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川藏铁路
2023-11-24 | 阅:  转:  |  分享 
  
川 藏 铁 路
2023-11-24
川藏铁路(Sichuan-Tibet Railway)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
治区的快速铁路,呈东西走向,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
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

川藏铁路从成都向西南经双流、蒲江至雅安(与成雅城际铁路共线) ;过雅
安后穿越二郎山至泸定、康定;出站后向西穿越折多山至塔公,折向南沿川藏公
路 318 国道至雅江、理塘、义敦;出站后向北经沙马、木曲跨越金沙江,向西
经热曲、曲美至昌都设站;出站后跨越怒江接入八宿、林芝至拉萨。
川藏铁路全长 1500km,成都雅安段运营,雅安至林芝段线路自既有成雅铁
路雅安站引出,向西经雅安、甘孜、昌都、林芝四市州,止于在建拉林铁路林芝
站,设计时速 200km。新建正线长度 1008km,其中四川省境内 470km,西藏
自治区境内 537km。林芝拉萨段 400km。

川藏铁路线路图 川藏铁路先后跨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雅
鲁藏布江等七大江河,穿越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
念他翁山、伯舒拉岭、色季拉山等八座高山,线路“跨七江穿八山、六起六伏”。

川藏铁路地势图
川藏铁路从四川盆地的边缘的雅安市出发,西行穿越川西高山峡谷区、川西
山地区、藏东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藏南谷底区到达林芝,雅安处于青藏高原的
东部边缘,以盆地丘陵地貌形态为主;从雅安至康定,为我国地势第二梯度的四
川盆地经雅安过渡到第三梯度的青藏高原,地势急剧隆升抬起,为典型的“V”
形高山峡谷地貌;康定之后已走向高原面,总的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川藏铁路卫星图
川藏铁路沿线地质构造非常发育,断裂、褶皱密集,以深大活动断裂为主控
构造。所经区域密布深大断裂,对线路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龙门山、鲜水河、理
塘、甘孜-理塘、巴塘、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八宿、嘉黎、雅鲁藏布江等十
余处深大活动断裂。
川藏铁路地质构造

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初步设想有南线和北线两套方案:
南线方案起于四川康定,向西南沿 318 国道前行;经新都桥、雅江、理塘、
巴塘,过金沙江进入西藏境内;经芒康,沿 214 国道前行;跨澜沧江,过左贡、
邦达镇,沿 318 国道前行;跨怒江,经八宿、波密到达林芝。
北线方案则在经新都桥后,折向西北沿 317 国道前行;经道孚、泸霍、甘
孜、德格,过金沙江进入西藏境内;经岗托、同普、江达、青泥洞、玉龙、妥坝、
柴维抵昌都;跨澜沧江,沿 214 国道前行;经吉塘、邦达,沿 318 国道前行;
跨怒江到达林芝。
川藏铁路采用兴建新线与合并旧线的方式修筑,分期分段建设运营;2013
年 8 月 26 日,川藏铁路成蒲铁路段开工建设;2014 年 12 月 6 日,川藏铁路成

雅段开工建设;同年 12 月 19 日,川藏铁路拉林段开工建设 ;2016 年 10 月 21
日,川藏铁路拉林段首座隧道——扎囊隧道贯通。2018 年 10 月 17 日,川藏铁
路拉林段进入铺轨阶段;同年 12 月 13 日,川藏铁路成雅段进入试运行阶段;
12 月 28 日,川藏铁路成雅段(原成雅铁路)开通运营。

桑珠岭隧道全长 16.499 公里,其中 9 公里多都是岩爆区。
2019 年 5 月,拉林段藏日拉隧道完成贯通。同年 11 月 9 日,拉萨至林芝
铁路跨度最大的连续钢结构三线大桥——巴玉大桥合龙;同年 11 月 18 日,拉
萨至林芝铁路扎绕隧道顺利贯通。同年 12 月 10 日,川藏铁路拉林段首座四线
特大桥架设完成。同年 12 月 31 日,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江木拉山峰的拉萨至林
芝铁路江木拉隧道实现全线贯通。
2020 年 4 月 7 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重点控制性工程——米林隧道和
藏嘎隧道同时贯通;6 月 20 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全线 120 座桥梁主体工
程全部完工。2020 年 11 月 8 日,川藏铁路雅林段开工建设。2018 年 12 月 28
日,川藏铁路成雅段开通运营。2021 年 6 月 25 日,川藏铁路拉林段开通运营。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 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线路全长 1550 千米。
其中雅林段新建正线长度 1011 千米,其中隧道达七八百公里,桥梁超过一百公
里。拉林段新建线路长度 403.14 千米;成雅段全长 140 千米,预算高达 3000
亿,设计速度 120 至 200 千米/小时。
川藏铁路蜿蜒在峡谷与雪峰之间,最高点达 4400 米之巅,比飞机正常巡航
高度还要高上近 1 公里。其中,易贡山隧道是川藏铁路线上的一个险峻关卡,这
里海拔约 5 公里,冰雪覆盖,地质活动强烈;为了保障隧道安全,工程师采用了
高温高压掘进技术,有效降低了岩石内部的应力分布,确保稳定性。
献花(0)
+1
(本文系国宾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