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秋怀诗(含解析)
2023-12-01 | 阅:  转:  |  分享 
  
诗歌专题训练--------秋怀诗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怀①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
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秋怀②元好问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浙淅掩霜清。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
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注】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
斥逐。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此诗作于到任滁州后。②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诗人从三乡镇
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
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颔联没有直接回答首联问题,仅仅十个字,不琢雕饰,不仅写出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内心浓重的
愁苦之情。B.欧诗借写秋景,重在抒怀,从诗歌的最后两联可以看出:诗人既有儒家忧世之慨,又有道家“贤者避世”的超然物外之想。C.元诗
首联以凉叶萧萧、秋雨淅淅、寒霜清冽来描绘秋景,烘托出诗人悲秋的情绪,而颔联和颈联则将诗人悲秋的情绪具体化。D.元诗的三四两句中,“
菊花”和“白发”对比鲜明,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金黄的菊花生机勃勃,而白发的诗人却未老先衰。2.有的古诗讲求“实而有条理”,也就是诗
歌创作追求章法严谨,丝尽茧成。你认为上面哪首诗更能体现这一特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怀①欧阳修节物岂不好
,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注】①宋仁宗庆历五年,“庆历新政”失败,欧
阳修因为范仲淹等人辩护获罪,降知滁州。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物岂不好”用反问句引出诗人心绪,“
秋怀何黯然”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三、四句运用的意象叠加手法,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异曲同工。C.从五、六两句看出,诗
人为了拥有丰厚的官俸,只能含羞忍辱,以致两鬓斑白。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4.请
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材料,完成各题。文本一:秋怀(其二)孟郊【注】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文本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
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注】
此诗作于孟郊老年居于洛阳充当河南尹下属小吏时。孟郊一生仕途波折,生活困顿。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怀
》从冰冷的秋月起笔,与月为伴的“老客”壮志也已消磨殆尽,开篇就奠定了全诗苦寒的基调。B.《秋怀》中“冷露”二句语带双关:作者既感叹
秋寒露重难以成眠,也悲泣人生梦想破灭。C.作者以“峥嵘”来形容深秋时节的梧桐,委婉地表达出内心依然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胸
怀。D.本诗中呈现的诗人形象与杜甫在《登高》中塑造的诗人形象有相同之处:均为晩境颓唐、愁病交加。6.请结合文本二,合理评价孟郊《秋
怀》诗的境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怀二首(其二)黄庭坚[注]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
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诗人三十岁,当时诗
人在今河北大名担任国子监教授。国子监职务清闲,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争。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苔滑”
二字点出雨后情况,和“空”字结合,表现出了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少。B.“鹊转南枝夜深月”与“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中“鹊”的意
象含义不完全相同。C.“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传达出诗人对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的感慨。D.全诗前四句写景,每联先静景后
动景,寓情于景;后四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细微含蓄。8.把“蛙号池上晚来雨”改为“蛙鸣池上晚来雨”,表达效果有何差别?请结合诗歌内容做
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和姚子敬秋怀赵孟頫①搔首风尘双短鬓,侧身天地一儒冠。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②。苜
蓿秋高戎马健,江湖日短白鸥寒。金樽绿酒无钱共,安得愁中却暂欢。【注】①赵孟頫,宋皇室后裔,这首诗是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自身未出仕元
朝之前,为哀悼亡宋而作的诗。②王猛,十六国时前秦苻坚之相,辅助苻坚平定中原,曾告诫苻坚勿犯东晋,苻坚不听,大败于淝水。谢安,东晋政
治家,淝水之战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运用比喻手法,
用“风尘”比喻形象地写出自己在时代大潮中的渺小。B.颔联用典,用王猛与谢安的典故,有历史见地,含蓄地道出南宋灭亡的根源。C.这首诗
各联之间字面上不相干,但意绪一脉相连,关键在于内容上有暗连。D.这首诗是南宋灭亡之后诗人的痛定思痛,有杜甫绵密浑厚、沉郁苍凉的风格
