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2月31日 血糖高 四肢浮肿 气血虚 倦怠乏力取穴调理
2023-12-31 | 阅:  转:  |  分享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齿白肉
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
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
交出足厥阴肝经前面,沿膝股部内侧前缘,
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
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
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
循行总结
1、起点: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
2、循行走向:属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分布规律:分布于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后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至腹行前
正中线旁开4寸,至胸行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胸肋
4、体内相联系的脏腑器官:心、脾、胃、舌、咽喉;咽、舌本(经别);阴器(经
筋);
5、体表主干: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小腿内侧中间--下肢内侧前缘--腹部--胸部--
止于胸肋;
6、表里经相接:足大趾本节后方(公孙)--渊腋下三寸(大包)交心经;
7、止点:止于胸肋(大包穴)
8、属络表里关系:属脾;络胃(阴经属脏络腑);
9、气血流注顺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10、气血的多少:多起少血;旺于巳时(9:00-11:00)
11、外线(有穴位的通路):隐白--大包(左右各21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
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头面部症状:舌根部痛、面黄、虚浮、痤
疮、黄褐斑、长疖子、鼻塞、口臭等
身体方面症状:身体四肢乏力水肿、倦怠
乏力、大便溏泄、痰多、食欲下降、经血
量增多、白带分泌物增多、血糖不稳定等
下肢方面症状:下肢痿痹、膝关节痛、脚
大拇趾痛、脚底痛、水肿等
隐白:井穴
定位:位于足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离趾甲根角0.1寸
的位置,有调血统血、回阳救逆、理气止痛的功效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昏厥、
癫狂、多梦、惊风;腹满、暴泄。
配腹通谷、商丘、阴陵泉、足三里治疗脾胃系病症
配厉兑、大都、大敦、大陵治疗心系病症
大都:脾胃虚弱,补脾大穴
定位:足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主治:1、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
2、热病、无汗
3、体重肢肿、心痛、心烦
太白:
定位:足大趾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
体重节痛
配大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胸闷等病症
配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公孙:
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交冲脉)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荆疾、便秘;
心烦失眠、嗜卧
配内关可治疗胃、心、胸方面的疾病
配丰隆、膻中可治痰涎、眩晕
配束骨、八风可治足趾麻痛
商丘:
定位: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之中点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主治:腹胀、腹痛、便秘、黄疸;足踝痛;癫狂、小儿癫痫、嗜

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直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刺灸):直刺1-1.5寸,孕妇禁针,可灸
主治:1、肠鸣腹胀,泄泻;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
滞产;3、遗精、阳痿、遗尿、疝气;4、失眠;5、下肢痿痹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统治肝、脾、肾三阴经所住疾病,
是治疗妇科病的特效穴,临床可通过不同配伍,治疗肝脾肾三条
阴经的相关疾病
配天枢、合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儿急性肠炎
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主治癃闭
配血海、气海、关元、支沟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孕妇禁穴: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肩井穴

阴陵泉:合穴 健脾除湿要穴
定位:胫骨内侧踝下缘,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主治:膝痛、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除湿要
穴)阴茎痛、妇人阴痛
配:水分,有利于行水消肿,主治水肿
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血海:此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各类血证,为血之海
定位:屈膝,髌骨内侧缘上方二寸处,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
隆起处 或屈膝,以手掌按于髌骨上,第二至五指向上伸直,
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主治:膝痛、股内侧痛,崩漏、月经不调,痛经
配带脉主治月经不调
配曲池、合谷主治荨麻疹
配犊鼻、阳陵泉主治膝痛
漏谷: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六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主治:1、腹胀、肠鸣;2、小便不利、遗精 ;3、下
肢痿痹
地机:郄穴(治疗血症和痛症)
定位:阴陵泉下三寸,阴陵泉与内踝高点的连线上
(刺灸):直刺-1.5寸,可灸
主治:1、腹痛、腹泻、食欲不振;2、小便不利、水
肿;3、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
药浴的由来:
周朝:香汤浴、中药煎制,具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
甲骨文:沐浴能够驱邪避害,并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唐朝:侍儿扶起娇无力,华清宫
宋朝:药浴逐渐流传到民间,特定习俗
清朝:药浴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一部分
药浴的过程包括将中草药煎煮成汤或蒸汽,然后用于沐浴全身或特定部位,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药物成分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发挥
相应的功效,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痰、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益卫固表
艾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丹参:活血化瘀、痛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
献花(0)
+1
(本文系顺溜泰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