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福建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药辨识培训大纲(试行)
2023-12-18 | 阅:  转:  |  分享 
  

福 建 省 中 医 住 院 医 师 规 范 化 培 训 中 药 辨 识
大 纲 ( 试 行 )
常见的 150种中药饮片
( 一 ) 大 黄
【 来 源 】 本 品 为 廖 科 植 物 掌 叶 大 黄 R h e u m p a l m a t u m L . 、 唐 古 特 大 黄
R h e u m t a n g u t i c u m M a x i m . e x B a l f . 或 药 用 大 黄 R h e u m o f f i c i n a l e
B a i l l . 的 干 燥 根 和 根 茎 。
【 性 状 】
大 黄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类 圆 形 厚 片 或 块 , 大 小 不 等 。 外 表 皮 黄 棕 色 或 棕
褐 色 , 有 纵 皱 纹 及 疙 瘩 状 隆 起 。 切 面 黄 棕 色 至 淡 红 棕 色 , 较 平 坦 , 有
明 显 散 在 或 排 列 成 环 的 星 点 , 有 空 隙 。
酒 大 黄 本 品 形 如 大 黄 片 , 表 面 深 棕 黄 色 , 有 的 可 见 焦 斑 。 微 有 酒 香
气 。
熟 大 黄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的 块 片 , 表 面 黑 色 , 断 面 中 间 隐 约 可 见 放 射 状
纹 理 , 质 坚 硬 , 气 微 香 。
大 黄 炭 本 品 形 如 大 黄 片 , 表 面 焦 黑 色 , 内 部 深 棕 色 或 焦 褐 色 , 具 焦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脾 、 胃 、 大 肠 、 肝 、 心 包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大 黄 泻 下 攻 积 , 清 热 泻 火 , 凉 血 解 毒 , 逐 瘀 通 经 , 利 湿 退 黄 。 用 于实 热 积 滞 便 秘 , 血 热 吐 衄 , 目 赤 咽 肿 , 痈 肿 疗 疮 , 肠 痈 腹 痛 , 瘀 血 经
闭 , 产 后 瘀 阻 , 跌 打 损 伤 , 湿 热 痢 疾 , 黄 疸 尿 赤 , 淋 证 , 水 肿 ; 外 治
烧 烫 伤 。
酒 大 黄 善 清 上 焦 血 分 热 毒 , 用 于 目 赤 咽 肿 、 齿 龈 肿 痛 。
熟 大 黄 泻 下 力 缓 、 泻 火 解 毒 , 用 于 火 毒 疮 疡 。
大 黄 炭 凉 血 化 瘀 止 血 , 用 于 血 热 有 瘀 出 血 症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5 g ; 用 于 泻 下 不 宜 久 煎 。 外 用 适 量 , 研 末 敷 于 患
处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及 月 经 期 、 哺 乳 期 慎 用 。
图 1 大 黄
( 二 ) 牛 膝
【 来 源 】 本 品 为 苋 科 植 物 牛 膝 A c h y r a n t h e s b i d e n t a t a B l . 的 干 燥 根 。
【 性 状 】
牛 膝 本 品 呈 圆 柱 形 的 段 。 外 表 皮 灰 黄 色 或 淡 棕 色 , 有 微 细 的 纵 皱 纹
及 横 长 皮 孔 。 质 硬 脆 , 易 折 断 , 受 潮 变 软 。 切 面 平 坦 , 淡 棕 色 或 棕 色 ,
略 呈 角 质 样 而 油 润 , 中 心 维 管 束 木 部 较 大 , 黄 白 色 , 其 外 围 散 有 多 数黄 白 色 点 状 维 管 束 , 断 续 排 列 成 2 ~ 4 轮 。 气 微 , 味 微 甜 而 稍 苦 涩 。
酒 牛 膝 本 品 形 如 牛 膝 段 , 表 面 色 略 深 , 偶 见 焦 斑 。 微 有 酒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甘 、 酸 、 平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牛 膝 逐 瘀 通 经 , 补 肝 肾 , 强 筋 骨 , 利 尿 通 淋 , 引 血 下 行 。 用 于 经 闭 ,
痛 经 , 腰 膝 酸 痛 , 筋 骨 无 力 , 淋 证 , 水 肿 , 头 痛 , 眩 晕 , 牙 痛 , 口 疮 ,
吐 血 , 衄 血 。
酒 牛 膝 可 增 强 补 肝 肾 、 强 筋 骨 和 祛 瘀 止 痛 作 用 。 用 于 腰 膝 酸 痛 , 筋
骨 无 力 , 经 闭 癥 瘕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2 g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
图 2 牛 膝
( 三 ) 白 芍
【 来 源 】 本 品 为 毛 莨 科 植 物 芍 药 P a e o n i a l a c t i f l o r a P a l l . 的 干 燥
根 。
【 性 状 】
白 芍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的 薄 片 。 表 面 淡 棕 红 色 或 类 白 色 。 切 面 微 带 棕 红色 或 类 白 色 , 形 成 层 环 明 显 , 可 见 稍 隆 起 的 筋 脉 纹 呈 放 射 状 排 列 。 气
微 , 味 微 苦 、 酸 。
炒 白 芍 本 品 形 如 白 芍 片 , 表 面 微 黄 色 或 淡 棕 黄 色 , 有 的 可 见 焦 斑 。
气 微 香 。
酒 白 芍 本 品 形 如 白 芍 片 , 表 面 微 黄 色 或 淡 棕 黄 色 , 有 的 可 见 焦 斑 。
微 有 酒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酸 , 微 寒 。 归 肝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白 芍 养 血 调 经 , 敛 阴 止 汗 , 柔 肝 止 痛 , 平 抑 肝 阳 。 用 于 血 虚 萎 黄 ,
月 经 不 调 , 自 汗 , 盗 汗 , 胁 痛 , 腹 痛 , 四 肢 挛 痛 , 头 痛 眩 晕 。
炒 白 芍 寒 性 缓 和 , 以 养 血 和 营 , 敛 阴 止 汗 为 主 。 用 于 血 虚 萎 黄 , 腹
痛 泄 泻 , 自 汗 盗 汗 。
酒 白 芍 酸 寒 伐 肝 之 性 降 低 , 入 血 分 , 善 于 调 经 止 血 , 柔 肝 止 痛 , 用
于 肝 郁 血 虚 , 胁 痛 腹 痛 , 月 经 不 调 , 四 肢 挛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5 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藜 芦 同 用 。
图 3 白 芍( 四 ) 黄 连
【 来 源 】 本 品 为 毛 莨 科 植 物 黄 连 C o p t i s c h i n e n s i s F r a n c h . 、 三 角
叶 黄 连 C o p t i s d e l t o i d e a C . Y . C h e n g e t H s i a o 或 云 连 C o p t i s t e e t a
W a l l . 的 干 燥 根 茎 。
【 性 状 】
黄 连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的 薄 片 。 外 表 皮 灰 黄 色 或 黄 褐 色 , 粗 糙 , 有 细 小
的 须 根 。 切 面 或 碎 断 面 鲜 黄 色 或 红 黄 色 , 具 放 射 状 纹 理 , 气 微 , 味 极
苦 。
酒 黄 连 本 品 形 如 黄 连 片 , 色 泽 加 深 。 略 有 酒 香 气 。
姜 黄 连 本 品 形 如 黄 连 片 , 表 面 棕 黄 色 。 有 姜 的 辛 辣 味 。
萸 黄 连 本 品 形 如 黄 连 片 , 表 面 棕 黄 色 。 有 吴 茱 萸 的 辛 辣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心 、 脾 、 胃 、 肝 、 胆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黄 连 清 热 燥 湿 , 泻 火 解 毒 。 用 于 湿 热 痞 满 , 呕 吐 吞 酸 , 泻 痢 , 黄 疸 ,
高 热 神 昏 , 心 火 亢 盛 , 心 烦 不 寐 , 心 悸 不 宁 , 血 热 吐 衄 , 目 赤 , 牙 痛 ,
消 渴 , 痈 肿 疔 疮 ; 外 治 湿 疹 , 湿 疮 , 耳 道 流 脓 。
酒 黄 连 引 药 上 行 , 缓 其 寒 性 , 善 清 头 目 之 火 。 用 于 目 赤 , 口 疮 。
姜 黄 连 苦 寒 之 性 缓 和 , 止 呕 作 用 增 强 。 用 于 寒 热 互 结 , 湿 热 中 阻 ,
痞 满 呕 吐 。
萸 黄 连 抑 制 黄 连 苦 寒 之 性 , 使 其 寒 而 不 滞 , 以 清 气 分 湿 热 , 散 肝 胆
郁 火 为 主 。 用 于 肝 胃 不 和 , 呕 吐 吞 酸 。
【 用 法 与 用 量 】 2 ~ 5 g 。 外 用 适 量 。图 4 黄 连
( 五 ) 甘 草
【 来 源 】 本 品 为 豆 科 植 物 甘 草 C l y c y r r h i z a u r a l e n s i s F i s c h . 、 胀
果 甘 草 G l y c y r r h i z a i n f l a t e B a t . 或 光 果 甘 草 G l y c y r r h i z a g l a b r a L .
的 干 燥 根 和 根 茎 。
【 性 状 】
甘 草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的 厚 片 。 外 表 皮 红 棕 色 或 灰 棕 色 , 具 纵
皱 纹 。 切 面 略 显 纤 维 性 , 中 心 黄 白 色 , 有 明 显 放 射 状 纹 理 及 形 成 层 环 。
质 坚 实 , 具 粉 性 。 气 微 , 味 甜 而 特 殊 。
炙 甘 草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切 片 。 外 表 皮 红 棕 色 或 灰 棕 色 , 微 有
光 泽 。 切 面 黄 色 至 深 黄 色 , 形 成 层 环 明 显 , 射 线 放 射 状 。 略 有 黏 性 。
具 焦 香 气 , 味 甜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心 、 肺 、 脾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甘 草 补 脾 益 气 , 清 热 解 毒 , 祛 痰 止 咳 , 缓 急 止 痛 , 调 和 诸 药 。 用 于
脾 胃 虚 弱 , 倦 怠 乏 力 , 心 悸 气 短 , 咳 嗽 痰 多 , 脘 腹 、 四 肢 挛 急 疼 痛 ,
痈 肿 疮 毒 , 缓 解 药 物 毒 性 、 烈 性 。炙 甘 草 性 平 偏 温 , 以 补 脾 和 胃 、 益 气 复 脉 力 胜 。 常 用 于 脾 胃 虚 弱 ,
倦 怠 乏 力 , 心 气 不 足 , 脘 腹 疼 痛 , 筋 脉 孪 急 , 心 动 悸 , 脉 结 代 。
【 用 法 与 用 量 】 2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海 藻 、 京 大 戟 、 红 大 戟 、 甘 遂 、 莞 花 同 用 。
图 5 甘 草
( 六 ) 黄 芪
【 来 源 】 本 品 为 豆 科 植 物 蒙 古 黄 芪 A s t r a g a l u s m e m b r a n a c e u s
( F i s h c h . ) B g e . v a r . m o n g h o l i c u s ( B g e . ) H s i a o 或 膜 荚 黄 芪
A s t r a g a l u s m e m b r a n a c r u s ( F i s h . ) B g e . 的 干 燥 根 。
【 性 状 】
黄 芪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的 厚 片 , 外 表 皮 黄 白 色 至 淡 棕 褐 色 , 可
见 纵 皱 纹 或 纵 沟 。 切 面 皮 部 黄 白 色 , 木 部 淡 黄 色 , 有 放 射 状 纹 理 及 裂
隙 , 有 的 中 心 偶 有 枯 朽 状 , 黑 褐 色 或 呈 空 洞 。 气 微 , 味 微 甜 , 嚼 之 有
豆 腥 味 。
炙 黄 芪 本 品 呈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的 厚 片 , 直 径 0 . 8 ~ 3 . 5 c m , 厚 0 . 1 ~
0 . 4 c m , 外 表 皮 淡 棕 黄 色 或 淡 棕 褐 色 , 略 有 光 泽 , 可 见 纵 皱 纹 或 纵 沟 。
切 面 皮 部 黄 白 色 , 木 部 淡 黄 色 , 有 放 射 状 纹 理 和 裂 隙 , 有 的 中 心 偶 有枯 朽 状 , 黑 褐 色 或 呈 空 洞 。 具 蜜 香 气 , 味 甜 , 略 带 黏 性 , 嚼 之 微 有 豆
腥 味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温 。 归 肺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黄 芪 补 气 升 阳 , 固 表 止 汗 , 利 水 消 肿 , 生 津 养 血 , 行 滞 通 痹 , 托 毒
排 脓 , 敛 疮 生 肌 。 用 于 气 虚 乏 力 , 食 少 便 溏 , 中 气 下 陷 , 久 泻 脱 肛 ,
便 血 崩 漏 , 表 虚 自 汗 , 气 虚 水 肿 , 内 热 消 渴 , 血 虚 萎 黄 , 半 身 不 遂 ,
痹 痛 麻 木 , 痈 疽 难 溃 , 久 溃 不 敛 。
炙 黄 芪 甘 温 而 偏 润 , 长 于 益 气 补 中 。 多 用 于 脾 肺 气 虚 , 食 少 便 溏 ,
气 短 乏 力 兼 中 气 下 陷 之 久 泄 脱 肛 、 子 宫 下 垂 以 及 气 虚 不 能 摄 血 的 便 血 、
崩 漏 等 出 血 证 ; 也 可 用 于 气 虚 便 秘 。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3 0 g 。
图 6 黄 芪
( 七 ) 巴 戟 天
【 来 源 】 本 品 为 茜 草 科 植 物 巴 戟 天 M o r i n d a o f f i c i n a l i s H o w 的 干 燥
根 。【 性 状 】
巴 戟 肉 本 品 呈 扁 圆 柱 形 短 段 或 不 规 则 块 。 表 面 灰 黄 色 或 暗 黄 色 , 具
纵 纹 和 横 裂 纹 。 切 面 皮 部 厚 , 紫 色 或 淡 紫 色 , 中 空 。 气 微 , 味 甘 而 微
涩 。
盐 巴 戟 天 本 品 呈 扁 圆 柱 形 短 段 或 不 规 则 块 。 表 面 灰 黄 色 或 暗 灰 色 ,
具 纵 纹 和 横 裂 纹 。 切 面 皮 部 厚 , 紫 色 或 淡 紫 色 , 中 空 。 气 微 , 味 甘 、
咸 而 微 涩 。
制 巴 戟 天 本 品 呈 扁 圆 柱 形 短 段 或 不 规 则 块 。 表 面 灰 黄 色 或 暗 灰 色 ,
具 纵 纹 和 横 裂 纹 。 切 面 皮 部 厚 , 紫 色 或 淡 紫 色 , 中 空 。 气 微 , 味 甘 而
微 涩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辛 , 微 温 。 归 肾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巴 戟 天 补 肾 阳 , 强 筋 骨 , 祛 风 湿 。 用 于 阳 痿 遗 精 , 宫 冷 不 孕 , 月 经
不 调 , 少 腹 冷 痛 , 风 湿 痹 痛 , 筋 骨 痿 软 。
盐 巴 戟 天 引 药 归 肾 , 温 而 不 燥 , 补 肾 助 阳 作 用 缓 和 , 多 服 久 服 无 伤
阴 之 弊 。 常 用 于 阳 痿 遗 精 , 宫 冷 不 孕 , 月 经 不 调 , 少 腹 冷 痛 。
制 巴 戟 天 增 加 甘 温 补 益 作 用 , 偏 于 补 肾 阳 , 强 筋 骨 , 多 用 于 肾 气 虚
损 , 胸 中 短 气 , 腰 脚 疼 痛 , 筋 骨 痿 软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阴 虚 火 旺 及 有 热 者 不 宜 服 。图 7 巴 戟 天
( 八 ) 当 归
【 来 源 】 本 品 为 伞 形 科 植 物 当 归 A n g e l i c a s i n e n s i s ( O l i v . ) D i e l s
的 干 燥 根 。
【 性 状 】
当 归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 椭 圆 形 或 不 规 则 薄 片 。 外 表 皮 浅 棕 色 至 棕 褐 色 。
切 面 浅 棕 黄 色 或 黄 白 色 , 平 坦 , 有 裂 隙 , 中 间 有 浅 棕 色 的 形 成 层 环 ,
并 有 多 数 棕 色 的 油 点 , 香 气 浓 郁 , 味 甘 、 辛 、 微 苦 。
酒 当 归 本 品 形 如 当 归 片 。 切 面 深 黄 色 或 浅 棕 黄 色 , 略 有 焦 斑 。 香 气
浓 郁 , 并 略 有 酒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辛 , 温 。 归 肝 、 心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当 归 补 血 活 血 , 调 经 止 痛 , 润 肠 通 便 。 用 于 血 虚 萎 黄 , 眩 晕 心 悸 ,
月 经 不 调 , 经 闭 痛 经 , 虚 寒 腹 痛 , 风 湿 痹 痛 , 跌 扑 损 伤 , 痈 疽 疮 疡 ,
肠 燥 便 秘 。 酒 当 归 活 血 通 经 。 用 于 经 闭 痛 经 , 风 湿 痹 痛 , 跌 扑 损 伤 。
酒 当 归 活 血 通 经 、 祛 瘀 止 痛 作 用 增 强 。 用 于 经 闭 痛 经 , 风 湿 痹 痛 ,
跌 打 损 伤 , 瘀 血 肿 痛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2 g 。
图 8 当 归
( 九 ) 川 芎
【 来 源 】 本 品 为 伞 形 科 植 物 川 芎 L i g u s t i c u m c h u a n g x i o n g H o r t . 的
干 燥 根 茎 。
【 性 状 】
本 品 为 不 规 则 厚 片 , 外 表 皮 灰 褐 色 或 褐 色 , 有 皱 缩 纹 。 切 面 黄 白 色 或
灰 黄 色 , 具 有 明 显 波 状 环 纹 或 多 角 形 纹 理 , 散 生 黄 棕 色 油 点 。 质 坚 实 。
