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3-11-21 | 阅:  转:  |  分享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2、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作者简介 鲁迅(18
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
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
文化的方向。”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天津大沽口事件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于3月16日向北洋军阀
段祺瑞政府提出撤除津沽防务的所谓最后通牒,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北京多所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
召开国民大会。会后,李大钊等带领部分爱国学生、工人和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并前往位于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请愿队伍在
执政府门前遭遇执政府卫队的残酷镇压,造成40余人遇难,近200人受伤。任务一:整体感知,了解人物要求: 自主思考:请结合一、三、四
、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性格、品质?任务二:细读文本,体味情感01 “ 鲁
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不写)间犹豫徘徊······我们可以把这贯穿全文的说(写)与不说(不写)的往返起伏看作一个情感的
内在线索。” ——钱理群先生02 自主思考:把握情感线索,找到相关语句,分析作者为什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实在无话可说”。
明确语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们还在这样
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
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03学生答案: 第一节: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刘和珍爱看自己的文章,自己表达对死者的
安慰和崇敬。无话可说——执政府的残暴,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第二节: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第四节:无话可说——“惨象”“流言”的中伤,气愤至极。 第五节:我还有要说的话——揭示惨案真相。 第七节:无话可说——哀痛到了极
点。分析细节,解读刘和珍就义现场特写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
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
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1、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问题:请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明确: (
1)逗号让这句话成为三个独立语句,短句表达的情感较为紧张。 (2)这一句反常表达后面的内容是,鲁迅还原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遇害的现场
。再现这群中国青年惨遭屠杀的场景时,内心是悲痛的,以致于一字一顿,字字皆泪。2、问题: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是怎样体现反动派的凶残的。
明确:用了白描手法,写了遇害过程。(1)“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子弹是从后面打入。是执政府有组织有预谋
的谋杀。(2)“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说明卫队的人多且离得近,凶残。(3)“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置人于死地
。这一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冷静的外表下饱含着愤怒,敌人如此凶残,执政府还污蔑她们是“暴徒”,走狗文人污蔑她们是“受人利用”,在现实面前
,谎言不攻自破。面对惨象和流言,作者号召大家要“在沉默中爆发”。小结 鲁迅先生既有对爱国青年的沉痛悼念,又有对反动派的控诉,更有鲁
迅先生对国民觉醒的大声呐喊。全文正气凛然,悲痛欲绝,果决坚定,弥漫着鲁迅先生强烈的责任心、道义感、忧愤、深切、痛楚等复杂的思想情感。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