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二)
2023-12-03 | 阅:  转:  |  分享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二)九、记叙的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1 )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
后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顺叙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老山界》
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
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
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
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老山界》中不仅有时间顺叙,也有空间顺叙。(2)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照时间先后来写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作
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如:《回忆我的母亲》使用倒叙方法,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
,接着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回到结局上来,这样首尾相合、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3)插叙叙事时中断
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交代……内容,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鲁迅的《故乡》中,母亲
和“我”提到闰土时,接着插入了一段30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刻画了少年闰土活泼天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这与眼前见到的闰土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的这段插叙不仅更加立体地展现了闰土多面的形象,使人物更加丰满;闰土前后形象的反差也会让读者思考闰土经历了什么,
当时的社会对闰土有什么影响,从而思考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和主题。(4)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
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水浒传》第十六回
《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何杨志等人就喝
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
亮",造成叙事的波澜。十、记叙的人称及作用:①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描述。如《背影》《社戏》《紫藤罗瀑布》。(小说中
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表达思想感情。②第二人称:以“
你”“你们”展开描述。如:《傅雷家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第二人称:以“你”“你们”展开描述。作用:好像是面对面的娓娓而谈,拉近
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③第三人称: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
件经过告诉读者。如:《孤独之旅》《孔乙己》。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十一、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及作
用:“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
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
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4)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
文章更具感染力。(5)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注】: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
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十二、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
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
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①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②以事件为线索
:如莫怀戚《散步》。③以实物为线索:如贾平凹《一颗小桃树》。④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⑤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茨威
格《伟大的悲剧》。⑥以空间地点的转变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注】: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有明暗两
条线索。明线索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线索的作用: ①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
构完整、严谨。 ②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③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
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 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十三、赏析语句的方法及角度:方法:手+术+内+情(手法、
角度)(固定术语)(句子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述: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或写作手法),……地写出了……的内容,抒发了(表现了)…
…的思想感情。赏析角度:1.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例如: 比喻: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
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再如: 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2.从炼字、词的角度:词语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3.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属于什么描写,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再分析作用。5.从观察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6.从正、
侧面描写的角度。7.从句式特点:是否是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十四、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方法】:从文章中找出
直接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的词语进行分析;2、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3、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
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肖像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
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
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4. 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5. 联系文章所要表现
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十五、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一)比喻:分类:1.明喻: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2.暗喻:
是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3.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判断依据:明喻、暗喻看比喻词,看本体、喻体有没
有相似点。借喻看有没有相似点。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
来。(二)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手法。判断依据:把物当作人来写。只要描写或叙述的事物中
包含只有人才能做出的事,就是拟人。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
力。(三)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以达到加强语势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判
断依据: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字词或句式,即可判断为排比。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常用于抒情,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四
)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判断依据:叙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将两个事物相对着
记叙,常有关键词“比”“好”“多”等表示对比的词。作用:通过对照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鲜明突出。(五)夸张:根据表达需要,
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判断依据:只要含有夸大现实的词就可以判断为夸张,一般会体现在数字、动作等词语中。作用:突出特征,揭示
事物本质,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加强表达效果。(六)反复:故意的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判断依据:某个词或某个句式重复出现。作用:为
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富有感染力。(七)对偶:对偶(对仗):把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
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判断依据:整齐匀称、词性相对、节奏感强的句子即为对偶。作用:整齐匀称,音调和谐,相互映衬,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八)设问:采用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判断依据:有问有答是设问;有问无答,但是答案已经在句子中的是反问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突出内容,引发思考、加强理解。(九)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
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加鲜明。(十)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讽刺嘲弄的。判断依据:判断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语意表示赞扬,但违背事实的赞扬即为反语。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十一)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他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替代,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借代。作用: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或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十二)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作用: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伦理、增强表现力。
献花(0)
+1
(本文系尚雅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