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美学背着个就过关
2024-02-16 | 阅:  转:  |  分享 
  
自考00037美学复习资料,背这个就过了原创 在红水河畔 自学笔记来了 2023-03-09 12:00 广西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再到美学学科】的漫长历史过程。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像审美
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也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
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
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据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
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4、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
的科学,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科学】。5、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6、语言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维特
根斯坦】认为“与美学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可能是所谓的审美反应”,这实际强调美学研究的重点是【审美经验】。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
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7、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
美学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8、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9、审美现象,背后其实是【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即人的审美活动。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
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无论艺术创造还是艺术鉴赏,都是审美活动的不同方式。10、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与希庇阿斯对话,苏格拉底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但希庇阿斯的回答却只是“美
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12、【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
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13、【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14、审美理想作为一种
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观念,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15.审美趣味中实际上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
】的矛盾。【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16、审美趣味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第二,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马克思说过,“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
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于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17、【审美活动】
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18、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
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19、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20、【审美活动
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审美活动的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
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21、审美活动是一种深蕴着饱满的人性意味和丰富的情感内容的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
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
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22、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23、客观事物转化为
审美对象的基本条件是【与审美主体相联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24、主
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25、审美惊异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
,不是一种主观的任意,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26、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
种鲜活的生命感;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27、在【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各种
心理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活跃状态。28、一个人越是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他就越有可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一个人
越是能深入生活的底层,饱尝人世间的甜酸苦辛,他就越是具有广阔的视野,越有可能在审美中把他丰厚的人生积淀转化为一种韵味深永、悠远无穷
的审美意蕴。29、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真正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主体如何才能进入澄明
之境呢?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30、杜夫海纳所说:“审美对象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31,一
般来说,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32、色彩的审美
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色彩的【象征性】:中国古代黄色与王权的联系,在基督教中,红色与圣餐的联系,等等。33、【
形体】是事物在空间中具体的存在形式。【形状(体)】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一定的
【表情性】。34、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原则,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等。其中【多样
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35、“至若数画并布,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这是我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揭示的规律【多
样统一】。“和而不同”“违而不犯”所描述的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36、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
的事物】。37、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
对象的存在。我国庄子称之为【坐忘】,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38、审美对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非实体性
与开放性】。39、【苏珊·朗格】把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称之为“幻象”。40、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
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的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常
谈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开放性】。“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句话揭示了审美对象的【开放性】。41、18世纪英国经验
主义美学家【博克】在其美学著作【《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也把审美活动与人的本能联系起来。他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
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42、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
理论中的【生物本能说】。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43、20世纪我国美学研究占优势地位的审美发生
理论是【劳动说】,劳动说主张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44、在审美逻辑问题层次(审美活动何时发生?何以会发生?怎样发
生?】中,审美【何以发生问题】尤其关键。45、人的生活活动的本质特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
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46、【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
提。47、【人的劳动】又是造成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普列汉诺夫曾经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观点,即【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普
列汉诺夫把【‘功利性的观念’】作为审美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中介性因素,这对我们揭示审美发生的社会条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48、美
学家希尔恩认为,导致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致有六种:【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劳动;战争;巫术】。49、在决
定审美发生的诸多条件中,【劳动】无疑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50
、审美发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51、审美意识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
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52、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
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
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53、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首先,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其次,原始意识
在蒙昧中渗透着真实。最后,原始意识在神秘中凝聚着创造性】。54、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
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55.【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56.原始审美活
动的基本类型:(一)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原始人在物质生产中的装饰活动大致有两种:【一是装饰化的器物造型,一是器物装
饰】。史前【彩陶纹饰】是原始人类精神生活和生命意识的一种形象表达形式,也是原始社会中最流行、最大众化的一种审美方式。(二)原始人类
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根据考古资料和人类学家对一些现存原始部族的实地考察,
一般说来,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刻痕文身】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体装饰,属于【固
定装饰】。(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雕刻、绘画、音乐、舞蹈,甚至诗歌】,这些在文明社会的艺术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的艺术形式,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史前时期就已各自分别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57.审美形态主要体现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中和、气
韵、意境】。58.【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化的结果,是审美情
趣与审美风格的感性显现。59.【审美情趣】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审美
风格】指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审美形态是对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其形成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基础是人类的【生存实践】60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标准:【广泛性或普适性;统摄性;历史性】。61、审美形态的特征:【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62、
【审美形态的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审美形态的兼容性就体现在:【审美形态的构成
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
与世界性】的统一。63、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
不断演变的】。64、由于每个时期审美理想和审美认识都在发生变化,对特定的审美形态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审美形态在历史