特点。10.诗的最后一句写到“安得愁中却暂欢”,诗人有哪些“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拟秋怀诗清·
蒋士铨文字何以寿?身后无虚名。元气①结纸上,留此真性情。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入
隐出以显,卓荦②为光明。庶几待来者,神采千年生。【注释】①元气:指人的精神,精气。②卓荦:卓越,突出。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文字何以寿”,劈头一问,警醒有力;同时勾引全诗,立意鲜明,引人深思。B.五、六两句翻用杜甫“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又与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C.“入隐出以显,卓荦为光明”两句申明夙志,即使归隐,也要为着光照乾坤的大业。D
.诗歌最后两句收束全诗,展望身后,充满自信,是曹丕所谓“声名自传于后”的境界。12.著书立说是古人认为的“三不朽”之一。如何才能使
文章“不朽”呢?请结合本诗加以分析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怀二前(其一)黄庭坚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雨开
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注】宫应商。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注】筼筜,一种支薄、节长而杆高
的竹子。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扣题,从细微处入手,分别用了两个叠词,展现出了秋天的凄清景象
。B.颔联对仗工稳,写出雨后芭蕉叶子的颜色变化和风吹竹动的声音,极具画面感。C.颈联宕开一笔,通过写捣衣声的急促和日影不长,侧面烘
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D.全诗写景,视觉和听觉并用,既体现了诗人观物之细,也为最后抒情做了铺垫。14.诗人在尾联写自己的生活境遇,看
似颓唐,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南楼令·秋怀次韵夏孙桐残叶下寒阶,秋风震旅怀。话莼鲈、空自低
回。莽莽神州兵气亘,听不得,泽鸿哀。夕照澹金台,销沈几霸才。对霜天、尊酒悲来。丛菊漫淹词客泪,偏多傍,战场开。15.下列对这首词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即点明“秋”景。残叶、寒阶,令人顿生凄凉之感,秋风萧瑟,动人心怀,用残景衬托词人的情绪,奠定
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莽莽神州兵气亘,听不得,泽鸿哀”写出了中华大地上“兵气”绵延的现实,并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百姓深切的同情
。C.“夕照淡金台,消沉几霸才。”词意紧承上阕,借用燕昭王置千金以延士的典故,表达了希望统治者振作精神,富国强兵,救民于水火的积极
心态。D.“丛菊”句,借用了杜甫《秋兴八首》中“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用花香映照兵气,构思新颖,耐人寻味,体现了词人较深的造诣。1
6.请简要分析词人“悲来”的原因。参考答案:1.A2.示例一:①我认为第一首更能体现“实而有条理”的特点。②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
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颔联不直接作答,却承首句描绘“节物”,十字咏尽秋日佳趣。颈联承第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感叹国事而白发生
,羞于目前于国无补的生活。尾联紧承前文因而愤然思归。③整首诗先问后景,再答,最后抒情。像蚕吐丝为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章法严谨。
示例二:①我认为第二首更能体现“实而有条理”的特点。②首联描写秋声秋意,渲染悲凉气氛。颔联扣秋怀之题,抒发了诗人内心感伤。颈联承接
颔联“客”字写诗人萦怀故土,时时发为吟咏,梦寐难忘。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希望站在石岭关头,亲眼望沦陷故乡的殷殷期盼。③整首诗先写
景,再抒情,由眼前之景引出客居之愁,再引发家国之感。像蚕吐丝为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章法严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
容和鉴赏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A.“也写出了诗人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错误,“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写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
开。十字咏尽秋日佳趣,并非表现诗人之愁。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示例一:我认为第一首更能体现“实而有条理”
的特点。第一首诗。“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本应令人欣喜陶醉的季节,为什么反而使诗
人黯然神伤呢?“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颔联不直接作答,却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个字咏尽秋日佳趣
。颈联承第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白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
苟且生活。尾联是愤然思归:“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诗人以“贤者避世”的想法,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整首诗先反问,后
描写秋天特有景物,颈联回答疑问,最后抒发思归情感,章法严谨。示例二:我认为第二首更能体现“实而有条理”的特点。首联“凉叶萧萧散雨声
,虚堂淅淅掩霜清”写秋风中诗人独坐空堂所感受到的秋声秋意。明里写景,暗中已在传情。颔联“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既承接首联
