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談“阿衡”與“阿嬌”之“阿”字讀音及平仄
2023-12-13 | 阅:  转:  |  分享 
  
談“阿衡”與“阿嬌”之“阿”字讀音及平仄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阿”字可平可仄,但其義不同,故平聲與仄聲不可通用。“阿”字粵音有兩音,一為“柯”﹝o1﹞,陰平聲;另一音為“亞”﹝aa3﹞,陰去聲。古音為 aak3 ,入聲。即今古音同為仄聲。注意“阿衡”與“阿嬌”之“阿”字唸法不同。

關鍵詞:阿錫 阿衡 伊尹 阿嬌





第 1 節 “阿”字之平仄、解釋與讀音

“阿”字可平可仄,但其義不同,故平聲與仄聲不可通用。

“阿”字粵音有兩音,一為“柯”﹝o1﹞,陰平聲;另一音為“亞”﹝aa3﹞,陰去聲。古音為 aak3 ,入聲。即今古音同為仄聲。顯然由於 aak3 之發音生硬,逐漸變音為較為圓滑之 aa3 “亞”音。

仄聲“阿”現代之粵音有人唸為“ngaa3”,即“雅”之陰去聲。又陰平之“阿”現代流行之粵音唸法為“ngo1”;但含“ng”音者皆非傳統之聲母。

普通話之讀法亦有兩音,分別為 ē 及 ā ,同為陰平聲。

平水韻之陰平聲“阿”屬下平五歌韻。

《廣韻》載有“阿”字。以下為《重修廣韻》所提及之“阿”字,此“阿”乃陰平聲:

阿:曲也,近也,倚也。《爾雅》云:大陵曰阿。亦姓。《風俗通》云:阿衡伊尹號其後氏焉。又虜三字,姓四氏。《後魏書》云:阿伏于氏後改爲阿氏,阿鹿桓氏後改爲鹿氏。又有阿史那氏、阿史德氏。烏何切。

“烏何切”之音即今之粵音“柯”﹝o1﹞,陰平聲。陰平聲之“阿”為姓氏;又解作逢迎依從;又解作多土之山崗,《說文》:“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从阜,可聲。”

以下為《廣韻?卷二》原文:



清?毛奇齡撰《古今通韻》,其卷五有此字之記載:

阿:烏娑切,大陵也。一曰慢應聲。又阿,重屋。又細繒曰阿,即纎阿。

毛奇齡之“烏娑切”與“烏何切”之音相同,即今之粵音“柯”﹝o1﹞,陰平聲。

毛奇齡又云“阿”為“慢應聲”,即以“阿”回答他人,故此回答含“知道”或“答應”義,此“阿”相當於粵人之回答“哦”,“哦”乃“阿”之陽平聲。例如母對子曰:“汝須準時起床,否則遲到。”子曰:“阿。”﹝即粵人之“哦”﹞,含“知道”與“答應”義。

阿,重屋也。〈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曰: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阿閣”兩層之樓閣亦重屋也。又唐?杜牧有〈阿房宮賦〉,“阿房宮”者即重屋之宮也。

“阿”又指“細繒”,細繒乃古代一種輕而薄之絲織品,即“纎阿”也。漢時有“阿錫”一詞,阿為細繒,錫為細布。〈史記?司馬相如傳〉曰:

於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纖羅,垂霧縠,……

以下為《古今通韻》原文:



第 2 節 與“阿衡”相關之詩

若“阿”為仄聲,其古音為 aak3 ,入聲。今粵音為“亞”﹝aa3﹞,陰去聲。“阿”為一詞之首,盛行於漢及以後,因單字之人名不成詞,故綴以“阿”字以成二字詞,方便稱呼,事實上,帶“阿”字之名者有親昵意。

最早帶“阿”字之名者乃為“阿衡”,但此“阿”為陰平聲。《說文?人部》曰:

伊: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

故“阿衡”乃指伊尹,殷商時代之宰相。此“阿”字依傳統唸法為平聲,即“柯”。語出於《詩?商頌?長發》:

