹交 接处)。
手少阴心经 输穴【属性- 土 】 (火 生土 → 子穴), 心实泻之。 阴经以输为原 。
【主治 】
①心痛 、心 烦、 惊悸 、怔 忡等心 疾( 手少 阴心 经之 原穴→心本体)。
②不寐 (向 少 府方向 斜刺 施针 或 从 灵道 、通里 、阴 郄 至神 门一路 施针) 、健忘 、痴呆 、癫狂
痫等神 志病 (心 主神 明→ 原穴→心神智)。
③胸胁 痛( 经脉 所过 主治 所及)。
【操作 】直 刺 0.3 ~0.5 寸。
失眠主 穴。

(31 )少府穴【 手 少阴 心 经】<荥穴>
【定位 】在 手掌 ,横平第 5 掌 指关 节近 端, 第 4 、5 掌骨之 间 。
【 简便取穴】握 拳时 ,当 小指尖 处 ( 仰掌 ,手 指屈 向掌心 横纹 ,当 小指 指尖 下凹陷 处 ) 。
手少阴心 经 荥穴【属性- 火 】 (手 少阴 心 经 为阴 火→ 穴 性与 经 属性 相同 → 本穴), 可补可 泻 。
①心痛 、心 烦、 惊悸 、怔 忡等心 疾。
②不寐 、健 忘、 痴呆 、癫 狂痫神 志病 证( 心主 神明 ) 。
③小便 不利 、遗 尿、 阴痒 痛等前 阴病 证( 心与 小肠 相表里)。
【操作 】直 刺 0.3 ~0.5 寸。





(32 )后溪穴【 手 太阳 小 肠经】< 输穴;八脉交会穴 通督脉>
【定位 】手 内侧 , 第 5 掌 指关节 尺侧近 端赤 白肉 际 凹陷中 。
【 简便取穴法 】 手 握拳 , 前谷过 个 横 纹头 的掌 横纹 所在是 穴。
手太阳小肠 经输穴【属性- 木】 ( 木生 火 → 母穴), 小肠虚补之。
八脉交会穴 ( 后溪督脉内 眦颈 ) 通督脉
【主治 】
①头项 强痛 (落 枕主 穴) 、 (后正中线)腰背 痛(通 督脉) 、手 指( 就近 原则 ) 及肘臂 挛痛 等
痛证( 经脉 所过 主治 所及)。
②耳聋 , 目赤 , 咽喉 肿痛 等五官 病证 ( 六阳 经皆 行 头部, 且 既到 目外 眦, 又 到目内 眦; 另 此
经经过 食管 ,故 与咽 喉有 关)。
③癫、 狂、 痫( 通督 脉→ 督脉入 脑) 。
④ 疟疾(特殊记忆!非特 长) 。
【操作 】 直刺 0.5-1 寸。治 手指挛痛可 透刺合谷 穴 。


(33 )养老穴【 手 太阳 小 肠经】< 郄穴>
【定位 】在 前臂 后区 ,腕 背横纹 上 1 寸, 尺骨头 桡 侧凹陷 中( 掌心 向下 ,取 手 腕处突 起骨 头
最高点 ,继 而屈 肘掌 心转 向胸前 ,此 时突 起骨 头内 侧 凹陷 中是 穴) 。
▲ 尺骨 小头 桡侧 骨缝 中, 掌心向 胸时 有凹 陷, 掌心 向下时 消失 。
手太阳小肠经 郄穴( 小肠 寻养老 ) → 阳经 郄穴 主( 急性) 疼痛 。
【主治 】
①肩背 肘臂 酸痛 ,项 强等 经脉 循 行所 过 部 位病 证。
②急性 腰痛 (阳 经郄 穴主 急性痛 证) 。
③目视 不明 ( 白 内障 、近 视眼 、 老年 性昏 花)。
歌诀: 老眼 昏花 腰背 痛。
【操作 】直 刺或 斜 刺 0.5 ~0.8 寸( 宜浅)。



(34 )天宗穴【 手 太阳 小 肠经】
【定位 】 在肩 胛区 , 肩胛 冈 中点与 肩胛骨下角 连线 上 1/3 与下 2/3 交 点凹 陷中 ( 冈下窝 中) 。
▲1/3 与下 2/3 取 穴: 天宗 、环跳 、人 中、 涌泉 。
【主治 】
①肩胛 疼痛 ( 经 脉所 过主 治所及)。
② 乳痈、乳癖等乳房疾病 (前后对应) 。
③ 气喘(腧穴所在主治所 在→ 前后对应肺 ) 。
【操作 】直 刺或 斜 刺 0.5-1 寸。 ( 施针 可至 骨 ) 遇到阻 力不可强行进针(避免 伤 及肺脏)。


(35 )听宫穴【 手 太阳 小 肠经】
【 定 位 】在 面 部, 耳屏正中 (前 下 方) 与下颌骨髁突 (上 方 ) 之 间 的凹 陷 中( 张口凹,闭
口消) ←→ 下关 ( 闭口凹,开口消) 。
手足少阳、手太阳三 脉之 会
【主治 】
①耳鸣 、 耳 聋、 聤耳 ( 脓色 黄、 腥 臭 属 实证 →泻法+ 麝 香矾石 散 喷 剂→ 保持 干燥)等 耳疾( 腧
穴所在 主治 所在 ) 【 耳门 、 听宫、 听会 三穴 可轮 换施 针 】
②齿痛 、面 痛等 口面 病证 (就近 原则 ) 。
③癫狂 痫等 神志 病( 在头 部) 。
【操作 】微 张口[ 口 中塞 物] ,直 刺 0.5-1 寸 【留 针不 宜 长 5-10 分 钟即 可 】
歌诀 :三 小胆-- 耳 门( 手少 阳三焦 经 ) 、听 宫( 手太 阳 小肠经 ) 、 听会 ( 足 少阳 胆 经 ) 。





(36 )攒竹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定位 】在 面部 , 眉头 凹 陷中 ( 目内 眦直 上 ) , 额切迹处(眉 头几 根毛 翘起 横 骨缝处)。
【 主治 】
①头痛 ,面 痛, 眉棱 骨痛 ,面瘫 等头 面病 证( 就近 ) 。
②眼睑 瞤动 、眼 睑下 垂、 目视不 明、 流泪 、目 赤肿 痛等眼 疾 。
③ 呃逆(特殊功能) 。
④ 急性腰扭伤 ( 经 脉所 过 主治所 及 ) 。
【操作 】可 向眉 中或 向眼 眶内缘 平刺 或斜 刺 0.5 ~0.8 寸 ,或 直刺 0.2 ~0.3 寸。禁灸 。



