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时事地理 10月24日,今天霜降
2023-11-07 | 阅:  转:  |  分享 
  
时事地理 | 10月24日,今天霜降10月24日 00:20:39 2023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这一节气含有天气渐冷
、初霜出现的意思,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金秋朝露凝结成朵朵剔透的霜花,都道冬季肃杀,而这序幕却如此温情。知识背景霜降的介绍霜降,是二
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月令广义》记载:霜降(九月中):寒露后十五日,斗指戌,为霜降。言气肃露凝结而成霜矣。每年公历10月23—
24日交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
”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表示这个“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
凝。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霜降之五日)豺乃祭兽:在此节气时豺狼开始捕捉猎物,多了的食物就堆在哪里,看起来像是祭兽。二候(次
五日)草木黄落:秋天过去草地都枯了,树叶飘落,树木也都黄了。气候渐渐寒冷,冬天马上就要来到。三候(后五日)蜇虫咸俯:蛰虫在霜降的时
候,都在洞中躲藏了起来。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
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地理的霜降霜的形成霜的形成要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和凝结核;近地面气温在0°C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植物或其
他物体上。另外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
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除此以外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云量: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地面辐射冷
却快,易出现霜冻。风速:风速越大,上下层空气易混合,不利于近地面辐射降温。地面物体属性: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
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无霜期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
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农作物的生长期与无霜期有密切关系。无霜期愈长,生长期也愈长。无
霜期长短在农业上是个很重要的热量指标。无霜期的长短因地而异,一般纬度、海拔高度愈低,无霜期愈长。我国是一个多霜的国家,因为我国大部
分地区位于温带,经常受到冷空气的侵袭,有霜的范围很广,除海南岛、云南和台湾省南端、四川川江河谷部分地区和南海诸岛外,均有出现。我国
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据统计,南岭以南、台湾、云南南部、四川盆地无霜期均在30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50—275天,华北地区为
175—225天,东北北部、内蒙、新疆北部为100—150天左右。总的分布特点是南部无霜期长,北部无霜期短(青藏高原除外)。霜冻霜
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在冬春季,多因寒潮南下,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而起;或者受寒潮影响后,天气由阴转晴
的当天夜晚,因地面强烈辐射降温所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雪上加霜”。温度低于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
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在地理学中,我们把霜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平流霜冻:由北方强冷
空气入侵酿成的霜冻,常见于长江以北的早春和晚秋,以及华南和西南的冬季,北方群众称之为“风霜”,气象学上叫做“平流霜冻”。辐射霜冻: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强烈辐射散热而出现低温,群众称之为“晴霜”或“静霜”,气象学上叫做辐射霜冻。混合霜冻:先因北方强冷空气入侵
,气温急降,风停后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造成霜冻,这种霜冻称为混合霜冻或平流辐射霜冻,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霜冻。一旦
发生这种霜冻,往往降温剧烈,空气干冷,很容易使农作物和园林植物枯萎死亡。所以这类霜冻应特别引起注意,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防霜的
措施1、采取根本性措施如兴修水利、种植防护林带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都能改善农田小气候、防御霜冻危害。2、根据作物种类选择地点和播期,
避开霜冻。3、灵活应用催熟技术,合理施肥灌溉防止贪青,促早熟,避开霜冻。4、霜冻来临前,采用灌水、喷雾、薰烟、覆盖、加热等措施防霜
。对霜的误解01霜、霜降、霜冻是一回事(×)“霜”、“霜冻”与“霜降”节气不是一回事,它们分别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
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一种白色冰晶;“霜冻”是指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现象;“霜降”节气是指反映气温骤降节令。02霜百害无一利
(×)霜在农业生产上虽会造成霜害,但霜也有它的功劳。因为水汽凝结时还可以放出大量的潜热,它能缓和气温下降速度,减轻植物的冻结程度。
霜消时,又能吸收大量的热量,有利于受冻的植物慢慢复生,并且还能提高冬季蔬菜的品质。03霜降即降霜(×)“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
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
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04霜降杀百草(×)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其实,霜和霜
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与其说“霜降杀百草”,不如说“霜冻杀百草”。霜是天冷的表现,冻是杀害庄稼的敌人。知识
考查好题链接《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愠(无焰的微火),
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下列何种天气系统造成的(? )A.暖锋过境B.冷锋过境C.准
静止锋过境D.热带气旋影响小题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受冷气团影响
,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D.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小题3:“放火作愠,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的原因是(?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致于降得过低②“烟气”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③“放
火作愠”,将地面直接烤暖??④“放火作愠”,将大气直接熏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与解析小题1:B雨后天气寒冷,吹寒冷
的北风,说明是受冷气团控制,是冷锋过境,B对。暖锋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不会是寒冷的北风,A错。准静止锋过境,因冷暖气团
势力相当,不会有大风天气,C错。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天气不会有寒冷,D错。小题2:B冷锋过境后夜晚气温可能很低,暖锋过境时,雨后的夜
晚气温不是很低,A错。雨后受受冷气团影响,又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降温快,夜晚常有霜冻,B对。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
,不是地面辐射减弱,C错。地面辐射与气温有关,与天气阴晴关系不大,D错。小题3:A“烟气”中有尘埃杂质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增
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致于降得过低,①、②对。“放火作愠”,使地面或大气增加的温度有限,不是主要原因,③、④错。所以A对
。B、C、D错。相关试题华北平原的农民在秋季晴朗的夜晚经常用干燥的牛粪、草皮一起燃烧,产生滚滚浓烟。这样做的作用是(? ?)A.有
利于削弱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B.有利于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起增温作用C.浓烟使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起保温作用D.浓烟起
反光镜的作用,反射部分太阳辐射回宇宙空间答案与解析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人造烟幕相当于云层的作用,由于能加强对地面长
波辐射的吸收,从而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浓烟使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起保温作用。所以本题选择C。知识卡片大气受热能量来
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
二氧化碳吸收。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
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受热过程: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②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冷飕飕的风,要吃热腾腾的饭。霜降宜进补,今天记得吃好点哦!11月8日00:35:23 2023年立冬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