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民间偏方〗中草药📚偏方大集锦📚4之4
2024-02-14 | 阅:  转:  |  分享 
  
【民间偏方】中草药??偏方大集锦??4之4中草药??偏方大集锦??4之4110:防吃肉上火——甘草泡水喝了。111: 茯苓和白术是两味中药材
。中医认为,大多数体内有湿气的人,都可以用这两味中药煮水喝来祛湿。不仅可祛湿利湿,还能健脾,有病祛病,没病养生。112:脾胃湿困证
。茯苓能健脾渗湿。脾虚湿困,消化不良,食欲减少,泄泻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以加强补脾除湿之功,如四君子汤。治脾失运化,水湿内停
之痰饮,胸胁支满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以增强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之效,如苓桂术甘汤。113:金钱草+郁金放入茶杯,泡水饮用
可以清利湿热,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消除疲劳。114. 治全身浮肿:小麦麸(炒黄),加红糖适量,拦匀,大枣汤冲服。每次60克,日2次
,连用15日。115. 治疗水肿 冬瓜、黑豆、花生、红枣。洗净后一起放进锅里添上大半锅水,用小火慢慢的煮,跟煮稀饭一样,煮好以后当
饭吃,一天吃三次,这种食物治疗法还真有效。116. 水肿:用四两红小豆,熬水当茶饮,喝数次,很快消肿。117. 心脏、肾脏性水肿:
青蛙二只,韭菜3至5根,共煮水半碗服下,也将煮熟的青蛙沾醋吃。118、 糖尿病浮肿:患者得病20多年,黑豆洗净煮熟,把汤熬完后晒或
烘干研末,每次服10克,每日3次,连服5天见效,10天水肿消失。119. 三叉神经痛从此不再疼:川芎30克白芷8克白芥子10克白芍
10克香附10克郁李仁10克柴胡10克甘草5克上药水煎两次,混合在一处,分两次饭后温服,连用6服一疗程,根据患病时间长短,通常1—
—3疗程即愈。120. 头晕:野菊花一斤,白芷三两(去药店买),绿豆壳半斤,三样放入枕头内,每晚睡时,枕头部。121. 失眠:酸枣
仁10克,龙眼肉20克,莲子30粒,天王补心丸1丸。水煎服,每付煎两次,第1次和第2次放一起,等量分两次服。每天晚上临睡前10分钟
服用。每天只服用一次122:老失眠:酸枣树根50g一定要带皮 ,丹参20g,每日一剂,水煎1到2小时,分2次于午休和晚上睡前服。(
不午休的就睡前喝一次。)服上几剂就能见效,可以喝上半个月到一个月以巩固效果。123. 坚固牙齿的方子:选补骨脂30克、怀牛膝15克
、枸杞15克,每天早晚熬水喝,加入200毫升水,熬至100毫升左右即可。如果您每天早、中、晚再配着吃上一个核桃,效果佳。124.