(37 )天柱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定位 】在 颈后 区, 横平 第 2 颈椎 棘突上际(后发 际正中直上 0.5 寸) , 斜方 肌外缘 凹陷 中
(后脑 两大 筋与 后脑 骨交 接处 )< 哑 门旁 开 1.3 寸> ) ←→风 池 (后 发际 直上一 寸< 推
到推不 动>)。
▲ 第 2 颈椎 棘突 上 际: 哑 门 (后 发际 正中 直 上 0.5 寸) 、 天柱 。
落枕主 穴
【 主治 】
①后头 痛、 项强 、肩 背痛 (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在 ) 。
②眩晕 、咽 喉肿 痛、 鼻塞 、目赤 肿痛 、近 视等 目鼻 病证( 前后 对应 ) 。
③癫狂 痫( 膀胱 经入 颅内 络脑) 。
④ 热病 ( 特殊 记忆 →非 专 长 ) 。
【操作 】 (1 寸针) 直刺 或 斜刺 0.5 ~0.8 寸。 不可向 内上方深刺,以免伤 及延 髓 ( 天 柱倾 命
在旦夕 ) 。




(38)肺俞穴【 足太 阳膀 胱经】
【定位 】在 脊柱 区, (先 找 到大椎 →向 下) 第 3 胸椎 棘突下 ,后 正中 线旁 开 1.5 寸 。
肺之背俞穴
【主治 】
①鼻塞 、咳 嗽、 气喘 、咯 血等肺 疾 。
② 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 病证 。
③背痛 。
④皮肤 瘙痒 、瘾 疹( 肺主 皮毛) 。
【操作 】斜 刺 0.5 ~0.8 寸。 热证宜点刺 放血。


(39)膈俞穴( 活血 化瘀 穴) 【 足太 阳膀 胱经 】
【定位 】 在 脊柱 区, 第7 胸椎 棘突 下 (两 肩胛 骨底 端 做连 线与 脊椎 骨交 接处即 第七 胸椎 棘突
下) , 后正 中线 旁开1.5 寸 。
八会穴之血会 ( 血会膈俞 )
【主治 】
①胃痛 。
②呕吐 、 呃逆(攒竹 、膈 俞 ) 、咳 嗽、 气喘 等 上逆 之 证(病 位在 膈) 。
③贫血 、吐 血、 便血 等血 证(血 会 → 活血 化瘀 →血 海、膈 俞、 三阴 交、 合谷 、内关 ) 。
④瘾疹 、皮 肤瘙 痒等 皮肤 病证( 治风 先 治血 ,血 行 风自灭 ) 。
⑤ 潮热,盗汗 ( 心 俞、 肺 俞、风 门、 膈俞 、胆 俞→ 特殊记 忆 ) 。
【操作 】斜 刺0.5-0.8 寸 。
▲ 欲漱 水不 欲咽 (血 症特 定 症候 ) 。



(40)胃俞穴【 足太 阳膀 胱经】
【定位 】在 脊柱 区, 第12 胸椎 棘突 下, 后正 中线 旁 开 1.5 寸。
胃之背俞穴
【主治 】胃脘 痛 (胃 溃疡 、胃出 血、胃 下垂 ) 、呕吐 、腹胀 、肠鸣 多食善 饥、 身体消 瘦等 胃
肠疾患 。
【操作 】 斜刺0.5-0.8 寸 。
胃俞+ 中脘 (俞 募治 疗) 。


(41 )肾俞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定位 】 在脊 柱区, ( 两侧 髂棘最 高点 的连 线通 过 第4 腰椎 棘突 下→ 向上 ) 第 2 腰椎 棘突 下 ,
后正中 线 ( 命门 )旁开 1.5 寸 。
肾之背俞穴
【主治 】
①头晕 、耳鸣 、耳 聋、慢 性腹泻 、气喘 、腰 酸痛 ( 腰为肾 之府) 、遗精 、阳痿 、不育 等 肾虚
病证( 长于 补肾 阳偶 尔滋 肾阴 ) 。
②遗尿 、癃 闭等 前阴病证 (肾司 二便 ) 。
③月经 不调 、带 下、 不孕 等妇科 病证 (三 阴经 皆治 妇科) 。
④ 消渴(下消) 。
【操作 】直 刺0.5 ~1 寸。



(42 )大肠俞穴【 足 太阳 膀胱经 】
【定位 】在 脊柱 区, (两 侧 髂棘最 高点 的连 线通 过 第4 腰椎 棘突 下) 第 4 腰椎 棘突下 ,后 正
中线旁 开 1.5 寸 。
大肠之背俞穴
【主治 】
①腰痛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
②腹胀 、泄 泻、 便秘 等 胃肠病证 (对 应大 肠) 。
【操作 】直 刺 0.8 ~1.2 寸 。


(43 )次髎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定位 】在骶 区, ( 两髂棘 最高点 平第四 腰椎下 棘, 下移至 第五腰 椎下的 骶正 中嵴, 旁开第
二个孔 )正对 第 2 骶后孔中/ 髂 后上 棘与 后正 中线 凹 陷中( 督脉 与膀 胱俞 中间 ) 。
【主治 】
①月经 不调 、 痛经(痛经 实证 经验 效穴) 、 阴挺 、带 下 等妇科 病证 。
②小便 不利 、癃 闭、 遗尿 、疝气 等 前阴病证。
③遗精 、阳 痿等 男科病证。
④腰骶 痛, 下肢 痿痹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 ( 温针灸 →温 补气 血、 调整 肾气) 。






(44 )委中穴(血 郄穴) 【 足太阳 膀胱 经】<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在 膝后 区, 腘横 纹中点 。
足太阳膀胱经 合穴
膀胱 (六腑)下合穴
四总 穴(腰背委中求 ) 。
【 主治 】
①腰背 痛、 下肢 痿痹 等( 腰背委中求) 。
▲ 痛在 两侧 取委 中, 痛在 督脉 取 后溪 。
②急性 腹痛 、 急 性吐 泻 (3 拐弯→ 尺泽 、 曲泽 、 委中 → 急性吐 泻、 中暑 、 小 儿惊 风 ) 等急 症 。
③癃闭 ,遗 尿等 泌尿 系病 证(膀 胱经 之穴 司小 便 ) 。
④丹毒 ,瘾 疹, 皮肤 瘙痒 ,疔疮 、等 血热 病证 ( 足 太阳膀 胱经 主一 身之 藩篱 →主表 ) 。
【操作 】 直 刺1 ~1.5 寸, 或用三 棱针 点刺 腘静 脉出 血 (带 手套 →患 者趴 靠于 墙上, 腿绷 直,
取水或 米酒 拍打穴 位, 待 青筋冒 出, 点刺放 血→ 旧 血去新 血生) 。 针刺不宜过快、
过强、过深,以免损 伤血 管和神经 。


