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温潜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2023-12-29 | 阅:  转:  |  分享 
  
温潜法在临床中的运用钦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林佳明温潜法,是我学习经方以来,在我临床中一大特色,治疗很多疑难杂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研
习经方后自己的临床思路的巨大变化。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理法的治疗思路,是去到师父身边的时候,在跟师的时候。看师父在治疗疾病的时
候,反复多次运用到温潜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并能广泛的运用。温潜法运用到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高热,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头痛,眩晕
,失眠,牙龈疼痛,口腔溃疡等,特别是失眠,治疗好了蛮多的失眠患者。温潜法,中医治法之一。温潜法,虽源于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法,但
由民国名医祝味菊先生最早提出,且祝味菊先生运用得相当娴熟。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甘凉
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
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宜与温潜法。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源,
导龙入海,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温潜法,顾名思义,就是阳气不在其位,阳气浮亢于上、于外。温潜:就是使其潜降于下,复归
其位的方法。狭义以封髓丹、潜阳丹及组合而成的温潜丹为代表。另外,广义是指以附子为代表的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用此比较
多,一开始是用真武汤加龙牡得到启示,慢慢的扩展,结合师父善用附子的思路,组建了三四汤治疗的思路。附子它像一个大将猛将,辛窜之力非常
之大,温化、温下焦的虚寒之力强,它能够到达十二经脉。干姜它就形成了一动一静的作用,而用炙甘草就把这个火,把这两个大将啊,一守一走的
大将,把它伏在土里面。慢慢的起到温阳、温化的一个作用,让它不过于辛窜,让它伏住。我们以前在农村烧煤,为了让那个火不要让它太旺,太快
燃烧完,我们加一层什么,加一层灰,加一个烧过的那个炭灰,把它给伏上去。第二天早上一打开,火还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以土来伏火,
炙甘草就是以土来伏火就是这个含义。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就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炙甘草要等量,甚至是少量。为什么又要有时候是一倍、一点五倍、
三倍的目的是什么,把这个火给它伏住,用土来伏这个火。学习中医的时候,可以多看观察生活,百姓每时每刻都在用中医,体验一阴一阳之为道,
只是日用而不知。临床中温潜法运用广泛,且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一切阳气虚亢/浮亢于上,表现为所谓的虚火浮于上,口干,口苦,咽喉痛,扁桃
体肿大,面疮,睛红,咳血,牙龈肿痛,牙龈出血,皮下出血,头痛,头晕/眩晕,寸脉浮于上,尺脉细微/沉细、弱,又有下虚寒的表现,下肢冷
,夜尿多/频/清长,大便稀/烂/水样便/完谷不化,双尺脉沉细无力,重微,那么就有运用温潜机会。引火汤和温潜法如何鉴别?引火汤和温潜
法可以说是阴阳两个方面,引火汤主要用于阴虚,虚火上炎。温潜法主要用于阳虚,虚阳浮越。温潜法为治疗虚火上炎这一类患者,让其虚火回归原
位。而引火汤为治疗一切肾水亏,龙火浮越之证。陈士铎方解:“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资,子母原有
