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 ___一、单选题1.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 的工具。这个时期应当是(?)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仰韶文化时期D.氏族公社时期2.据甲骨卜辞可以推断,在商朝“王臣”是商 王的私兵,他们平时活动在商王左右,战时出征。但到了西周晚期,“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 .西周已经实现王权强化集中B.“家天下”的局面深入发展C.分封制得以完善并不断推行D.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3.上计制度萌生于春秋 战国之际,是国君对赋税的直接控制和对领土直接治理的产物。实施范围由大小封君世袭占有的私人采邑逐渐发展为由国君直接统治的行政区——县 ,上计的主要内容也由对封君的实物贡献和劳役服务逐渐转化为向国君缴纳的赋税。这实质上反映了(?)A.基层治理的完善B.贵族等级的固化 C.生产方式的变革D.社会转型的趋势4.秦代“廷议”中多有博士的身影,《秦集史》中载,博士职掌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 教职。其“秩比六百石……无印绶”。这说明秦代的博士(?)A.属决策顾问B.是官学教授C.位高而权重D.掌监察之权5.中国古代制定历 法,一方面是“敬授民时”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顺应天命的标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王者异姓受命 ,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这说明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天人合一观念的实践B.王朝巩固统治的 需要C.吸收前朝兴衰丧乱历史教训D.引领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6.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 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晋(?)A.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B.士族专权C.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D.国力强盛7.施光明先生 研究发现,北朝族际通婚十分普遍,其中鲜卑与汉族联姻占绝大多数,“胡汉不同”,“夷夏有别”的观念在两民族间已渐渐淡化。这主要是因为( ?)A.李悝变法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8.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的重要民族政策。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 团结友好的是(?)A.秦兵马俑遗址B.大昭寺会盟碑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D.敦煌莫高窟9.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 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对此论断理解正确的是,科举制( )A.瓦解了士族政治 B.导致了崇文抑武C.加速了人口流动D.扩大了统治基础10.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量出制入”,征税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以贫富为差”,征收谷物和铜钱,也均可视具体情况变通折纳。由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A.有利于商品流通B.解决了财政危机C. 缓解了土地兼并D.加强了人身控制11.如图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该画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画 中人物的服饰与妆容皆为大唐风格,同时,其绘画技法突破了传统。这反映出(?)《送子天王图》(局部)A.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B.异城文 化与中华文化开始交融C.“以形写神”绘画风格形成D.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12.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 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1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 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③宣慰司B.①西域 都护府②北庭都护府③宣慰司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西域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14.北宋在招募民户 租佃中,以订立契约方式确立租佃关系和租额。1119年,北宋在出租逃田、荒田时,为提高租额,实行竞价方式,“出榜限一百日,召人实封投 状,添租请佃,限满拆封,给租多之人”。这说明,北宋(?)A.订立契约成为社会交易普遍准则B.农民依附关系有所减弱C.商品经济发展推 动经营方式革新D.流民问题得到初步解决15.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发展,逐渐成熟,并-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形成的主要原 因是(?)A.人口南迁,南方开发B.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C.聚族而居,族产共享D.传统儒家思想的推动16.读下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倍数隋唐3263229611两宋3191521222744.49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 照表A.妇女注重贞洁B.理学的影响C.政府教导有方D.妇女地位提高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 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 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 ,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摘编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 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 、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 够统一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 ,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 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 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 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 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 拔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 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 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 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 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 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 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 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 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 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 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 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 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 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 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A【详解】材料信息“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 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体现的是打制石器时代,这属于旧石器时代,故选A项;新石器时代属于磨制石器时代,故B项错误;仰韶文化时期是新 石器时代,故C项错误;氏族公社时期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鼎盛,在青铜时代趋于瓦解,故D项不合适。2.C【详解】商朝“ 王臣”是商王的私兵,但是周天子的王臣却包含疆域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这意味着周天子能够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而且对地方的控制力强于 商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王隶属于周天子,因此出现了材料现象,即分封制得以完善并不断推行,C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 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家天下”无关,排除B项;D项是商周的共同点,不能解释商周王臣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 解】根据材料“......是国君对赋税的直接控制和对领土直接治理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以前,国君对赋税及地方领土实行的是 间接统治,而到春秋战国时期,通过上计制度国君对赋税的直接控制和对领土直接治理的产物,说明社会发生了转变,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基层 治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君对赋税、领土的治理方式发生转变,体现不出贵族等级的固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生产方式的变革,排除 C项。故选D项 。4.A【详解】根据“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可知秦代的博士的职能之一是判断对错,所以秦代的博士属于决 策顾问,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秦代的博士是官学教授,排除B项;根据“无印绶”可知并不是位高而权重,排除C项;秦代的博士没有监察权 ,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 国。材料“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顺应天命的标志”“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体现的 是中国古代立法为巩固王朝统治服务,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B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 与吸取历史教训无关,排除C项;引导农业活动并非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为巩固统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材料 反映了东晋建立后,先后由王氏、庾氏、桓氏、谢氏等家族相继掌权,这说明东晋门阀士族权势强大,形成了士族专权局面,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 东晋地方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世家大族相继掌权,未涉及到宗室争夺权力,故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国力强盛, 故排除D。7.