(45 )膏肓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定位 】 ( 先找 到肩 胛下 角 ,平第 7 胸椎 棘突 下→ 往 下) 在 脊柱 区, 第 4 胸椎 棘突下 ,后 正
中线 旁开 3 寸。
【主治 】
①咳嗽 、气 喘、 盗汗 、 肺痨等肺系虚损病 证( 在肺 区) 。
②虚劳 、羸 弱瘦 、健 忘、 遗精等 虚劳 诸证 ( 特殊记忆 ) 。
③肩胛 痛(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 在) 。
【操做 】 ( 向内 ) 斜刺 0.5-0.8 寸。 此穴多用灸法 。


(46 )秩(zhì )边穴 【足 太阳膀 胱经 】
【定位 】在 骶区 , 横平 第 4 骶后孔(平 下髎) ,骶 正 中嵴旁 开 3 寸 。
注: 旁开 3 寸的 穴位 :膏 盲→ 第 4 胸椎 棘突 下
志 室→ 第 2 腰椎 棘突 下( 平 肾俞)
秩 边→平 第 4 骶 后孔
【主治 】
①腰骶 痛、 下肢 痿痹 ( 腧 穴所在 主治 所在 ) 。
②癃闭 、便 秘、 痔疾 (治 痔大穴 →消 炎镇痛 、止 血) 、阴痛 (需 深刺 ) 等 前后二阴病 证( 与
前阴前 后对 应) 。
▲痔疾 治疗 穴 → 长强 、秩 边、孔 最、 温溜 、承 山穴 。
【操作 】直 刺 1.5 ~3 寸。




(47 )承山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定位 】 (绷 起脚 尖) 在小 腿后区 , 腓肠肌两肌腹 与 肌腱交角 处 (脚 尖微 微施 力垫起 ,小腿
后侧肌 肉浮 起的 尾端<人字缝> 即 是穴 ) 。
【主治 】
①腰腿 拘急 、疼 痛( 经脉 所过主 治所 及 ) 。
② 痔疾,便秘(治痔→承 扶,秩边,飞扬) 。
③腹痛 , 疝气(特殊记忆) 。
【操作 】直 刺 1 ~2 寸 (深 针透至 胫骨 ) 。
▲ 不宜过强地刺激,以免 引起腓肠肌痉挛 。


(48 )昆仑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经穴>
【定位 】在 踝区 ,外 踝尖 与跟腱 (脚 大筋 )之 间的 凹陷中 。
足太阳膀胱经 经穴【属性- 火】
【主治 】
①后头 痛, 目眩 、 项强 等 头项病 证( 五腧 穴→ 远端 → 上头 ) 。
②腰骶 疼痛 ,足 踝肿 痛( 腧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 。
③癫痫 (膀 胱经<上> 入 颅内络脑 →( 下) 下落 昆仑 ) 。
④滞产<通 经活 血> (孕妇禁针→合谷<首选>、三阴 交、至阴、昆仑、肩 井) 。
【操作 】直 刺0.5 ~0.8 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








(49 )申脉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八脉交会穴,通阳 跷脉>
【定位 】踝 区, 外踝尖直 下 ,外 踝下 缘与 跟骨 之间 凹陷中 (外 踝裸 下五 分骨 缝处 ) 。
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 脉交 会穴 ( 申脉阳跷络亦通 )
【主治 】
①头痛 ,眩 晕等 头部 疾病 ( 五腧 穴→ 远端 → 上 头) 。
②癫、 狂、 痫等 神志 病( 入络脑 ) 。
③ 嗜睡、不寐及眼睑开合 不利失眠 病 证( 阴阳 跷脉 司寤寐 ) 。
④腰腿 酸痛 、下 肢运 动不 利(阴 阳跷 脉司 下肢 运动 ) 。
【操作 】直 刺0.3 ~0.5 寸 (宜浅 刺) 。
申脉 通 阳蹻 脉。 脚外 翻病 位在阳 蹻, 往内 翻病 位在 阳阴跷 脉。
痫病昼 发, 灸阳 蹻 ( 申脉 ) ;痫病 夜发 ,灸 阴蹻 (灸 照海 ) 。


(50 )至阴穴【 足 太阳 膀 胱经】< 井穴>
【定位 】在 足趾 , 小趾末节 外侧 ,趾 甲根 角侧 后方 0.1 寸 。
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属性- 金】 ( 金生 火→ 母穴), 膀胱虚补之。
【主治 】
① 胎位不正 ( 施针 二十 四 小时后 ,胎 位慢 慢回 正 → 针刺、 艾灸 、红 外线 ) , 滞产、胞衣不下
等胎产病证(滞产→ 合谷 、昆仑、至阴、三阴 交) 。
②头痛 ,目 痛, 鼻塞 , 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
【操作 】浅 刺 0.1 寸。 胎 位不正用灸法 。








(51 )涌泉穴【 足 少阴 肾 经】< 开窍 醒神- 强>< 井穴>
【定位 】在 足底 ,屈 足卷 趾时足 心最 凹陷 中 ( 脚掌 人字纹 顶端 ) 。
足少阴肾经 井穴【属性- 木 】 (水 生木 → 子穴), 实则泻之。
【主治 】
①昏厥 、中 暑、 小儿 惊风 等 急症 ( 井穴 之通 性→ 急 救、泻 热、 神志 病) 。
②癫狂 痫、 头痛 头晕 (顽 固性头 痛施 针百 会+ 涌泉 ) 、目眩 、失 眠等 神志 病证 。
③咽喉 肿痛 、喉 痹、 失音 等 头面五官病证(支 脉走 喉咙→ 循喉 咙, 夹舌 本)。
④大便 难, 小便 不利 等前 后二阴 病证 (肾 开窍 于前 后二阴 ) 。
⑤ 奔豚气 ( 特殊 记忆 →公 孙,期 门、 涌泉 、 三 角灸< 经外奇 穴> 皆治 奔豚 气) 。
⑥足心 热(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及)[泻热] ← →掌 心热 之 鱼际→ 鹅掌 风之 劳宫 。
▲肺系 疾病 之咳 喘< 肾经 穴 位> → 涌泉 、然 谷、 太溪 、 大钟、 复溜 。
【操作 】直 刺 0.5 ~1.0 寸。 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 动脉弓。临床常用灸 法或 药物贴敷 。