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鄭玄箋曰:“阿,倚;衡,平也。伊尹,湯所依倚而取平,故以為官名。”其意指倚賴公平之法則治國也。

宋?朱熹《詩經集傳》注曰:

“阿衡”,伊尹官號也。

後人遂多依鄭說而唸作“柯”,陰平聲,此“阿”與親昵呼喚之“阿”﹝仄聲﹞不同,故“阿衡”乃官名而非人名之前綴字。

吾人可從近體詩詩家諸作而知“阿衡”之“阿”為平聲而非仄聲﹝清末黃濬之詩作除外,見後﹞。

因近體之七五律絶有固定之格律,除一三五不論外,二四六必須分明﹝其實在某些情況下,七言第五字亦或五言第三字亦須分明﹞,因此從七五律絶之格律即可知一字之平仄,知其平仄即知其讀音。

五言詩格律不外如下四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詩格律不外如下四種: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下為宋?朱熹《詩經集傳》原文:



以下詩文証明“阿衡”之“阿”字為平聲,粵音唸作“柯”﹝o1﹞。

南宋?蘇泂〈存沒口號?其一〉七絶

唐家不靖自牛李,黨籍何勞口舌爭。莫說紛紛倒元祐,古來平國用阿衡。

第四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故第六字之“阿”必為平聲字,惹唸成陰去聲則失粘。首字“古”為仄聲字非平聲,第三字“平”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及第三字之平仄可不論。

明初?李穡〈是日有臺狀,召兩府會議,以是輟講?其二〉七律

病餘深恐被譏評,兩眼昏花未見淸。每向書筵陳實理,自慙文苑張虛聲。

陽奇陰耦變且化,人百己千愚必明。但恨悠悠經歲月,居桐自艾望阿衡。

第八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故第六字之“阿”為平聲字。

明初?鄭摠〈次金判官入直壽寧宮韻〉七律

曈曈曉日報新晴,城闕秋生物象情。寶殿講論宗孔氏,台司啓沃有阿衡。

巍峨衮冕初臨御,輪奐宮闈已落成。夙夜事君須竭力,行看國步漸昇平。

第四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故第六字之“阿”為平聲字。

明?郭登〈天秤〉七絶

體物何曾有重輕,相君因爾號阿衡。誰多誰少皆公論,才有些兒便不平。

第二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故第六字之“阿”為平聲字。第三字“因”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三字之平仄可不論。

明?黄鎬〈賀大司徒殷公之任南都〉七律

寅亮天工在六卿,銓衡地位即阿衡。風雲律呂休徴應,沙汰江河徹底清。

逆旅殘春千里夢,長安舊雨十年情。晨星落落良堪歎,莫惜因風一寄聲。

第二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故第六字之“阿”為平聲字。

明?朱誠泳〈送戴松崖之浙江憲長〉七律

三年提學擅芳名,此日遷官沐寵榮。關右文風歸渾厚,越中民物待澄清。

霜寒驛路豺狼遁,日煖梧岡鳯鳥鳴。此去臺端聊駐馬,聖明虚席待阿衡。

第八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故第六字之“阿”為平聲字。首字“聖”為仄聲字非平聲,第三字“虚”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及第三字之平仄可不論。

明?馮從吾〈讀割烹章?其一〉七絶

人生取與要分明,少不分明百事傾。一介莫言些小事,古今因此重阿衡。

第四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故第六字之“阿”為平聲字。首字“古”為仄聲字非平聲,第三字“因”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及第三字之平仄可不論。

清初?毛竒齡〈奉和高陽相公元旦即事原韻?其一〉五律

正始端樞景,朝元散珮聲。日華方啓仗,天氣欲銷兵。

祝歲占黄稑,開疆奠紫荆。萬幾勞首祚,千載藉阿衡。

第八句格律應為仄仄仄平平,故第四字之“阿”為平聲字。首字“千”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清初?汪琬〈世祖章皇帝輓詩二首?其一〉五律

