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重阳节(含解析)
2023-11-09 | 阅:  转:  |  分享 
  
诗歌专题训练------重阳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吴文英①山远翠眉②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③。净洗绿
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④。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⑤。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注】①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
,游幕终生。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翠眉:青翠的山气。③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④吴霜:比喻白发。⑤西厢:此指朋友
家的西厢房。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是说秋日重阳本是登高览胜的好时节,但词人心
情抑郁,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也感到凄凄凉凉。B.“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好像一位婀娜多姿
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C.“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
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的哀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
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
吾君。【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佳节重阳,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煦欢乐之景。B.颔联描绘了重阳节边地的严酷环境,“霜威”指
天寒霜重;战争不断,疆场杀气腾腾。C.颈联也是场面描写,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坠落。一“
惊”一“落”,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D.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黄花酒、横笛、征
雁、塞云等都寄寓了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E.节日的边庭,欣喜于没有战事,边境安宁,尾联直接抒情,展现了将士们酵舞军中,豪迈粗扩的
性格。4.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浪淘沙·
九日会饮分得雁字①赵鼎②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
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注]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
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③舣:停船靠岸。5.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首句“霜露日凄凉”
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凄凉”二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用反衬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反衬出大雁的孤寂、凄凉的处境
。C.这首词的上片写北雁南飞“不成行”“吊影苍波”,处境苍凉,这是对“雁”的直接描写。D.下片中的“重阳”与题目中的“九日”相照应
,是本词的“词眼”,点明了主题和情感。6.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九日巴丘杨公台上
宴集【唐】张继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
三笑旅怀开。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A.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诗
中涉及了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B.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诗人运
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C.“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做
准备。正值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D.菊花三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笑”生动地写
出了菊花绽放得灿烂热烈的景象。诗人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将盛放的菊与客之“哀”形成对比,更显其哀。E.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
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日水阁【
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己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
尚狂。【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
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8.下列对这首
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B.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从正面写九日赏菊。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
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9.这首诗塑造出
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九日①范仲淹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可怜宋玉情无限,
争似②陶潜醉不知。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③。[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②争似:怎似
。③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10.下列对
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D.本诗最后两句
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11.“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朱熹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
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①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注]①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这里代指溥公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重阳之日,诗人重游频现梦中的故地,与久别的好友重逢,已是鬓发斑白了。B.颔
联写梁间又添新燕,溪山如迎故人,亲切如旧的景物,让诗人内心充满重逢的喜悦。C.颈联写诗人与老友重逢后漫谈人生哲理,言涉佛教的三生、
万法的由来宗旨。D.此诗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说理,情理交融,体现了宋诗重视理趣的特点。13.诗人和溥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友情?请结
合尾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重阳①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②
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
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②何心:何来的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实写他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诗人着意写它,寄
寓了一片深情,属触景生情的写法。C.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D.尾联“龙山”既
可指作者战败被捕之地,也指华夏民族发源地、沦陷的中原地区。15.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答案1
.B2.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②拟人。
“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
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
,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
,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错误,从词中来看,“菊花
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故选B项。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
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看题干中有无技巧方面的特别指向,如本题中“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本题没有
特别的指向,那么考生考虑的角度就比较多。首先从修辞角度来看,“山远翠眉长”,这是写“远山”,而“翠眉”是指青翠的山气,此处把青村的
山气比作“翠眉”,这是词人重阳登高远望的美景,以“翠”写其色,以“眉”写其形,非常形象;“菊花清瘦杜秋娘”,这一句是写秋日所见之菊
,以“清瘦”一词赋予菊花以人的特点,以人拟菊,而“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这一句是写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
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然后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看,“山远翠眉长”本是美景,却引发了词人“高处凄凉”之感,这是以乐
景衬哀情;词的结句“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中“秋色”“雁声”与“斜阳”,而在这些景中蕴含了“愁”情,这是以景结情,情在景中,表
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之情。【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
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
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
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3.