(52 )太溪穴←→ 昆仑 【 足少阴 肾经 】< 输穴= 原穴>
【定位 】 在踝 区 , 内踝尖 与 跟腱 ( 脚大 筋 ) 之 间的 凹陷 中; 旁有 太溪 脉 (太 溪脉 存 则肾气 有,
若瞳孔 放大 、则 溪脉 无无 救) 。
【主治 】
①头痛 、目 眩、 不寐 、健 忘、遗 精、 阳痿 、月 经不 调等 肾虚证。
②咽喉 肿痛 、齿 痛、 耳鸣 、耳聋 等 阴虚性五官 病证 ( 太溪为滋阴大穴) 。
③咳嗽 、气 喘、 咯血 、胸 痛等 肺系疾患 (肾 经支 脉 入肺) 。
④ 消渴 , 小便 频数 ,便 秘 (消渴 以阴 虚为 本, 燥热 为标) 。
⑤腰脊 痛( 腰为 肾之 府) , 下肢厥冷 , 足跟 痛( 经络 所行主 治所 及) 。
【操作 】直 刺 0.5 ~0.8 寸。





(53 )照海穴【 足 少阴 肾 经】< 八脉交会穴,通 阴跷 脉>
【定位 】在 踝区 , 内踝尖下 1 寸,内 踝下缘 边际 凹 陷中 。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 脉 ( 阴跷照海膈喉咙)
【主治 】
①月经 不调 、痛 经、 阴痒 、赤白 带下 等妇 科病 证 。
②癫痫 、 不寐、嗜 卧、 癔 症等神 志病 证 。
③ 咽喉干痛,目 赤肿 痛( 阴跷照 海膈 喉咙 ) 。
④小便 频数 ,癃 闭 。
⑤便秘 。
【操作 】直 刺 0.5 ~0.8 寸 (从内 踝尖 斜刺 至照 海 ) 。
痫病昼 发, 灸阳 蹻 ( 灸申 脉 ) ; 痫病 夜发 ,灸 阴蹻 ( 灸照海 ) 。


(54 )复溜穴【 足 少阴 肾 经】< 经穴>
【定位 】在 小腿 内侧 , 内踝尖上 (太 溪穴 )2 寸 , 当跟腱 的前 缘 。
足少阴肾 经穴 【属性- 金 】 (金生 水→ 母穴), 肾虚补之 。
【主治 】
①腹胀 ,泄 泻, 瘾闭 ,水 肿 (肾 气化 相关 病证)。
②盗汗、汗出不止或热病无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病证< 肾 主水> ( 复 溜 、 合 谷、 阴郄 、 肺 俞 、
心俞、膏肓) 。
③下肢 瘫痪 ,腰 脊强 痛。
【操作 】直 刺 0.5 ~1 寸 。



(55 )郄门穴【 手 厥阴 心 包经】< 郄穴>
【定位 】 在 前臂 前区 , 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5 寸 , 掌 长肌腱 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沿 手臂 上
两条筋 之间
手厥阴心包经 郄穴( 心包 刺郄门 ) (阴经郄穴主< 急性> 血证)
心绞痛 主穴
【主治 】
①心痛 、心 悸、 心烦 、胸 痛等 心胸病证( 手厥 阴心 包经之穴 ) 。
②咳血 、呕 血、 衄血 等 血证(阴 经郄 穴主<急性> 血 证) 。
③ 疔疮 ( 特殊 记忆 →非 特 长 ) 。
④癫痫 (心 主神 明 → 治神 志病 ) 。
【操作 】直 刺 0.5 ~1 寸。


(56 )内关穴【 手 厥阴 心 包经】<络穴;八脉交会 穴 ,通阴维脉>
【定位 】在 前臂 前区 ,腕 掌侧远 端横 纹 上 2 寸 ,掌 长肌腱 与桡 侧腕 屈肌 腱之 间。
手厥阴心包经 络穴( 心包 内关三焦外 )
八脉交会穴,通阴维 脉 (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 关阴 维下总同 )
▲“维” ,肋骨 里面 为阴维 (主里) ,维系 联络 在里诸 阴经作 用 ;肋 骨外面 为阳 维 (主 外) ,
维系联 络在 外诸 阳经 作用 。
【主治 】
①心痛 、心悸 、胸 闷(端 坐呼吸 ≈瓜蒌 ) 、心 动过 速 或过缓 (心本 体) 等 心胸病 证( 手 厥阴
心包经 之穴 ) 。
②胃痛 、呕吐 ( 可 止吐, 亦可催 吐→双 向调 节 ) 、 呃 逆等 胃腑病 ( 中脘 、内关 、足三 里) 证
(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 阴维下总同 ) 。
③不寐 、郁 证、 癫狂 痫等 神志病 证( 心主 神明 ) 。
④中风 (中 经络 ) , 眩晕 , 偏头痛 (特 殊记 忆) 。
⑤胁痛 、胁 下痞 块、 肘臂 挛痛(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及 ,就近 原则 ) 。
【操作 】直 刺 0.5 ~1 寸。 注意穴位深层有正中 神经 。


(57 )大陵穴【 手 厥阴 心 包经】< 输穴= 原穴>
【定位 】在 腕前 区, 腕掌 侧远端横纹中 , 掌长 肌腱 与桡侧 腕屈 肌腱 之间 。
手厥阴心包经 输穴 【属性- 土】 < 本年夏至至本 年冬至> 手厥 阴心 包经 为阴 火 ( 火 生土→ 子 穴)
心包络 实泻之 。 (阴 经以 输 为原) 心 包之 募膻 中 。
▲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荥穴 亦可 ) 。
【 主治 】
①心痛 ,心 悸, 胸胁 满痛 等心胸 病症 ( 手 厥阴 心包 经 ) 。
②胃痛 、呕 吐、 口臭 等 胃腑病证 (五 行属 土) 。
③ 喜笑悲恐(脏燥) 、 癫狂 痫等神 志病 证( 心主 神明 ) 。
④臂、 手挛 痛( 腧穴 所在 主治所 在) 。
【操作 】直 刺 0.3 ~0.5 寸 (向手 掌劳 宫方 向 施 针或 手掌压 痛点 ) 。


