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传统文化在晚清的新陈代谢——晚清的西学东渐》教学设计--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023-12-13 | 阅:  转:  |  分享 
  
《传统文化在晚清的新陈代谢—晚清的西学东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时间轴和表格,学生能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
建构通史和全球视野之下晚清社会变化的知识体系,认识晚清西学东渐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借助史料,通过情境体
验、问题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理解晚清传统文化演变中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并分析其思想的意义与局限,掌握辩证地、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
法。(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次、最持久的力量。(家国情怀)课
型 复习课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史料教学法、归纳法、图示法学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图表法、自主学习法环
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2分钟)问题导入:明清之际,清军入关,以夷变夏的危局出现,顾炎武等儒家学者重提经世致用的思想,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近代之际,以夷变夏的危局再次出现,儒家学者该如何应对?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让学生比较两次以夷变夏的危局的不同
,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部分:开眼看世界(10分钟)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
法。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序》1、
传统“夷夏之辨”的哪些内涵体现了传统文化保守的一面,哪些体现了开放进取的一面?鸦片战争中,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秉持传统夷夏观的士大
夫们会做出怎样的回应?2、图三相较图一,中国的方位有何变化?3、开眼看世界是如何对待传统“夷夏之辨”观念的?结合所学,说明其如此作
为的原因。第二部分中体西用(7分钟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说明这一时期的夷夏观发生了哪些变化?材料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内外叙大英官民,
自不得提书“夷”字。——1858年中英《天津专条》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1858年《天津条约》材料从什么视角回答了夷夏观变
化的原因。材料: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所成就者不过术
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大学士倭仁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揩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
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
已数百年。——李鸿章1、顽固派与洋务派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他们各自立论的依据分别是什么。2、洋务派推动传统文化在义利观方面发生了怎样
的新陈代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语言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部分维新思潮(8分钟)维新派发展了洋务运动时期的
国家观,结合维新思潮的内容和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内涵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三民主义(10分钟五族共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
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从三民主义到五族共和革命派的民族观发生了什么变化?民族主义仍然强调传统夷夏之
辨中的族类分野,但这不过是鼓动或论证革命合理性的权宜之计,待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之后,革命派立刻转向了五族共和,强调基于文化交融
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的近代民族观。因时而变的是中华文化的内涵,恒久不变的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当堂巩固民族危机 夷
夏之辨 主权在民 新陈代谢三民主义 中体西用 主权意识 义利之辨 维新思潮 西学东渐 你能以“传统文化在晚清的新陈代谢”为主题,对
上述专业术语建立合理的历史联系吗?请描述你所建立的联系。参考答案: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伴随着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先
进知识分子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潮、三民主义,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和义利之辨,中国人逐步具有了主
权意识和主权在民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新陈代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课后巩固练习1.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
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
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
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2.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
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
的推动3.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
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
决民生问题4.光绪二十四年的《国闻报》报道:“工部主事......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
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这则报道说明当时()A.民间赞许戊戌变法 B.皇帝意欲
变法图强C.清廷支持洋务运动 D.舆论宣传百日维新5.()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
。百日维新时期颁行的法令规定,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这一法令的颁行( )A.废止了传统的科举制度B.揭开了中国
教育近代化的序幕C.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浪D.开启了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5.据统计,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各类学会达
76个之多。这些学会大致有几种类型:致力于救亡变法,着重于一般社会改革,关心科技教育,弘扬文化传统。这些学会的成立(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传播了反清革命思想C.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D.批判了传统伦理道德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乔一202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