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3-11-28 | 阅:  转:  |  分享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水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共识。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一小区雨水开发
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A.?地表径流减少?
B.?地下径流增加C.?蒸发量减少?D.?下渗量增加2.?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①缓解城市缺水问题②解决城市洪灾问题③净化雨水能力更强④加快径流集聚时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
C????2. B【解析】【1题详解】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不透水地面,导致下渗减少,雨季地表径流增加,A错误;城市不透水地面增加,下
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BD错误;城市化发展,硬化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城市区域内蒸发、蒸腾量减少,C正确。故选C。?【2题详解
】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增加了下渗量,增加了地下径流,补充了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缺水问题,①正确;
该模式增加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但不能解决城市洪灾,②错误;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净化
雨水和减少径流集聚时间,③正确,④错误。故①③正确,故选B。【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
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
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2、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3、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气
候学上按候均温划分四季。10℃~22℃为春季,大于22℃为夏季,22℃~10℃为秋季,小于10℃为冬季。图示意2022年某日全国陆
地季节划分。完成下面小题。3.?该日所处月份为(???)A.?3月?B.?5月?C.?7月?D.?9月4.?造成该月南方大部分地区
仍处于春季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洋流?C.?降水?D.?地形?5.?与东北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大部分处于夏季,主要
是因为(???)A.?地表增温快?B.?盆地地势低?C.?太阳辐射强?D.?冬季风影响弱【答案】3. B????4. C????5
. A【解析】【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图中从南向北依次出现夏季、春季、夏季、春季的划分,青藏地区是冬季,可以判断该日所处的季节时间
应为春季,CD错误;3月份刚刚入春,气温偏低,华北地区不会出现夏季的候均温,A错误;5月份处于春末夏初,南岭以南纬度低,气温高,入
夏早,而长江流域,5月份开始进入梅雨时节,多阴雨天气,导致候均温降低,而北方地区,由于降水少,随着白天加长,日照时间长,气温回升快
,可能出现夏季的候均温,B正确。故选B。【4题详解】该月份处于春末夏初,南方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更好,应处于夏季,A错误;洋流对
沿海地区的气候影响较大,陆地内部影响较小,B错误;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多阴雨天气,导致候均温降低,C正确;地形对垂直方向的气温影响较
大,D错误。故选C。【5题详解】该月与东北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多沙漠戈壁,比热容较小,地表增温快,候均温较高,大部分处于夏季,A正确
;西北地区的盆地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势高于东北地区,B错误;两地纬度相当,且春季天气状况相差不大,太阳辐射差异较小,C错误;两地
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D错误。故选A。【点睛】候平均气温,是指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加权平均值,它是划分四季的重要指标
,即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两者之间的分别为春季和秋季。古生物学家威尔斯对奥陶纪—泥盆纪时代(38亿年前
)的一种珊瑚化石上的生长环(和树木的年轮类似)进行研究,发现该化石上的生长环数量较多,且清晰易辨,每个生长环包含400条生长纹(每
过一天珊瑚就会形成一条生长纹)。完成下面小题。?6.?推测含有该珊瑚化石的地层形成于(???)A.?极地附近?B.?极圈附近?C.