气 浓 香 , 味 苦 、 辛 , 微 甜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肝 、 胆 、 心 包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活 血 行 气 , 祛 风 止 痛 。 用 于 胸 痹 心 痛 , 胸 胁 刺 痛 , 跌 扑 肿 痛 , 月 经 不
调 , 经 闭 痛 经 , 癥 瘕 腹 痛 , 头 痛 , 风 湿 痹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图 9 川 芎
( 十 ) 柴 胡
【 来 源 】 本 品 为 伞 形 科 植 物 柴 胡 B u p l e u r u m c h i n e n s e D C . 或 狭 叶 柴
胡 B u p l i u r u m s c o r z o n e r i f o l i u m W i l l d . 的 干 燥 根 。
【 性 状 】
北 柴 胡 本 品 为 不 规 则 厚 片 , 外 表 皮 灰 褐 色 或 褐 色 , 有 皱 缩 纹 。 切 面
黄 白 色 或 灰 黄 色 , 具 有 明 显 波 状 环 纹 或 多 角 形 纹 理 , 散 生 黄 棕 色 油 点 。
质 坚 实 。 气 浓 香 , 味 苦 、 辛 , 微 甜 。
醋 北 柴 胡 本 品 形 如 北 柴 胡 片 , 表 面 淡 棕 黄 色 , 微 有 醋 香 气 , 味 微 苦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微 寒 。 归 肝 、 胆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北 柴 胡 疏 散 退 热 , 疏 肝 解 郁 , 升 举 阳 气 。 用 于 感 冒 发 热 , 寒 热 往 来 ,
胸 胁 胀 痛 , 月 经 不 调 , 子 宫 脱 垂 , 脱 肛 。
醋 北 柴 胡 升 散 之 性 缓 和 , 疏 肝 止 痛 的 作 用 增 强 。 多 用 于 肝 郁 气 滞 的
胁 肋 胀 痛 , 腹 痛 及 月 经 不 调 等 症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大 叶 柴 胡 B u p l e u r u m l o n g i r d i a t u m T u r c z . 的 干 燥 根 茎 ,表 面 密 生 环 节 , 有 毒 , 不 可 当 柴 胡 用 。
图 1 0 柴 胡
( 十 一 ) 丹 参
【 来 源 】 本 品 为 唇 形 科 植 物 丹 参 S a l v i a m i l t i o r r h i z a B g e . 的 干 燥
根 和 根 茎 。
【 性 状 】
丹 参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的 厚 片 。 外 表 皮 棕 红 色 或 暗 棕 红 色 , 粗
糙 , 具 纵 皱 纹 。 切 面 有 裂 隙 或 略 平 整 而 致 密 , 有 的 呈 角 质 样 , 皮 部 棕
红 色 , 木 部 灰 黄 色 或 紫 褐 色 , 有 黄 白 色 放 射 状 纹 理 。 气 微 , 味 微 苦 涩 。
酒 丹 参 本 品 形 如 丹 参 片 , 表 面 红 褐 色 , 略 具 酒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微 寒 。 归 心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丹 参 活 血 祛 瘀 , 通 经 止 痛 , 清 心 除 烦 , 凉 血 消 痈 。 用 于 胸 痹 心 痛 ,
脘 腹 胁 痛 , 癥 瘕 积 聚 , 热 痹 疼 痛 , 心 烦 不 眠 , 月 经 不 调 , 痛 经 经 闭 ,
疮 疡 肿 痛 。
酒 丹 参 寒 凉 之 性 缓 和 , 活 血 祛 瘀 、 调 经 止 痛 之 功 增 强 。 多 用 于 月 经
不 调 , 血 滞 经 闭 , 恶 露 不 下 , 心 胸 疼 痛 , 癥 瘕 积 聚 , 风 湿 痹 痛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0 ~ 1 5 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藜 芦 同 用 。
图 1 1 丹 参
( 十 二 ) 黄 芩
【 来 源 】 本 品 为 唇 形 科 植 物 黄 芩 S c u t e l l a r i a b a i c a l e n s i s G e o r i g i
的 干 燥 根 。
【 性 状 】
黄 芩 片 本 品 为 类 圆 形 或 不 规 则 形 薄 片 。 外 表 皮 黄 棕 色 或 棕 褐 色 。 切
面 黄 棕 色 或 黄 绿 色 , 具 放 射 状 纹 理 。
酒 黄 芩 本 品 形 如 黄 芩 片 。 略 带 焦 斑 , 微 有 酒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肺 、 胆 、 脾 、 大 肠 、 小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黄 芩 清 热 燥 湿 , 泻 火 解 毒 , 止 血 , 安 胎 。 用 于 湿 温 、 暑 湿 , 胸 闷 呕
恶 , 湿 热 痞 满 , 泻 痢 , 黄 疸 , 肺 热 咳 嗽 , 高 热 烦 渴 , 血 热 吐 衄 , 痈 肿
疮 毒 , 胎 动 不 安 。酒 黄 芩 入 血 分 , 并 可 借 黄 酒 升 腾 之 力 上 行 , 用 于 上 焦 肺 热 及 四 肢 肌
表 之 湿 热 ; 同 时 , 因 酒 性 大 热 , 可 缓 和 黄 芩 的 苦 寒 之 性 , 以 免 损 伤 脾
阳 , 导 致 腹 泻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图 1 2 黄 芩
( 十 三 ) 生 地 黄
【 来 源 】 本 品 为 玄 参 科 植 物 地 黄 R e h m a n n i a g l u t i n o s a L i b o s c h . 的
新 鲜 或 干 燥 根 块 。
【 性 状 】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或 不 规 则 的 厚 片 。 外 表 皮 棕 黑 色 或 棕 灰 色 , 极 皱 缩 , 具
不 规 则 的 横 曲 纹 。 切 面 棕 黄 色 至 黑 色 或 乌 黑 色 , 有 光 泽 , 具 黏 性 。 气
微 , 味 微 甜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寒 。 归 心 、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凉 血 , 养 阴 生 津 。 用 于 热 入 营 血 , 温 毒 发 斑 , 吐 血 衄 血 , 热 病 伤
阴 , 舌 绛 烦 渴 , 津 伤 便 秘 , 阴 虚 发 热 , 骨 蒸 劳 热 , 内 热 消 渴 。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0 ~ 1 5 g 。图 1 3 生 地 黄
( 十 四 ) 党 参
【 来 源 】 本 品 为 桔 梗 科 植 物 党 参 C o d o n o p s i s p i l o s u l a ( F r a n c h . )
N a n n f . 、 素 花 党 参 C o d o n o p s i s p i l o s u l a N a n n f . v a r . m o d e s t a ( N a n n f . )
L . T . S h e n 或 川 党 参 C o d o n o p s i s t a n g s h e n O l i v 的 干 燥 根 。
【 性 状 】
党 参 片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的 厚 片 。 外 表 皮 灰 黄 色 、 黄 棕 色 至 灰 棕 色 , 有
时 可 见 根 头 部 有 多 数 疣 状 突 起 的 茎 痕 和 芽 。 切 面 皮 部 淡 棕 黄 色 至 黄 棕
色 , 木 部 淡 黄 色 至 黄 色 , 有 裂 隙 或 放 射 状 纹 理 。 有 特 殊 香 气 , 味 微 甜 。
米 炒 党 参 本 品 形 如 党 参 片 , 表 面 深 黄 色 , 偶 有 焦 斑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脾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党 参 健 脾 益 肺 , 养 血 生 津 。 用 于 脾 肺 气 虚 , 食 少 倦 怠 , 咳 嗽 虚 喘 ,
气 血 不 足 , 面 色 萎 黄 , 心 悸 气 短 , 津 伤 口 渴 , 内 热 消 渴 。
米 炒 党 参 气 变 清 香 , 能 增 强 和 胃 、 健 脾 止 泻 作 用 。 多 用 于 脾 胃 虚 弱 ,
食 少 , 便 溏 。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3 0 g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藜 芦 同 用 。
图 1 4 党 参
( 十 五 ) 白 术
【 来 源 】 菊 科 植 物 白 术 A t r a c t y l o d e s m a c r o c e p h a l a K o i d z . 的 干 燥
根 茎 。
【 性 状 】
白 术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的 厚 片 。 外 表 皮 灰 黄 色 或 灰 棕 色 。 切 面 黄 白 色 至
淡 棕 色 , 散 生 棕 黄 色 的 点 状 油 室 , 木 部 具 放 射 状 纹 理 ; 烘 干 者 切 面 角
质 样 , 色 较 深 或 有 裂 隙 。 气 清 香 , 味 甘 、 微 辛 , 嚼 之 略 带 黏 性 。
麸 炒 白 术 本 品 形 如 白 术 片 , 表 面 黄 棕 色 , 偶 见 焦 斑 。 略 有 焦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甘 , 温 。 归 脾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白 术 健 脾 益 气 , 燥 湿 利 水 , 止 汗 , 安 胎 。 用 于 脾 虚 食 少 , 腹 胀 泄 泻 ,
痰 饮 眩 悸 , 水 肿 , 自 汗 , 胎 动 不 安 。
麸 炒 白 术 缓 和 药 性 , 借 麸 入 中 , 增 强 健 脾 、 消 胀 作 用 。 用 于 脾 胃 不
和 , 运 化 失 常 , 食 少 胀 满 倦 怠 乏 力 , 表 虚 自 汗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2 g 。图 1 5 白 术
( 十 六 ) 苍 术
【 来 源 】 本 品 为 菊 科 植 物 茅 苍 术 A t r a c t y l o d e s l a n c e a ( T h u n b . ) D C .
或 北 苍 术 A t r a c t y l o d e s c h i n e n s i s ( D C . ) K o i d z . 的 干 燥 根 茎
【 性 状 】
苍 术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类 圆 形 或 条 形 厚 片 。 外 表 皮 灰 棕 色 至 黄 棕 色 , 有
皱 纹 , 有 时 可 见 根 痕 。 切 面 黄 白 色 或 灰 白 色 , 散 有 多 数 橙 黄 色 或 棕 红
色 油 室 , 有 的 可 析 出 白 色 细 针 状 结 晶 。 气 香 特 异 , 味 微 甘 、 辛 、 苦 。
麸 炒 苍 术 本 品 形 如 苍 术 片 , 表 面 深 黄 色 , 散 有 多 数 棕 褐 色 油 室 。 有
焦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性 温 。 归 归 脾 、 胃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苍 术 燥 湿 徤 脾 , 祛 风 散 寒 , 明 目 。 用 于 湿 阻 中 焦 , 脘 腹 胀 满 , 泄 泻 ,
水 肿 , 脚 气 痿 躄 , 风 湿 痹 痛 , 风 寒 感 冒 , 夜 盲 , 眼 目 昏 涩 。
麸 炒 苍 术 辛 味 减 弱 , 燥 性 缓 和 , 气 变 芳 香 , 增 强 了 健 脾 和 胃 的 作 用 ,
用 于 脾 胃 不 和 , 痰 饮 停 滞 , 脘 腹 痞 满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9 g 。【 使 用 注 意 】 阴 虚 内 热 , 气 虚 多 汗 者 忌 服 。
图 1 6 苍 术
( 十 七 ) 麦 冬
【 来 源 】 本 品 为 百 合 科 植 物 麦 冬 O p h i o p o g o n j a p o n i c u s ( T h u n b )
K e r - G a w l . 的 干 燥 块 根 。
【 性 状 】
浙 麦 冬 本 品 块 根 呈 纺 锤 形 , 略 扁 稍 弯 曲 。 长 1 ~ 3 c m , 直 径 3 ~ 6 m m , 表
面 黄 白 色 或 淡 黄 色 , 半 透 明 状 , 有 不 规 则 的 纵 皱 纹 及 须 根 痕 。 未 干 透
时 , 质 较 柔 软 , 干 后 质 坚 硬 。 断 面 黄 白 色 , 角 质 状 。 中 柱 细 已 木 质 化 ,
湿 润 后 可 以 抽 出 。 气 微 香 , 味 甜 , 嚼 之 发 黏 。
川 麦 冬 本 品 形 状 与 杭 麦 冬 相 似 而 较 短 粗 。 表 面 乳 白 色 , 有 光 泽 , 质
较 坚 硬 ; 香 气 较 小 ; 味 较 淡 , 少 粘 性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苦 , 微 寒 。 归 心 、 肺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养 阴 生 津 , 润 肺 清 心 。 养 阴 生 津 , 润 肺 清 心 。 用 于
肺 燥 干 咳 , 阴 虚 痨 嗽 , 喉 痹 咽 痛 , 津 伤 口 渴 , 内 热 消 渴 , 心 烦 失 眠 ,
肠 燥 便 秘 。
【 用 法 与 用 量 】 内 服 : 煎 汤 , 6 ~ 1 2 g 。 或 入 丸 、 散 。 清 养 肺 胃 之 阴 多去 心 用 , 滋 阴 清 心 多 连 心 用 。
【 使 用 注 意 】 脾 胃 虚 弱 者 慎 服 。
图 1 7 麦 冬
( 十 八 ) 山 药
【 来 源 】 本 品 为 薯 蓣 科 植 物 薯 蓣 D i o s c o r e a o p p o s i t a T h u n b . 的 干 燥
根 茎 。
【 性 状 鉴 别 】
山 药 本 品 为 类 圆 形 、 椭 圆 形 或 不 规 则 的 厚 片 。 表 面 类 白 色 或 淡 黄 白
色 , 质 脆 , 易 折 断 , 切 面 类 白 色 , 富 粉 性 。 气 微 , 味 淡 、 微 酸 , 嚼 之 发 黏 。
麸 炒 山 药 本 品 形 如 山 药 片 , 切 面 黄 白 或 微 黄 色 , 偶 有 焦 斑 , 略 有 焦
香 气 。
麸 炒 山 药 本 品 形 如 毛 山 药 片 或 光 山 药 片 , 切 面 黄 白 色 或 微 黄 色 , 偶
见 焦 斑 , 略 有 焦 香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脾 、 肺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山 药 补 脾 养 胃 , 生 津 益 肺 , 补 肾 涩 精 。 用 于 脾 虚 食 少 , 久 泻 不 止 ,
肺 虚 喘 咳 , 肾 虚 遗 精 , 带 下 , 尿 频 , 虚 热 消 渴 。 麸 炒 山 药 补 脾 健 胃 。用 于 脾 虚 食 少 , 泄 泻 便 溏 , 白 带 过 多 。
麸 炒 山 药 补 脾 健 胃 , 用 于 脾 虚 食 少 , 泄 泻 便 溏 多 。
【 用 法 与 用 量 】 内 服 : 煎 汤 , 1 5 - 3 0 g , 补 阴 宜 生 用 ; 健 脾 止 泻 宜 炒 黄
用 。
【 使 用 注 意 】 湿 盛 中 满 或 有 实 邪 、 积 滞 者 禁 服 。
图 1 8 山 药
( 十 九 ) 天 麻
【 来 源 】 本 品 为 兰 科 植 物 天 麻 G a s t r o d i a e l a t a B l . 的 干 燥 块 茎 。
【 性 状 】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的 薄 片 。 外 表 皮 淡 黄 色 至 黄 棕 色 , 有 时 可 见 点 状 排 成 的
横 环 纹 。 切 面 黄 白 色 至 淡 棕 色 。 角 质 样 , 半 透 明 。 气 微 , 味 甘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息 风 止 痉 , 平 抑 肝 阳 , 祛 风 通 络 。 用 于 小 儿 惊 风 ,
癲 痫 抽 搐 , 破 伤 风 , 头 痛 眩 晕 , 手 足 不 遂 , 肢 体 麻 木 , 风 湿 痹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内 服 煎 汤 , 3 - 1 0 g ; 或 入 丸 、 散 。
【 使 用 注 意 】 《 雷 公 炮 炙 论 》 : 使 御 风 草 根 , 勿 使 天 麻 , 二 件 若 同 用 ,
即 令 人 有 肠 结 之 患 。图 1 9 天 麻
( 二 十 ) 牡 丹 皮
【 来 源 】 本 品 为 毛 茛 科 植 物 牡 丹 P a e o n i a s u f f r u t i c o s a A n d r . 的 干
燥 根 皮 。
【 性 状 】
本 品 呈 圆 形 或 卷 曲 形 的 薄 片 。 连 丹 皮 外 表 面 灰 褐 色 或 黄 褐 色 , 栓 皮 脱
落 处 粉 红 色 ; 刮 丹 皮 外 表 面 红 棕 色 或 淡 灰 黄 色 。 内 表 面 有 时 可 见 发 亮
的 结 晶 。 切 面 淡 粉 红 色 , 粉 性 。 气 芳 香 , 味 微 苦 而 涩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微 寒 。 归 心 、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凉 血 , 活 血 化 瘀 。 用 于 热 入 营 血 , 温 毒 发 斑 ,
吐 血 衄 血 , 夜 热 早 凉 , 无 汗 骨 蒸 , 经 闭 痛 经 , 跌 扑 伤 痛 , 痈 肿 疮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2 g 。
【 使 用 注 意 】 血 虚 有 寒 、 月 经 过 多 者 不 宜 使 用 。 孕 妇 慎 用 。图 2 0 牡 丹 皮
( 二 十 一 ) 厚 朴
【 来 源 】 本 品 为 木 兰 科 植 物 厚 朴 M a g n o l i a o f f i c i n a l i s R e h d . e t
W i l s . 或 凹 叶 厚 朴 M a g n o l i a o f f i c i n a l i s R e h d . e t W i l s . v a r .