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所以“北朝时族际通婚十分普遍”“其中鲜卑与汉族 联姻占绝大多数”“‘胡汉不同’‘夷夏有别’的观念在两民族间已渐渐淡化”,C项正确;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悝变法不涉及民族关系问题,排除A项;商鞅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秦国从此强大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干的 “北朝族际通婚十分普遍”,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北宋积贫积弱问题,不涉及族际通婚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依 据材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的重要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大昭寺会盟碑体现的是唐朝时期,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发展,B项正确;秦 兵马俑遗址是秦始皇的皇陵,没有体现民族团结,排除A项;唐招提寺鉴真坐像,体现的是中日关系发展,排除C项;敦煌莫高窟,体现的是佛教在 中国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9.D【详解】根据材料“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等信息可知,科举制让更多的 中下层知识分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项正确;A项说法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士族政治的瓦解与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动乱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关,排除A项;宋朝实行崇文抑武,这与宋朝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有关,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与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根据材料中“征收谷物和铜钱”“变通折纳”等信息可知,两税法规定赋税征钱,这就 有助于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流通,A项正确;解决了财政危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说明承认了现有 土地占有状况,事实上承认了土地兼并行为,客观上纵容了土地兼并行为,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两税法的推行,减轻了人身控制,排除D项。 故选A项。1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画圣吴道子在绘制佛教故事《送子天王图》时,用大唐风格描绘佛祖和诸神的服饰与妆容,其绘画 技法与前人相比,有了重大突破等,反映出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与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异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 融始于唐代,排除B项;“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形成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B【详解】材料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不思进取收复中原故土的批判,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与金对峙,因此B正确,ACD排除 。故选B。13.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清朝设伊犁 将军,B项正确;武帝时,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乃迁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置护乌桓校尉,与西域无关,排除AC项;西 宁办事大臣,清代青海地方之军政长官。全称为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青海办事大臣。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乾隆以后因其 常驻西宁,通称"西宁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为驻扎大臣之一,满缺,也有少数汉人担任。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以订立契约方式确立租佃关系 和租额”“竞价”“添租请佃,限满拆封,给租多之人”等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在土地交易中引入契约、竞价等市场机制,结合北宋商品经济迅速发 展的史实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经营方式革新,C项正确;A项中订立契约成为“普遍准则”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土地交易引 入市场机制,不是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B项;据材料“宋在出租逃田、荒田时,为提高租额,实行竞价方式”并结合所学流民一般比较贫穷 ,可得出材料中的做法不利于解决流民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得到开发, 人口增加促进了福建土楼产生,A项正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聚族而居,族产共享是福建土楼的特点,不是原因,排除 C项;儒家思想不是福建土楼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与唐朝相比,两宋时期节妇数量明显增 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强调伦理纲常,倡导忠孝节义,因此两宋时期的节妇数量明显增多,B项正确;根据两宋时期节妇数量明显增多可 以得出“妇女注重贞洁”,但此题主旨问的是“变化的主要原因”而非“变化”本身,排除A项;“政府教导有方”也就是统治者支持,但这不是主 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无法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B项。17.(1)秦:地理位置 优越,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答对3点即可)(2)汉武帝 :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说。(答对2点即可)思想上:尊崇儒术,实行 思想大一统。【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 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得出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依据材料“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得 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依据材料“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得出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从秦国的策略角度分析,得出秦国远交 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2)经济:从汉武帝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商业角度分析,得出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 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说。思想:依据材料“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 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得出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18.(1)特点: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择优录取的选 拔性。(2)变化: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原因: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 提高;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科举制影响等。【详解】(1)根据材料“纵观中国古代文言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 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可概括出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 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言制度”可概括出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根据材料“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 管理部门”可概括出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2)变化一问,根据材料“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 确 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变化是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原因 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科举制影响等 方面回答。19.(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宋:削夺节度使权力;编选禁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明: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防止 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 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 统辖模式”,材料二中“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结合知识可知,宋明面对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 题。对策:根据材料一中“(宋太祖)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可知,宋初削夺节度使权力,编选禁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还包括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根据材料二中“(明太祖)把元代行省的 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可知,明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根据“( 督抚)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可知,实行督抚制度。效果:根据材料一中“(宋)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 弊病。明:根据材料二中“(督抚)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 面分析可知,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央难以因 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结合材料二中“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原因在于,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特点:综合两则材料及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发展进程和规律等方面分析可知,宋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出,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0.(1)主要思想:民为邦本;因民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开放和“兼容并包”。【详解】(1)内容:依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进行概括。理想统治方式:“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民本内涵:可根据第一问中民本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从君民关系、君主施政等角度进行回答。(2)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国、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同进行概括。影响: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