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泽泻01
2023-11-14 | 阅:  转:  |  分享 
  
一味代表天道的中药,曾在六味地黄丸中出现过,你知道吗?

神希园2023-11-01 12:01湖北很多人在看《射雕》的时候,可能都没有太过在意作为至高武学的《九阴真经》开篇词,一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给《九阴真经》披上了一个高大上的外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其实出自《道德经》,并不是《九阴真经》的最早出处。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说,天道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强扶弱、以平为期”。这里就不过多解读,懂的都懂!为什么天道会这样?其实这就是万事万物的最本源、最根本的基本规律,所以,天道习之,万界遵之,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然而,在中医界,有那么一味奇妙的中药,它也一样遵循天道,不仅是遵循天道,还是“替天行道”,它“泽其不足,泻其有余”!这是不是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规律一模一样?那么,这味中药究竟姓甚名谁呢?毫无疑问,它就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的六味地黄丸中的一个配角——泽泻!当然,泽泻这味中药并不是一直当配角,它也有它的主角光环,比如在被誉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的五苓散,它却又是扮演着主角的角色。



对于泽泻这味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而且还是被列为上品的中药,其中大篇幅讲述泽泻的“泽其不足”的妙用,比如“养五脏”,比如“益气力”,比如令人“肥健”,这些都是《神农本草经》对泽泻补益作用的表述,不仅如此,还有“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以及“能行水上”的记述,无一不是在表达泽泻的天道昭彰,对于弱势群体“补不足”而大行其道。而对于泽泻最主要的作用,那就是“泻其有余”,主要体现在通利祛邪方面,比如“主风寒湿痹”,比如“消水”,比如治“乳难”。然后就是泽泻可以让人“面生光”,这是对于美容养颜的记载,也算是意外之喜。

所以,从《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把泽泻的特点,表述的十分清楚透彻。明代医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这样赞叹,“每称泽泻有神禹之功”。为什么呢?还是泽泻这味中药的名字里暗藏玄机,“泽者,泽其不足之水;泻者,泻其有余之火”。当然,这句话并非就是补水泻火的意思,而是补泻水火的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该泻就泻,该补就补,无论水火。



不仅如此,汪绮石进一步指出,“惟其泻也,故能使生地、白芍、阿胶、人参,种种补益之品,得其前导,则补而不滞”,也就是说泽泻与各种补益类的中药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而且还能使补药“补而不滞”;“惟其泽也,故虽走浊道而不走清道,不若猪苓、木通、腹皮等味之消阴破气,直走无余”,也就是说泽泻与泄药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分别清浊的作用,还能让邪气“直走无余”。所以说,泽泻一药,真是奇妙的很。

也正是因为泽泻的这个奇妙的特点,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出一辙,因此在《药性赋》中就旗帜鲜明的写了一句“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然而,后世医家,则认为《药性赋》的这个表述不正确,尤其是明代的著名医学家李中梓,更是提出了新见解,认为泽泻的“补阴不足”,是“补阴之功不足”,并批判后人未曾发现这个奥秘,认为泽泻可以“补阴分之不足”的这种认识会“大失本旨”,李中梓的这番解释,可谓是古代的“咬文嚼字”,但从李中梓的解析里,其实也没有全盘否定泽泻能够补阴,只是说“补阴之功不足”,但并不是一点补阴的作用都没有。



《医学启源》中对于泽泻的主要作用,分为四大点,“入肾经,一也;去旧水,养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肿疮,四也”。虽然没有明说“补阴不足”,但一句“去旧水,养新水”却耐人寻味。因为,按照惯例,泽泻“利水通淋”的作用,似乎是毫无悬念的,因此,对于“去旧水”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对于“养新水”又当如何理解呢?其实这就又涉及到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了,那就是“清浊”,这样回头来看,就不难发现,泽泻它对人体水液其实是在分清别浊、抑强扶弱,它这就是在践行“天道”的规律,将人体的各种桀骜不驯,能让人体生病的“浊水”全部消除排出,同时又能将人体的各种安分守己,能让人不病的“清水”重新召集回来,旧水清除,新水重换,这不就是“邪去人自安”吗?