BC4.(1)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
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解析】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
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颔联不是边
地严酷环境的描写,重在烘托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C项,“比拟”错。4.试题分析:题干是“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
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对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读懂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分析
人物形象,主要分析人物的言行以及环境对其的衬托作用等。通过联系分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主要分析本诗中封大夫形象与将
军形象不同的方面。“黄花酒”“登高”写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饮酒的洒脱气质;“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中的“霜威”“杀气”写出了封常清
治军雷厉风行,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威名远扬的特点;“横笛”“娇歌”写出了将士们纵情欢歌的场景,体现了封大夫与士兵同乐,并深受士
兵爱戴的特点。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
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
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
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5.C6.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友团聚的思念,对国家残破的痛
惜。光阴逝去,佳节又至,故人不知在何处漂泊,请大雁给漂泊在潇湘的故人们带去“我”无尽的思念。【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
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
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A项,“交代了时间与地点”不当,“霜露日凄凉”只交代了时间,没有交
代地点。B项,“反衬手法”不当,是景物烘托的手法,“霜露”“惊风”“日暮天长”都是凄凉之景,属于正衬。D项,“词眼”不当,“词眼”
一般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重阳”一词不是词眼,本词的词眼应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点明了主题和情感”不当,
是暗示了主题和情感。故选C。6.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赏析诗词感情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在整体感知词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
,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题干已经规定了赏析诗歌情感的范围——词的下片。仔细阅读词
的下片,从中找出能表现这种感情的诗句,然后分析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句子“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意思是“为你珍惜时光,还是重阳节”可
以看出诗人有对时光珍惜的感情,又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句子“故人何处舣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意思是“古人把船停在何处,请
大雁把我的相似寄过去吧”,结合背景该句有对国家残破的痛惜,又有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答题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可运用简洁语
言进行概括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情感。【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
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
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
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
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抓住词下片中关键句子“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
”“故人何处舣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下片词人所表达的情感。7.B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
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非“白描”“不事雕琢”
,上句描写群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其寒的特点,下句写高飞的雁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雁阵的整齐;D项,菊笑与客哀没
有反衬关系,菊笑暂时驱散了旅途的忧愁。故选B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8.D9.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
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1)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
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2)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3)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
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从心底里服老”错误,选项对诗歌的
语言理解有误,从诗中来看,“漫有高吟力尚狂”,结合整首诗歌来看,此处的“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而非“服老”之意。故选D项。9.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首先要读懂诗歌。第一句写池馆园林
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
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
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
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
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白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
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回答诗歌人物形象题时,先要整体
回答人物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形象特点要回答出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这首诗是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精神两方面塑造诗人形象的,可以从这两方面
分点作答。【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0.C11.①“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
花,喻指诗人自己。②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③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
活态度。【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
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C项,“是为
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错误,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故选C。11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
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中的“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
花,喻指诗人自己,“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写的是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极其鲜明展现出诗人身处逆境但始终积
极进取的人生情怀,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
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
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
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12.C13.两人在人生哲学上虽见解不同,甚至在交谈中还会因为争执而恼怒,但这丝毫不影响两
人的友情,诗人仍然要写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说明诗人和溥公之间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解析】1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
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旨”错,原句着重在“漫说终无据
”“由来本自闲”,作者看来“三生”毕竟是无据的。所谓万法归根,实皆本于寂静。并不是在探讨“由来宗旨”。故选C。13.本题考查筛选并
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干要求,筛选诗歌中与之有关的内容,进而归纳要点,进行分析评价。尾联“一笑支
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意思是“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结合前文“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可知,二人在哲学见解上有不同意见,甚至起过争执,闹过不愉快,但是“几年回首梦云关”,二人依然彼此思
念,重逢之后无比的喜悦。说明诗人和溥公之间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
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诗歌中塑造的形象、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分析运用的表达技
巧等都是很好的方法。14.C15.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
个人力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
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萧杀之意。“黄花”无主却更胜萧杀的“西风”,诗人以勇
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解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
解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错,到文天祥被捕、身陷囹圄的时候,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
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作者清醒地知道没有多少重获自由的可能;后文诗句尽管表达出宁死不屈的心意,但属于对华夏民族气节的忠守。所以,“坚信”“乐观豁达”显得言过其实,理解为“仍存再获自由的心愿”更为恰当。故答案为C。15.本题考查对意象、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对各类常见意象所传达的情感有明确认识。首先筛选出诗歌中用到的意象,然后结合本句诗及上下文理解意象中寄托的作者的情感。解答时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等信息综合考虑情感主旨。本题颈联用到的意象有:“落叶”“流水”“黄花”“西风”四个意象。分析情感时结合背景可知,这些意象均有比喻或象征意义。“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萧杀之意。再结合诗句中其他表露情感的词语分析诗人情感。如“何心定”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更”,写“黄花”无主却更胜萧杀的“西风”,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要从这几点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