(58 )中冲穴【 手 厥阴 心 包经】< 井穴>
【定位 】在 手指 ,中 指末 端 最高点 。
手厥阴心包经 井穴 【属性- 木 】 < 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 手厥阴 心包 经为 阴火 ( 木生 火 → 母 穴),
心包络 虚补之 。
【主治 】
①中风 昏迷 、中 暑、 舌强 不语、 昏厥 、小 儿惊 风等 急症。
②高热 (点 刺放 血) 。
③ 舌下肿痛<重舌> ( 心开 窍于舌 ) 。
【操作 】浅 刺 0.1 寸, 或 点刺出 血。 急救要穴之一 (劳宫 、中 冲、 水沟 ) 。






(59 )中渚穴【 手 少阳 三 焦经】<输穴>
【定位 】 在手背 , 第 4 、5 掌骨间, 第 4 掌指关节近端 凹陷 中 (液 门下 一寸 骨 缝之间 ) ←→
劳宫穴 (在 掌区 ,横 平 第 3 掌 指关 节近 端, 第 2 、3 掌骨之 间偏 于 第 3 掌骨 )
手少阳三焦经 输穴 【属性- 木】 < 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 手少 阳三 焦经 为 阳火 (木 生火 → 母穴)
三焦 虚补之 。< 本年冬至至 次年夏至> 手少 阳三焦 经为 阳水(水 生木 → 子穴 )
【主治 】
①手指 屈伸 不利 ,肘 臂肩 背痛 。
②头痛 、耳 鸣、 耳聋 、聤 耳、耳 痛、 目赤 、咽 喉肿 痛等 头面五官病证 ( 循经 所过) 。
③ 热病,疟疾 (半 表半 里) 。
④ 消渴 ( 三焦 热盛 →内 热 伤阴→ 元气 受损 →消 渴病 主要病 因)。
【操作 】直 刺 0.3 ~0.5 寸。


(60 )外关穴【手 少 阳三 焦经】< 络穴;八脉交会穴 通阳维脉>
【定位 】 在前臂 后区 , 腕 背侧远 端横 纹 上 2 寸 , 尺 骨与桡 骨间 隙中 点 ( 阳池 穴上二 寸 ) ←→
内关。
手少阳 三焦经络穴( 心包 内关三焦外 )
八脉交会穴 ( 阳维目锐外关 逢→外关 通阳 维脉 ,内 关 通阴 维脉 )
▲ 通生死桥→壮热 时 , 施针 外关 , 得气 (酸 麻胀 ) 后 , 把针 慢慢推 至内关 ( 外关透内关,阴
阳合) 。
【主治 】
①耳鸣 、耳 聋、 聤耳 、耳 痛、目 赤肿 痛、 目生 翳膜 、目眩 、咽 喉肿 痛、 口噤 、口咽 、齿痛 、
面痛等 头面 五官 病证 。
②头痛 ,颈 项及 肩部 疼痛 ,胁痛 ,上 肢痹 痛 。
③热病 ,疟 疾, 伤风感冒 。
▲散外 感风 热→ 外关 、关 冲
散内 热、 散外 感风 热→ 曲池、 大椎
④瘰疬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 。
【操作 】直 刺0.5-1.0 寸。




(61)支沟穴【 手少 阳三 焦经】< 经穴>
【定位 】在 前臂 后区 , 腕背侧远端横纹 上 3 寸 , 尺骨 与 桡骨 间 隙中 点 ( 外关 上一寸 )← →
间使( 腕掌 側远 端横 纹 上 3 寸) 。
手少阳三焦经 经穴【属性- 火】< 本年夏至至本年 冬至> ( 手 少阳 三焦 经为 阳火→ 穴性与 经属
性相同 → 本穴) , 可补可 泻 。
【主治 】
① 便秘 ( 便秘 要穴 →支沟+ 照海( 无谓 寒热 ) 。
▲ 便秘 要穴 :天 枢< 泄泻 、 便秘双 向调 节> 、支 沟。
② 热病 ( 阳经 泻热 ) 。
③耳鸣 、耳 聋、 咽喉 肿痛 、 暴喑 、 头痛 等 头面五官病证 。
④ 肘臂 痛, 胁肋 痛< 少阳 对 胁肋> ,落 枕 ( 经络 所行< 身体侧 面> 主治 所及)。
⑤瘰疬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 。
【操作 】直 刺0.5--1.0 寸。








(62 )翳风穴【 手 少阳 三 焦经】
【定位 】 在颈 部, 耳垂 后 方, 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乳 突与 下颌 角之 间的 凹 陷处 ) ←→ 完骨
(乳突 下端 后方 ) 。
▲ 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主治 】
①耳鸣 、耳 聋等 耳疾 (腧 穴所在 主治 所 在 ) 。
②眼睑 瞤动 、 口 喎、 牙关 紧闭 ( 先下 对侧 合谷 , 再 下关、 颊车 、 翳 风 → 三叉 神经痛 ) 、 颊肿 、
齿痛等 面、 口病 证( 腧穴 所在主 治所 在) 。
▲ 面神 经出 发点 ,上 走额 头,中 走面 颊, 下走 下颌 【必选 穴】 。
③ 瘰疬 ( 颈淋 巴结 ) 。
【操作 】直 刺0.5 ~1.0 寸 (后脑 施直针 宜浅 ) 。


(63 )风池穴【 足 少阳 胆 经】
【定位 】 在 颈后 区, 枕 骨 之下 (后发际直上一寸< 推 到推不动> ) , 胸锁乳突肌 上端与 斜方肌
上端之 间的 凹陷 中( 大筋 与脑后 骨下 方最 凹处 ,平 风府)。
▲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 穴
感冒主 穴
【主治 】
①中风 、头 痛、 眩晕 、不 寐、癫 痫等 内风所 致病 证 。
②恶寒 发热 、口 眼喎 斜等 外风所致 病证 。
③目赤 肿痛 、视 物不 明、 鼻塞、 鼻衄 、鼻 渊、 耳鸣 、咽喉 肿痛 等 五官病证 。
④颈项 强痛 (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在)。
【操作 】 ( 针尖 微朝 下) 向鼻尖方向斜刺 0.8 ~1.2 寸/ 向风府 方向 平刺 。


(64 )肩井穴【 足 少阳 胆 经】
【定位 】肩 胛区 , 第 7 颈椎棘突(大 椎) 与 肩峰最外侧点 (肩 髃) 连线 的中 点 (肩 膀上 方<
肌肉最 高点> , 两肌 肉中 间 处 )
【简便 取穴 】乳 头直 上与 肩线的 交点 。
▲ 手足少阳经与阳维 脉交 会穴
【 主治 】
①头痛 、眩 晕、 颈项 强痛 等头项 部病 证 。
②肩背 疼痛 ,上 肢不 遂 。
③瘰疬 。
④ 乳晕、乳少、难产、胞 衣不下等 妇 科病 证。
【操作 】 直 刺 0.3 ~0.5 寸, (下有 肺尖) 切忌深刺、 捣刺 。 孕妇禁用 (孕妇 禁 针→合谷、 三
阴交、至阴、昆仑、 肩井) 。