b i l o b a R e h d . e t W i l s . 的 干 燥 干 皮 、 根 皮 及 枝 皮 。
【 性 状 】
厚 朴 本 品 呈 弯 曲 的 丝 条 状 或 单 、 双 卷 筒 状 。 外 表 面 灰 褐 色 , 有 时 可
见 椭 圆 形 皮 孔 或 纵 皱 纹 。 内 表 面 紫 棕 色 或 深 紫 褐 色 , 较 平 滑 , 具 细 密
纵 纹 , 划 之 显 油 痕 。 切 面 颗 粒 性 , 有 油 性 , 有 的 可 见 小 亮 星 。 气 香 ,
味 辛 辣 、 微 苦 。
姜 厚 朴 本 品 形 如 厚 朴 丝 , 表 面 灰 褐 色 , 偶 见 焦 斑 。 略 有 姜 辣 气 。
【 药 性 】 苦 、 辛 , 温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温 。 归 脾 、 胃 、 肺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厚 朴 燥 湿 消 痰 , 下 气 除 满 。 用 于 湿 滞 伤 中 , 脘 痞 吐 泻 , 食 积 气 滞 ,
腹 胀 便 秘 , 痰 饮 喘 咳 。
姜 厚 朴 温 中 , 下 气 , 燥 湿 , 消 痰 的 功 效 。 治 胸 腹 痞 满 胀 痛 , 反 胃 ,呕 吐 , 宿 食 不 消 , 痰 饮 喘 咳 , 寒 湿 泻 痢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辛 苦 温 燥 温 , 易 耗 气 伤 津 , 故 气 虚 津 亏 者 及 孕 妇 当
慎 用 。
图 2 1 厚 朴
( 二 十 二 ) 肉 桂
【 来 源 】 本 品 为 樟 科 植 物 肉 桂 C i n n a m o m u m c a s s i a P r e s l 的 干 燥 树 皮 。
多 于 秋 季 剥 取 , 阴 干 。
【 性 状 】
本 品 呈 槽 状 或 卷 筒 状 , 长 3 0 ~ 4 0 c m , 宽 或 直 径 3 ~ 1 0 c m , 厚 0 . 2 ~ 0 . 8 c m 。
外 表 面 灰 棕 色 , 稍 粗 糙 , 有 不 规 则 的 细 皱 纹 和 横 向 突 起 的 皮 孔 , 有 的
可 见 灰 白 色 的 斑 纹 ; 内 表 面 红 棕 色 , 略 平 坦 , 有 细 纵 纹 , 划 之 显 油 痕 。
质 硬 而 脆 , 易 折 断 , 断 面 不 平 坦 , 外 层 棕 色 而 较 粗 糙 , 内 层 红 棕 色 而
油 润 , 两 层 间 有 1 条 黄 棕 色 的 线 纹 。 气 香 浓 烈 , 味 甜 、 辣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甘 , 大 热 。 归 肾 、 脾 、 心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补 火 助 阳 , 引 火 归 元 , 散 寒 止 痛 , 温 通 经 脉 , 用 于
阳 痿 宫 冷 , 腰 膝 冷 痛 , 肾 虚 作 喘 , 虚 阳 上 浮 , 眩 晕 目 赤 , 心 腹 冷 痛 ,虚 寒 吐 泻 , 寒 疝 腹 痛 , 痛 经 经 闭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1 ~ 5 g 。
【 注 意 事 项 】 有 出 血 倾 向 者 及 孕 妇 慎 用 ; 不 宜 与 赤 石 脂 同 用 。
图 2 2 肉 桂
( 二 十 三 ) 杜 仲
【 来 源 】 本 品 为 杜 仲 科 植 物 杜 仲 E u c o m m i a u l m o i d e s O l i v . 的 干 燥 树
皮 。
【 性 状 】
杜 仲 本 品 为 小 方 块 或 丝 状 。 外 表 面 浅 棕 色 或 灰 褐 色 , 有 明 显 的 皱 纹 。
内 表 露 暗 紫 色 , 光 滑 。 断 面 有 细 密 、 银 白 色 、 富 弹 性 橡 胶 丝 相 连 。 气
微 , 味 稍 苦 。
盐 杜 仲 本 品 形 如 杜 仲 块 或 丝 , 表 面 黑 褐 色 , 内 表 面 褐 色 , 折 断 时 胶
丝 弹 性 较 差 。 味 微 咸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温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杜 仲 补 肝 肾 , 强 筋 骨 , 安 胎 。 用 于 肝 肾 不 足 , 腰 膝 酸 痛 , 筋 骨 无 力 ,
头 晕 目 眩 , 妊 娠 漏 血 , 胎 动 不 安 。盐 杜 仲 引 药 入 肾 , 直 达 下 焦 , 温 而 不 燥 , 补 肝 肾 、 强 筋 骨 、 安 胎 的
作 用 增 强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性 温 , 故 阴 虚 火 旺 者 慎 服 。
图 2 3 杜 仲
( 二 十 四 ) 黄 柏
【 来 源 】 本 品 为 芸 香 科 植 物 黄 皮 树 P h e l l o d e n d r o n c h i n e n s e S c h n e i d .
的 干 燥 树 皮 。 习 称 “ 川 黄 柏 ” 。
【 性 状 】
黄 柏 本 品 呈 丝 条 状 , 外 表 黄 褐 色 或 黄 棕 色 , 内 表 面 暗 黄 色 或 淡 棕 色 ,
具 纵 棱 纹 。 切 面 纤 维 性 , 呈 裂 片 状 分 层 , 深 黄 色 。 味 极 苦 。
盐 黄 柏 本 品 形 如 黄 柏 丝 , 表 面 深 黄 色 。 偶 有 焦 斑 。 味 极 苦 , 微 咸 。
黄 柏 炭 形 如 黄 柏 丝 , 表 面 焦 黑 色 , 内 部 深 褐 色 或 棕 黑 色 。 体 轻 , 质
脆 , 易 折 断 。 味 苦 涩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肾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黄 柏 清 热 燥 湿 , 泻 火 除 蒸 , 解 毒 疗 疮 。 用 于 湿 热 泻 痢 , 黄 疸 尿 赤 ,带 下 阴 痒 , 热 淋 涩 痛 , 脚 气 痿 躄 , 骨 蒸 劳 热 , 盗 汗 , 遗 精 , 疮 疡 肿 毒 ,
湿 疹 湿 疮 。
盐 黄 柏 滋 阴 降 火 。 用 于 阴 虚 火 旺 , 盗 汗 骨 蒸 。
黄 柏 炭 长 于 止 血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1 2 g 。 外 用 适 量 。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苦 寒 , 易 伤 胃 气 , 故 脾 胃 虚 寒 者 忌 服 。
图 2 4 黄 柏
( 二 十 五 ) 鸡 血 藤
【 来 源 】 本 品 为 豆 科 植 物 密 花 豆 S p a t h o l o b u s s u b e r e c t u s D u n n 的 藤
茎 。
【 性 状 】
本 品 为 椭 圆 形 、 长 矩 圆 形 或 不 规 则 的 斜 切 片 , 厚 0 . 3 ~ 1 c m 。 栓 皮 灰
棕 色 , 有 的 可 见 灰 白 色 斑 , 栓 皮 脱 落 处 显 红 棕 色 。 质 坚 硬 。 切 面 木 部
红 棕 色 或 棕 色 , 导 管 孔 多 数 ; 韧 皮 部 有 树 脂 状 分 泌 物 呈 红 棕 色 至 黑 棕
色 , 与 木 部 相 间 排 列 呈 数 个 同 心 性 椭 圆 形 环 或 偏 心 性 半 圆 形 环 ; 髓
部 偏 向 一 侧 。 气 微 , 味 涩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甘 , 温 。 归 肝 、 肾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活 血 补 血 , 调 经 止 痛 , 舒 筋 活 络 。 用 于 月 经 不 调 ,
痛 经 , 经 闭 , 风 湿 痹 痛 , 麻 木 瘫 痪 , 血 虚 萎 黄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9 ~ 1 5 g 。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活 血 通 经 , 故 孕 妇 及 月 经 过 多 者 慎 服 。 。
图 2 5 鸡 血 藤
( 二 十 六 ) 沉 香
【 来 源 】 本 品 为 瑞 香 科 植 物 白 木 香 A q u i l a r i a s i n e n s i s ( L o u r . )
G i l g 含 有 树 脂 的 木 材 。
【 性 状 】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片 状 、 长 条 形 或 类 方 形 小 碎 块 状 , 长 0 . 3 ~ 7 . 0 c m , 宽
0 . 2 ~ 5 . 5 c m 。 表 面 凹 凸 不 平 , 有 的 有 刀 痕 , 偶 有 孔 洞 , 可 见 黑 褐 色 树
脂 与 黄 白 色 木 部 相 间 的 斑 纹 。 质 较 坚 实 , 刀 切 面 平 整 , 折 断 面 刺 状 。
气 芳 香 , 味 苦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微 温 。 归 脾 、 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行 气 止 痛 , 温 中 止 呕 , 纳 气 平 喘 。 用 于 胸 腹 胀 闷 疼 痛 ,
胃 寒 呕 吐 呃 逆 , 肾 虚 气 逆 喘 急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1 ~ 5 g , 后 下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辛 温 助 热 , 故 阴 虚 火 旺 及 气 虚 下 陷 者 慎 服 。
图 2 6 沉 香
( 二 十 七 ) 通 草
【 来 源 】 本 品 为 五 加 科 植 物 通 脱 木 T e t r a p a n a x p a p y r i f e r ( H o o k . )
K . K o c h 的 干 燥 茎 髓 。
【 性 状 】
本 品 表 面 白 色 或 淡 黄 色 , 有 浅 纵 沟 纹 。 体 轻 , 质 松 软 , 稍 有 弹 性 , 易
折 断 , 断 面 平 坦 , 显 银 白 色 光 泽 , 中 部 有 直 径 0 . 3 ~ 1 . 5 c m 的 空 心 或
半 透 明 的 薄 膜 , 纵 剖 面 呈 梯 状 排 列 , 实 心 者 少 见 。 气 微 , 味 淡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淡 , 微 寒 。 归 肺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利 尿 , 通 气 下 乳 。 用 于 湿 热 淋 证 , 水 肿 尿 少 , 乳
汁 不 下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5 g 。
【 注 意 事 项 】 孕 妇 慎 用 。图 2 7 通 草
( 二 十 八 ) 钩 藤
【 来 源 】 本 品 为 茜 草 科 植 物 钩 藤 U n c a r i a r h y n c h o p h y l l a ( M i q . ) M i q .