已致昇平祚,兼髙孝治名。彌留念文母,倉卒託阿衡。

寢殿陳龍輴,離宫徹翠旌。猶傳辠已詔,嗚咽走蒼生。

第四句格律應為仄仄仄平平,故第四字之“阿”為平聲字。第一字“倉”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清?弘曆〈師善堂〉(乾隆戊子)五律

溪水面前横,堂亷日俯清。萬殊?一本,物理即人情。

有照原無意,常流故不盈。?心額師善,陳戒緬阿衡。

第八句格律應為仄仄仄平平,故第四字之“阿”為平聲字。第一字“陳”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清?潘相〈客有吟袁公安鄴城懷古句者詩以反之〉五律

便作詞場看,吾猶薄鄴城。可能雄後漢,寜許復西京。

亂瓦朝雲色,哀弦夜月聲。何如諸葛表,忠藎配阿衡。

第八句格律應為仄仄仄平平,故第四字之“阿”為平聲字。第一字“忠”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清末?汪榮寶〈讀王莽傳〉七律

諸儒齊賀三雍起,列辟新觀四海成。符命自然歸大麓,勤勞不覺過阿衡。

杜門周黨虛高節,投閣楊雄有頌聲。玉璽未封威斗坼,關東銅馬更縱橫。

第四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故第六字之“阿”為平聲字。

清末?黃濬〈九月十一日書事〉七律

江漢哀鼙輦轂驚,讒夫灌灌足傾城。初聞鐵豹傳新檄,又見盧龍勒變兵。

就邸倉皇憐濟北,託孤涕淚恃東平。老臣那有橋山痛,緩急相須作阿衡。

第八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黃濬可能錯唸“阿”為“亞”,與傳統唸法不合。



第 3 節 與“阿嬌”相關之詩

含“阿”字之人名著名之例為“阿嬌”。

漢武帝皇后為長公主劉嫖之女,姓陳,小字“阿嬌”。《藝文類聚?卷八三.寶玉部上?金》曰:

漢武故事曰:帝年數歲。長公主遍指侍者曰:“與子作婦,好否?”皆不用,後指陳后。帝曰:“若得阿嬌,當作金屋貯之。”

引文指漢武帝願得阿嬌為婦,並以金屋貯之,此乃成語“金屋藏嬌”典故之來源。故“阿嬌”不可唸作“柯嬌”。

以下詩文証明“阿嬌”之“阿”字為仄聲,粵音唸作“亞”﹝aa3﹞。

唐?何希堯〈海棠〉七絶

著雨胭脂點點消,半開時節最妖嬈。誰家更有黃金屋,深鎖東風貯阿嬌。

第四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必為仄聲字,惹唸成陰平聲則失粘。首字“深”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此詩以阿嬌比喻海棠。

唐?李商隱〈茂陵〉七律

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內苑只知銜鳳觜,屬車無復插雞翹。

玉桃偷得憐方朔,金屋妝成貯阿嬌。誰料蘇卿老歸國,茂陵松栢雨蕭蕭。

第六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必為仄聲字。首字“金”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唐?孫棨〈題妓王福娘墻?其二〉七絶

寒繡衣裳餉阿嬌,新團香獸不禁燒。東鄰起樣裙腰闊,剩蹙黃金線幾條。

第一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寒”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唐末至五代?徐夤〈銀結條冠子〉五律

日下徴良匠,宮中贈阿嬌。瑞蓮開二孕(一作朵),瓊縷織千條。

蟬翼輕輕結,花紋細細挑。舞時紅袖舉,纖影透龍綃。

第二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平,故第四字之“阿”必為仄聲字。

北宋?王寀〈題紫團山三十六景?金屋山〉七絶

雲拂層峰四面朝,朝陽北過更岧嶢。金仙自合居金屋,不爲膠東貯阿嬌。

第四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

南宋?項安世〈雪中得兩聯不能成篇〉七絶

海嶠風高雲散鹵,塞垣寒極地生硝。雨花滿坐來天女,寶唾乘空下阿嬌。

第四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

南宋?趙公豫〈陳元矩昭度納姬戲贈?其一〉七絶

半載幽居太寂寥,春風送暖此良宵。深情不必旁留戀,好布羅帷籠阿嬌。

第四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第五字“籠”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五字之平仄可不論。此句成“平仄平”拗句。