(65 )环跳穴( 骨 之始) 【 足少阳 胆经 】
【定位 】 在 臀部, (侧 卧屈 腿) 股骨大转子最凸点 与 骶 管裂孔 连线 的 外1/3 与内2/3 交 点处 。
▲ 足少阳经与足太阴 经交 会穴
【主治 】
①腰腿 痛、 下肢 痿痹 、半 身不遂 等腰 腿疾 患( 经脉 所过主 治所 及 ) 。
②风疹 (特 殊记 忆) 。
【操作 】 ( 深刺 )直刺 2 ~3 寸( 提插 法同 时观 察针 感 ) 。










(66 )阳陵泉穴( 中 风瘫 痪大穴 ) 【 足少 阳胆 经】< 合穴;胆下合穴;八 会穴 之筋会>

【定位 】在 小腿 外侧 , 腓骨小头前下 方凹 陷中 。
足少阳胆经 合穴【属性- 土 】
胆之(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之筋会 ( 筋会阳陵 泉 )
【主治 】
①黄疸 、口 苦、 呕吐 、胁 痛等 胆腑病证 。
( 胆之<六腑>下 合穴 —肝 胆病、 肝胆 犯胃 证)
②下肢 痿痹 (中 风大 穴) 、 膝髌肿 痛、 肩痛 等 筋 病。
( 所有 筋病 —— 抽筋 、转 筋、角 弓反 张)。
③ 小 儿惊 风( 亦筋 病) 。
【操作 】直 刺1 ~1.5 寸 或 三寸针 透阴 陵泉 。


(67 )悬钟穴( 绝 骨穴) 【 足少阳 胆经 】< 八会穴之髓 会>
【定位 】在 小腿 外侧 ,外 踝尖 上 3 寸,腓 骨 前缘 。
八会穴之髓会 ( 髓会绝骨 )
足三阳之大络
【主治 】
①中风 ( 绝 骨透 三阴 交+ 风 市、阳 陵泉 ) 、 颈椎 病、 腰 椎病等 骨、 髓病( 痴呆 髓 海不足 证) 。
②颈项 强痛, 偏头痛 (高 血压) , 咽喉肿 痛( 从 胆经 悬钟 开 始, 五 腧穴开 始远 取治疗 头面五
官神志 病疾 病) 。
③胸胁 胀痛 ( 经 脉所 过主 治所及 ) 。
④下肢 痿痹 ,脚 气。
【操作 】直 刺 0.5 ~0.8 寸。




(68 )丘墟穴【 足 少阳 胆 经】< 原穴>
【定位 】 踝区 , 外 踝的 前下方 , 趾 长伸 肌腱 的外 侧 凹陷中 ( 足外踝 前缘 垂线 与下缘 水平 线交
点,按 压有 凹陷 处)。
足少阳胆经 原穴→ 胆虚实 皆拔之 ( 三焦阳池胆丘墟 )
【主治 】
①偏头 痛, 胸胁 胀痛 。
②下肢 痿痹 ,外 踝肿 痛, 足下垂 ,脚 气 。
③疟疾 (半 表半 里) 。
【操作 】直 刺 0.5 ~0.8 寸。


(69 )太冲穴【 足 厥阴 肝 经】< 输穴= 原穴>
【定位 】在 足背 , 第 1 、2 跖骨间,跖 骨底 结合 部前 方凹陷 中, 或触 及动 脉搏 动 (两 大骨 后
中间凹 陷处)。
足厥阴肝经 输穴( 阴 经以 输为原 )▲ 病时间时甚者 ,取之输 ( 荥穴 亦可) 。
【主治 】
①中风 、癫 狂痫 、头 痛、 眩晕、 口眼 外邪 、小 儿惊 风等 内风( 太冲+ 太溪→平肝潜阳,滋水
涵木= 镇肝熄风汤 ) 所致病证 。
②目赤 肿痛 、口 喎、 青盲 、咽喉 干痛 、耳 鸣、 耳聋 等 头面五官热性病证 ( 清 肝火) 。
③月经 不调 、崩 漏、 痛经 、难产 等 妇科病证。
④黄 疽、 胁痛 、腹 胀、 呕逆 等 肝胃病证 (太冲+期门+气海+膻中→疏肝理气= 柴胡 疏 肝 散 ) 。
⑤下肢 痿痹 ,足 跗肿 痛( 腧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操作 】直 刺 0.5 ~1 寸。





(70 )蠡沟穴【 足 厥阴 肝 经】<络穴>
【定位 】 在 小腿 内侧 , 内踝尖上5 寸, 胫骨内侧面 的中央 。
足厥阴肝经 络穴( 胆经光 明肝蠡沟 )
【主治 】
①睾丸 肿痛 、阳 强挺 长等 男科病证。
②月经 不调 、带 下等 妇科 病证 。
③外阴 瘙痒 、小 便不 利、 遗尿等 前阴病证。
④足胫 疼痛 。
【操作 】平 刺0.5 ~0.8 寸。








(71)期门穴【 足厥 阴肝 经】
【定位 】 ( 乳头 直下 ) 在 胸 部, 第 6 肋间隙, 前正 中 线旁 开 4 寸( 不容 旁开 一 寸半)。
肝之募穴 ( 胆经日月肝期 门 )
▲ 足厥阴经与足太阴 经交 会穴
期门在 第 6 肋 间隙 ,正 中 线旁 开 4 寸。
日月在 第 7 肋 间隙 ,正 中 线旁 开 4 寸。
【主治 】
①胸胁 胀痛 。
②腹胀 、呃 逆、 吞酸 等肝 胃病证 。
③郁病 ,奔 豚气 ( 奔豚气 →期门 、涌泉 、 公孙 ) 。
④ 乳痈 。
【操作】 斜刺/ 平刺 0.5-0.8 寸 ( 从里 向外 ) 。


(72 )腰阳关穴【 督 脉】
【定位 】 在脊 柱区 , ( 第十 六椎下= 命 门下 两椎 ) 第 4 腰椎棘突下凹 陷中 , 后正 中线上 ( 平大
肠俞/ 平髂 棘 ) 。
【主治 】
①月经 不调 、带 下等 妇科 病证 ( 前有 包宫 ) 。
②遗精 、阳 痿等 男科 病证 (补腰 之阳 ,补 肾之 阳) 。
③腰骶 疼痛 (腰 间 盘 4.5 节之间 ) , 下肢 痿痹 。
【操作 】 直刺或向上斜刺 0.5 ~1 寸。