e x H a v i l . 、 大 叶 钩 藤 U n c a r i a m a c r o p h y l l a W a l l . 、 毛 钩 藤 U n c a r i a
h i r s u t a H a v i l . 、 华 钩 藤 U n c a r i a s i n e n s i s ( O l i v . ) H a v i l . 、 或
无 柄 果 钩 藤 U n c a r i a s e s s i l i f r u c t u s R o x b . 的 干 燥 带 钩 茎 枝 。
【 性 状 】
本 品 茎 枝 呈 圆 柱 形 或 类 方 柱 形 , 长 2 ~ 3 c m , 直 径 0 . 2 ~ 0 . 5 c m 。 表 面
红 棕 色 至 紫 红 色 者 具 细 纵 纹 , 光 滑 无 毛 ; 黄 绿 色 至 灰 褐 色 者 有 的 可 见
白 色 点 状 皮 孔 , 被 黄 褐 色 柔 毛 。 多 数 枝 节 上 对 生 两 个 向 下 弯 曲 的 钩 ( 不
育 花 序 梗 ) , 或 仅 一 侧 有 钩 , 另 一 侧 为 突 起 的 疤 痕 ; 钩 略 扁 或 稍 圆 ,
先 端 细 尖 , 基 部 较 阔 ; 钩 基 部 的 枝 上 可 见 叶 柄 脱 落 后 的 窝 点 状 痕 迹 和
环 状 的 托 叶 痕 。 质 坚 韧 , 断 面 黄 棕 色 , 皮 部 纤 维 性 , 髓 部 黄 白 色 或 中
空 。 气 微 , 味 淡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凉 。 归 肝 、 心 包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息 风 定 惊 , 清 热 平 肝 。 用 于 肝 风 内 动 , 惊 痫 抽 搐 ,
高 热 惊 厥 , 感 冒 夹 惊 , 小 儿 惊 啼 , 妊 娠 子 痫 , 头 痛 眩 晕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1 2 g , 后 下 。
图 2 8 钩 藤
( 二 十 九 ) 金 银 花
【 来 源 】 本 品 为 忍 冬 科 植 物 忍 冬 L o n i c e r a j a p o n i c a T h u n b . 的 干 燥
花 蕾 或 带 初 开 的 花 。
【 性 状 】
本 品 呈 棒 状 , 上 粗 下 细 , 略 弯 曲 , 长 2 ~ 3 c m , 上 部 直 径 约 3 m m , 下 部
直 径 约 1 . 5 m m 。 表 面 黄 白 色 或 绿 白 色 ( 贮 久 色 渐 深 ) , 密 被 短 柔 毛 。
偶 见 叶 状 苞 片 。 花 萼 绿 色 , 先 端 5 裂 , 裂 片 有 毛 , 长 约 2 m m 。 开 放 者
花 冠 筒 状 , 先 端 二 唇 形 ; 雄 蕊 5 , 附 于 筒 壁 , 黄 色 ; 雌 蕊 1 , 子 房 无
毛 。 气 清 香 , 味 淡 、 微 苦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寒 。 归 肺 、 心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疏 散 风 热 。 用 于 痈 肿 疔 疮 , 喉 痹 , 丹 毒 ,
热 毒 血 痢 , 风 热 感 冒 , 温 病 发 热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汤 , 6 ~ 1 5 g ; 外 用 适 量 。图 2 9 金 银 花
( 三 十 ) 菊 花
【 来 源 】 本 品 为 菊 科 植 物 菊 C h r y s a n t h e m u m m o r i f o l i u m R a m a t . 的 干
燥 头 状 花 序 。
【 性 状 】
亳 菊 本 品 呈 倒 圆 锥 形 或 圆 筒 形 , 有 时 稍 压 扁 呈 扇 形 , 直 径 1 . 5 ~ 3 c m ,
离 散 。 总 苞 碟 状 ; 总 苞 片 3 ~ 4 层 , 卵 形 或 椭 圆 形 , 草 质 , 黄 绿 色 或
褐 绿 色 , 外 面 被 柔 毛 , 边 缘 膜 质 。 花 托 半 球 形 , 无 托 片 或 托 毛 。 舌 状
花 数 层 , 雌 性 , 位 于 外 围 , 类 白 色 , 劲 直 , 上 举 , 纵 向 折 缩 , 散 生 金
黄 色 腺 点 ; 管 状 花 多 数 , 两 性 , 位 于 中 央 , 为 舌 状 花 所 隐 藏 , 黄 色 ,
顶 端 5 齿 裂 。 瘦 果 不 发 育 , 无 冠 毛 。 体 轻 , 质 柔 润 , 干 时 松 脆 。 气 清
香 , 味 甘 、 微 苦 。
滁 菊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球 形 或 扁 球 形 , 直 径 1 . 5 ~ 2 . 5 c m 。 舌 状 花 类 白
色 , 不 规 则 扭 曲 , 内 卷 , 边 缘 皱 缩 , 有 时 可 见 淡 褐 色 腺 点 ; 管 状 花 大
多 隐 藏 。贡 菊 本 品 呈 扁 球 形 或 不 规 则 球 形 , 直 径 1 . 5 ~ 2 . 5 c m 。 舌 状 花 白 色
或 类 白 色 , 斜 升 , 上 部 反 折 , 边 缘 稍 内 卷 而 皱 缩 , 通 常 无 腺 点 ; 管 状
花 少 , 外 露 。
杭 菊 本 品 呈 碟 形 或 扁 球 形 , 直 径 2 . 5 ~ 4 c m , 常 数 个 相 连 成 片 。 舌
状 花 类 白 色 或 黄 色 , 平 展 或 微 折 叠 , 彼 此 粘 连 , 通 常 无 腺 点 ; 管 状 花
多 数 , 外 露 。
怀 菊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球 形 或 扁 球 形 , 直 径 1 . 5 ~ 2 . 5 c m 。 多 数 为 舌 状
花 , 舌 状 花 类 白 色 或 黄 色 , 不 规 则 扭 曲 , 内 卷 , 边 缘 皱 缩 , 有 时 可 见
腺 点 ; 管 状 花 大 多 隐 藏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苦 , 微 寒 。 归 肺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散 风 清 热 , 平 肝 明 目 , 清 热 解 毒 。 用 于 风 热 感 冒 , 头
痛 眩 晕 , 目 赤 肿 痛 , 眼 目 昏 花 , 疮 痈 肿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5 ~ 1 0 g ; 疏 散 风 热 宜 用 黄 菊 花 , 平 肝 、 清 肝 明
目 宜 用 白 菊 花 。
图 3 0 菊 花( 三 十 一 ) 红 花
【 来 源 】 本 品 为 菊 科 植 物 红 花 C a r t h a m u s t i n c t o r i u s L . 的 干 燥 花 。
【 性 状 】
本 品 为 不 带 子 房 的 管 状 花 , 长 1 ~ 2 c m 。 表 面 红 黄 色 或 红 色 。 花 冠 筒
细 长 , 先 端 5 裂 , 裂 片 呈 狭 条 形 , 长 5 ~ 8 m m ; 雄 蕊 5 , 花 药 聚 合 成 筒
状 , 黄 白 色 ; 柱 头 长 圆 柱 形 , 顶 端 微 分 叉 。 质 柔 软 。 气 微 香 , 味 微 苦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心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活 血 通 经 , 散 瘀 止 痛 。 用 于 经 闭 , 痛 经 , 恶 露 不 行 ,
癥 瘕 痞 块 , 胸 痹 心 痛 , 瘀 滞 腹 痛 , 胸 胁 刺 痛 , 跌 扑 损 伤 , 疮 疡 肿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1 0 g ; 外 用 适 量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
图 3 1 红 花
( 三 十 二 ) 番 泻 叶
【 来 源 】 本 品 为 豆 科 植 物 狭 叶 番 泻 C a s s i a a n g u s t i f o l i a V a h l 或 尖
叶 番 泻 C a s s i a a c u t i f o l i a D e l i l e 的 干 燥 小 叶 。【 性 状 】
狭 叶 番 泻 本 品 呈 长 卵 形 或 卵 状 披 针 形 , 长 1 . 5 ~ 5 c m , 宽 0 . 4 ~ 2 c m ,
叶 端 急 尖 , 叶 基 稍 不 对 称 , 全 缘 。 上 表 面 黄 绿 色 , 下 表 面 浅 黄 绿 色 ,
无 毛 或 近 无 毛 , 叶 脉 稍 隆 起 。 革 质 。 气 微 弱 而 特 异 , 味 微 苦 , 稍 有 黏
性 。
尖 叶 番 泻 本 品 呈 披 针 形 或 长 卵 形 , 略 卷 曲 , 叶 端 短 尖 或 微 突 , 叶 基
不 对 称 , 两 面 均 有 细 短 毛 茸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苦 , 寒 。 归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泻 热 行 滞 , 通 便 , 利 水 。 用 于 热 结 积 滞 , 便 秘 腹 痛 ,
水 肿 胀 满 。
【 用 法 与 用 量 】 2 ~ 6 g , 后 下 , 或 开 水 泡 服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
图 3 2 番 泻 叶
( 三 十 三 ) 枳 壳【 来 源 】 本 品 为 芸 香 科 植 物 酸 橙 C i t r u s a u r a n t i u m L . 及 其 栽 培 变 种
的 干 燥 未 成 熟 果 实 。
【 性 状 】
枳 壳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弧 状 条 形 薄 片 。 切 面 外 果 皮 棕 褐 色 至 褐 色 , 中 果
皮 黄 白 色 至 黄 棕 色 , 近 外 缘 有 1 ~ 2 列 点 状 油 室 , 内 侧 有 的 有 少 量 紫
褐 色 瓤 囊 。
麸 炒 枳 壳 本 品 形 如 枳 壳 片 , 色 较 深 , 偶 有 焦 斑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酸 , 微 寒 。 归 脾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枳 壳 辛 燥 , 作 用 较 强 , 偏 于 行 气 宽 中 除 胀 。 用 于 气 实 壅 满 所 致 之 脘
腹 胀 痛 或 胁 肋 胀 痛 , 瘀 滞 疼 痛 ; 子 宫 下 垂 , 脱 肛 , 胃 下 垂 。
麸 炒 枳 壳 可 缓 和 其 峻 烈 之 性 , 偏 于 理 气 健 胃 消 食 。 用 于 宿 食 停 滞 ,
呕 逆 嗳 气 , 风 疹 瘙 痒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图 3 3 枳 壳
( 三 十 四 ) 吴 茱 萸
【 来 源 】 本 品 为 芸 香 科 植 物 吴 茱 萸 E u o d i a r u t a e c a r p a ( J u s s . )
B e n t h . 、 石 虎 E u o d i a r u t a e c a r p a ( J u s s . ) B e n t h . v a r .
o f f i c i n a l i s ( D o d e ) H u a n g 或 疏 毛 吴 茱 萸 E u o d i a r u t a e c a r p a
( J u s s . ) B e n t h . v a r . b o d i n i e r i ( D o d e ) H u a n g 的 干 燥 近 成 熟
果 实 。
【 性 状 】
吴 茱 萸 本 品 呈 球 形 或 略 呈 五 角 状 扁 球 形 , 直 径 2 ~ 5 m m 。 表 面 暗 黄
绿 色 至 褐 色 , 粗 糙 , 有 多 数 点 状 突 起 或 凹 下 的 油 点 。 顶 端 有 五 角 星 状
的 裂 隙 , 基 部 残 留 被 有 黄 色 茸 毛 的 果 梗 。 质 硬 而 脆 , 横 切 面 可 见 子 房
5 室 , 每 室 有 淡 黄 色 种 子 1 粒 。 气 芳 香 浓 郁 , 味 辛 辣 而 苦 。
制 吴 茱 萸 本 品 形 如 吴 茱 萸 , 表 面 棕 褐 色 至 暗 褐 色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热 ; 有 小 毒 。 归 肝 、 脾 、 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吴 茱 萸 散 寒 止 痛 , 降 逆 止 呕 , 助 阳 止 泻 。 用 于 厥 阴 头 痛 , 寒 疝 腹 痛 ,
寒 湿 脚 气 , 经 行 腹 痛 , 脘 腹 胀 痛 , 呕 吐 吞 酸 , 五 更 泄 泻 。 生 品 有 小
毒 , 多 外 用 。 以 散 寒 定 痛 力 强 。
制 吴 茱 萸 毒 性 降 低 , 燥 性 缓 和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2 ~ 5 g 。 外 用 适 量 。图 3 4 吴 茱 萸
( 三 十 五 ) 酸 枣 仁
【 来 源 】 本 品 为 鼠 李 科 植 物 酸 枣 Z i z i p h u s j u j u b a M i l l . v a r . s p i n o s a
( B u n g e ) H u e x H . F . C h o u 的 干 燥 成 熟 种 子 。
【 性 状 】
酸 枣 仁 本 品 呈 扁 圆 形 或 扁 椭 圆 形 , 长 5 ~ 9 m m , 宽 5 ~ 7 m m , 厚 约 3 m m 。
表 面 紫 红 色 或 紫 褐 色 , 平 滑 有 光 泽 , 有 的 有 裂 纹 。 有 的 两 面 均 呈 圆 隆
状 突 起 ; 有 的 一 面 较 平 坦 , 中 间 有 1 条 隆 起 的 纵 线 纹 ; 另 一 面 稍 突 起 。
一 端 凹 陷 , 可 见 线 形 种 脐 ; 另 端 有 细 小 突 起 的 合 点 。 种 皮 较 脆 , 胚 乳
白 色 , 子 叶 2 , 浅 黄 色 , 富 油 性 。 气 微 , 味 淡 。
炒 酸 枣 仁 本 品 形 如 酸 枣 仁 。 表 面 微 鼓 起 , 微 具 焦 斑 。 略 有 焦 香 气 ,
味 淡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酸 , 平 。 归 肝 、 胆 、 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酸 枣 仁 养 心 补 肝 , 宁 心 安 神 , 敛 汗 , 生 津 。 用 于 虚 烦 不 眠 , 惊 悸 多
梦 , 体 虚 多 汗 , 津 伤 口 渴 。
炒 酸 枣 仁 种 皮 开 裂 , 易 于 粉 粹 和 煎 出 ; 同 时 炒 制 能 起 到 杀 酶 保 苷 的
作 用 。 其 作 用 与 生 品 酸 枣 仁 相 近 , 养 心 安 神 作 用 强 于 生 酸 枣 仁 。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0 ~ 1 5 g 。 用 时 捣 碎 。 炒 后 质 脆 易 碎 , 便 于 煎 出 有 效
成 分 , 可 增 强 疗 效 。
图 3 5 酸 枣 仁
( 三 十 六 ) 连 翘
【 来 源 】 本 品 为 木 犀 科 植 物 连 翘 F o r s y t h i a s u s p e n s a ( T h u n b . ) V a h l
的 干 燥 果 实 。 秋 季 果 实 初 熟 尚 带 绿 色 时 采 收 , 除 去 杂 质 , 蒸 熟 , 晒 干 ,
习 称 “ 青 翘 ” ; 果 实 熟 透 时 采 收 , 晒 干 , 除 去 杂 质 , 习 称 “ 老 翘 ” 。
【 性 状 】
本 品 呈 长 卵 形 至 卵 形 , 稍 扁 , 长 1 . 5 ~ 2 . 5 c m , 直 径 0 . 5 ~ 1 . 3 c m 。 表
面 有 不 规 则 的 纵 皱 纹 和 多 数 突 起 的 小 斑 点 , 两 面 各 有 1 条 明 显 的 纵 沟 。
顶 端 锐 尖 , 基 部 有 小 果 梗 或 已 脱 落 。 青 翘 多 不 开 裂 , 表 面 绿 褐 色 , 突起 的 灰 白 色 小 斑 点 较 少 ; 质 硬 , 种 子 多 数 , 黄 绿 色 , 细 长 , 一 侧 有 翅 。
老 翘 自 顶 端 开 裂 或 裂 成 两 瓣 , 表 面 黄 棕 色 或 红 棕 色 , 内 表 面 多 为 浅 黄
棕 色 , 平 滑 , 具 一 纵 隔 ; 质 脆 ; 种 子 棕 色 , 多 已 脱 落 。 气 微 香 , 味
苦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微 寒 。 归 肺 、 心 、 小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消 肿 散 结 , 疏 散 风 热 。 用 于 痈 疽 , 瘰 疬 ,
乳 痈 , 丹 毒 , 风 热 感 冒 , 温 病 初 起 , 温 热 入 营 , 高 热 烦 渴 , 神 昏 发 斑 ,
热 淋 涩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5 g ; 外 用 适 量 。
图 3 6 连 翘
( 三 十 七 ) 槟 榔
【 来 源 】 本 品 为 棕 榈 科 植 物 槟 榔 A r e c a c a t e c h u L . 的 干 燥 成 熟 种 子 。
【 性 状 】
槟 榔 本 品 呈 类 圆 形 的 薄 片 。 切 面 可 见 棕 色 种 皮 与 白 色 胚 乳 相 间 的 大
理 石 样 花 纹 。 气 微 , 味 涩 、 微 苦 。炒 槟 榔 本 品 形 如 槟 榔 片 , 表 面 微 黄 色 , 可 见 大 理 石 样 花 纹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温 。 归 胃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槟 榔 杀 虫 , 消 积 , 行 气 , 利 水 , 截 疟 。 用 于 绦 虫 病 , 蛔 虫 病 , 姜 片
虫 病 , 虫 积 腹 痛 , 积 滞 泻 痢 , 里 急 后 重 , 水 肿 脚 气 , 疟 疾 。 生 品 力 俊 。
炒 槟 榔 药 性 缓 和 , 以 免 克 伐 太 过 而 耗 伤 正 气 , 并 能 减 少 服 后 恶 心 、
腹 泻 、 腹 痛 的 副 作 用 。 长 于 消 食 导 滞 。 用 于 食 积 不 消 , 痢 疾 里 急 后 重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1 0 g ; 驱 绦 虫 、 姜 片 虫 3 0 ~ 6 0 g 。 生 用 力 佳 ,
炒 用 力 缓 ; 鲜 者 优 于 陈 久 者 。
【 使 用 注 意 】 脾 虚 便 溏 或 气 虚 下 陷 者 忌 用 ; 孕 妇 慎 用 。
图 3 7 槟 榔
( 三 十 八 ) 砂 仁
【 来 源 】 本 品 为 姜 科 植 物 阳 春 砂 A m o m u m v i l l o s u m L o u r . 、 绿 壳 砂
A m o m u m v i l l o s u m L o u r . v a r . x a n t h i o i d e s T . L . W u e t S e n j e n 或 海 南
砂 A m o m u m l o n g i l i g u l a r e T . L . W u 的 干 燥 成 熟 果 实 。【 性 状 】
阳 春 砂 、 绿 壳 砂 本 品 呈 椭 圆 形 或 卵 圆 形 , 有 不 明 显 的 三 棱 , 长 1 . 5 ~
2 c m , 直 径 1 ~ 1 . 5 c m 。 表 面 棕 褐 色 , 密 生 刺 状 突 起 , 顶 端 有 花 被 残 基 ,
基 部 常 有 果 梗 。 果 皮 薄 而 软 。 种 子 集 结 成 团 , 具 三 钝 棱 , 中 有 白 色 隔
膜 , 将 种 子 团 分 成 3 瓣 , 每 瓣 有 种 子 5 ~ 2 6 粒 。 种 子 为 不 规 则 多 面 体 ,
直 径 2 ~ 3 m m ; 表 面 棕 红 色 或 暗 褐 色 , 有 细 皱 纹 , 外 被 淡 棕 色 膜 质 假
种 皮 ; 质 硬 , 胚 乳 灰 白 色 。 气 芳 香 而 浓 烈 , 味 辛 凉 、 微 苦 。
海 南 砂 本 品 呈 长 椭 圆 形 或 卵 圆 形 , 有 明 显 的 三 棱 , 长 1 . 5 ~ 2 c m ,
直 径 0 . 8 ~ 1 . 2 c m 。 表 面 被 片 状 、 分 枝 的 软 刺 , 基 部 具 果 梗 痕 。 果 皮
厚 而 硬 。 种 子 团 较 小 , 每 瓣 有 种 子 3 ~ 2 4 粒 ; 种 子 直 径 1 . 5 ~ 2 m m 。
气 味 稍 淡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脾 、 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化 湿 开 胃 , 温 脾 止 泻 , 理 气 安 胎 。 用 于 湿 浊 中 阻 , 脘
痞 不 饥 , 脾 胃 虚 寒 , 呕 吐 泄 泻 , 妊 娠 恶 阻 , 胎 动 不 安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6 g , 后 下 。 用 时 捣 碎 。
【 使 用 注 意 】 阴 虚 血 燥 者 慎 用 。图 3 8 砂 仁
( 三 十 九 ) 麻 黄
【 来 源 】 本 品 为 麻 黄 科 植 物 草 麻 黄 E p h e d r a s i n i c a S t a p f 、 中 麻 黄
E . i n t e r m e d i a S c h r e n k e t C . A . M e y . 及 木 贼 麻 黄 E . e q u i s e t i n a B g e .
