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精品)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2024-01-02 | 阅:  转:  |  分享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作品概述】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者在力度的表现手法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初听):

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

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

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听音乐会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但是在音乐会开始之后,很多人都闭上眼睛,陶醉在柔美的音乐之中,有的还忍不住开始打盹。这位幽默的音乐家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几次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哦,原来是音乐家在跟她们开玩笑呢!后来,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幽默的音乐家到底是谁呢?那就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海顿”吧!

3、走近海顿。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他的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一所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善良、质朴、诚恳,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a、生平: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他从小便受到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的熏陶,并显示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曾长期在宫廷中任职。

b、地位:海顿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先辈的成就,进行摸索、试验、成熟、定型,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

c、贡献:海顿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上百部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54首钢琴奏鸣曲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他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规范,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海顿的创作手法,更是使后人受益非浅,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还被莫扎特、贝多芬称为“海顿老爹”。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海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d、音乐风格:具有热烈洒脱的主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并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是德国国歌的曲作者,海顿更是“倍受尊敬的音乐大师”、“慈祥的音乐家”,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海顿的这首闻名世界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三、学习新课(分段欣赏、分析):

1、主题:首先,我们来聆听主题,并思考:“音乐的力度、情绪如何?产生了什么效果?”

1)分析主题

第一段,平静、天真、单纯、典雅的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复时改用了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后一小节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产生了第一次“惊愕”的效果。

第二段,先用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微丰满一些。

变奏一:

(1)这段小提琴的演奏,你感受到什么变化?

(2)保持了主题结构,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好像在翩翩起舞。

变奏二:

(1)这段变奏改变了什么?音乐的力度如何?(变调性ff)

(2)转到C小调,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显现出惊人的力量,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

变奏三:

(1)这段旋律的情绪如何?改变了什么?(幽美、舒展变节奏p)

(2)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长笛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形成了天使般的二重奏。

变奏四:

(1)这段的音乐气氛怎么样?(热烈)

(2)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第二乐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如歌似的柔弱;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气氛更加的热烈,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

尾声:

尾声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句,一个温柔而略显歉意的尾奏降下了这一乐章的帷幕,显现了海顿的风度和幽默。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