(73 )命门穴【 督 脉】
【定位 】 在 脊柱 区, ( 神阙 穴< 肚脐> 正对第十四椎下 ) 第 2 腰椎棘突下 凹 陷中 , 后正中线上 。
命门位 于督 脉, 旁 开 1.5 为膀胱 经第 一侧 线之 肾俞 ,旁 开 3 寸为 膀胱 经第 二 侧线之
志室。
【主治 】
①月经 不调 、痛 经、 经闭 、带下 、不 孕等 妇科病证 。
②遗精 、阳 痿、 不育 等 男科病证 。
③五更 泄泻 、小 便频 数、 癃闭等 肾虚病证(命门+关元+ 肾 俞→ 补肾 阳) 。
④腰脊 强痛 ,下 肢痿 痹( 命门+ 腰阳 关→ 祛寒 湿) 。
【操作 】 向上斜刺 0.5-1 寸。



(74 )大椎穴【 督 脉】
【定位 】 在 脊柱 区, ( 第 一 胸椎棘 突之 上 (<头椎> 动 骨和< 胸椎> 不 动骨 之间 ) )第 7 颈椎棘突
下凹陷 中, 后正 中线 上。
▲ 督脉与(手三阳脉 )足 三阳经交会穴
【主治 】
虚实表里之热皆可泄 (清 热要穴)
①恶寒 发热 、 疟疾等 外感病证(曲池+ 大椎+肺俞 → 外感风 热)。
② 热病 ( 三棱 针 刺 络拔 罐) ,骨蒸 潮热 (曲 池+ 大椎+ 各经荥穴/ 井穴 →内 生之 热 ) 。
③咳嗽 、气 喘等 肺气 失于 宣降病 证(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在 ) 。
④癲狂 痫、 小儿 惊风 (内 伤之热 导致 )等 神志病证 ( 督脉入脑 ) 。
⑤风疹 、痤 疮等 皮肤 疾病 (疏散 风热 →祛 血热 ) 。
▲皮肤 病: 曲池 (疏 散风 热) 、 血海 (活 血) 、 大椎 (疏散 风热 ) 。
⑥项强 、脊 痛等 脊柱 病证 (就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操作 】 直刺或向上斜刺 0.5 ~1 寸。


(75 )百会穴【 督 脉】
【定位 】在 头部 , 前 发际 正中直 上 5 寸/ 后 发际 正中 直上 7 寸 (两 耳折 叠 两 耳 尖连成 一线 与
头顶中 心相 交 处 是穴 ) 。
▲ 督脉与足太阳经交 会穴
诸阳之 会( 手三 阳足 三阳 会于百 会) 百病 皆治 。
【主治 】
①晕厥 、中 风( 必取 之穴 ) 、失语 、痴 呆等 脑病 。
②癫狂 、不 寐、 健忘 等 神志病 。
③头风 、颠 顶痛 、眩 晕、 耳鸣等 头面病证( 督 脉上 行头面 ) 。
④脱肛 、 阴 挺、 胃下 垂等 气虚下陷证 ( 升阳 举陷 → 补中益 气汤 →柴 胡、 葛根 、 黄芪 、 升 麻→
百会)。
【操作 】 ( 百会 前五 分 ) 平刺 0.5 ~0.8 寸, 升阳固脱 多用灸法 。







(76 )神庭穴【 督 脉】
【 定位 】在 头部 ,前 发际 正中直 上 0.5 寸 (上 星前 五分) 。
督脉与足太阳经、足 阳明 经交会穴
【主治 】
①癫狂 痫、 不寐 、惊 悸等 神志病 。
②头风 、眩 晕、 目赤 、目 翳、鼻 渊、 鼻衄 等头 面五 官病。
【操作 】平 刺 0.5 ~0.8 寸 。

(77 )水沟穴【 督 脉】
【定位 】 在 面部 ,人 中沟 的 上1/3 与 中1/3 交 点处 。
▲ 督脉与手足阳明经 交会 穴
【主治 】
①昏迷 、晕 厥、 中风 、中 暑、脱 证等 急症 ,为 急救 要穴 (中 冲、 劳宫 、水 沟 )之一 。
②癫狂 痫、 癔症 、急 慢惊 风等 神志病证。
③闪挫 腰痛 (急 性腰 痛→ 针下痛 止) ,脊 背强 痛。
④口喎 、面 肿、 鼻塞 、牙 关紧闭 等 头面五官病证 。
【操作 】 向上斜刺0.3-0.5 寸, 强刺激; 或指 甲按 掐。
▲1/3 与下2/3 取穴 :水 沟、天 宗、 环跳 。








(78 )印堂穴【2006 年归 入督脉 】
【定位 】在 头部 , 两眉毛 内侧端 中间的 凹陷 中。
【主治 】
①不寐 、健 忘、 痴呆 、痫 证、小 儿惊 风等 神志病证 。
②头痛 (阳 明< 眉棱 骨>头 痛) 、 眩晕 、鼻 渊、 鼻鼽 、 鼻衄等 头面五官病证 。
③小儿 惊风 ,产 后血 晕, 子痫。
【操作 】 平刺0.3 ~0.5 寸 (提捏 进针 法) ,或 三棱 针 点刺 出血 。


(79 )中极穴【 任 脉】
【定位 】 在 下腹 部, 脐中 下 4 寸,前 正中线 上 ( 中 极旁 开 2 寸→ 归来 ) 。
膀胱之募 ( 中极膀胱京门 肾 )
▲ 任脉与足三阴经交 会穴
【主治 】
①遗尿 、癃 闭、 尿频 、尿 急等 泌尿系病证 。
②遗精 、阳 痿、 不育 等 男科病证 。
▲位于 膀胱 正上 方, 任何 膀胱疾 病均 可治 之。
③崩漏 、月 经不 调、 痛经 、经闭 、不 孕、 带下 病等 妇科病证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 应在排尿后针刺, 以 免伤 及深部 膀胱 。 孕妇慎用 。