明代医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不无感慨的写到,“要知泽泻一用,肺、脾、肾三部咸宜,所谓功同神禹者,此也”,也就是“泽其不足,泻其有余”。将泽泻的功效比作大禹治水,让水液畅通,一身轻松,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补呢?也就是说,泽泻这味中药,其实要义都在人体的一身水液,它是将人体水液进行分清别浊、吐故纳新、补虚祛邪的一味良药,它就如同天道一般,手握天平,手握砝码,为人体的水液平衡主持公道,成为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守护神。

(《本经》上品)

  【释名】水泻(《本经》)、鹄泻(《本经》)、及泻(《别录》)、(音俞)、芒芋(《本经》)、禹孙。时珍曰︰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孙。余未详。

  【集解】《别录》曰︰泽泻生汝南池泽。五月采叶,八月采根,九月采实,阴干。弘景︰曰汝南郡属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州、代州者。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丛生浅水中,叶狭而长。恭曰︰今汝南不复采,惟以泾州、华州者为善。颂曰︰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秋末采根曝干。

  根

  【修治】曰︰不计多少,细锉,酒浸一宿,取出曝干,任用。

  【气味】甘,寒,无毒。《别录》曰︰咸。权曰︰苦。元素曰︰甘,平。沉而降,阴也。

  杲曰︰甘、咸,寒,降,阴也。

  好古曰︰阴中微阳。入足太阳、少阴经。扁鹊曰︰多服,病患眼。

  之才曰︰畏海蛤、文蛤。

  【主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本经》)

  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别录》)。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甄权)。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尿血,主难产,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大明)。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肿胀,渗泄止渴(元素)。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李杲)。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香港脚(时珍)。

  【发明】颂曰︰《素问》治酒风身热汗出,用泽泻、术;《深师方》治支饮,亦用泽泻、术,但煮法小别尔。张仲景治杂病,心下有支饮苦冒,有泽泻汤,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五苓散辈,皆用泽泻,行利停水,为最要药。元素曰︰泽泻乃除湿之圣药,入肾经,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

  宗奭曰︰泽泻之功,长于行水。张仲景治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长于行水。本草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也。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之。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

  好古曰︰《本经》云久服明目,扁鹊云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泻伏水故也。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

  王履曰︰寇宗奭之说,王好古韪之。窃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余药佐之,非止补血,兼补气也,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附子、官桂乃右肾命门之药,皆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则八味丸之用此,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已。虽能泻肾,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则亦不能泻矣。

  时珍曰︰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也﹗

  【正误】弘景曰︰《仙经》服食断谷皆用之。亦云身轻,能步行水上。

  颂曰︰仙方亦单服泽泻一物,捣筛取末,水调,日分服六两,百日体轻而健行。

  时珍曰︰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典术》云︰泽泻久服,令人身轻,日行五百里,走水上。一名泽芝。陶、苏皆以为信然。愚窃疑之。泽泻行水泻肾,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谬可知。

  【附方】旧三,新四。

  酒风汗出︰方见麋衔下。

  水湿肿胀︰白术、泽泻各一两,为末,或为丸。每服三钱,茯苓汤下。(《保命集》)

  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运引饮。三白散︰用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温服。(《局方》)

  支饮苦冒︰仲景泽泻汤︰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水二升,煮一升,分二服。《深师方》︰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泽泻取五合,合此二汁分再服。病甚欲眩者,服之必瘥。

  肾脏风疮︰泽泻,皂荚(水煮烂),焙研,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经验方》)

  疟后怪症,口鼻中气出,盘旋不散,凝如黑盖色,过十日渐至肩胸,与肉相连,坚胜金石

  叶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久服轻身(《别录》)。壮水脏,通血脉(大明)。

  实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别录

  【发明】时珍曰︰《别录》言泽泻叶及实,强阴气,久服令人无子;而《日华子》言泽泻催生,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似有不同。既云强阴,何以令人无子?既能催生,何以令人有子?盖泽泻同补药,能逐下焦湿热邪垢,邪气既去,阴强海净,谓之有子可也;若久服则肾气大泄,血海反寒,谓之无子可也。所以读书不可执一。

  【附录】酸恶《别录》有名未用曰︰主恶疮,去白虫。生水旁,状如泽泻。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069j...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