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
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
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
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通过案例来认识温潜法男性,26岁左牙龈肿痛、口腔溃疡1周患者诉1周前出现牙龈肿痛,以左侧为主,口腔溃疡
,服用抗生素后,症状好转,但是缓解不完全。现在:口干口苦,易上火,大便正常,能入睡,脉沉细,舌尖红苔白腻。炙甘草30g,干姜10g
,蒸附片15g林佳明先煮1小时,姜半夏15g林佳明,黄连片6g,黄芩片10g,党参20g,肉桂6g,龙骨30g,牡蛎30g,茯苓2
0g,白术15g,生石膏45g,中药5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服用5剂后,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已。女性,反复口腔溃疡5年。患者5年前
无明显的诱因下出现口腔溃疡,下舌尖,下颚为主,经过当地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是反复发作,这次口腔溃疡又作,以舌尖,上下颚散在多个溃疡,
怕冷怕风,大便粘,稀烂不成型,易拉肚子,在外吃饭就容易腹泻,口不苦,失眠,难以入睡,心烦,四逆,月经量少,舌尖红,苔黄,脉沉细。六
经辨证:太阴厥阴阳明合病。病性:里虚寒,里热,上热下寒,中焦虚寒,水湿痰饮。拟方:四逆汤,甘草泻心汤,四君子汤,加生石膏,生地证。
蒸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30g,姜半夏15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5g,石膏45g,生地30g,肉桂10g,茯苓
30g,白术20g,五剂,日一剂。结果患者来复诊:口腔溃疡没有了,睡眠得到很好的改善,想继续调理脾胃。一朋友的妈妈,有高血压病史,
这次主要是牙痛,在港口看了没有用,只要躺下就疼痛厉害,没有办法睡觉。来到诊室的时候,阿姨很痛苦,服用过消炎药还是好转不明显,牙龈红
肿疼痛,恶心呕吐,咽喉红,失眠难以入睡,小便黄,舌是胖大的,脉沉细无力。阿姨说:他们都是说我上火了,喝了凉茶还是不好,吃药也不见好
转。我说:阿姨,您这个不是真的上火,是虚火。这类患者在临床中还是满常见的,在南方,上火已经深入人心,个个都爱煲凉茶来喝,生病了,感
冒了,都认为是热证,都会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病位:里。病性:里虚,里热。辨方证:四逆汤,封髓丹,生三石
拟方:蒸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30g,生龙牡30g,黄柏10g,砂仁15g,牛膝20g,半夏15g,细辛10g看了后也没有
见阿姨来复诊,我以为没有治疗好,朋友她自己来看病,才知道经过三剂药治疗后好了。09.13上症,失眠较前改善,白天可睡1-2小时,时
有气促、咳嗽、咳白痰。心率过速,听诊为房颤律。舌暗红、水滑,苔无,脉结数。熟地黄 90g,巴戟天 15g,茯苓 60g,五味子 1
5g,麦冬 30g,紫菀 15g,款冬花 15g,: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09.21上症,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好转,咳嗽减
轻,能入睡3-4小时,守上方去冬花,继续服用7剂。 10月后患者再来就诊一次,诉说已经能够入睡4-5小时,不想再服用中药了。这个患
者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用的是引火汤。男,50岁,反复口腔溃疡5年。5年前出现口腔溃疡,多达3-5个,反复治疗,反复发作。现在有4
处口腔溃疡,疼痛,口干口苦,纳可,大便细,能入睡,舌胖大,苔薄黄,脉弦滑。炙甘草 30g,黄连片 10g,黄芩片 10g,干姜 1
5g,党参 20g,蒸附片 15g 先煮1小时,地黄 60g,生石膏 45g,玄参 30g,肉桂 6g,龙骨 30g,牡蛎 30g
:中药6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2023年3月27日:口腔溃疡稍减轻,局部疼痛,吞口水咽痛,口干口苦,纳可,食后腹泻,能入睡,舌胖