口舌生疮:嫩柳枝一段,剥去绿表皮,取中细白皮口内嚼之,咽下苦水。125. 口腔溃疡:吴茱萸研碎,用醋调膏晚上睡觉时外敷涌泉穴。用一
汤匙全脂奶粉加少许白糖,开水冲服,每天2~3次,2天后就可使溃疡创面愈合.这种方法很适合儿童,免去了吃药困难.。六味地黄丸上取一小
块放在患处,把嘴闭紧约10分钟,这样做了两三次,口腔溃疡竟然好了。“甘草锌”后(据说体内缺少锌)已痊愈。126. 眼干和口干:枸杞
加红枣煮水。127. 熟苹果治嘴唇生疮:吃熟苹果可治嘴唇边生热疮、牙龈发炎、舌裂等内热现象。其方法是:将苹果连皮切成六至八瓣,放入
冷水锅内煮,待水开,即将苹果取出,连皮吃下。每天一次,每次一个。128、.急性咽喉炎: 黄芩20克 地丁30克 卤地菊30克 丹皮
30克 桃仁20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129.慢性咽喉炎:黄芩20克 卤地菊30克 丹皮30克 地龙30克 太子参30克。清热解
毒,化瘀益气130. 咽炎:把白萝卜切成丁,然后加适量蜂蜜腌制,大概腌制三个小时左右,把腌制出来的汤汁喝了,一天喝两三次!不知道这
个偏方是不是因人而异的,我用着挺管用,今年还没有犯。131.治声哑:银花30克,麦冬20克开水冲泡,当茶喝。132 .急性支气管炎
: 麻黄15克 黄芩30克 大黄5~20克 鱼腥草30克 地龙30克 。宣肺平喘,清热化瘀133、慢性支气管炎:黄芩20克 麻黄1
5克 地龙30克 黄芪50克 淫羊藿20克 。清热平喘,化瘀益气补肾134、支气管哮喘:麻黄15克 胡秃子20克 苏子20克 地龙
30克 黄芪50克 。宣肺平喘,化瘀益气135、.阻塞性肺气肿:地龙30克 水蛭粉8克(冲) 陈皮15克 大黄5~15克 黄芪30
克 。化瘀行气,通腑益气。136、肺炎:黄芩30克 鱼腥草30克 麻黄15克 大黄5~20克 地龙30克 。清热平喘,通腑化瘀13
7肺结核:黄芩20克 黄精30克 百合30克 丹皮30克西洋参10克 。清热养阴,化瘀益气138、结核性溢出性胸膜炎:黄芩30克
大黄10克 蚤休15克 地龙30克 泽泻20克。清热通腑,化瘀利尿139. 专治白内障:白术、白芨、云苓各50克,研为细末过筛,1
0克为一包,可包13~15包,每天晚饭后,临睡前用制好的药粉,加适量矿泉水配1~3个鸡蛋煎饼吃,用植物油少许,也可加少量面粉和食盐
,一般服完一剂(15天)明显好转,待几个疗程后即痊愈,15天为一个疗程。注意:1、服药期间忌食刺激性食物;2、如高血压患者一次只用
一个鸡蛋;3、切忌中途停药;4、避免眼睛疲劳。140.治白内障极效:蜗牛几个冰片少许捣碎,左眼敷右涌泉,右眼敷左涌泉一晚上,极效。
洗眼仙方:中药青皮15克,皮硝15克,加六碗水煎至两碗水,装在瓶内,洗时倒点碗内,用小纱布棉花沾药眼天三次,白内障和一切眼病洗之即
愈。141. 白内障:(晶体混浊、使视力下降)用白菊花3钱,鱼腥草5钱,加水一碗,煮开后服汤,并用少量洗眼,每日2次,连15~20
天。忌吃葱、韭菜、大蒜、辣椒、羊肉、狗肉。142. 白内障(晶体混浊视力下降):蛇壳1克,蝉衣3只,白菊花5克,煎一碗汤一次服下,
一日三次连用20天可退翳明目,同时用早上露水滴眼,效果更佳.忌喝酒吃羊肉狗肉。143. 泪囊炎:迎风流泪,全蝎120克去头足放瓦上
焙干碾成粉,每天早晚饭后用,黄酒吞服5克药粉,10~~20天内打通泪馕,消炎散结,泪排脓,用不复发144. 眼花流泪:羊肝枸杞子炒
胡萝卜。老年人气虚多喝黄芪水有好处。 145、感觉疲劳眼睛干涩,可以选用枸杞子泡水喝。146、 改善眼疲劳:治疗眼干涩的秘方——黑
豆核桃粉蜂蜜奶:黑豆、核桃各500克,牛奶1杯,蜂蜜1匙(约10~15毫升)。将黑豆炒熟后冷却并磨成粉;核桃仁炒微焦去衣,待凉后捣