?赤道附近?D.?回归线附近7.?若近3.8亿年来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长不变,则地球自转(???)A.?周期变短,速度变快?B.?周期
变短,速度变慢C.?周期变长,速度变慢?D.?周期变长,速度变快【答案】6. D????7. C【解析】【分析】本组选择题以珊瑚化
石上的生长环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
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6题详解】由材料“珊瑚化石上的生长环(和树木的年轮类似
)进行研究,发现该化石上的生长环数量较多,且清晰易辨”可知,珊瑚化石的生长环与树木年轮类似,且生长环清晰易辨。根据所学知识,树木年
轮如果清晰可辨认,说明当时的降水相对较少,气候比较干旱,赤道地区多雨,因此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珊瑚对水温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水温
过低的环境下容易死亡,而极地附近与极圈附近气候寒冷,所以AB错误。回归线地区降水较少、气温相对较高,符合该珊瑚的生长环境,因此珊瑚
化石的地层形成于回归线附近,所以D项正确。故选D。【7题详解】由材料“珊瑚化石上的生长环(和树木的年轮类似)”可知,该珊瑚的生长环
每年生长一个,又由材料“每个生长环包含400条生长纹(每过一天珊瑚就会形成一条生长纹)”可知,说明奥陶纪—泥盆纪时代(3.8亿年前
)的一年的长度为400天。由此可知,1年为地球公转的周期,3.8亿年前约有400天,说明当时地球的自转周期较短,自转速度较快,现在
地球公转一周是365天,说明地球自转的周期变长、自转速度变慢,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
物遗体、遗物及其遗迹。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平均海拔在4100m以上,流域内降水空间分布差异大,中游
发育着大量辩状河道。河宽是河流形态的基本参数之一,雅鲁藏布江干流河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流域概况。完成下面
小题。8.?雅鲁藏布江中游辫状河道沙坝分汊主要发育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9.?与雅鲁藏布
江中游相比,雅鲁藏布江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大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A.?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大一降水B.?下游
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大一气温C.?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地形D.?下游河宽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一植被【答案】8. B????9
. C【解析】【分析】本组选择题以雅鲁藏布江的河道、河宽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
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8题详解】由材料
和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沙洲凸显,沙洲将河流水道阻挡,致其分叉形成辫状河流,而到了丰水期,河水侵蚀力
增强,河水冲刷河道中的沙坝,沙坝分汊最显著。雅鲁藏布江的中游支流多,夏季受上游和支流的冰川融水来水,加上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流量大
,处于河流的丰水期,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9题详解】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下游虽然流量大,但由于山高谷深,河
宽受地形限制,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雅鲁藏布江辫状河形成过程: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和
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床平坦开阔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沙洲凸显,沙洲将河流水道阻挡
,致其分叉形成辫状河流。地理学家发现,西天山地区不同于东亚季风区,几乎没有暖云(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降水,其拥
有独特的气候背景。同时,在不同阶段降雪过程中,云层顶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下图示意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10.?图示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A.?冷锋入侵一冷锋过境一冷锋控制?B.?冷锋入侵一冷锋控制一冷锋过境C.?冷锋
控制一冷锋过境一冷锋入侵?D.?冷锋控制一冷锋入侵一冷锋过境?11.?阶段3时,西天山(???)A.?大风降温,降雨逐渐减少?B.
?温度明显升高,降雨增多C.?暖空气被抬升,形成云层?D.?暖空气逐渐被冷空气取代12.?相对于东亚季风区,西天山地区缺乏暖云降水
的原因是(???)A?海洋气流途经?B.?缺乏暖湿气流C.?季风气流干扰?D.?山区海拔过高【答案】10. B????11. D?
???12. B【解析】【10题详解】受单一气团控制多晴朗天气,温度趋于平缓,水汽迅速减少,结合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可知,阶段1
为暖气团控制,近地面水汽含量高,为冷锋入侵;阶段3为冷锋过境;阶段2快速降温,水汽不断减少,形成降雪,此时受冷锋控制,B正确,AC
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阶段3处在冷锋过境,逐渐受冷气团控制,出现大风降温,降水形成,温度温度相对阶段12下降,暖空气被冷空
气取代,暖空气抬升,形成降雪,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根据题干定义可知,暖云(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
云体),西天山地区,深居内陆,受夏季风(暖湿气流)影响小,缺乏暖湿气流,B正确,AC错误;山区海拔高与受暖云降水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B。【点睛】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①过境前,由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天气晴朗;②过境时,冷暖气团相遇,气压变高,气温变低,阴
天、大风、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③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天气晴朗。渤海的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为28‰~31‰,是我
国四大海域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海域。海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析出盐分,所以海冰的含盐量接近淡水。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
边界。图为某年1月15日渤海湾海冰预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与其他三大海域相比,渤海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A.?注入渤海的河流较多,径流丰富B.?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C.?盐碱地得到改良,地下水盐分减少D.?海域封闭,受大陆水系影响
大14.?与辽东湾相比,莱州湾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间的距离较近,主要原因是(???)A.?纬度较低,气温较高?B.?海水深度浅C.?