秋景,又直扣秋怀之题,抒发了诗人“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伤。“白发”“远客”,交代感怀之由,客居他乡,白发早生。颔联“吟似候虫秋更苦
,梦和寒鹊夜频惊”承接颈联“客”字,写诗人萦怀故土,时时发为吟咏,梦寐难忘。尾联“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直抒胸臆,表达诗
人希望站在石岭关头,亲眼望沦陷故乡的殷殷期盼。正因为诗人客居他乡,思乡情浓,愁绪绵绵,才华发早生,诗情凄苦,辗转难寐。整首诗先写景
,再抒情,由眼前之景引出客居之愁,再引发家国之感,章法严谨。3.C4.①对秋日风物的喜爱;②对自身处境的感伤;③对朝政国事的担忧;
④对无为受禄的愧疚;⑤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⑥对归而不得的无奈。【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诗人为了拥
有丰厚的官俸,只能含羞忍辱,以致两鬓斑白”错误,颈联是说“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节物岂不好”“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可知,作者先用反问句“谁说秋天的
节令风物不好?”,强调了秋景无限好;然后浓墨重笔来写节物之好“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表达
了作者对秋日风物的喜爱之情。从“秋怀何黯然!”可知,作者是说“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再结合注释①“欧阳修因为范仲淹
等人辩护获罪,降知滁州”可知,此时的作者正处于贬官期间,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感伤。从“感事悲双鬓”可知,作者是说“想到国事家事,愁得
我双鬓灰白”,表达了作者对朝政国事的担忧。从“包羞食万钱”可知,作者是说“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表达了作者对无
为受禄的愧疚。从“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可知,作者是说“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他希望摆脱世俗
纷扰,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从注释①“欧阳修因为范仲淹等人辩护获罪,降知滁州”可知,此时的作者正处于贬官期间,他的求归有避祸
的含义,表达了作者对归而不得的无奈。5.C6.①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诗人心中真情与笔下真景的统一,没有真情就难以营造出境界。②本诗
以冷月、寒露、梧桐等意象,营造出凄凉寒苦的意境,以此来抒发人生失意、生活困顿的愁苦。③心中苦情与笔下秋景合二为一,虽然多苦寒之语,
但情感真实动人,让本诗呈现出清冷寒瘦的艺术境界。【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委婉地表达出内心依然有‘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胸怀”分析错误。“峥嵘”此处意为高耸峭拔。结合“枯”“哀弹”可知,“慷慨胸怀”是断章取义的错误解读。故选
C。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从材料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
境界”可知,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诗人心中真情与笔下真景的统一,没有真情就难以营造出境界。具体到本诗中,从“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等诗句可知,作者描写了冷月、寒露、梧桐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古诗中表现苦寒境遇的,所以此处作者营造出凄凉寒苦
的意境,以此来抒发人生失意、生活困顿的愁苦。作者在诗中情景交融,通过对苦寒秋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心中的苦情。诗中“冷露滴梦破,峭风
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等诗句多苦寒之语,其中蕴含了作者的内心情感,真实感人,让本诗呈现出清冷寒瘦的艺术境界,也让读者感
受到作者内心的苦痛。7.D8.①“号”,号叫,给人以凄厉之感,“蛙号池上晚来雨”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茅堂索索”“空庭”一起
,渲染出凄清的气氛。②而“鸣”,鸣叫,给人以热闹之感,以动写静,渲染出宁静的气氛,与全诗的格调、情感不相融洽。【解析】7.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每联先静景后动景”错误,前四句每联先动景后静景。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
能力。比较两句话的区别在于“号”和“鸣”两个动词,故主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原句中的“号”,是“号叫”的意思,声带
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给人以凄厉之感,“蛙号池上晚来雨”映照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首联“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已表现
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故此处“蛙号池上晚来雨”与上句一起渲染出凄清的气氛。改句中的“鸣”,是“鸣叫”的意思,有一种热闹
的感觉,“蛙鸣池上晚来雨”是以动写静,渲染的是一种宁静的气氛,而全诗主要营造的是一种凄清的气氛,表达作者孤寂的心情,这与全诗的格调
、情感不相融洽。9.A10.①人生迟暮的哀愁。诗人自伤流落江湖,无补国事而岁月不居,于是产生迟暮的感慨。②功业无成的忧愁。诗人作为
读书人,不能像王猛、谢安那样的历史人物一样有所成就,而为此感到忧愁。③生活困顿的悲愁。诗人对眼前窘境的忧愁。面对国事无可挽回,想以
借酒浇愁,却无钱打酒,表现了诗人困窘的处境。④国家衰亡的哀痛。国土沦丧,前朝衰亡,国事无可挽回,作为皇室后裔,深感国破家亡的伤痛。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运用比喻手法,用‘风尘’比喻形象地写出自己在时代大潮中的渺小”错误。“风尘”
在这里用的是衬托(反衬),以滚滚风尘和天地的广阔反衬出自己的渺小无依。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首联描绘出自己在滚滚红尘中搔首踟蹰,在广阔的天地间侧身局促的形象,以滚滚风尘和天地的广阔反衬出自己的渺小无依,自己只是一介书
