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
2023-12-03 | 阅:  转:  |  分享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
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或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 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二、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记叙文类别:(一)按写作内容分: 1、简单记叙文: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
叙方法比较单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二)按写作对象分:(1)写人类记叙文(2)叙事类记叙文(3)写景类记叙文(4)状物类记叙文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①第一
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描述。如《背影》《社戏》《紫藤罗瀑布》。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表达思想感情。②第二人称:以
“你”“你们”展开描述。如《傅雷家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用于人,增加亲切感;用于物,
有拟人化效果。③第三人称: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如《孤独之旅》《孔乙己》。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直接、客观展现生活。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如:《散步
》。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②倒叙:先写结局或其他后发生的情节,再从事件开头按发展顺序写。如:《走
一步,再走一步》。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使情节曲折有波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起强调作用。③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
,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秋天的怀念》。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交代背景,解释
原因;使形象更丰满;突出中心。六、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
楚明白,使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作用:使读者有概括性的了解,感知人物、环境、事件等,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
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例如: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
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用:通过描写突出写作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3、议论:是对某个问题、事
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 直接
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如: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
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个人感情。例如: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作用:突出思
想,强调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5、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作
用:将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了,便于理解和接受。七、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文章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
章的各部分联结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②以事件为线索:如莫怀戚
《散步》。③以实物为线索:如贾平凹《一颗小桃树》。④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⑤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茨威格《
伟大的悲剧》。⑥以空间地点的转变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索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八、记叙文的结构:①总分式: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或描写景物时,
开头用总说性质的句段统领全文,后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描述,有的最后总束全文。如《春》。②递进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
相承接。如《范进中举》。③并列式:内容各部分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九、记叙文中常见的描
写方式及作用(一)根据描写内容分类。1.人物描写及作用(1)动作描写(典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称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个
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2)神态描写(典型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外貌(肖像)描写(典型课文:《列夫·托
尔斯泰》):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3)心理描写(典型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
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4)语言描写(典型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
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答题规范:运用了
(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及
作用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
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4)推动情节的发展;(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1)交代作品
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二)、根据描写角度划分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
实、具体的感受。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
加深刻、含蓄。十、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伏笔特点: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
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作用: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
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2、铺垫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
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借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3、前后照应特点: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
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托物言志 (象征)特点: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
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衬托(正衬、反衬)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
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
思想、感情等。6、对比特点: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
(类)人、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作用:突出表现事物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7、烘托渲染特点: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作用: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8
、抑扬(1)、欲扬先抑特点: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作用: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效
果。(2)、欲抑先扬特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却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作用: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9、设置悬念特点: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作用: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10、以小见大特点: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主题。作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11.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 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尚雅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