径流汇入少?D.?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答案】13. D????14. A【解析】【13题详解】我国东海、南海也有大量河流注入,其河流
径流量更大,渤海湾相比于其他三个海域,相对海湾封闭,与大洋交换较少,加之陆地河流注入,淡水在相对封闭的海域存留,使得渤海表层海水盐
度低,A错误,D正确;虽然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海冰对盐度有影响,但此处海水盐度最低主要是因为受大陆水系的影响,B错误;海水盐度
与陆地盐碱地的改良关系不大,排除C。故选D。【14题详解】?由材料,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图中辽东湾地区
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相比,偏离程度较大,莱州湾海冰外缘线与基准点间的距离较近,是由于莱州湾与辽东湾相比,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海水
不易结冰,故A正确;都在大陆架附近,两处海湾海水深度差别不大,B错误;莱州湾靠近黄河入海口,径流汇入并不少,C错误;人类活动差异并
不大,D 错误。故选A。【点睛】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与降水量、蒸发量有关。一般情况,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海区,海水盐度小;反之,盐度大
。此外,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对海水的盐度也有影响。某摄影爱好者在青岛(36°N,120°E)朝固定方向拍摄日出照片,拍摄时
间分别为M日、M日前第8天和M日后第8天。图为三张照片合成后的图片。完成下面小题。15.?下列关于该摄影爱好者拍摄朝向及拍摄时刻的
说法,正确的是(???)A.?朝向东南M日略晚于其他两日B.?朝向东北M日略晚于其他两日C.?朝向东南M日略早于其他两日D.?朝向
东北M日略早于其他两日16.?拍摄期间,永兴岛(16°50′N,112°20''E)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是(???)A.?先变小后
变大?B.?先变大后变小C.?持续不断变大?D.?始终保持不变【答案】15. D????16. A【解析】?【15题详解】M日前第
8天的时刻、M日后第8天的时刻日出吻合说明这两日关于M日(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如果M日为冬至日,冬至日昼最短,M日前后第8天的日
出位置应该位于M日日出的左侧,与图片不符,说明关于夏至日对称,AC错误;夏至日昼最长,日出时间最早,前后8日日出时间略晚,夏至日(
M日)日出最早,M时刻早M日前第8天和M日后第8天时刻,摄影爱好者拍摄朝向是东北,夏至日东北日出,D正确,B错误。故选D。【16题
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说明关于夏至日对称,M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
度纬度,8日太阳直射点移动2度纬度,M日前第8天和M日后第8天位于21.5°N,永兴岛在直射点以南,当M日前第8天到M日这段时间太
阳往北移动,距离永兴岛越来越远,所以永兴岛正午太阳高度的越来越小,到M日直射北回归线后8天往南移动,距离永兴岛越来越近,此时永兴岛
正午太阳高度的越来越大,排除BCD,故选A。【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
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赛里木湖(下图)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流域年降水量约257.4毫米,湖面年蒸发量约550.0毫米,结冰期
长达6个月;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湖水盐度随之变化;湖岸多处坍塌
,东岸尤为严重。研究表明,该流域降水量变化对湖泊的影响超过气温变化。???(1)中国西北地区水面年蒸发量大多在1200毫米以上。分
析赛里木湖湖面年蒸发量较低的原因。(2)说明近60年来流域气候变化对赛里木湖盐度的影响。(3)说明近60年来赛里木湖东岸坍塌严重的
原因。【答案】(1)湖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形封闭,流域内湖面所占比重高,空气湿度较大。受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湖面结冰期
长,蒸发历时较短。?(2)赛甲木湖无径流排盐,为咸水湖。(气候暖湿化,)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多,汇入的淡水量增加,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
盐度降低。?(3)湖岸岩性抗侵蚀能力弱;湖岸相对陡峭;为迎风岸,易受风浪、湖冰的冲击;气候暖湿化,湖泊水位上涨。【解析】【分析】本
题以赛里木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气候特征、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地表形态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
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北地区水面年蒸发量大
多在1200毫米以上,赛里木湖湖面年蒸发量较低”,由题干可知赛里木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其蒸发量与西北地
区正常水量的蒸发量有差异。由材料“赛里木湖海拔约2073米”和图示可知,当地该地位于山间盆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因此蒸发较弱;该
地四周环山,地形封闭,流域内湖面所占比重高,空气湿度较大,蒸发较弱。结合图示可知,赛里木湖的湖水主要源自冰川融水,受冰川融水补给影
响,水温较低,蒸发较弱。结合该地纬度位置,以及材料“结冰期长达6个月”,因此湖面结冰期长,蒸发历时较短。【小问2详解】赛里木湖为内
流湖,湖中盐分无法排出,为咸水湖。由材料可知,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降水增多,补给赛里
木湖的淡水量增加,入湖的淡水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盐度降低。【小问3详解】由材料“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可知
,赛里木湖东岸的岩性抗侵蚀能力弱,容易坍塌。由材料“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湖水盐度随之变化”可知,当地气候暖湿