的 干 燥 草 质 茎 。
【 性 状 】
麻 黄 本 品 呈 圆 柱 形 的 段 。 表 面 淡 黄 绿 色 至 黄 绿 色 , 粗 糙 , 有 细 纵 脊
线 , 节 上 有 细 小 鳞 叶 。 切 面 中 心 显 红 黄 色 。 气 微 香 , 味 涩 、 微 苦 。
蜜 麻 黄 本 品 形 如 麻 黄 段 。 表 面 深 黄 色 , 微 有 光 泽 , 略 具 黏 性 。 有 蜜
香 气 , 味 甜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微 苦 , 温 。 归 肺 、 膀 胱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麻 黄 发 汗 散 寒 , 宣 肺 平 喘 , 利 水 消 肿 。 用 于 风 寒 感 冒 , 胸 闷 喘 咳 ,
风 水 浮 肿 。
蜜 麻 黄 润 肺 止 咳 。 多 用 于 表 证 已 解 , 气 喘 咳 嗽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2 ~ 1 0 g 。 发 汗 解 表 宜 生 用 , 止 咳 平 喘 多 炙 用 。
【 注 意 事 项 】 本 品 发 汗 宣 肺 力 强 , 凡 表 虚 自 汗 、 阴 虚 盗 汗 及 肺 肾 虚 喘
者 均 当 慎 用 。图 3 9 麻 黄
( 四 十 ) 广 藿 香
【 来 源 】 本 品 为 唇 形 科 植 物 广 藿 香 P o g o s t e m o n c a b l i n ( B l a n c o )
B e n t h . 的 干 燥 地 上 部 分 。
【 性 状 】 本 品 呈 不 规 则 的 段 。 茎 略 呈 方 柱 形 , 表 面 灰 褐 色 、 灰 黄 色 或
带 红 棕 色 , 被 柔 毛 。 切 面 有 白 色 髓 。 叶 破 碎 或 皱 缩 成 团 , 完 整 者 展 平
后 呈 卵 形 或 椭 圆 形 , 两 面 均 被 灰 白 色 绒 毛 ; 基 部 楔 形 或 钝 圆 , 边 缘 具
大 小 不 规 则 的 钝 齿 ; 叶 柄 细 , 被 柔 毛 。 气 香 特 异 , 味 微 苦 。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微 温 。 归 脾 、 胃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化 湿 , 止 呕 , 解 暑 。 用 于 湿 浊 中 阻 , 脘 痞 呕 吐 , 暑 湿
表 证 , 湿 温 初 起 , 发 热 倦 怠 , 胸 闷 不 舒 , 寒 湿 闭 暑 , 腹 痛 吐 泻 , 鼻 渊
头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1 0 g 。 鲜 品 加 倍 。
【 注 意 事 项 】 阴 虚 血 燥 者 不 宜 用 。图 4 0 广 藿 香
( 四 十 一 ) 石 斛
【 来 源 】 本 品 为 兰 科 植 物 金 钗 石 斛 D e n d r o b i u m n o b i l e L i n d l . 、 霍
山 石 斛 D e n d r o b i u m h u o s h a n e n s e C . Z . T a n g e t S . J . C h e n g 、 鼓 槌 石
斛 D e n d r o b i u m c h r y s o t o r u m L i n d l . 、 流 苏 石 斛 D e n d r o b i u m i m b r i a t u m
H o o k . 的 栽 培 品 及 其 同 属 植 物 近 似 种 的 新 鲜 或 干 燥 茎 。
【 性 状 】 本 品 呈 扁 圆 柱 形 或 圆 柱 形 的 段 。 表 面 金 黄 色 、 绿 黄 色 或 棕 黄
色 , 有 光 泽 , 有 深 纵 沟 或 纵 棱 , 有 的 可 见 棕 褐 色 的 节 。 切 面 黄 白 色 至
黄 褐 色 , 有 多 数 散 在 的 筋 脉 点 。 气 微 , 味 淡 或 微 苦 , 嚼 之 有 黏 性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寒 。 归 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益 胃 生 津 , 滋 阴 清 热 。 用 于 热 病 津 伤 , 口 干 烦 渴 , 胃
阴 不 足 , 食 少 干 呕 , 病 后 虚 热 不 退 , 阴 虚 火 旺 , 骨 蒸 劳 热 , 目 暗 不 明 ,
筋 骨 痿 软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2 g ; 鲜 品 1 5 ~ 3 0 g 。图 4 1 石 斛
( 四 十 二 ) 茯 苓
【 来 源 】 本 品 为 多 孔 菌 科 真 菌 茯 苓 P o r i a c o c o s ( S c h w . ) W o l f 的 干
燥 菌 核 。
【 性 状 】
茯 苓 个 本 品 呈 类 球 形 、 椭 圆 形 、 扁 圆 形 或 不 规 则 团 块 , 大 小 不 一 。
外 皮 薄 而 粗 糙 , 棕 褐 色 至 黑 褐 色 , 有 明 显 的 皱 缩 纹 理 。 体 重 , 质 坚 实 ,
断 面 颗 粒 性 , 有 的 具 裂 隙 , 外 层 淡 棕 色 , 内 部 白 色 , 少 数 淡 红 色 , 有
的 中 间 抱 有 松 根 。 气 微 , 味 淡 , 嚼 之 粘 牙 。
茯 苓 块 本 品 为 去 皮 后 切 制 的 茯 苓 , 呈 立 方 块 状 或 方 块 状 厚 片 , 大 小
不 一 。 白 色 、 淡 红 色 或 淡 棕 色 。
茯 苓 片 本 品 为 去 皮 后 切 制 的 茯 苓 , 呈 不 规 则 厚 片 , 厚 薄 不 一 。 白 色 、
淡 红 色 或 淡 棕 色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淡 , 平 。 归 心 、 肺 、 脾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利 水 渗 湿 , 健 脾 , 宁 心 。 用 于 水 肿 尿 少 , 痰 饮 眩 悸 ,
脾 虚 食 少 , 便 溏 泄 泻 , 心 神 不 安 , 惊 悸 失 眠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1 0 ~ 1 5 g 。【 注 意 事 项 】 虚 寒 精 滑 者 忌 服 。
图 4 2 茯 苓
( 四 十 三 ) 海 金 沙
【 来 源 】 本 品 为 海 金 沙 科 植 物 海 金 沙 L y g o d i u m j a p o n i c u m ( T h u n b . )
S w . 的 干 燥 成 熟 孢 子 。
【 性 状 】 本 品 呈 粉 末 状 , 棕 黄 色 或 浅 棕 黄 色 。 体 轻 , 手 捻 有 光 滑 感 ,
置 手 中 易 由 指 缝 滑 落 。 气 微 , 味 淡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咸 , 寒 。 归 膀 胱 、 小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利 湿 热 , 通 淋 止 痛 。 用 于 热 淋 , 石 淋 , 血 淋 , 膏 淋 ,
尿 道 涩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5 g 。 宜 包 煎 。
【 注 意 事 项 】 肾 阴 亏 虚 者 慎 服 。图 4 3 海 金 沙
( 四 十 四 ) 蕲 蛇
【 来 源 】 本 品 为 蝰 科 动 物 五 步 蛇 A g k i s t r o d o n a c u t u s ( G u e n t h e r ) 的
干 燥 体 。
【 性 状 】
蕲 蛇 本 品 呈 段 状 , 长 2 ~ 4 c m , 背 部 呈 黑 褐 色 , 表 皮 光 滑 , 有 明 显
的 鳞 斑 , 可 见 不 完 整 的 方 胜 纹 。 腹 部 可 见 白 色 的 肋 骨 , 呈 黄 白 色 、 淡
黄 色 或 黄 色 。 断 面 中 间 可 见 白 色 菱 形 的 脊 椎 骨 , 脊 椎 骨 的 棘 突 较 高 ,
棘 突 两 侧 可 见 淡 黄 色 的 肉 块 , 棘 突 呈 刀 片 状 上 突 , 前 后 椎 体 下 突 基 本
同 形 , 多 为 弯 刀 状 。 肉 质 松 散 , 轻 捏 易 碎 。 气 腥 , 味 微 咸 。
酒 蕲 蛇 本 品 形 如 蕲 蛇 段 , 表 面 棕 褐 色 或 黑 色 , 略 有 酒 气 。 气 腥 , 味
微 咸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咸 , 温 ; 有 毒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蕲 蛇 祛 风 , 通 络 , 止 痉 。 用 于 风 湿 顽 痹 , 麻 木 拘 挛 , 中 风 口 眼 ? 斜 ,
半 身 不 遂 , 抽 搐 痉 挛 , 破 伤 风 , 麻 风 , 疥 癣 。
酒 蕲 蛇 酒 制 后 增 强 其 活 血 通 络 作 用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汤 , 3 ~ 9 g ; 研 末 吞 服 , 一 次 1 ~ 1 . 5 g , 一 日 2 ~ 3
次 。 或 酒 浸 、 熬 膏 、 入 丸 散 服 。
【 注 意 事 项 】 阴 虚 内 热 者 忌 服 。图 4 4 蕲 蛇
( 四 十 五 ) 乌 梢 蛇
【 来 源 】 本 品 为 游 蛇 科 动 物 乌 梢 蛇 Z a o c y s d h u m n a d e s ( C a n t o r ) 的
干 燥 体 。
【 性 状 】
乌 梢 蛇 本 品 呈 半 圆 筒 状 或 圆 槽 状 的 段 , 长 2 ~ 4 c m , 背 部 黑 褐 色 或
灰 黑 色 , 腹 部 黄 白 色 或 浅 棕 色 , 脊 部 隆 起 呈 屋 脊 状 , 脊 部 两 侧 各 有 2 ~
3 条 黑 线 , 肋 骨 排 列 整 齐 , 肉 淡 黄 色 或 浅 棕 色 。 有 的 可 见 尾 部 。 质 坚
硬 , 气 腥 , 味 淡 。
酒 乌 梢 蛇 本 品 形 如 乌 梢 蛇 段 。 表 面 棕 褐 色 至 黑 色 , 蛇 肉 浅 棕 黄 色 至
黄 褐 色 , 质 坚 硬 。 略 有 酒 气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乌 梢 蛇 祛 风 , 通 络 , 止 痉 。 用 于 风 湿 顽 痹 , 麻 木 拘 挛 , 中 风 口 眼 ?