(80 )关元穴【 任 脉】
【定位 】在 下腹 部, (神 阙 )脐中 下 3 寸 ( 曲骨 上二 寸) , 前正 中线 上 。
小肠之募穴 ( 关元小肠巨 阙心 )
▲ 任脉与足三阴经交 会穴
下纪者,关元也
【主治 】
①中风 脱证 ( 关元+ 神阙 ) 、虚劳 羸瘦 (疲 劳综 合征 ) 、脱肛 、阴 挺等 元气虚损 所致病 证。
②遗精 、阳 痿、 早泄 、不 育(灸 )等 男科病 证。
③崩漏 、月 经不 调、 痛经 ( 灸关元+ 中极 ) 、 闭经 、 不孕( 灸) 、带 下等 妇科 病 证。
④遗尿 、癃 闭、 尿频 、尿 急等 泌尿系病证 。
⑤腹痛 、泄 泻、 脱肛 、便 血等 肠腑病证( 内含 大、 小肠) 。
⑥保健 要穴 。
【操作 】直 刺1 ~1.5 寸 ( 温针灸 ) , 应在排尿后针刺 ,以免伤及深部膀胱 。 ★ 孕均慎用。

(81 )气海穴【 任 脉】
【定位 】在 下腹 部, 脐中 下 1.5 寸 ,前 正中 线上 ( 神阙 与 关元 连线 的中 点)。
【主治 】
①中风 脱证 、虚 劳羸 瘦、 脱肛、 阴挺 等 气虚 (行 气 、补气 )证 。
②遗精 、阳 痿、 疝气 、不 育等 男科病证 。
③崩漏 、月 经不 调、 痛经 、经闭 、不 孕、 带下 等 妇科病证 。
④遗尿 、癃 闭等 泌尿系 病 证。
⑤水谷 不化 、绕 脐疼 痛、 便秘、 泄泻 等 肠腑病 证( 内含大 、小 肠) 。
⑥保健 要穴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 , 孕妇慎 用。


(82 )中脘穴【 任 脉】
【定位 】在 上腹 部, 脐中 上 4 寸,前 正中 线上 (神 阙与关 元连 线的 中点 ) 。
▲ 任脉与手少阳经、 手太 阳经、足阳明经交会 穴
胃之募穴 ( 脾募章门胃中 脘 )
八会穴之腑会 ( 腑会中脘 )
【主治 】
①胃痛、 (妊娠 )呕 吐、 完 谷不化 、食欲 不振 、腹 账 、泄泻 、小儿 疳积 等 脾胃病证(保和 丸
→消食 化积 ) 。
②癫痫 、不 寐等 神志病 。
③ 黄疸 (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 在)。
④ 哮喘 ( 痰气 郁结 型→ 健 脾祛湿 ) 。
【操作 】直 刺 1 ~1.5 寸。



(83 )膻中穴【 任 脉】
【定位 】在 胸部 ,横 平 第 4 肋 间 隙, 前正 中线 上 。
心包之募穴 ( 心包募穴何 处是,胸前膻中寻浅 深 )
八会穴之气会 ( 气会膻中 )
【主治 】
①咳嗽 、气 喘、 胸闷 等胸 中气机 不畅 病证 ( 气会 ) 。
②心痛 、心 悸等 心疾;( 腧 穴所在 主治 所在 ) 。
③产后 乳少 、乳 痈、 乳癖 等乳病 (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 。
④ 呕吐、呃逆等胃气上逆 证。( 气会 ) 。
【操作 】直 刺 0.3 ~0.5 寸 ,或平 刺 。



(84 )天突穴【 任 脉】
【定位 】在 颈前 区, 胸骨 上窝正中央 , 前正 中线 上 。
▲ 任脉与阴维脉交会 穴
【主治 】
①咳嗽 、气 喘、 咽喉 肿痈 、胸痛 等 肺系病证。
②暴喑 、梅 核气 、癭 气等 咽部病证 。
【操作 】 先直刺 0.2 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 ,紧 靠胸骨后方、气管前 缘缓 慢刺入 1 ~1.5
寸。必 须严 格掌 握针 刺的 角度和 深度 ,以 防刺 伤肺 和有关 动、 静脉 。


(85 )四神聪穴( 神 聪穴 ) 【奇穴 】
【定位 】在 头部 ,百 会前 后左右 各旁 开 1 寸 , 共 4 穴(百会 辅助 加强 穴)。
【主治 】
①头痛 、眩 晕、 健忘 等 头脑病证 。
②不寐 、癫 痫等 神志病证 。
【操作 】平 刺 0.5--0.8 寸。





(86 )太阳穴【 奇 穴】
【定位 】 当 眉梢与 目外眦 之间, 向后 约 一横指 的凹 陷处。
【主治 】
①头痛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②目赤 肿痛 ,眼 睑瞷 动 , 色盲( 腧穴 所在 主治 所在)。
③面瘫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 。
【操作 】直 刺 0.3--0.5 寸, 或点刺 出血 。


(87 )定喘穴【 奇 穴】
【定位 】在 脊柱 区, 横平 第7 颈椎 棘突 下, 后正中 线旁开 0.5 寸(大 椎旁 开0.5 寸 ) 。
【主治 】
①哮喘 ,咳 嗽 。
②落枕 ,肩 背痛 ,上 肢疾 患( 腧 穴所 在主 治所 在 ) 。
【操作 】直 刺0.5 ~1 寸 ( 宜浅) 。










(88 )夹脊穴( 华 佗夹 脊 穴) 【 奇穴 】
【定位 】在 脊柱 区, 第 1 胸椎至第 5 腰椎棘突下 两 侧, ( 督脉 ) 后 正中 线旁 开 0.5 寸 , 一侧
17 穴(胸椎 12 ,腰椎 5 ) 【足太 阳膀 胱经 循行 路线 】
【主治 】
上背部 穴位 治疗 心肺 、上 肢疾病 。
下背部 穴位 治疗 胃肠 疾病 。
腰部穴 位治 疗腰 腹及 下肢 疾病。
【操作 】直 刺 0.5 ~1 寸 , 或梅花 针叩 刺


(89 )腰痛点穴【 奇 穴】
【定位 】 在手 背, 第 2、3 掌骨及第 4、5 掌骨 之 间, 腕背侧 横纹 远端 与掌 指关 节中点 处, 一
手2 穴 。
【主治 】急 性腰 扭伤 。
【操作 】直 刺0.3 ~0.5 寸。









(90 )十宣穴【 奇 穴】
【定位 】 在 手指 , 十指尖端 ,距 指甲 游离 缘0.1 寸 , 左右 共10 穴。
【主治 】
①中风 、昏 迷、 晕厥 等神 志病 。
②中暑 、髙 热等 急症 。
③咽喉 肿痛 。
④手指 麻木 。
【操作 】直 刺0. 1 ~0.2 寸,或 点刺 出血 。

献花(0)
+1
(本文系随遇而安如...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