大,苔薄黄,脉弦滑。炙甘草 30g,黄连片 10g,黄芩片 10g,干姜 15g,党参 20g,蒸附片 15g 先煮1小时,地黄
60g,生石膏 60g,玄参 30g,肉桂 6g,龙骨 30g,牡蛎 30g,黄柏 10g,砂仁 10g: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
,口服。女性,16岁头痛1年。现病史:患者诉1年前出现左侧偏头痛,胀痛,服用布洛芬止痛效果不明显。刻下:左侧头痛,伴有头晕恶心呕吐
,纳差,寐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沉细。熟地黄90g,巴戟天15g,五味子10g,麦冬30g,茯苓30g,酒川芎30g,中药5付,
每天一剂,煎药机煎药,口服。06.03上症,头痛大减,几乎不发作,不用服用止痛药,无恶心呕吐。男,69岁主诉:失眠5年,再发1月余
2022年08月05日。现病史:曾有“脑梗”病史。长期抽烟史。刻诊:彻夜难眠,白天可睡1-2小时,时有气促、咳嗽、咳白痰。心率过速
,听诊为房颤律。舌暗红,中裂纹,苔无,脉结数。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四逆汤,封髓丹,生三石熟地黄 90g,巴戟天 15g
,茯苓 60g,五味子 15g,麦冬 30g,龙骨 45g,牡蛎 45g: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男,29岁,2021.1
0.25初诊主诉:咽喉疼痛1个月,加重伴咽干3天现病史:患者诉1个月前无明显的诱因下出现咽喉疼痛,无发热、恶寒,口腔溃疡,当时未予
治疗,3天前咽喉疼痛加重,咽喉干燥难忍,口干欲饮,欲饮温水,无口苦,无鼻塞流鼻涕,大便正常,能入睡,舌红苔黄,胖大水滑舌,右脉沉细
,弦细,左脉沉细。中医辩证:厥阴病病性:上热下寒,脾阳虚,津液不能上承。治法:温阳化饮,温化水湿,清上热,健运中焦,健脾胃。拟方:
四逆温潜法。方药:蒸附片15g,干姜10g,炙甘草30g,茯苓30g,生白术20g,肉桂10g,生龙牡45g,乌梅30g,党参15
g,黄连10g,黄芩10g,石膏60g执2剂,日1剂,水煎温服。2021.11.02二诊咽喉咽痛减,咽干已经明显的减轻,昨天又显口
腔溃疡,舌红苔黄腻,脉沉细。蒸附片15g,干姜10g,炙甘草30g,半夏15g,生地30g,薏仁30g,党参10g,黄连10g,黄
芩10g,石膏75g,3剂,日一剂,水煎服。2021.11.05三诊无咽喉干,无咽痛,纳可,难以入睡,舌淡红苔黄腻,守上方,石膏4
5g,砂仁15g,生龙牡45g,肉桂6g。服用上药后,各项症状已,患者要回广州上班,停药。患者,男,40岁。失眠,难以入睡30天。
患者30天前出现失眠,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在外院住院治疗,经过治疗后服用阿普唑仑片0.4mg,症状不改善,无明显焦虑。失眠,难
入睡,服用药物后症状改善,自觉躺下时热上冲,无反酸,胃胀,气顶难受,口干,口苦,纳可,无恶寒发汗,大便稀,舌质淡,苔白,水滑舌,脉
沉细,有胃炎,肝炎病史。患者失眠,难入睡,主要病机是阳不入阴,心悸,自觉躺下时热上冲,乃水饮阻滞气机,水饮上逆,气上冲胸,同时中焦
气机不畅,运化无力,气逆于上,故而胃胀气顶,邪郁半表半里,上焦郁久化热,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苦,口干,同时患者大便稀,舌质淡,苔白,
水滑舌,脉沉细,乃下焦虚寒又兼夹水饮。拟方:三四汤。方药:蒸附片15g先煮1小时,干姜15g,炙甘草15g,党参 12g,茯苓30
g,白术20g,北柴胡15g,枳实15g,白芍15g,龙骨75g,牡蛎75g,肉桂10g,乌梅30g,黄连片10g,中药5付,每天
一剂,水煎口服。二诊时能入睡,躺下无热上冲,胃无顶胀,纳可,仍口干口苦,心悸减轻,头晕,右脉沉细,左脉弦细,舌质肥大,考虑内有水饮,水饮冲逆,故守上方,加泽泻20g,取泽泻饮健脾利饮之意,再加酸枣仁90g,宁心安神。三诊,能入睡,无热上冲,胃无顶胀,口干口苦减,大便1日1次,纳可,头痛,舌质肥大,苔白,边有齿痕,静脉曲张,守上方加川芎30g。四诊头痛减,无口干口苦,无胃顶胀、热上冲,右胁胀痛,无呕吐,舌淡苔白边齿痕。吴茱萸15g,党参20g,大枣10g,细辛9g,茯苓30g,白术20g,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献花(0)
+1
(本文系1521068833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