斜 , 半 身 不 遂 , 抽 搐 痉 挛 , 破 伤 风 , 麻 风 , 疥 癣 。
酒 乌 梢 蛇 酒 制 后 增 强 其 活 血 通 络 作 用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2 g ; 研 末 , 每 次 2 ~ 3 g ; 或 入 丸 剂 、 酒 浸服 。 外 用 , 适 量 。
【 注 意 事 项 】 血 虚 生 风 者 慎 用 。
图 4 5 乌 梢 蛇
( 四 十 六 ) 阿 胶
【 来 源 】 本 品 为 马 科 动 物 驴 E q u u s a s i n u s L i n n a e u s 的 干 燥 皮 或
鲜 皮 经 煎 煮 、 浓 缩 制 成 的 固 体 胶 。
【 性 状 】 本 品 呈 长 方 形 块 、 方 形 块 或 丁 状 。 棕 色 至 黑 褐 色 , 有 光 泽 。
质 硬 而 脆 , 断 面 光 亮 , 碎 片 对 光 照 视 呈 棕 色 半 透 明 状 。 气 微 , 味 微 甘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肺 、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补 血 滋 阴 , 润 燥 , 止 血 。 用 于 血 虚 萎 黄 , 眩 晕 心 悸 ,
肌 痿 无 力 , 心 烦 不 眠 , 虚 风 内 动 , 肺 燥 咳 嗽 , 劳 嗽 咯 血 , 吐 血 尿 血 ,
便 血 崩 漏 , 妊 娠 胎 漏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9 g , 入 汤 剂 宜 烊 化 冲 服 。
【 注 意 事 项 】 本 品 黏 腻 , 有 碍 消 化 , 故 脾 胃 虚 弱 者 慎 用 。图 4 6 阿 胶
( 四 十 七 ) 紫 石 英
【 来 源 】 本 品 为 氟 化 物 类 矿 物 萤 石 族 萤 石 , 主 含 氟 化 钙 ( C a F ) 。
2
【 性 状 】
紫 石 英 本 品 为 不 规 则 碎 块 , 紫 色 或 绿 色 , 半 透 明 至 透 明 , 有 玻 璃 样
光 泽 。 气 微 , 味 淡 。
煅 紫 石 英 本 品 为 不 规 则 碎 块 或 粉 末 。 表 面 黄 白 色 、 棕 色 或 紫 色 , 无
光 泽 。 质 酥 脆 。 有 醋 香 气 , 味 淡 。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温 。 归 肾 、 心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紫 石 英 温 肾 助 阳 , 镇 心 安 神 , 温 肺 平 喘 。 用 于 肾 阳 亏 虚 , 宫 冷 不 孕 ,
惊 悸 不 安 , 失 眠 多 梦 , 虚 寒 咳 喘 。
煅 紫 石 英 火 煅 醋 淬 后 增 强 温 肺 气 , 暖 下 焦 作 用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9 ~ 1 5 g 。 打 碎 先 煎 。
【 注 意 事 项 】 阴 虚 火 旺 而 不 能 摄 精 之 不 孕 症 及 肺 热 气 喘 者 忌 用 。图 4 7 紫 石 英
( 四 十 八 ) 芒 硝
【 来 源 】 本 品 为 硫 酸 盐 类 矿 物 芒 硝 族 芒 硝 。 主 含 含 水 硫 酸 钠
( N a S O · 1 0 H O ) 。
2 4 2
【 性 状 】 本 品 为 棱 柱 状 、 长 方 形 或 不 规 则 块 状 及 粒 状 。 无 色 透 明 或 类
白 色 半 透 明 。 质 脆 , 易 碎 , 断 面 呈 玻 璃 样 光 泽 。 气 微 , 味 咸 。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苦 , 寒 。 归 胃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泻 下 通 便 , 润 燥 软 坚 , 清 火 消 肿 。 用 于 实 热 积 滞 , 腹
满 胀 痛 , 大 便 燥 结 , 肠 痈 肿 痛 ; 外 治 乳 痈 , 痔 疮 肿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2 g , 一 般 不 入 煎 剂 , 待 汤 剂 煎 得 后 , 溶 入 汤 液 中
服 用 。 外 用 适 量 。
【 注 意 事 项 】 孕 妇 及 哺 乳 期 妇 女 忌 用 或 慎 用 ; 不 宜 与 硫 黄 、 三 棱 同 用 。图 4 8 芒 硝
( 四 十 九 ) 石 决 明
【 来 源 】 本 品 为 鲍 科 动 物 杂 色 鲍 H a l i o t i s d i v e r s i c o l o r R e e v e 、 皱
纹 盘 鲍 H a l i o t i s d i s c u s h a n n a i I n o 、 羊 鲍 H a l i o t i s o v i n a G m e l i n 、
澳 洲 鲍 H a l i o t i s r u b e r ( L e a c h ) 、 耳 鲍 H a l i o t i s a s i n i n a L i n n a e u s
或 白 鲍 H a l i o t i s l a e v i g a t a ( D o n o v a n ) 的 贝 壳 。
【 性 状 】
石 决 明 本 品 为 不 规 则 的 碎 块 。 灰 白 色 , 有 珍 珠 样 彩 色 光 泽 。 质 坚 硬 。
气 微 , 味 微 咸 。
煅 石 决 明 本 品 为 不 规 则 的 碎 块 或 粗 粉 。 灰 白 色 无 光 泽 , 质 酥 脆 。 断
面 呈 层 状 。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寒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石 决 明 平 肝 潜 阳 , 清 肝 明 目 。 用 于 头 痛 眩 晕 , 目 赤 翳 障 , 视 物 昏 花 ,
青 盲 雀 目 。
煅 石 决 明 咸 寒 之 性 降 低 , 平 肝 潜 阳 的 功 效 缓 和 , 增 强 了 固 涩 收 敛 、
明 目 作 用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2 0 g ; 应 打 碎 先 煎 。 平 肝 、 清 肝 宜 生 用 , 外
用 点 眼 宜 煅 用 、 水 飞 。
【 注 意 事 项 】 本 品 咸 寒 易 伤 脾 胃 , 故 脾 胃 虚 寒 , 食 少 便 溏 者 慎 用 。图 4 9 石 决 明
( 五 十 ) 牡 蛎
【 来 源 】 本 品 为 牡 蛎 科 动 物 长 牡 蛎 O s t r e a g i g a s T h u n b e r g 、 大 连 湾
牡 蛎 O s t r e a t a l i e n w h a n e n s i s C r o s s e 或 近 江 牡 蛎 O s t r e a
r i v u l a r i s G o u l d 的 贝 壳 。
【 性 状 】
牡 蛎 本 品 为 不 规 则 的 碎 块 。 白 色 。 质 硬 , 断 面 层 状 。 气 微 , 味 微 咸 。
煅 牡 蛎 本 品 为 不 规 则 的 碎 块 或 粗 粉 。 灰 白 色 。 质 酥 脆 , 断 面 层 状 。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微 寒 。 归 肝 、 胆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牡 蛎 重 镇 安 神 , 潜 阳 补 阴 , 软 坚 散 结 。 用 于 惊 悸 失 眠 , 眩 晕 耳 鸣 ,
瘰 疬 痰 核 , 癥 瘕 痞 块 。
煅 牡 蛎 收 敛 固 涩 , 制 酸 止 痛 。 用 于 自 汗 盗 汗 , 遗 精 滑 精 , 崩 漏 带 下 ,
胃 痛 吞 酸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9 ~ 3 0 g ; 宜 打 碎 先 煎 。 外 用 适 量 。 收 敛 固 涩 宜
煅 用 , 其 他 宜 生 用 。图 5 0 牡 蛎
( 五 十 一 ) 狗 脊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甘 , 温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祛 风 湿 , 补 肝 肾 , 强 腰 膝 。 用 于 风 湿 痹 痛 , 腰 膝 酸 软 ,
下 肢 无 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2 g 。
【 使 用 注 意 】 肾 虚 有 热 , 小 便 不 利 , 或 短 涩 黄 赤 者 慎 服 。
( 五 十 二 ) 骨 碎 补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甘 , 温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疗 伤 止 痛 , 补 肾 强 骨 ; 外 用 消 风 祛 斑 。 用 于 跌 扑 闪 挫 ,
筋 骨 折 伤 , 肾 虚 腰 痛 , 筋 骨 痿 软 , 耳 鸣 耳 聋 , 牙 齿 松 动 ; 外 治 斑 秃 ,
白 癜 风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9 g 。
【 使 用 注 意 】 阴 虚 火 旺 、 血 虚 风 燥 者 慎 用 。
( 五 十 三 ) 细 辛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心 、 肺 、 肾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解 表 散 寒 , 祛 风 止 痛 , 通 窍 , 温 肺 化 饮 。 用 于 风 寒 感
冒 , 头 痛 , 牙 痛 , 鼻 塞 流 涕 , 鼻 鼽 , 鼻 渊 , 风 湿 痹 痛 , 痰 饮 喘 咳 。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 3 g 。 散 剂 每 次 服 0 . 5 ~ l g 。 外 用 适 量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黎 芦 同 用 。
( 五 十 四 ) 太 子 参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苦 , 平 。 归 脾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益 气 健 脾 , 生 津 润 肺 。 用 于 脾 虚 体 倦 , 食 欲 不 振 , 病
后 虚 弱 , 气 阴 不 足 , 自 汗 口 渴 , 肺 燥 干 咳 。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3 0 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黎 芦 同 用 。
( 五 十 五 ) 威 灵 仙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咸 , 温 。 归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祛 风 湿 , 通 经 络 。 用 于 风 湿 痹 痛 , 肢 体 麻 木 , 筋 脉 拘
挛 , 屈 伸 不 利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辛 散 走 窜 , 气 血 虚 弱 者 慎 服 。
( 五 十 六 ) 赤 芍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微 寒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凉 血 , 散 瘀 止 痛 。 用 于 热 入 营 血 , 温 毒 发 斑 , 吐
血 衄 血 , 目 赤 肿 痛 , 肝 郁 胁 痛 , 经 闭 痛 经 , 癥 瘕 腹 痛 , 跌 扑 损 伤 , 拥
肿 疮 疡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2 g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黎 芦 同 用 。
( 五 十 七 ) 升 麻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微 甘 , 微 寒 。 归 肺 、 脾 、 胃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发 表 透 疹 , 清 热 解 毒 , 升 举 阳 气 。 用 于 风 热 头 痛 , 齿
痛 , 口 疮 , 咽 喉 肿 痛 , 麻 疹 不 透 , 阳 毒 发 斑 , 脱 肛 , 子 宫 脱 垂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麻 疹 已 透 , 阴 虚 火 旺 , 以 及 阴 虚 阳 亢 者 , 均 当 忌 用 。
( 五 十 八 ) 防 己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膀 胱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祛 风 止 痛 , 利 水 消 肿 。 用 于 风 湿 痹 痛 , 水 肿 脚 气 , 小
便 不 利 , 湿 疹 疮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大 苦 大 寒 易 伤 胃 气 , 胃 纳 不 佳 及 阴 虚 体 弱 者 慎 服 。
( 五 十 九 ) 延 胡 索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温 。 归 肝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活 血 , 行 气 , 止 痛 。 用 于 胸 胁 、 脘 腹 疼 痛 , 胸 痹 心 痛 ,
经 闭 痛 经 , 产 后 瘀 阻 , 跌 扑 肿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研 末 吞 服 , 一 次 1 . 5 ~ 3 g 。
( 六 十 ) 板 蓝 根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心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凉 血 利 咽 。 用 于 温 疫 时 毒 , 发 热 咽 痛 , 温
毒 发 斑 , 痄 腮 , 烂 喉 丹 痧 , 大 头 瘟 疫 , 丹 毒 , 痈 肿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1 5 g 。
【 使 用 注 意 】 体 虚 而 无 实 火 热 毒 者 忌 服 , 脾 胃 虚 寒 者 慎 用 。
( 六 十 一 ) 苦 参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心 、 肝 、 胃 、 大 肠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燥 湿 , 杀 虫 , 利 尿 。 用 于 热 痢 , 便 血 , 黄 疸 尿 闭 ,
赤 白 带 下 , 阴 肿 阴 痒 , 湿 疹 , 湿 疮 , 皮 肤 瘙 痒 , 疥 癣 麻 风 ; 外 治 滴 虫
性 阴 道 炎 。
【 用 法 与 用 量 】 4 . 5 ~ 9 g 。 外 用 适 量 , 煎 汤 洗 患 处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黎 芦 同 用 。
( 六 十 二 ) 葛 根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辛 , 凉 。 归 脾 、 胃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解 肌 退 热 , 生 津 止 渴 , 透 疹 , 升 阳 止 泻 , 通 经 活 络 ,
解 酒 毒 。 用 于 外 感 发 热 头 痛 , 项 背 强 痛 , 口 渴 , 消 渴 , 麻 疹 不 透 , 热
痢 , 泄 泻 , 眩 晕 头 痛 , 中 风 偏 瘫 , 胸 痹 心 痛 , 酒 毒 伤 中 。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0 ~ 1 5 g 。
( 六 十 三 ) 远 志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温 。 归 心 、 肾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安 神 益 智 , 交 通 心 肾 , 祛 痰 , 消 肿 。 用 于 心 肾 不 交 引
起 的 失 眠 多 梦 、 健 忘 惊 悸 、 神 志 恍 惚 , 咳 痰 不 爽 , 疮 疡 肿 毒 , 乳 房 肿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凡 实 热 或 痰 火 内 盛 者 , 以 及 有 胃 溃 疡 或 胃 炎 者 慎 用 。( 六 十 四 ) 人 参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苦 , 微 温 。 归 脾 、 肺 、 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大 补 元 气 , 复 脉 固 脱 , 补 脾 益 肺 , 生 津 养 血 , 安 神 益
智 。 用 于 体 虚 欲 脱 , 肢 冷 脉 微 , 脾 虚 食 少 , 肺 虚 喘 咳 , 津 伤 口 渴 , 内
热 消 渴 , 气 血 亏 虚 , 久 病 虚 羸 , 惊 悸 失 眠 , 阳 痿 宫 冷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9 g , 另 煎 兑 服 ; 也 可 研 粉 吞 服 , 一 次 2 g , 一 日 2 次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黎 芦 、 五 灵 脂 同 用 。
( 六 十 五 ) 西 洋 参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苦 , 凉 。 归 肺 、 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补 气 养 阴 , 清 热 生 津 。 用 于 气 虚 阴 亏 , 虚 热 烦 倦 , 咳
喘 痰 血 , 内 热 消 渴 , 口 燥 咽 干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6 g , 另 煎 兑 服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黎 芦 同 用 。
( 六 十 六 ) 白 芷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胃 、 大 肠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解 表 散 寒 , 祛 风 止 痛 , 宣 通 鼻 窍 , 燥 湿 止 带 , 消 肿 排
脓 。 用 于 感 冒 头 痛 , 眉 棱 骨 痛 , 鼻 塞 流 涕 , 鼻 鼽 , 鼻 渊 , 牙 痛 , 带 下 ,
疮 疡 肿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辛 香 温 燥 , 阴 虚 血 热 者 忌 服 。
( 六 十 七 ) 独 活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微 温 。 归 肾 、 膀 胱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祛 风 除 湿 , 通 痹 止 痛 。 用 于 风 寒 湿 痹 , 腰 膝 疼 痛 , 少
阴 伏 风 头 痛 , 风 寒 挟 湿 头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六 十 八 ) 前 胡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微 寒 。 归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降 气 化 痰 , 散 风 清 热 。 用 于 痰 热 喘 满 , 咯 痰 黄 稠 , 风
热 咳 嗽 痰 多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六 十 九 ) 防 风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甘 , 微 温 。 归 膀 胱 、 肝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祛 风 解 表 , 胜 湿 止 痛 , 止 痉 。 用 于 感 冒 头 痛 , 风 湿 痹
痛 , 风 疹 痛 痒 , 破 伤 风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本 品 药 性 偏 温 , 阴 血 亏 虚 、 热 病 动 风 者 不 宜 使 用 。
( 七 十 ) 北 沙 参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苦 , 微 寒 。 归 肺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养 阴 清 肺 , 益 胃 生 津 。 用 于 肺 热 燥 咳 , 劳 嗽 痰 血 , 胃
阴 不 足 , 热 病 津 伤 , 咽 干 口 渴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2 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黎 芦 同 用 。
( 七 十 一 ) 龙 胆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肝 、 胆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燥 湿 , 泻 肝 胆 火 。 用 于 湿 热 黄 疽 , 阴 肿 阴 痒 , 带
下 , 湿 疹 痛 痒 , 肝 火 目 赤 , 耳 鸣 耳 聋 , 胁 痛 口 苦 , 强 中 , 惊 风 抽 搐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6 g 。
【 使 用 注 意 】 脾 胃 虚 寒 者 不 宜 用 , 阴 虚 津 伤 者 慎 用 。
( 七 十 二 ) 秦 艽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平 。 归 胃 、 肝 、 胆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祛 风 湿 , 清 湿 热 , 止 痹 痛 , 退 虚 热 。 用 于 风 湿 痹 痛 ,
中 风 半 身 不 遂 , 筋 脉 拘 挛 , 骨 节 酸 痛 , 湿 热 黄 疽 , 骨 蒸 潮 热 , 小 儿 疳
积 发 热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七 十 三 ) 玄 参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苦 、 咸 , 微 寒 。 归 肺 、 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凉 血 , 滋 阴 降 火 , 解 毒 散 结 。 用 于 热 入 营 血 , 温
毒 发 斑 , 热 病 伤 阴 , 舌 绛 烦 渴 , 津 伤 便 秘 , 骨 蒸 劳 嗽 , 目 赤 , 咽 痛 ,