金?麻九疇〈詠二南?其四十七?何彼穠矣〉七絶

金屋原來貯阿嬌,王姬下嫁更稱嬈。儀容不必矜都麗,但看刑于美二姚。

第一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金”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元?張玉孃〈詠史綠珠〉絶



第一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珠”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元?謝宗可〈水中梅影〉七律

澄澄寒碧映冰條,雲母屏開見阿嬌。春色一枝流不去,雪痕千點浸難消。

臨風倚檻雲鬟溼,帶月凌波玉佩搖。最是黃昏堪畫處,橫斜清淺傍溪橋。

第二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雲”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元?周棐〈吴中〉七律

兩岸春雲暗栁條,滿篷風雨過楓橋。空憐越絶溪山好,且聴〈吴趨〉

第八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

元末明初?舒頔〈維揚十詠(錄六)?其六?太平橋〉七絶

青樓翠幕舞纖腰,金屋銀屏貯阿嬌。二十年前豪俠客,相逢猶是說前朝。

第二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金”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明初金九容〈權近待制家紅桃?用壽朋韻〉五律



第二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平,故第四字之“阿”為仄聲字。

明初?孫蕡〈閨怨一百二十首?其一百二〉七絶

虛度幾良宵。尋常未嫁人家女,也向深閨怨寂寥。

第一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金”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明?鍾芳〈題明皇千葉桃〉七絶

明?謝榛〈春宫詞〉五律

起中宵。月白璚窓靜,花深玉輦遥。

曉霞憎國色,春栁妒宫腰。不見長門賦,傷心有阿嬌。

第八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平,故第四字之“阿”為仄聲字。

明?康麟〈舟至魯橋遇雨有懷戲績子明舊句〉七律



第四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金”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清?彭孫遹〈?其一〉

第二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注意頷聯成拗救對仗。

清初?釋今無〈詩?其二十八〉

金屋何人貯阿嬌,望中宮闕自飄颻。勸君合卻漂零眼, 隨我還山劈荔蕉。

第一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金”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清?李鍇〈?其三〉

絕國名王寵阿嬌,舞衣歌袖薄紅綃。心貪關巿蒲桃錦,部落千山捕黑貂。

第一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

清?嚴遂成〈?其十?再咏海棠〉,霞襯顏生脉脉潮。欹側有來渾不定,若非花聖是花妖。

第二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

清?袁枚〈?其一〉

第六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此句之“金釵餉阿嬌”涉及另一人物之典故“阿杜”,見筆者另文。

清?趙翼〈?其二〉

老去風情尚易撩,?花心力費連朝。一棚布幔當金屋,慚愧書生貯阿嬌。

第四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慚”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清?范荑香〈荊山叔命和〈閨怨〉原韻十首?其四〉七絶

金屋無人貯阿嬌,千重幽恨在今朝。自憐一樣梅花瘦,那有珍珠慰寂寥。

第一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金”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

民國初?康有為〈?其二〉

第六句格律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故第六字之“阿”為仄聲字。首字“金”為平聲字非仄聲,但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附帶一提,第四句用“雙騎”,第八句用“雙喬”,用兩“雙”字欠佳。

以上諸家之詩均押平水韻下平聲二“蕭”韻。



















-1-





指牛李黨爭。

指治國。

載天子棺柩之馬車。其車轅有龍飾,故云。

陰平聲。

吳地歌曲名。

陰平聲。

唸陰去聲,即仄聲,名詞。

同“枝”。

即茘枝。

“傞傞舞”指醉舞步。《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側弁之俄,屢舞傞傞。”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