化,湖泊水位上涨导致东岸坍塌。结合图示可知东岸距离山地更近,地形较为陡峭,岩石土体更容易受到侵蚀而坍塌。由材料“全年盛行偏西风”可
知,赛里木湖东岸为偏西风的迎风岸,易受风、风浪、湖冰的冲击而坍塌。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颗粒有机碳是不溶解于水的有生
命或无生命的有机颗粒物质,在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某地理研究团队考察北冰洋某海域时发现,该海域超2/3的区域水深小于20m,海水中
颗粒有机碳主要受径流输入、海岸侵蚀、浮游生物和沉积物再悬浮等因素影响,5—9月颗粒有机碳浓度较大。图示意该海域表层和底层的颗粒有机
碳浓度分布。?(1)归纳该图示海域海水中颗粒有机碳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2)说明该海域底层海水中颗粒有机碳浓度最大区域的形成过程。
(3)分析图示海域5—9月海水中颗粒有机碳浓度较大的原因。【答案】(1)图示海域颗粒有机碳浓度空间分布不均;海水底层颗粒有机碳浓度
普遍高于表层;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颗粒有机碳浓度呈下降趋势。?(2)河流挟带陆源颗粒有机碳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受沿岸洋流影响,颗粒有
机碳向东流动;海域较封闭,颗粒有机碳汇聚多;在重力作用下,颗粒有机碳由表层向底层沉积。?(3)5—9月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土壤中颗
粒有机碳释放多;海冰大面积融化,海水侵蚀海岸作用强烈,大量颗粒有机碳输入该海域;降水增多,且冰雪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陆源颗粒有机
碳汇入多;光照强,水温高,海洋浮游生物循环旺盛,产生颗粒有机碳数量多。【解析】【分析】本题以海水中颗粒有机碳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
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有机碳的形成过程、影响颗粒有机碳形成的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知识、知识迁移运用的能
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海域表层、底层颗粒有机碳浓度空间分布不均匀;海域表层、底层总
体随离岸距离增加,颗粒有机碳浓度呈下降趋势;两幅图比较可知海水底层颗粒有机碳浓度普遍高于表层颗粒有机碳浓度【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
知海水中颗粒有机碳主要受径流输入,海岸侵蚀、浮游生物和沉积物再悬浮等作用影响,所以说颗粒有机碳最高值区是由径流输入的,河流携带陆源
颗粒有机碳,并在入海口附近大量堆积;由图可知表层洋流向东流,表层颗粒有机碳受沿岸洋流影响,颗粒有机碳向东流动;由右图可知底层颗粒有
机碳最高区海域较封闭,浮游生物和沉积物再悬浮等作用影响,随着颗粒有机碳的沉积,在海底汇聚多;在重力作用下,颗粒有机碳由表层向东移动
的过程在底层大量沉积。?【小问3详解】?5~9月为北半球的下半年,气温升高,冻土大量融化,土壤中颗粒有机碳释放多;随着该地区气温的
升高,海冰大面积融化,海水侵蚀海岸作用强烈,沿海地区的陆地大量颗粒有机碳输入随着海浪的侵蚀,进入该海区;该季节该地区降水增多,且随
着气温的升高,冰雪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大,流水侵蚀加剧,陆源颗粒有机碳汇入多;夏半年太阳高度加大,光照强、水温高,海洋浮游生物生长
旺盛,海洋生物产生颗粒有机碳数量增多。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左为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示意图。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
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在图左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的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
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右)。(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2)据右图说出“逆湿
”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答案】19.?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晴天多(晴朗少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或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热量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20.?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原因:临近绿洲(河流),空气中水汽相对较多,此时段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逆湿为背景,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逆湿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对课本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小问1详解】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即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得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大。【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可知逆湿是指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读图可知,大致在1~6 时(或凌晨)前后,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读图甲可知,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相对较多,在1~6 时(或凌晨)前后,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蒸发少,从而出现表层土壤湿度大的现象,即出现逆湿现象。
献花(0)
+1
(本文系乔一202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