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漫话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
2024-01-08 | 阅:  转:  |  分享 
  
漫话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

胡经国



一、概述及基本信息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Zhangjiajie UNESCO Global Geopark),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其面积为398平方公里;由“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和“杨家界”4个主要景区以及“黄龙洞”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地质生态系统,“山、水、桥、洞、瀑”等地貌景观齐全,是一处难得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和罕见的旅游名胜地。

该公园是众多“砂岩峰林”(Sandstone Peak Forest)集中之地。此外,还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人行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天桥”,以及世界上高达326米的最高的室外电梯。

在该公园内奇峰林立,森林莽莽,沟壑纵横,山溪秀丽。这一绝美的自然景观一直深藏在湘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无人知晓。直到1979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和香港摄影家陈复礼来到张家界;面对如此大好河山,吴冠中兴奋不已,灵感涌动,提笔挥就《自家斧劈——张家界》的传世作品,并且乘兴写下《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文,赞美这颗“失落在深山的明珠”。从此,张家界开始名扬海内外。

2004年,该公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无价的地理纪念碑”,是非常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该公园基本信息如下:

中文名: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

外文名:Zhangjiajie UNESCO Global Geopark

公园位置: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

公园经度:E110°26''24''''

公园纬度:E29°18''50''''

公园面积:398平方公里

公园组成:由“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和“杨家界”4个主要景区和“黄龙洞”组成

公园级别:世界地质公园

公园特色:以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砂岩峰林地貌为核心,以岩溶地貌为衬托,兼有成型地层剖面、特殊化石产地等地质遗迹

所属网络:APGN(亚太地质公园)

二、地质遗迹

该公园拥有地质构造、沉积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砂岩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障谷沟壑,岩溶峡谷,岩溶洞穴,以及泉水、瀑布、溪流、湖泊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

1、地质构造与地史演化

张家界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稳定的陆地台块,其构造运动以上下升降运动为主,褶皱运动不强烈。这样稳固的地壳构造基础,是武陵源景区内几千座石英砂岩峰林千百万年永不崩塌的真正奥秘。

张家界,乃至整个武陵源地区,在区域构造体系中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该区大致经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和“喜山”造山运动以及新构造运动。

“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该区的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该区的基本地貌构架;而“燕山运动”、“喜山运动”及新构造运动则是形成张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随着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原来的陆地沉入大海,这种“沧海桑田”之变在地球上是再正常不过的纯自然地质现象。当我们站在张家界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才知道今天的张家界经历了3亿8千万年漫长的地质发展演化。在亿万年前的张家界曾经是一片波涛翻腾的汪洋大海,在最后一次燕山造山运动中抬升出海面,从而形成了具有原始生态体系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在“天子山”出产有一种“龟纹石”,属于湖南两大名石之一。它实际上就是生长在大海中的珊瑚化石,真实地记录了张家界“沧海变高山”的地质历史。

2、地形地貌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代表了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和自然地理特征。其发育于泥盆系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地层,砂岩峰林集中分布区面积为86平方公里。它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举世罕见的独特地貌。

该公园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为核心,以岩溶地貌景观为衬托,兼有成型地层剖面、特殊化石产地等大量地质遗迹,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砂岩峰林地貌组合景观。

在该区内共有“砂岩峰柱”3000余座。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砂岩峰柱有1000余座;以“金鞭岩”为最高,达350米。特别可贵的是,在峰柱之上多生有松树、银杏等,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恰如放大的盆景。这里的峰柱与别处不同,直立而密集。3000多座石英砂岩峰柱从平地、从溪边拔地而起,或从半山腰,甚至山峰本身分离出来,粗者如“城堡”,细者如“长鞭”;其中有的像人,有的像兽;或列成方阵,或汇成“峰海”;其景色随气候、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换。

天子山、张家界有80多处观景台。在那里,可以“静观细赏”峰林美景。“石峰”的名称很多,大型如“神堂湾”、“西海长卷”,小型如“天女献花”、“屈子行吟”、“罗汉峰”;而无名的石峰一样“自成文章”,同样使人产生无拘无束的畅想。其它尚有“方山”、“岩墙”、“天生桥”、“峡谷”等造型地貌,以及发育在三迭纪石灰岩中的溶洞地貌景观。

在该公园内,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岩溶洞穴地貌。其岩溶形态有“漏斗”、“洼地”、“溶丘”、“石芽”、“石林”、“穿洞”、“溶洞”、“伏流”、“暗河”等。溶洞以“黄龙洞”最为典型,洞内景观引人入胜,犹如洞穴迷宫;洞内发育有“卷曲状钟乳石”、“鹅管”、“歪斜钟乳石”以及色彩绚丽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滴水石”,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石幔”、“石帘”、“石花”等,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溶洞中“石笋”最集中、神态最逼真的地方之一。

3、砂岩峰林成因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在新近纪以来漫长的地质年代,由于地壳缓慢的间歇性抬升,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的结果。当流水长期侵蚀切割至一定深度时,便形成由无数挺拔峻峭的峰柱构成的峰林地貌。

形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是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地层;这些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之中,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外力地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生物的生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张家界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地质营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厚达500余米的石英砂岩所组成的峰林地貌为国内外所罕见。特定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质纯层厚、结构致密的特殊石英砂岩基础,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该区石英砂岩大部分裸露地表,这使得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更加有利于砂岩峰林的发育。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一种新的地貌类型),而且其地貌形态所造就的景观在美学上也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

石英砂岩由于其颗粒均匀、结构细密,具有很强的强度和抗侵蚀能力,因而能够“昂然挺立,直插云霄”。其发育演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如天子山、黄石寨、鹞子寨等)、“峰墙”(如“百丈峡”)、“峰丛”、“峰林”(如“十里画廊”、“矿洞溪”等)、“残林”(如武陵源泥盆纪砂岩分布区的外围地带)等几个主要阶段。

在该区内,泥盆纪(距今3.5亿至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地层产状平缓,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3组垂直节理发育,受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峡谷”、“嶂谷”、“幽谷”等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并且由于出露地表时间的长短和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因而形成了“石山”、“石墙”、“石柱”、“石峰”、“石门”、“天生桥”等地貌景观。

三、张家界与武陵源

说起“武陵源”,也许不是很多人知道它在何处,因为“张家界”的名声早已将其掩盖了。“武陵源”,在常德旧称“武陵郡”。在秦代以前,现时的张家界景区属于“黔中地”,自汉代以来归“武陵郡”管辖。而在文人墨客笔下的“武陵源”则更是“大有来头”。盛唐著名诗人王维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背景,写下了七言乐府《桃源行》,其中就有“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李白也写过“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他们都把“武陵源”比作“世外桃源”。所以,有人甚至认为,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并不在常德的桃源县,而是张家界。

张家界所在的武陵源景区,地处云贵高原余脉武陵山,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两大自然保护区组成。这里拥有世界上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集“峰、桥、洞、湖、瀑”于一身。1992年,武陵源景区加入“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著名世界自然遗产并称为“地球最后的奇迹”。

2004年2月,张家界又以不可多得的地质特质——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成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这里,保存着几乎未被扰动的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

4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