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之二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1.格物致知和心即理VS性即理不管是王阳明的心即理,还是朱熹的性即理,都是同一个理,即真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万物。”物有千千万,其中蕴含的道只有一个。至于是正心得到真理,还是格物寻得真理,也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凡是真理需要两面看, 比如“家和万事兴”是真理,可以镶嵌在家中大门正中上,既起到装饰好看,又表达了美好的祈福。但天地公心,从不佑人,不会谁家挂“家和万事 兴”,老天就会成全他们。其实人们应学会反过来看,当做事不顺时,看一看家中关系是不是和谐。顺其自然不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自然是真理 ,依良知和真理做事才是正道,自然会万事兴旺,其它皆是不切实际的妄想。2.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体用论是一体的两面,体内的一面是自体的特 性,体外的一面是于外的功用,既然讲的是一个体,所以体与用无法分开。万物一体是指心体,心体之内是良知,心体之外是良知的用。如果没有了 万物,那我的心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相反,没有了我心,万物就不存在。简单地说,我和万物,谁都离不开谁。这个观点不容易被我们接受,主要是 因为我受因果论影响较大的缘故。而万物一体是体用论,体和用是一体,没有先后和主次之分,有体就有用,没用也就没有了体。因果论和体用论仅 是看待事物的思想和观念,个人认为,并不会影响依据真理及良知做事的准则。3.心外无物和心外无事怎样理解王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这是 一个让人很困惑的问题,想了很久,也没有好的结果。再复看这一小节内容,突然想起《天道》电视剧中有一段关于“美女是不是魔”的对白。于是 立即百度找到了这段丁元英与李志江的对话,感觉对“心外无物”可以有理解上的启示。剧情中丁元英和朋友李志江去买唱片机,机子上写着"美女 是魔",李志江说:"老和尚经白念了,还不如我呢!“丁元英问:“怎么见得?”李志江回答:“如是观照嘛,我看美女就是美女,不会把美女看 成魔。” 丁元英反问:“你看美女是美女,那美女就不是魔了吗?” 李志江追问:“那你的意思,甭管我怎么看,美女都是魔?” 丁元英说: “是不是美女,跟人家美女有什么关系?” 李志江说:“你这话说的,跟她没关系,跟我有关系不成?”。丁元英笑着说:“你把美女是什么搞明 白了,就慢慢知道了。” 李志江答道:“美女就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呗” 丁元英听后点评他:“不为错,但是有漏。以面概点了。你可以说北京是 中国的城市,但你能说中国的城市是北京吗?”李志江:“那你说什么是美女?”丁元英答:“人们看自己的女儿、姐妹再年轻漂亮也不会缘起美女 的认知。言外之意是美女是人们有欲念之后产生的词,和人没关系。”美女是一个人内心良知的评判,万物在人心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到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心外。”4.心即理的立言宗旨和为何说知行是 合一的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它们就是火车运行的两条铁轨,如果只有一条铁轨,那就不能是铁轨,而是一根铁棍。这样比喻王 阳明的知行合一十分贴切,也非常形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整体,知和行是知合一的两面,一面是知,一面是行。不管是没有了知的一面,还 是失去了行的一面,知行合一都将不会存在,或已不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知”和“行”往往被人们分开了。明知不对的 事,仍然还要做,显然对的事,却没去做。知行不能合一,是不能自律的根源,诸事不成的原因多缘于此。 5.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和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人们很容易将知与行分割开,看似知道了,却不知怎么做;或知而不全,还是未知;或已在做了,却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仅仅为了做 事而做事,显然这些都无益于成事,其结果皆是知行不能合一导致。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我们学习了很多,为什么没去做,或者做了,效果也不理想 呢?“知行不能合一”是正确答案,但落到细微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造成。一是看似知道,但知而不全,盲人摸像的故事不是笑谈,在我们身上时 常发生。二是不合分,即不适合自己。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要得法”,是讲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盲目学习别人,与邯人学步没有什么区 别。三是不合时,时宜是正确的事需要正确的时间做,春种秋收,违背时宜,不会有好的收获。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不仅仅是真知,还要能判断出该不 该做,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做。6.一念发动便是行了和实践出真知如果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仅理解成“实践出真知”,那就严重偏出了他心 学的轨道,后者不过是其的附带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精华是“好好色”与“恶恶臭”,只要我们的心没有被私欲阻隔,知行就是合一的,一 念发动便是行了。据说有一天,一位老农拜访了王阳明,老农告诉阳明先生他家里有一块地,位置很不错,现在老农家里遇到了困难,老农希望阳明 先生能够出钱买下这块地。阳明先生说:“这块地是你在困难的时候卖的,你会贱卖掉,我怎么能乘人之危,占你的便宜呢?”就没有答应老农的请 求,赠送了老农一些银两后,让老农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带领学生到郊外踏青游学。路过一片庄田,看到此处风景秀美,景色宜人,感慨 地说:“如果能在此地居住多好啊!”他的一名学生说:“这块地是前段时间那位老农要求卖给你的那块地。”王阳明说遗憾地说:“那时候买下多 好啊。”刚说完,阳明先生立刻感觉不对。随后一直闭口不言。直到日落黄昏,郊外游学结束。阳明先生才徐徐吐了口气说:“我终于磕掉了私欲。 ”这时,一旁的学生才问:“老师,你从上午到黄昏一直不说话,这是为何?”阳明先生缓缓地说:“我初时多没买那块地很是后悔。这是私欲的念 头啊。这个私欲的念头一起来,我就要立刻把它克治掉。我不说话,用了一天的时间终于克制掉了。”7.良知就是判断力和如何光复良知一个人的 能力大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品德方面的能力,二是分清是非方面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品德方面有问题,结果可能会出现越有能力,越容易出大 问题,实事上小人物也很难犯大的错误。优秀的企业用人更注重人的品德,有才无德的人一定要慎用。没有成功的原因往往不是努力程度不够,主要 是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看似围绕一件事情做了很多,能起到实质作用的却很少,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却看不到什么结果。所以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 做什么的人,才是真智慧。然而良知能分清是非和善恶,世界上的一切事,无非就是“是非和善恶”。实事上,一人的才能不是能做什么,而是知道 什么不能做,而且没去做。8.“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和“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俗语说:“尽人事,听天命。” 这句话可以简单地理解 为:尽心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其自然。若换成王阳明心学的解释,天命是良知,人事是知行,即是致良知和知合一。人类做事的准则就是 顺其自然,而不能改变自然,更无法创造自然,若违背自然规律行事,终不会有好的结果。那人类能改变的是什么?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人心中的伦理 道德观,即王阳明说的“良知”,改造的过程就是“致良知”。每个人都更愿意听从自己的内心,听从自己的第一感觉,如果内心的良知被心外的名 (存在感)和利所蒙蔽。那听从的将不再是良知,行为被其它左右,怎么可能做好正确的事。每个人的良知就是自己的天,致良知则可以改天换命。如果读懂了王阳明心学,就知道了如何改变自己,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尊道(是)守德(善),命运自然会向好。好命不是说不会遭遇苦难,而是无论你遇到了什么磨练,都能避凶趋吉。 7与经典同行读书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