生,流落江湖,于国事无补而岁月不居,于是产生迟暮的感慨。所以“安得愁中却暂欢”包含人生迟暮的哀愁。颔联运用典故,历数江左和中原抗衡
的功名勋业,写王猛和谢安两位宿将,前者辅佐君王平定中原,统一北方,后者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堪称英雄,但是,诗人作为读书人,却不能像
这些历史人物一样有所成就,而为此感到忧愁。所以“安得愁中却暂欢”包含功业无成的忧愁。诗歌尾联写到无钱沽酒,无从偷欢,抒发穷困潦倒,
愁绪难解的困窘的处境。所以“安得愁中却暂欢”包含生活困顿的悲愁。根据注释一可知,赵孟頫是宋皇室后裔,而诗人是在南宋灭亡之后,自身未
出仕元朝之前写下的这首诗,所以面对国土沦丧,前朝衰亡,国事无可挽回,作为皇室后裔,深感国破家亡的伤痛。所以“安得愁中却暂欢”包含国
家衰亡的哀痛。11.C12.诗人认为要使文章不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要有真情实感,即“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②要确有所得,有
自己的独到见解,发前人之所未见,即“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③要简洁凝练,寥寥数语即可“立坚壁”,“寸铁”即可“排天兵”。【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即使归隐,也要为着光照乾坤的大业”理解有误,“入隐出以显,卓荦为光明”入指归隐,
出指出仕。无论入隐或出仕,为着光照乾坤的大业,都要卓绝不凡地大干一番。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首句发
问,“文字何以寿?”,后文即是回答。回答共有六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前四句是内容上的要求,后一句是形式上的要求。“元气结纸上,留此
真性情”,是诗人审美理想的真切流露。哲人的精神,思想的精华,一一凝结在白纸之上,留下一个人真实的秉性、情感。“留此真性情”,是他标
举的审美理想,也是他企望达到的美学境界,更是文字所以能长存不朽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主张文学要有独创。孤行
,指特立独行。要从事创作,就要读书,但有口无心地泛泛而读又绝无益处,必须思考、钻研,确有卓尔不群、不随俗浮沉的心得。挥毫落笔,有见
诸于文字,就应当是这样新异的机会、独创的见解。一句话,文学要有独创性。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提出以少胜多的原则,即要简洁凝练。
确有心得的独创文字,片言数语就如筑起一堵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又如手执寸铁击退神勇的天兵,其势锐不可挡。13.C14.尾联表面上写诗
人裘破无人缝补,故而“弃墙角”而不收拾,接着写夜晚严霜多,也不考虑应对之策。这些表明诗人作客在外,为官清贫,生活看似颓唐,但却侧面
说明了诗人不重物质贫乏,不拘生活小节的生活情调,从而反映诗人洒脱达观的生活态度,颇具理趣。【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
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侧面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错误,这两句诗是写作者通过砧声急、檐景短而感到时序已经流转到秋天,感受到了时间
的流逝,而非烘托思乡之情。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诗句及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写“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意思是:狐裘破了而没有人缝补,只能丢弃在墙角,怎会想到岁暮时繁霜寒冷,如何应对呢?这句诗上承“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作者
想到寒衣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是作客在外,二是为官清贫,不重物质享受。“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
霜多”,难以对付深秋寒冬,看似缺少谋虑,意态颓唐,实际上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达者”对待未来之事,是不
应该戚戚于怀,多作预先的谋虑的。这种不过多考虑的达观的态度,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凄清之感便在洒脱
的情趣中冲淡了。15.C16.①衰飒的秋景。②思归而不得归。③国家战乱频仍,百姓痛苦不堪。④统治者无能,英雄无用武之地。【分析】1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积极心态”错误。从全词来看,作者的情绪是消沉的。故选C。16.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残叶下寒阶,秋风震旅怀”。入手即点明“秋”景。残叶、寒阶,令人顿生凄凉之感,秋风萧瑟,动人心怀,逆旅游子怎不思乡欲归。“震旅怀”中的“震”字,将词人心绪不宁、思归急切的形态,活脱脱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使读者似乎看到了词人那焦躁不安、坐卧不宁、欲归不得、欲罢不能的急匆匆、慌忙忙、往来踱步却无计可施的情态。残叶飘飘,寒阶生凉,多像是江河日下的晚清王朝破败的景象。用残景衬托词人的情绪,“秋怀”的悲凉哀伤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莽莽神州兵气亘,听不得,泽鸿哀”,词人心绪不宁,思乡而不得归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词人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词人看到“莽莽神州”大地上,到处是连年不断的烽火,帝国主义的入侵,清廷对人民的镇压,江南江北兵势日盛,战事延绵不断,人民痛苦不堪,哀鸿遍野,社会动荡不安。然空有同情心,并无回天力,确使词人感慨万端。“夕照淡金台,消沉几霸才”,词意紧承上阕,揭示神州兵焚城市、马踏郊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根源,就在于当政者不识贤愚,重用卖国贼,使得有志之士报国无门,霸主英才消沉埋没。“对霜天、尊酒悲来”,词人作为一个官阶不高的知府,看到国事的衰败,奸人弄权,太后误国,有志者被贬谪,爱国者被杀戮,心痛情伤却无能为力,在风霜洗面的政治生涯中,只能借酒浇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端起酒杯,更增添无限悲愤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