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安全学原理期末复习题汇总一、单选题1、某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2人死亡,5人重伤,62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根据《生产 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该事故的等级是(C)A.一般事故B.较大事故C.重大事故D.特大事故2、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统计 了55万起机械事故提出了海因里希法则,在该法则中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29:(D)A. 400B.300 C.200D.1003、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A)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B.防消结合,预防为主C.及时发现,及时治理D.以人为 本,持续改进4、人本原理中的激励原则,是指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A ), 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 A.内在潜力B.创造热情C.个人兴趣D.合作精神5、一个因素促成下一因素发生,下一-因素又促成再下一个因素发生,彼此互为因果,互相 连锁导致事故发生,这种事故模型称为(A)A.多米诺骨牌型B.连锁型C.多因致果型D.复合型6、利用系统工程原理调节、控制安全的要素 ,有条件地实现人的局部安全或追求物的本质安全化,则是可能的、必须的,这里指的是安全的(C)A.相对性B.经济性C.局部稳定性D.随 机性7. 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是指系统中人员免遭(B ) 的伤害。A.事故B.不可承受危险C.有害因素D.意外8、比例1 :29:300说明(D)。A. 每330起事故中一定有一起产生了严重伤害B. 知道了重伤人数就可以计算轻伤人数C.减少轻伤事故就可 以减少重伤事故D.事故发生时伤害的发生不是必然的9、根据海因里希的观点,(A) 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A.人的不安全行为B.物的 不安全状态C.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D.两类危险源10. “OHSMS”是指(B)。A.绩效测量B.安全目标管理C.职业安 全卫生D.可承受风险二、多选题1.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有(ABCDE)A.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B.消除物的不安 全状态C.弥补安全管理中的缺陷D.改善工作环境E. 克服人的缺点2.事故因果模型分为(BCD)类型A.交叉型B.连锁型C.多因致果 型D.复合型3.安全规律包括(ABC)A.生存规律B.构成规律C.发展变化规律D. 科学规律4.影响安全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ABC D)A.经济发展水平B. 政治因素C.科学技术D.生产技术5.按事故的发展过程特性分类(ABCD)A.突变型B.发展型C.持续型D .环境演变型6.安全的战略观念有(AB)A.安全第一B.预防为主C.防止结合D.综合治理7.全面安全管理一-般包括.(ABCD)A .全面安全目标管理B.全员安全管理C.全过程安全管理.D.全部工作安全管理8.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ABCD)A.系统性B.人本性C .全面性D.目标性9.生产事故分为( ABC)三种。A.设备事故B.人身伤亡事故C.险肇事故D.突发事故10.预防事故安全管理的三 大对策(3E原则)包括(ABC)A.安全工程技术 B.安全教育培训 C.安全法制管理D.安全社会救助11.影响安全投资的因素主要包 括(ABCD)A.经济发展水平B. 政治因素.C.科学技术D.生产技术.12.安全监察具有(ABCD)基本属性A.国家监督B.外部 监督C.法律监督D.专业监督二、填空题。1.系统的属性是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2.影响事故是否发生的因素有五项:人、 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3.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包括伤亡事故频率和伤亡事故严重率。4.事故调查工作必须检查的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原则、 尊重科学原则。5.安全的主要内涵:以“以人为本”为内涵。6.事故严重度是指因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7.安全观的核 心:生命价值。8.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9. 事故预测原 理包括惯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相似性原理、量变到质变原理。10.事故预测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比分析、对预测结果的评价分析 。11.事故发生频率=事故发生频数/活动进行时间12.事故预防原则包括可预防原则、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对策原则。1 3.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7大类: (1) 爆炸性物质; (2) 气体燃烧性物质; (3)液体燃烧性物质; (4) 固体 燃烧性物质; (5) 自燃物质; (6) 遇水易燃物质;(7)氧化性物质。三、名词解释。1.安全: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 的状态。2.事故: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一种意外事件。3.风险: 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就称为风险。4.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即称为风险评价。也称 为危险度评价或安全评价。5.四同时原则: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人 生产和使用。6.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7.系 统:系统是指由人、设备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索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独立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以下四个属性。8.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研究对象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9.安全流变:是一个量变过程概念,是事物损伤随时间的渐变积 累演化描述。10.安全突变:是一个质变过程概念,是事物损伤随时间的渐变积累演化达到事物自身极限后的瞬变过程描述。11.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 原因,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12.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 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13.事故预测:事故预测是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对安全生产发展的趋势或可能的 结果进行事先的推测和估计。也就是说,预测是从过去和现在已知的情况出发,利用一定的方法或技术去探索或模拟未出现的或复杂的中间过程,推 断出未来的结果。14.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包括场所和设 施)。15.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理论综合了各种事故致因理论的积极方面,其基本思想是许多互相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 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 -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 交叉),能量逆施与人体时,“伤害”就会发生。16.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 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故,称之为重大事故。17.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 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四、简答题。1.简述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答:(1)闭环 控制原则。系统包括输入、输出,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决策,并控制输入,这样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称为闭环控制。闭环控制原则要求安全控制要讲究 目的性和效果性,要有评价、反馈和决策。(2)动态控制原则。