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徐汇中学2022-2023学年预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3-11-17 | 阅:  转:  |  分享 
  
徐汇中学2022-2023学年预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27分)1.?古诗文默写、①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
______。(《七律·长征》)②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③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
__________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④《宿建德江》中诗人傍晚停船,直抒羁旅之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乙】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甲诗乙词均为宋代名家所作,一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人名),另一位是与之齐名的豪放派代表________
(人名)3.?下列对两首诗词理解有误一项是(???)A.?两首诗词体裁不同,甲诗为七绝,乙词是小令,其中“西江月”是词牌名。B.?
甲诗用“翻墨”形容暴雨将至的态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景。C.?甲诗用比喻描绘了夏季西湖阵雨图,乙词用典型景物描绘了秋夜乡村
丰收图。D.?甲诗乙词都寓情于景,动静相映,虽景色不同,但作者都在雨后生出喜悦之情。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
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善哉乎鼓琴??善:(2)汤汤乎若流水??若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出自《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由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共同编写而成。B.?文中的伯牙善奏,子期善听,看似相辅相成,却始终还是伯牙之技更胜一筹。C.?伯牙“破
琴绝弦”的行为充分表现其失去知音的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D.?成语“高山流水”源自这对好友的故事,用来形容乐曲高妙或比喻知音难
觅。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
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
别院。沈复《浮生六记》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见二虫斗草间??见:(2)方出神??方: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9.?从这件幼时趣事中可见儿时的沈复是个_______的孩子。10.?请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成语:_______二
、现代文(2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竹节人(节选)①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②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③下课时,教室里摆开
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④上课了,意兴依
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⑤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
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pò zhàn。⑥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
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⑦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
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⑧蹲着身子
,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⑨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⑩只见老师在他自己
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
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
有。11.?看拼音写汉字。pò zhàn(?)12.?根据选文概括主要情节。_______我和同桌摆开场子斗竹节人,吸引一众同学观
战。上课了(2)_______下课后(3)_______13.?第⑦段画线句中两处加点词分别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
人物描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1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第①②段连用五个短句和感叹号,营造出竹
节人紧张激烈“战斗”氛围。B.?第③段通过对观战同学的侧面描写,烘托出大家对斗竹节人的入迷。C.?第?段中我和同桌因自己的竹节人竟
也受到老师的青睐而心满意足。D.?选文最后我和同桌捡回了被老师没收的竹节人,沮丧和怨恨化为乌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有一次梅子涵①
有一次,在一个小学讲作文,一个男孩子突然举手问:“你写作文的水平比我们高吗?”我有点意外。“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水平不一定比你们高,但
我现在写的是小说、散文。”“你写的不是作文,可为什么也经常写‘有一次’?我们写作文也都写‘有一次’一件事。”我笑起来,感觉他问的天
真得像一个可爱的玩笑,可又让人觉得必须得思考思考,好像走在一条多年走惯的林荫道上,突然被人喝住、拦下,让你回答这是为什么,而且是一
个小孩。他的声音是稚嫩的,可神情特别负责、正义。②“有一次”的确是小时候写记叙文就学会的。只需顺手写下,不用具体年月,特别省事。后
来写小说、散文,也常这么顺手一下。虽然同样是“有一次”,但里面具体的景象、气息肯定超过童年,要细绵得多。我猜想他的意思是不是作家写
作文怎么也和孩子一样,不高级。小孩都认为作家是高级的,虽然那认为也十分懵懂。③不过我没有这样问。和童年交谈,不要急着弄清楚他们的意
思,不要把他们弄得结结巴巴;在他们认为自己不高级的时候,一定不要赞同他们的认为;他们露出幼稚的马脚,我们也要宁可装作没有看见——拆
穿不如欣赏。事实上,童年即使有许多的无知,也往往比长大之后成熟得沟壑交错要多很多的干净和滑稽。我越想这个小孩问的“有一次”,就越觉
得可爱,并看见了些哲学的光线、思想的羽翼从隐隐的远处走近!④于是我回答道:“可能我一直还在写作文吧,却以作家自居,以为自己是写小说
写散文的了。大概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事情都是发生在‘有一次’的,就好像,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学里,有一个同学问我,你写的作文水平比
我们高吗?我说,我写的是小说、散文,他又问,既然不是作文,为什么也经常会写‘有一次’呢?”大家哈哈大笑。童年齐声的哈哈大笑仿若最天
籁的无伴奏合唱。我请他到台上来,说要送一本我写的新“作文”给他,看看是不是有水平。我在新“作文”上写了几个字:“送给‘有一次’的你
,很多美好的‘有一次’会在你长大的路上!”⑤其实“有一次”也全在我们的路上,只是我们没有总能看见。家中的光阴,学校的光阴,世界的光
阴,都等着我们捧出一小束鲜艳,一星点善意。这个我们总是顺手写下顺口说出的三个字,一个特别简单的叙事代词、寻常方式,被一个小学生认真
、天真地提出,居然就是一个大命题!不能把童年看低了啊,我心想。⑥离开的时候,那个男孩子站在教室窗口,一直目送我。我想,留下十年的期
许,如果再相遇,我会记得他。(文章有删改)15.?文章①——③段中,“我”对男孩提问的态度变化:____→重视→_____16.?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17.?第①段划线句中作者分别用“稚嫩”与“负责、正义”来形
容男孩,是否矛盾?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请说说理由。18.?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孩子眼中作家写作都是高级的,
是不该用“有一次”这类词语的。B.?男孩的提问让“我”感到是一个滑稽的玩笑,以至于懒得去拆穿他。C.?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很多美好
的“有一次”等着我们去发现。D.?通过男孩的提问让“我”反思童年的纯粹和天真是不能小看的。三、综合运用(5分)19.?《童年》是苏
联作家________(人名)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小说不仅描绘了作者苦难的童年,而且折射出19世纪末俄国底层
人民的悲惨生活。请从以下小说人物中选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位,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点。A.阿廖沙B.外祖母C.外祖父D.小茨冈人
物性格特点四、写作(40分)21.?我们读到了沈复的幼时趣事,体验了斗竹节人的快乐,感慨于《童年》小主人公的苦难,也对梅子涵笔下的
童真感同身受。童年稚嫩,更充满意义,相信你也珍藏着一件童年趣事。题目:那件事,真有意思要求:(1)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2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的信息;(3)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①?万水千山只等闲??②.?金沙水拍云崖暖③.?望湖楼下水如天④.?移舟泊烟
渚⑤.?日暮客愁新2.①.?苏轼?②.?辛弃疾3. D4.?(1)好?(2)好像?5.?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6.
B7.?(1)看见?(2)正在?8.?(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9.?充满童趣且有同情心?10.?明察秋毫11.?
破绽12. ①.?下课时?②.?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与同桌搏将,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竹节人 ?③.?无奈的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随后
发现老师在专心的玩耍着刚才收去的竹节人,我和同桌怨气消失13. ①.?神态②.?动作③.?生动形象表达了我玩耍竹节人的渴望,内心沮丧14. D15. ①.?意外②.?欣赏16. ①.?比喻②.?写出了童年的纯真和美好17.?不矛盾。“稚嫩”是形容小男孩的声音,符合年龄特点,“负责、正义”形容小男孩的神情,表明孩子对于这个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这样的反差恰恰表明了孩子的认真和天真,为下文作者的思考做铺垫。?18. B19.高尔基20.示例:A.阿廖沙:心地善良,有正义感,有同情心,坚强,勇敢,能干,独立,自信。B.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宽厚仁慈,热爱生活。21.作文(略)
献花(0)
+1
(本文系乔一202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