成泥,取以上两种食品各1匙,冲入煮沸的牛奶,加入蜂蜜,搅拌均匀,于早餐后服食。连服半个月后,眼睛的疲劳感逐渐消失。 147、急性鼻
炎: 薄荷15克 苍耳子15克 黄芩30克 地丁30克 丹皮30克 。清凉宣肺,亲热化瘀148、.慢性过敏性鼻炎:蜜麻黄15克 蝉
蜕10克 黄芩20克 丹参30克 黄芪50克。宣肺清热益气化瘀149、.慢性鼻窦炎: 黄芩30克 蒲公英30克 丹皮30克 桃仁3
0克 黄芪30克 。清热解毒,化瘀益气150: 慢性鼻窦炎秘方:苍耳子50g,紫花地丁50g,金银花50g,辛夷30g,白芷20g
,野菊花,50g黄芩50g,车前子30g,生黄芪60g,当归60g,蚤休60g,三棱30g,莪术30g。用法:小磨麻油5斤(砂锅)
熬,药发黄,渣去掉.以药汁滴鼻子,以药汁滴。151. 鼻炎秘方:牛奶炖香菇,只喝了2次,鼻炎就好了,好神奇。做法:干香菇一个,发开
,切片,放入牛奶中,隔水炖沸,即可食用。152. 治耳鸣:每天取松针120根,加水,烧开后倒掉,然后再加水,一天喝了多少加多少,煎
煮20分钟,灌入暖壶,渴了就喝,嫌不好喝可加白糖或蜂蜜,一般的病15天可见效或治好。耳鸣患者不妨一试。153. 治老年耳聋:甘草3
0克,甘遂30克,两味相反,必须各包各,各自碾面,同时以棉花各包0.5克,包好用线扎定,一边塞甘遂,一边塞甘草,两药不能并塞一耳内
。154.大量掉头发有奇效:一共是3种药:鱼肝油,胱氨酸,维生素B6。一天3次,按着瓶上说明吃几片去吃,记住,3瓶一块吃,不要断。
效果绝对好。 155. 头发脱落特效法:云南名医:李笑白,用桑叶熬水洗头,三日即愈。 156. 几元钱治好脱发:用桑叶、侧柏叶、苦
丁茶三种各10克~~20克左右,熬成药水之后洗头即可.就是跟熬药一样,保证过两三天就能发现新生的头发。 157. 治毛囊炎:将牛黄
解毒片研为细末,用蜂蜜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局部,每日1~2次。一般用药2~3天即可治愈。158:桑叶止夜汗:霜桑叶30克.水熬服或
霜桑叶(焙)研末每次服6克,空腹时用温的米汤送服.159 :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验方: 每日吃大蒜2~3头甘蓝3~4两,效果显著。(甘
蓝——疙瘩白)160、阴虚可用单方:菊花+枸杞子。 核桃仁。 银耳。莲子。肝肾阴虚伴有热象,可以用白菊花泡水喝。阴虚并且热象严重者
,可以用黄菊花泡水喝。 161、口干舌燥,嘴里没味:脾胃虚寒 解决办法(山楂健脾丸+茯苓)162:老人的舌头下面血管很粗,不是红的
而是发黑:体内淤血重,用三七粉冲水喝,三七是化淤血第一圣药,每次冲一匙,约 5-10克,喝到舌下青筋消除. 163:老人的舌头下面
脉络青紫怒张,可见分枝,是痰热内阻,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丸》164:山药+黄精放入茶杯,泡水饮用可以补脾气,促进消化,
增进食欲,提高机体耐受力,健脾消除疲劳。165:黄芪+红参放入茶杯,泡水饮用可以补肺气,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 166:丹参+首乌放入茶杯,泡水饮用可以调补气血,鼓动心气,促进心血运行,提高心脏机能,消除疲劳。167:枸杞+生地放入茶杯,泡水饮用可以补养肝气,促进肝脏对情志的调节,消除疲劳。168:杜仲+萸肉放入茶杯,泡水饮用可以补养肾气,促进生殖机能,提高机体的元气,消除疲劳。169. 胃气不和、胃胀:风湿膏药贴"脐中穴",3天换一次,连用2个星期即好。170:用竹叶+黄连消除小肠火以及心火,缓解疲劳和不适。
献花(0)
+1
(本文系长庚书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