系统是运动的、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变的,只有正确、适时地进行控制,才能收到 预期的效果。动态控制原则要求安全控制无论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要有自组织、自适应的功能。(3)分级控制原则。系统的组成包括各子系统、分 系统,其规模、范围互不相同,危险的性质、特点亦不相同,因此,必须采用分级控制,各子系统可以自己调整和实现控制。分级控制原则要求安全 控制和管理要有主次,要讲究单项解决的原则。(4)分层控制原则。事故的控制有六个层次:根本的预防性控制、补充性控制、防止事故扩大的预 防性控制、维护性能的控制、经常性控制以及紧急性控制。分层控制原则要求安全控制、管理和技术的实现要有阶梯性和协调性,要采取多层控制, 以增加其可靠度。2.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是什么?答:我国的安全生产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 -”是安全 生产方针的基础,是处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总的要求;“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方针的核心和具体体现,是实施安全生产的根本 途径。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管理体制。3.伤亡事故的伤害有哪几类?答:物 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伤害、淹溺、灼烫、火灾、高空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 炸、受压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4.伤亡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哪几类?答:(1)轻伤事故:一次事故只有轻伤的事故。它 是指导致受伤害者损失一个或一个以上工作日面未达到重伤程度的事故。(2)重伤事故:一次事故只有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它是导致操作者的脑 、眼、四肢、躯干等部位受到严重伤害而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事故。(3)死亡事故: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4)重大死亡事故: 一次 事故死亡3~9人的事故。(5)特大死亡事故: 一次事故死亡10~29人(含10人)的事故。(6)特别重大死亡事故:一次事故死亡30 人以上(含30人)的事故。5.什么事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哪些?答: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 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安全行为规范;企业 的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和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为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 措施等企业安全减灾工程技术能力;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 富之总和。企业的安全文化是多层次的复合体,由物质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精神安全文化、价值和规范安全文化组成。6.简述安全科学研究 对象、范畴、主要研究内容。答:1)对象:人、机、环。2)范畴: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安全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的经 济规律。3)研究内容:安全观、安全认识论、安全方法论、安全生理与心理、安全社会原理、安全经济原理。7.简述事故预防原则。答:1)可 预防原则;2)偶然损失原则;3)因果关系原则,包括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原因、精神原因、管理的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等 ;4)可选择对策原则,包括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即“3E”对策原则是防止事故的三根支柱;5)本质安全化原则;6)估险因素防护 原则。8.简述风险评价报告的目的和内容。答:风险报告的目的:(1)鉴别及确定设施内危险物质的特性和数量; .(2)识别可能发生重大 事故的类型、可能性和事故后果;(3)闸明设施安全操作安排,以及控制那些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严重偏离正常操作的情况,并在现场采取应急措 施;(4)说明已辨识出来的重大事故隐患和为此采取的安全措施。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风险评价报告具有两个基本任务:第一,对现场、生产过程 和其周围环境给出真实信息;第二,完成风险评价,判断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的性质、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以及控制这类危险领采用的方法。风险评 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对设施和生产过程的描述、对危险物质的描述、危险辨识、安全系统相关部分的描述、风险评价、重大事故后果评价安全管 理与应急计划措施。9.简述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答: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1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2)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 造成的。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 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 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他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10. 简述风 险评价的一般步骤。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资料收集。明确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了解同类设备、设施 或工艺的生产和事故情况,评价对象的地理、气象条件及社会环境状况等。(2)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根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 、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装置布置、主要设备和仪表,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的理化性质等辨识和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 生的原因和机制。(3)评价过程。在上述危险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复杂程度选择其体的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 。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危险分级,以确定管理的重点。(4)提出降低或控制危险的安全对策措施 。根据评价和分级结果,高于标准值的危险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或组织管理措施,降低或控制危险。低于标准值的危险属于可接受或允许的危险,应建 立监测措施,防止生产条件变更导致危险值增加,对不可排除的危险要采取防范措施。11.简述危险因素的防护原则内容。答:(1)消除潜在危 险原则(2)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则(3)距离防护原则(4)时间防护原则 (5)屏蔽原则 (6)竖固原则 (7)薄弱环节原则 (8)不予接近原则 (9)闭锁原则 (10)取代操作人员原则 (11)警告和禁止信息原则五:论述题1、我国安全生产方针体现 了哪些安全学原理原则答: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体现了安全第一原理。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工作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预防为主”体现了预防原理。预防,其本质是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即将事故消灭在孕育状态,对系统危险做到可预知的情况;“预”就是对系统的危险状况进行“预测”、“预先分析”、“预先评价”等,做到“预知”;“防”采取防护措施如技术对策、法制对策、教育对策和文化对策;“本质安全化”原理,从一开始就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综合治理”体现了系统原理,即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优化目标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