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吃到甲虫不可怕,怕的是它会从身体另一头爬出来
2023-11-16 | 阅:  转:  |  分享 
  
吃到甲虫不可怕,怕的是它会从身体另一头爬出来作为一只体型不足半厘米的小甲虫,生活在池塘里总是很容易遭遇一些生死攸关的时刻,比如被一只侧褶蛙的
舌头粘住,然后被送进嘴里。还好,对于梭形瑞牙甲(Regimbartia attenuata)——一种水生甲虫——来说,被侧褶蛙吞进
肚子里还不是生命的终点。“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些甲虫也是一样,虽然它们找到的是字面意义上的出路:蛙的“肛门”,或者更严谨地说
——泄殖孔。梭形瑞牙甲。图片来源:原论文从另一头逃脱这就是日本神户大学的昆虫生态学家杉浦真治(Shinji Sugiura)在实验
室看到的场景。他将梭形瑞牙甲喂给了一种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显然,侧褶蛙的消化道没能解决掉这
些小东西,在短短几小时内,90%的梭形瑞牙甲从侧褶蛙的泄殖孔顺利逃脱,最快的一只甚至只花了?6 分钟。考虑到出口的性质,逃出生天的
甲虫不可避免地要沾染一些排泄物,但至少它们还活着,而且看起来非常健康:一离开侧褶蛙体内甲虫就开始在水中自如游动,甲虫(和侧褶蛙)看
起来情绪都很稳定。2020 年,这些发现被整理成论文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时长01:13视频
来源:原论文刚开始设计实验的时候,杉浦真治并没预料到这样的场景。他是一位动物行为学研究者,尤其关心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之所以进行这项实验,是因为他发现在日本的许多湿地,梭形瑞牙甲和侧褶蛙都非常常见。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侧褶蛙既吃陆生昆虫,也吃水生昆虫
,是梭形瑞牙甲的潜在捕食者。杉浦真治想看看,梭形瑞牙甲是不是有办法逃脱侧褶蛙和其他捕食者的猎杀。“我并没有预测到这种甲虫可以从蛙的
泄殖腔逃脱,”杉浦真治说道,“我只是把甲虫提供给青蛙,期待着青蛙会因为甲虫的行为或其他什么原因而把甲虫吐出来。”逃生之路蛙类通常没
有咀嚼的能力,而是依靠消化系统杀死猎物,这意味着甲虫会被活着吞下去,给了它们一个逃脱的好机会。而这些平时可以在水中生活的甲虫,可能
正是依靠对水生环境的适应力,赢得了在侧褶蛙体内存活并逃脱的能力。蛙类的消化道是一个长管型结构,从口开始,经过食道、胃、小肠、大肠,
到泄殖孔结束。图片来源:杉浦真治,神户大学这些甲虫通过外骨骼上的孔呼吸。在水下时,它们可以在鞘翅下捕获一小部分空气,形成气泡,以保
证在消化道内(缺氧条件下)也能存活。硬质的外骨骼也可以保护他们免受酸性或碱性消化液的侵害。平时在水里,甲虫会交替摆动自己的三对足来
自由游动。同样的情景很可能也曾发生在侧褶蛙的体内,这样它们才能尽快抵达出口。而当甲虫终于抵达消化道末端,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让蛙
“开门”。研究者怀疑,甲虫足的动作也会刺激青蛙的肠道,诱导它们产生排便的感觉。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来证明这一点,但一个可能的证
据是,这种甲虫在逃脱时总是头部先出来,说明它们至少能够控制自己的活动。成功率显然,当具备如此多的要素时,逃脱的成功率就会更高。科学
家也曾观察到类似的从捕食者消化道内幸存的现象。已有研究发现,许多淡水生活的蛤蜊和螺可以从鲑鱼体内幸存,而一些被鸟类吃掉的蜗牛,也有
机会随着鸟类的粪便排出体外。这些软体动物采取的策略都比较类似:依靠外骨骼抵抗消化液的侵蚀,同时将外壳的开口封闭,被动地等待捕食者将
它们排出。这的确能发挥一些作用,甚至有研究认为,这种被吃又被排出的行为为蜗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使它们抵达了许多小岛。然而这
种被动等待的成功率远远难以与甲虫匹敌,只有不足 20%的软体动物能够存活。这可能与甲虫的主动挣扎有关。在实验中,杉浦真治尝试着将甲
虫的足固定后再喂给侧褶蛙。这次,被封闭了行动能力的甲虫全部被杀死了,没有一只从蛙类体内逃脱。事实上,那些没能成功逃脱的甲虫会经过
1~2 天的时间才会被消化和排出,而幸存者们只需几小时就能逃出生天,显然曾付出了不少的努力,这份努力也给他们换来了生存的机会。图片
来源:原论文捕食与被捕食自然界中,总是发生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博弈。杉浦真治自己就曾发现,一种名为耶屁步甲(Pheropsop
hus jessoensis)的甲虫可以将过氧化氢和对苯二酚结合,制造一场“爆炸”,并释放出刺激性的有毒烟雾。这种烟雾不仅可以杀死
其他试图攻击的昆虫,甚至还能逼退捕食它们的蟾蜍。即使蟾蜍真的将这些步甲吞进了肚子,它们也会在蟾蜍的胃里“爆炸”,逼蟾蜍将它们吐出来
。由于蟾蜍没有人类一样的呕吐反应,因此只能把胃整个翻出来,排出沾满了粘液的甲虫。在实验中,耶屁步甲在蟾蜍的胃液中存活了平均 40
分钟,一只“英勇的小甲虫”甚至坚持了 107 分钟,才被呕了出来——此时这位甲虫“还活着,而且很活跃”。而另外一些情况下,自然界中
甚至会发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互换。2011 年一项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PLOS ONE)的研究发现,Epomis
?属的甲虫的幼虫会以蟾蜍为食。这种幼虫会故意摆动触角和头部,吸引蟾蜍靠近。这就像是海妖的歌声,一旦蟾蜍靠得足够近,它就会跳到蟾蜍身
上,用下颚插入蟾蜍的皮肤。成年后的Epomis甚至会更凶猛地捕食两栖和爬行动。图片来源:Gil Wizen/wikipedia研究
者怀疑,这种幼虫会分泌消化酶,溶解蟾蜍的组织。接下来,它们就只需要静静吮吸自己的大餐,直到整只蟾蜍虚弱到无法动弹,并最终只剩下一堆
骨头和一点皮。这些小甲虫成功扭转了自然界“大鱼吃小鱼”一般的普遍规则,它们成为了少数能够以大于自己体型数十乃至数百倍的生物为食的捕
食者。这样看来,只是没能吃掉猎物的侧褶蛙就幸运得多——至少它们没有生命危险,而且整个过程也不难受。杉浦真治指出,这只青蛙似乎并没有
被小甲虫在其内部的旅程所困扰,“但是,如果我是青蛙,我就不想吃这种甲虫。”参考链接[1]https://www.cell.com/
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0)30842-3[2]https://peerj.co
m/articles/13805/[3]https://www.jstor.org/stable/40513128?seq=1[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365-2699.2011
.02559.x[5]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bl.20
17.0647[6]https://www.wired.com/2016/01/absurd-creature-of-the-week-this-toad-isnt-eating-a-bug-the-bug-is-eating-it/策划制作来源丨环球科学作者丨二七?责编丨杨雅萍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