白 喉 , 痹 病 , 拥 肿 疮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1 5 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黎 芦 同 用 。
( 七 十 四 ) 茜 草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凉 血 , 祛 瘀 , 止 血 , 通 经 。 用 于 吐 血 , 衄 血 , 崩 漏 ,
外 伤 出 血 , 瘀 阻 经 闭 , 关 节 痹 痛 , 跌 扑 肿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0 g 。( 七 十 五 ) 天 花 粉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苦 , 微 寒 。 归 肺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泻 火 , 生 津 止 渴 , 消 肿 排 脓 。 用 于 热 病 烦 渴 , 肺
热 燥 咳 , 内 热 消 渴 , 疮 疡 肿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0 ~ 1 5 g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 不 宜 与 川 乌 、 制 川 乌 、 草 乌 、 制 草 乌 、 附 子
同 用 。
( 七 十 六 ) 桔 梗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平 。 归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宣 肺 , 利 咽 , 祛 痰 , 排 脓 。 用 于 咳 嗽 痰 多 , 胸 闷 不 畅 ,
咽 痛 音 哑 , 肺 痈 吐 脓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七 十 七 ) 木 香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温 。 归 脾 、 胃 、 大 肠 、 三 焦 、 胆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行 气 止 痛 , 健 脾 消 食 。 用 于 胸 胁 、 脘 腹 胀 痛 , 泻 痢 后
重 , 食 积 不 消 , 不 思 饮 食 。 煨 木 香 实 肠 止 泻 。 用 于 泄 泻 腹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6 g 。
( 七 十 八 ) 三 棱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平 。 归 肝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破 血 行 气 , 消 积 止 痛 。 用 于 癥 瘕 痞 块 , 痛 经 , 瘀 血 经
闭 , 胸 痹 心 痛 , 食 积 胀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禁 用 ; 不 宜 与 芒 硝 、 玄 明 粉 同 用 。
( 七 十 九 ) 泽 泻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淡 , 寒 。 归 肾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利 水 渗 湿 , 泄 热 , 化 浊 降 脂 。 用 于 小 便 不 利 , 水 肿 胀
满 , 泄 泻 尿 少 , 痰 饮 眩 晕 , 热 淋 涩 痛 , 高 脂 血 症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0 g 。
( 八 十 ) 半 夏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有 毒 。 归 脾 、 胃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燥 湿 化 痰 , 降 逆 止 呕 , 消 痞 散 结 。 用 于 湿 痰 寒 痰 , 咳
喘 痰 多 , 痰 饮 眩 悸 , 风 痰 眩 晕 , 痰 厥 头 痛 , 呕 吐 反 胃 , 胸 脘 痞 闷 , 梅
核 气 ; 外 治 痈 肿 痰 核 。
【 用 法 与 用 量 】 内 服 一 般 炮 制 后 使 用 , 3 ~ 9 g 。 外 用 适 量 , 磨 汁 涂 或
研 末 以 酒 调 敷 患 处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川 乌 、 制 川 乌 、 草 乌 、 制 草 乌 、 附 子 同 用 ; 生 品
内 服 宜 慎 。
( 八 十 一 ) 石 菖 蒲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温 。 归 心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开 窍 豁 痰 , 醒 神 益 智 , 化 湿 开 胃 。 用 于 神 昏 癫 痫 , 健
忘 失 眠 , 耳 鸣 耳 聋 , 脘 痞 不 饥 , 噤 口 下 痢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八 十 二 ) 百 部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苦 , 微 温 。 归 肺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润 肺 下 气 止 咳 , 杀 虫 灭 虱 。 用 于 新 久 咳 嗽 , 肺 痨 咳 嗽 ,
顿 咳 ; 外 用 于 头 虱 , 体 虱 , 蛲 虫 病 , 阴 痒 。 蜜 百 部 润 肺 止 咳 。 用 于 阴
虚 劳 嗽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9 g 。 外 用 适 量 , 水 煎 或 酒 浸 。
( 八 十 三 ) 浙 贝 母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肺 、 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化 痰 止 咳 , 解 毒 散 结 消 痈 。 用 于 风 热 咳 嗽 , 痰 火
咳 嗽 , 肺 痈 , 乳 痈 , 瘰 疬 , 疮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川 乌 、 制 川 乌 、 草 乌 、 制 草 乌 、 附 子 同 用 。
( 八 十 四 ) 知 母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甘 , 寒 。 归 肺 、 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泻 火 , 滋 阴 润 燥 。 用 于 外 感 热 病 , 高 热 烦 渴 , 肺
热 燥 咳 , 骨 蒸 潮 热 , 内 热 消 渴 , 肠 燥 便 秘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2 g 。
( 八 十 五 ) 射 干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消 痰 , 利 咽 。 用 于 热 毒 痰 火 郁 结 , 咽 喉 肿
痛 , 痰 涎 壅 盛 , 咳 嗽 气 喘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八 十 六 ) 莪 术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温 。 归 肝 、 脾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行 气 破 血 , 消 积 止 痛 。 用 于 癥 瘕 痞 块 , 瘀 血 经 闭 , 胸
痹 心 痛 , 食 积 胀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9 g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禁 用 。
( 八 十 七 ) 郁 金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寒 。 归 肝 、 心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活 血 止 痛 , 行 气 解 郁 , 清 心 凉 血 , 利 胆 退 黄 。 用 于 胸
胁 刺 痛 , 胸 痹 心 痛 , 经 闭 痛 经 , 乳 房 胀 痛 , 热 病 神 昏 , 癫 痫 发 狂 , 血
热 吐 衄 , 黄 疸 尿 赤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丁 香 、 母 丁 香 同 用 。
( 八 十 八 ) 白 及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甘 、 涩 , 微 寒 。 归 肺 、 肝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收 敛 止 血 , 消 肿 生 肌 。 用 于 咯 血 , 吐 血 , 外 伤 出 血 ,
疮 疡 肿 毒 , 皮 肤 皲 裂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5 g ; 研 末 吞 服 3 ~ 6 g 。 外 用 适 量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川 乌 、 制 川 乌 、 草 乌 、 制 草 乌 、 附 子 同 用 。
( 八 十 九 ) 川 木 通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心 、 小 肠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利 尿 通 淋 , 清 心 除 烦 , 通 经 下 乳 。 用 于 淋 证 , 水 肿 ,
心 烦 尿 赤 , 口 舌 生 疮 , 经 闭 乳 少 , 湿 热 痹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6 g 。( 九 十 ) 大 血 藤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平 。 归 大 肠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活 血 , 祛 风 止 痛 。 用 于 肠 痈 腹 痛 , 热 毒 疮
疡 , 经 闭 , 痛 经 , 跌 扑 肿 痛 , 风 湿 痹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1 5 g 。
( 九 十 一 ) 桑 白 皮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寒 。 归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泻 肺 平 喘 , 利 水 消 肿 。 用 于 肺 热 喘 咳 , 水 肿 胀 满 尿 少 ,
面 目 肌 肤 浮 肿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2 g 。
( 九 十 二 ) 地 骨 皮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寒 。 归 肺 、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凉 血 除 蒸 , 清 肺 降 火 。 用 于 阴 虚 潮 热 , 骨 蒸 盗 汗 , 肺
热 咳 嗽 , 咯 血 , 衄 血 , 内 热 消 渴 。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1 5 g 。
( 九 十 三 ) 白 鲜 皮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脾 、 胃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燥 湿 , 祛 风 解 毒 。 用 于 湿 热 疮 毒 , 黄 水 淋 漓 , 湿
疹 , 风 疹 , 疥 癣 疮 癞 , 风 湿 热 痹 , 黄 疸 尿 赤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外 用 适 量 , 煎 汤 洗 或 研 粉 敷 。
( 九 十 四 ) 淫 羊 藿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甘 , 温 。 归 肝 、 肾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补 肾 阳 , 强 筋 骨 , 祛 风 湿 。 用 于 肾 阳 虚 衰 , 阳 痿 遗 精 ,
筋 骨 痿 软 , 风 湿 痹 痛 , 麻 木 拘 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6 ~ 1 0 g 。
( 九 十 五 ) 大 青 叶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心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凉 血 消 斑 。 用 于 温 病 高 热 , 神 昏 , 发 斑 发
疹 , 痄 腮 , 喉 痹 , 丹 毒 , 痈 肿 。
【 用 法 与 用 量 】9 ~15g 。
( 九 十 六 ) 紫 苏 叶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肺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解 表 散 寒 , 行 气 和 胃 。 用 于 风 寒 感 冒 , 咳 嗽 呕 恶 , 妊
娠 呕 吐 , 鱼 蟹 中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5 ~10g 。
( 九 十 七 ) 艾 叶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温 ; 有 小 毒 。 归 肝 、 脾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温 经 止 血 , 散 寒 止 痛 ; 外 用 祛 湿 止 痒 。 用 于 吐 血 , 衄
血 , 崩 漏 , 月 经 过 多 , 胎 漏 下 血 , 少 腹 冷 痛 , 经 寒 不 调 , 宫 冷 不 孕 ;
外 治 皮 肤 瘙 痒 。 醋 艾 炭 温 经 止 血 , 用 于 虚 寒 性 出 血 。
【 用 法 与 用 量 】3 ~9g 。 外 用 适 量 , 供 灸 治 或 熏 洗 用 。
( 九 十 八 ) 辛 夷【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温 ; 有 小 毒 。 归 肝 、 脾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温 经 止 血 , 散 寒 止 痛 ; 外 用 祛 湿 止 痒 。 用 于 吐 血 , 衄
血 , 崩 漏 , 月 经 过 多 , 胎 漏 下 血 , 少 腹 冷 痛 , 经 寒 不 调 , 宫 冷 不 孕 ;
外 治 皮 肤 瘙 痒 。 醋 艾 炭 温 经 止 血 , 用 于 虚 寒 性 出 血 。
【 用 法 与 用 量 】3 ~9g 。 外 用 适 量 , 供 灸 治 或 熏 洗 用 。
( 九 十 九 ) 槐 花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微 寒 。 归 肝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凉 血 止 血 , 清 肝 泻 火 。 用 于 便 血 , 痔 血 , 血 痢 , 崩 漏 ,
吐 血 , 衄 血 , 肝 热 目 赤 , 头 痛 眩 晕 。
【 用 法 与 用 量 】5 ~10g 。
( 一 百 ) 丁 香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脾 、 胃 、 肺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温 中 降 逆 , 补 肾 助 阳 。 用 于 脾 胃 虚 寒 , 呃 逆 呕 吐 , 食
少 吐 泻 , 心 腹 冷 痛 , 肾 虚 阳 痿 。
【 用 法 与 用 量 】1 ~3g , 内 服 或 研 末 外 敷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郁 金 同 用 。
( 一 百 零 一 ) 旋 覆 花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咸 , 微 温 。 归 肺 、 脾 、 胃 、 大 肠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降 气 , 消 痰 , 行 水 , 止 呕 。 用 于 风 寒 咳 嗽 , 痰 饮 蓄 结 ,
胸 膈 痞 闷 , 喘 咳 痰 多 , 呕 吐 噫 气 , 心 下 痞 硬 。
【 用 法 与 用 量 】3 ~9g , 包 煎 。
( 一 百 零 二 ) 款 冬 花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微 苦 , 温 。 归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润 肺 下 气 , 止 咳 化 痰 。 用 于 新 久 咳 嗽 , 喘 咳 痰 多 , 劳
嗽 咳 血 。
【 用 法 与 用 量 】5 ~10g 。
( 一 百 零 三 ) 蒲 黄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肝 、 心 包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止 血 , 化 瘀 , 通 淋 。 用 于 吐 血 , 衄 血 , 咯 血 , 崩 漏 ,
外 伤 出 血 , 经 闭 痛 经 , 胸 腹 刺 痛 , 跌 扑 肿 痛 , 血 淋 涩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5 ~10g , 包 煎 。 外 用 适 量 , 敷 患 处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
( 一 百 零 四 ) 五 味 子
【 性 味 与 归 经 】 酸 、 甘 , 温 。 归 肺 、 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收 敛 固 涩 , 益 气 生 津 , 补 肾 宁 心 。 用 于 久 嗽 虚 喘 , 梦
遗 滑 精 , 遗 尿 尿 频 , 久 泻 不 止 , 自 汗 盗 汗 , 津 伤 口 渴 , 内 热 消 渴 , 心
悸 失 眠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2 ~ 6 g 。【 使 用 注 意 】
( 一 百 零 五 ) 肉 豆 蔻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脾 、 胃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温 中 行 气 , 涩 肠 止 泻 。 用 于 脾 胃 虚 寒 。 久 泻 不 止 ,
脘 腹 胀 痛 , 食 少 呕 吐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1 0 g 。
( 一 百 零 六 ) 覆 盆 子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酸 , 温 。 归 肝 、 肾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益 肾 固 精 缩 尿 , 养 肝 明 目 。 用 于 遗 精 滑 精 , 遗 尿 尿 频 ,
阳 痿 早 泄 , 目 暗 昏 花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2 g 。
( 一 百 零 七 ) 木 瓜
【 性 味 与 归 经 】 酸 , 温 。 归 肝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舒 筋 活 络 , 和 胃 化 湿 。 用 于 湿 痹 拘 挛 , 腰 膝 关 节 酸 重
疼 痛 , 暑 湿 吐 泻 , 转 筋 挛 痛 , 脚 气 水 肿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9 g 。
( 一 百 零 八 ) 山 楂
【 性 味 与 归 经 】 酸 、 甘 , 微 温 。 归 脾 、 胃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消 食 健 胃 , 行 气 散 瘀 , 化 浊 降 脂 。 用 于 肉 食 积 滞 , 胃
脘 胀 满 , 泻 痢 腹 痛 , 瘀 血 经 闭 , 产 后 瘀 阻 , 心 腹 刺 痛 , 胸 痹 心 痛 , 疝
气 疼 痛 , 高 脂 血 症 。 焦 山 楂 消 食 导 滞 作 用 增 强 。 用 于 肉 食 积 滞 , 泻 痢
不 爽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9 ~ 1 2 g 。
( 一 百 零 九 ) 苦 杏 仁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微 温 ; 有 小 毒 。 归 肺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降 气 止 咳 平 喘 , 润 肠 通 便 。 用 于 咳 嗽 气 喘 , 胸 满 痰 多 ,
肠 燥 便 秘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5 ~ 1 0 g , 生 品 入 煎 剂 后 下 。
【 注 意 事 项 】 内 服 不 宜 过 量 , 以 免 中 毒 。
( 一 百 一 十 ) 决 明 子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苦 、 咸 , 微 寒 。 归 肝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明 目 , 润 肠 通 便 。 用 于 目 赤 涩 痛 , 羞 明 多 泪 , 头
痛 眩 晕 , 目 暗 不 明 , 大 便 秘 结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9 ~ 1 5 g 。
( 一 百 一 十 一 ) 补 骨 脂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温 。 归 肾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温 肾 助 阳 , 纳 气 平 喘 , 温 脾 止 泻 ; 外 用 消 风 祛 斑 。 用
于 肾 阳 不 足 , 阳 痿 遗 精 , 遗 尿 尿 频 , 腰 膝 冷 痛 , 肾 虚 作 喘 , 五 更 泄 泻 ;
外 用 治 白 癜 风 , 斑 秃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0 g 。 外 用 2 0 % ~ 3 0 % 酊 剂 涂 患 处 。
( 一 百 一 十 二 ) 陈 皮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寒 。 归 肺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润 肺 , 利 咽 开 音 , 润 肠 通 便 。 用 于 肺 热 声 哑 ,
干 咳 无 痰 , 咽 喉 干 痛 , 热 结 便 闭 , 头 痛 目 赤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2 ~ 3 枚 , 沸 水 泡 服 或 煎 服 。
( 一 百 一 十 三 ) 胖 大 海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寒 。 归 肺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润 肺 , 利 咽 开 音 , 润 肠 通 便 。 用 于 肺 热 声 哑 ,
干 咳 无 痰 , 咽 喉 干 痛 , 热 结 便 闭 , 头 痛 目 赤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2 ~ 3 枚 , 沸 水 泡 服 或 煎 服 。
( 一 百 一 十 四 ) 小 茴 香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肝 、 肾 、 脾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散 寒 止 痛 , 理 气 和 胃 。 用 于 寒 疝 腹 痛 , 睾 丸 偏 坠 , 痛
经 , 少 腹 冷 痛 , 脘 腹 胀 痛 , 食 少 吐 泻 。 盐 小 茴 香 暖 肾 散 寒 止 痛 。 用 于
寒 疝 腹 痛 , 睾 丸 偏 坠 , 经 寒 腹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6 g 。
( 一 百 一 十 五 ) 山 茱 萸
【 性 味 与 归 经 】 酸 、 涩 , 微 温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补 益 肝 肾 , 收 涩 固 脱 。 用 于 眩 晕 耳 鸣 , 腰 膝 酸 痛 ,
阳 痿 遗 精 , 遗 尿 尿 频 , 崩 漏 带 下 , 大 汗 虚 脱 , 内 热 消 渴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2 g 。
( 一 百 一 十 六 ) 女 贞 子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苦 , 凉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滋 补 肝 肾 , 明 目 乌 发 。 用 于 肝 肾 阴 虚 , 眩 晕 耳 鸣 ,
腰 膝 酸 软 , 须 发 早 白 , 目 暗 不 明 , 内 热 消 渴 , 骨 蒸 潮 热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2 g 。( 一 百 一 十 七 ) 夏 枯 草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寒 。 归 肝 、 胆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肝 泻 火 , 明 目 , 散 结 消 肿 。 用 于 目 赤 肿 痛 , 目 珠
夜 痛 , 头 痛 眩 晕 , 瘰 疬 , 癭 瘤 , 乳 痈 , 乳 癖 , 乳 房 胀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9 ~ 1 5 g 。
( 一 百 一 十 八 ) 枸 杞 子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滋 补 肝 肾 , 益 精 明 目 。 用 于 虚 劳 精 亏 , 腰 膝 酸 痛 ,
眩 晕 耳 鸣 , 阳 萎 遗 精 , 内 热 消 渴 , 血 虚 萎 黄 , 目 昏 不 明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2 g 。
( 一 百 一 十 九 ) 栀 子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寒 。 归 心 、 肺 、 三 焦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泻 火 除 烦 , 清 热 利 湿 , 凉 血 解 毒 ; 外 用 消 肿 止 痛 。 用
于 热 病 心 烦 , 湿 热 黄 疸 , 淋 证 涩 痛 , 血 热 吐 衄 , 目 赤 肿 痛 , 火 毒 疮 疡 ;
外 治 扭 挫 伤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0 g 。
( 一 百 二 十 ) 瓜 蒌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微 苦 , 寒 。 归 肺 、 胃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涤 痰 , 宽 胸 散 结 , 润 燥 滑 肠 。 用 于 肺 热 咳 嗽 ,
痰 浊 黄 稠 , 胸 痹 心 痛 , 结 胸 痞 满 , 乳 痈 , 肺 痈 , 肠 痈 , 大 便 秘 结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9 ~ 1 5 g 。
( 一 百 二 十 一 ) 牛 蒡 子【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寒 。 归 肺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疏 散 风 热 , 宣 肺 透 疹 , 解 毒 利 咽 。 用 于 风 热 感 冒 , 咳
嗽 痰 多 , 麻 疹 , 风 疹 , 咽 喉 肿 痛 , 痄 腮 , 丹 毒 , 痈 肿 疮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6 ~ 1 2 g 。
( 一 百 二 十 二 ) 薏 苡 仁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淡 , 凉 。 归 脾 、 胃 、 肺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利 水 渗 湿 , 健 脾 止 泻 , 除 痹 , 排 脓 , 解 毒 散 结 。 用
于 水 肿 , 脚 气 , 小 便 不 利 , 脾 虚 泄 泻 , 湿 痹 拘 挛 , 肺 痈 , 肠 痈 , 赘 疣 ,
癌 肿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9 ~ 3 0 g 。
( 一 百 二 十 三 ) 豆 蔻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归 肺 、 脾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化 湿 行 气 , 温 中 止 呕 , 开 胃 消 食 。 用 于 湿 浊 中 阻 , 不
思 饮 食 , 湿 温 初 起 , 胸 闷 不 饥 , 寒 湿 呕 逆 , 胸 腹 胀 痛 , 食 积 不 消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服 , 3 ~ 6 g , 后 下 。
( 一 百 二 十 四 ) 槲 寄 生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平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祛 风 湿 , 补 肝 肾 , 强 筋 骨 , 安 胎 元 。 用 于 风 湿 痹 痛 ,
腰 膝 酸 软 , 筋 骨 无 力 , 崩 漏 经 多 , 妊 娠 漏 血 , 胎 动 不 安 , 头 晕 目 眩 。
【 用 法 与 用 量 】9 ~15g 。
( 一 百 二 十 五 ) 荆 芥【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微 温 。 归 肺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解 表 散 风 , 透 疹 , 消 疮 。 用 于 感 冒 , 头 痛 , 麻 疹 , 风
疹 , 疮 疡 初 起 。
【 用 法 与 用 量 】5 ~10g 。
( 一 百 二 十 六 ) 益 母 草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微 寒 。 归 肝 、 心 包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活 血 调 经 , 利 尿 消 肿 , 清 热 解 毒 。 用 于 月 经 不 调 , 痛
经 经 闭 , 恶 露 不 尽 , 水 肿 尿 少 , 疮 疡 肿 毒 。
【 用 法 与 用 量 】9 ~30g ; 鲜 品 12 ~40g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
( 一 百 二 十 七 ) 薄 荷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凉 。 归 肺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疏 散 风 热 , 清 利 头 目 , 利 咽 , 透 疹 , 疏 肝 行 气 。 用 于
风 热 感 冒 , 风 温 初 起 , 头 痛 , 目 赤 , 喉 痹 , 口 疮 , 风 疹 , 麻 疹 , 胸 胁
胀 闷 。
【 用 法 与 用 量 】3 ~6g , 后 下 。
( 一 百 二 十 八 ) 肉 苁 蓉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咸 , 温 。 归 肾 、 大 肠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补 肾 阳 , 益 精 血 , 润 肠 通 便 。 用 于 肾 阳 不 足 , 精 血 亏
虚 , 阳 痿 不 孕 , 腰 膝 酸 软 , 筋 骨 无 力 , 肠 燥 便 秘 。
【 用 法 与 用 量 】6 ~10g 。
( 一 百 二 十 九 ) 白 花 蛇 舌 草
【 性 味 与 归 经 】 淡 、 甘 , 凉 。 归 小 肠 、 胃 、 大 肠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利 尿 消 肿 , 活 血 止 痛 。 用 于 肠 痈 ( 阑 尾 炎 ) ,
疮 疖 肿 毒 , 湿 热 黄 疸 , 小 便 不 利 等 症 ; 外 用 治 疮 疖 痈 肿 , 毒 蛇 咬 伤 。
【 用 法 与 用 量 】25 ~100g , 煎 服 。 外 用 适 量 , 捣 烂 敷 患 处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 ( 《 广 西 中 药 志 》 )
( 一 百 三 十 ) 茵 陈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微 寒 。 归 脾 、 胃 、 肝 、 胆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利 湿 热 , 利 胆 退 黄 。 用 于 黄 疸 尿 少 , 湿 温 暑 湿 , 湿
疮 瘙 痒 。
【 用 法 与 用 量 】6 ~15g 。 外 用 适 量 , 煎 汤 熏 洗 。
( 一 百 三 十 一 ) 青 蒿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辛 , 寒 。 归 肝 、 胆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虚 热 , 除 骨 蒸 , 解 暑 热 , 截 疟 , 退 黄 。 用 于 温 邪 伤
阴 , 夜 热 早 凉 , 阴 虚 发 热 , 骨 蒸 劳 热 , 暑 邪 发 热 , 疟 疾 寒 热 , 湿 热 黄
疸 。【 用 法 与 用 量 】6 ~12g , 后 下 。
( 一 百 三 十 二 ) 蒲 公 英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甘 , 寒 。 归 肝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消 肿 散 结 , 利 尿 通 淋 。 用 于 疔 疮 肿 毒 , 乳
痈 , 瘰 疬 , 目 赤 , 咽 痛 , 肺 痈 , 肠 痈 , 湿 热 黄 疸 , 热 淋 涩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10 ~15g 。
( 一 百 三 十 三 ) 海 藻
【 性 味 与 归 经 】 苦 、 咸 , 寒 。 归 肝 、 胃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消 痰 软 坚 散 结 , 利 水 消 肿 。 用 于 瘿 瘤 , 瘰 疬 , 睾 丸 肿
痛 , 痰 饮 水 肿 。
【 用 法 与 用 量 】6 ~12g 。
【 使 用 注 意 】 不 宜 与 甘 草 同 用 。
( 一 百 三 十 四 ) 灵 芝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心 、 肺 、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补 气 安 神 , 止 咳 平 喘 。 用 于 心 神 不 宁 , 失 眠 心 悸 , 肺
虚 咳 喘 , 虚 劳 短 气 , 不 思 饮 食 。
【 用 法 与 用 量 】6 ~12g 。
( 一 百 三 十 五 ) 乳 香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温 。 归 心 、 肝 、 脾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活 血 定 痛 , 消 肿 生 肌 。 用 于 胸 痹 心 痛 , 胃 脘 疼 痛 , 痛
经 经 闭 , 产 后 瘀 阻 , 癥 瘕 腹 痛 , 风 湿 痹 痛 , 筋 脉 拘 挛 , 跌 打 损 伤 , 痈
肿 疮 疡 。
【 用 法 与 用 量 】 煎 汤 或 入 丸 、 散 , 3 ~ 5 g ; 外 用 适 量 , 研 末 调 敷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及 胃 弱 者 慎 用 。
( 一 百 三 十 六 ) 没 药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平 。 归 心 、 肝 、 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散 瘀 定 痛 , 消 肿 生 肌 。 用 于 胸 痹 心 痛 , 胃 脘 疼 痛 , 痛
经 经 闭 , 产 后 瘀 阻 , 癥 瘕 腹 痛 , 风 湿 痹 痛 , 跌 打 损 伤 , 痈 肿 疮 疡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5 g , 炮 制 去 油 , 多 入 丸 散 用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及 胃 弱 者 慎 用 。
( 一 百 三 十 七 ) 青 黛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寒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解 毒 , 凉 血 消 斑 , 泻 火 定 惊 。 用 于 温 毒 发 斑 , 血
热 吐 衄 , 胸 痛 咳 血 , 口 疮 , 痄 腮 , 喉 痹 , 小 儿 惊 痫 。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 3 g , 宜 入 丸 散 用 。 外 用 适 量 。
( 一 百 三 十 八 ) 冰 片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苦 , 微 寒 。 归 心 、 脾 、 肺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开 窍 醒 神 , 清 热 止 痛 。 用 于 热 病 神 昏 、 惊 厥 , 中 风 痰
厥 , 气 郁 暴 厥 , 中 恶 昏 迷 , 胸 痹 心 痛 , 目 赤 , 口 疮 , 咽 喉 肿 痛 , 耳 道
流 脓 。
【 用 法 与 用 量 】 0 . 1 5 ~ 0 . 3 g , 入 丸 散 用 。 外 用 研 粉 点 敷 患 处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慎 用 。
( 一 百 三 十 九 ) 地 龙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寒 。 归 肝 、 脾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定 惊 , 通 络 , 平 喘 , 利 尿 。 用 于 高 热 神 昏 , 惊 痫
抽 搐 , 关 节 痹 痛 , 肢 体 麻 木 , 半 身 不 遂 , 肺 热 喘 咳 , 水 肿 尿 少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 一 百 四 十 ) 水 蛭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苦 , 平 ; 有 小 毒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破 血 通 经 , 逐 瘀 消 癥 。 用 于 血 瘀 经 闭 , 癥 瘕 痞 块 , 中
风 偏 瘫 , 跌 扑 损 伤 。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 3 g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禁 用 。
( 一 百 四 十 一 ) 海 螵 蛸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涩 , 温 。 归 脾 、 肾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收 敛 止 血 , 涩 精 止 带 , 制 酸 止 痛 , 收 湿 敛 疮 。 用 于 吐
血 衄 血 , 崩 漏 便 血 , 遗 精 滑 精 , 赤 白 带 下 , 胃 痛 吞 酸 ; 外 治 损 伤 出 血 ,
湿 疹 湿 疮 , 溃 疡 不 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外 用 适 量 , 研 末 敷 患 处 。
( 一 百 四 十 二 ) 全 蝎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平 ; 有 毒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息 风 镇 痉 , 通 络 止 痛 , 攻 毒 散 结 。 用 于 肝 风 内 动 , 痉
挛 抽 搐 , 小 儿 惊 风 , 中 风 口  , 半 身 不 遂 , 破 伤 风 , 风 湿 顽 痹 , 偏 正
头 痛 , 疮 疡 , 瘰 疬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6 g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禁 用 。
( 一 百 四 十 三 ) 蜈 蚣
【 性 味 与 归 经 】 辛 , 温 ; 有 毒 。 归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息 风 镇 痉 , 通 络 止 痛 , 攻 毒 散 结 。 用 于 肝 风 内 动 , 痉
挛 抽 搐 , 小 儿 惊 风 , 中 风 口 ? , 半 身 不 遂 , 破 伤 风 , 风 湿 顽 痹 , 偏 正
头 痛 , 疮 疡 , 瘰 疬 , 蛇 虫 咬 伤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5 g 。
【 使 用 注 意 】 孕 妇 禁 用 。
( 一 百 四 十 四 ) 桑 螵 蛸【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咸 , 平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固 精 缩 尿 , 补 肾 助 阳 。 用 于 遗 精 滑 精 , 遗 尿 尿 频 , 小
便 白 浊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 一 百 四 十 五 ) 蝉 蜕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寒 。 归 肺 、 肝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疏 散 风 热 , 利 咽 , 透 疹 , 明 目 退 翳 , 解 痉 。 用 于 风 热
感 冒 , 咽 痛 音 哑 , 麻 疹 不 透 , 风 疹 瘙 痒 , 目 赤 翳 障 , 惊 风 抽 搐 , 破 伤
风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6 g 。
( 一 百 四 十 六 ) 僵 蚕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辛 , 平 。 归 肝 、 肺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息 风 止 痉 , 祛 风 止 痛 , 化 痰 散 结 。 用 于 肝 风 夹 痰 , 惊
痫 抽 搐 , 小 儿 急 惊 风 , 破 伤 风 , 中 风 口 ? , 风 热 头 痛 , 目 赤 咽 痛 , 风
疹 瘙 痒 , 发 颐 痄 腮 。
【 用 法 与 用 量 】 5 ~ 1 0 g 。
( 一 百 四 十 七 ) 龟 甲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甘 , 微 寒 。 归 肝 、 肾 、 心 经 。【 功 能 与 主 治 】 滋 阴 潜 阳 , 益 肾 强 骨 , 养 血 补 心 , 固 经 止 崩 。 用 于 阴
虚 潮 热 , 骨 蒸 盗 汗 , 头 晕 目 眩 , 虚 风 内 动 , 筋 骨 痿 软 , 心 虚 健 忘 , 崩
漏 经 多 。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2 4 g , 先 煎 。
( 一 百 四 十 八 ) 鳖 甲
【 性 味 与 归 经 】 咸 , 微 寒 。 归 肝 、 肾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滋 阴 潜 阳 , 退 热 除 蒸 , 软 坚 散 结 。 用 于 阴 虚 发 热 , 骨
蒸 劳 热 , 阴 虚 阳 亢 , 头 晕 目 眩 , 虚 风 内 动 , 手 足 瘈 疭 , 经 闭 , 癥 瘕 ,
久 疟 疟 母 。
【 用 法 与 用 量 】 9 ~ 2 4 g , 先 煎 。
( 一 百 四 十 九 ) 鸡 内 金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平 。 归 脾 、 胃 、 小 肠 、 膀 胱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健 胃 消 食 , 涩 精 止 遗 , 通 淋 化 石 。 用 于 食 积 不 消 , 呕
吐 泻 痢 , 小 儿 疳 积 , 遗 尿 , 遗 精 , 石 淋 涩 痛 , 胆 胀 胁 痛 。
【 用 法 与 用 量 】 3 ~ 1 0 g 。
( 一 百 五 十 ) 石 膏
【 性 味 与 归 经 】 甘 、 辛 , 大 寒 。 归 肺 、 胃 经 。
【 功 能 与 主 治 】 清 热 泻 火 , 除 烦 止 渴 。 用 于 外 感 热 病 , 高 热 烦 渴 , 肺
热 喘 咳 , 胃 火 亢 盛 , 头 痛 , 牙 痛 。【 用 法 与 用 量 】 1 5 ~ 6 0 g , 先 煎 。
献花(0)
+1
(本文系蝶梦周庄0uo...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