性中具有了【当代性】。65、就中西思维方式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
来,“天性之谓命”,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
触类旁通、神与物游。而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66、【“中和”】在哲
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又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中国人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中和”】的审美形态。67、
中国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也进行过有益的探讨,所谓“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命题都与悲剧功能的研究有关。6
8.审美形态就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本类型。69.【优美与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它们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和若干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内涵。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就明确地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
大类。他说: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作是女性美,把威严看作是男性美】。70.可
以被纳入“优美”这一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在形式与审美感受上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的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
,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幽静、淡雅、素静、轻盈等加以描述】。71.【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
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直至近代】,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
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72、中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73、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74、【康德】认为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而不是“智力的情感”,优美不会
给人带来任何压抑。75、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这就是道出了诗歌与优美的关系。在社会人生领域,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说
就是【真善美在最大程度上的和谐统一】。76、朗吉弩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应该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
、高尚的措辞和把前四者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庄严宏伟的结构,但说到底,作品的崇高风格来自于伟大的心灵,他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7、【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78、直到18世纪,英国著名的
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和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
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虽然巨大不等于崇高,但崇高的事物却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积的大或数量的大,被【康德】称为
【“数学的崇高”】,一是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御,被康德称为【“力学的崇高”】,它们是崇高的两种主要类型。79.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
中把崇高看作一种能产生【“令人惊异的激情”的“振奋性的美”】,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越康德把崇高看作与优美一样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的愉悦。
80、崇高这个概念早在古罗马时就出现了,但真正把它作为‘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应推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博克】。81、康德在其《判断
力批判》中专章分析崇高,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大、无比有力和无法把握,这些对人有巨大威胁的对
象是人难以抗拒的。8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为千古
壮观”】。这里他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崇高的内涵,也就是表现为【语言的奔放、色影的强烈、画面的雄阔、线条的粗犷】等特点。83、崇高作为
审美形态,从其审美意象构成来考察具有的特征:【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是恢宏豪迈的尊
严之美】。84、最早提出崇高的是【朗吉弩斯】,他在研究文章的风格时提出了崇高的风格,他之所以提出崇高的风格,主要针对当时纤丽的文风
而言,其实他已观察到宏大和精细之间的差别了。【直到近代】,崇高才被确定为美学范畴。8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
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
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86、【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87、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论】,他对悲剧理
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88、【尼采】是继黑格尔之后对悲剧发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产生了广
泛影响的美学家。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他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
和酒神精神】。89、在马恩看来,悲剧冲突说到底就是【历史的冲突、社会的冲突】。【克尔凯郭尔】基于存在主义的思考,以个体对生活的体验
和感受为基点,提出了新的主体性思想,另外他还提出了悲剧的“罪孽说”和悲剧情绪的“焦虑说”。90、【对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喜剧理论的
核心。91、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他在《斐利布斯篇》中借苏格拉底和普若第库斯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喜剧观
。在柏拉图喜剧发生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
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92、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较有深度的是【康德】。9
3、苏联美学家巴赫金在解释喜剧的内涵时,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理论】。94、喜剧有两种形式,【一是讽刺,一是幽默】。鲁迅先生说,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95、丑与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
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96、亚里士多德就特别欣赏“体积与安排”的美,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
确性】。97、在鲍姆嘉通出版于1750年的《美学》一书中,他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而这完善也就
是美。据此,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这是应当避免的”。98、1853年【罗森克兰兹在《丑的美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丑虽然“不在美的
范围之内”,“但又始终决定于美的相关性,因而也属美学理论范围之内”。【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
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99、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就是丑之花、死
之花,开拓了以丑展现人生存在的先河。100、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
】,但荒诞的形式是与内容相符的,并不像喜剧那样揭示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相悖或形式所造成的假象,所以荒诞不可能让人发笑。从内容上看,【荒
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101、
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荒诞作为现代审美形态,其基本特点包括:【首先,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其次,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最后,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102.加缪的《局外人》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谬】感受。103.柏拉图就
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104.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一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夏夫兹博里、荷加斯、哈奇生】等人。【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
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105.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乔治·桑塔亚那
】在美学上提出了“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的主张。新自然主义的代表【托马斯·门罗】就明确表示要“拒绝超经验的价值和原因”,主张以现代的
心理学为基础,科学地描述和解释艺术现象和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东西。106、【叔本华】认为“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认为审美
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直观或者观审活动】。107、海德格尔对狄尔泰思想的改造并不仅仅是推进了解释学理论的发展,而是从根本上超越了整个
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义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解释学】思想,并旦将其引申到审美以及艺术问题上来,从而形成了系统的解释学
美学。108、所谓“比德”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屈原在《离骚》
中更是集中使用了这种艺术手法,比如他常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如此等等。109、正是由于审美经验与道德实践的这种密切关系,康德
才把审美判断看作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并得出了“美是道德的【象征】”这样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110、现代思想家胡塞尔把
直观区分为两种类型:【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其中前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111、审美经验的特征包括【直观性、非功利性、超越性
】。112、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2)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3)从经验
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113、审美经验的诸构成要素主要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114、审美感知的特点:【(1)审美感知作
为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总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2)能动性和选择性是审美感知活动的显著特点。(3)审美感知总以完形的方式来把
握对象,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115、当代著名美学家英加登甚至据此认为,审美活动是从这种强烈的【原始情感】才真正开始的。116、
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其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它又可以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而高级形
式则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117、【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
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118、想象活动的初级形式(1)【接近联想】。例如“睹物思人”“爱屋及乌”。(2)【类似联
想】。例如“取象曰比取义曰兴”。(3)【对比联想】。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19、【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120、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121、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
.第二,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122、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例:李白诗
云:“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后人誉之为“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123、钱钟书也曾指出,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忒性存,无痕有味”,其意也在强调【艺术作品感性与理性相互统一】的基本特征。124.【审美情感】是审
美想象的原动力。125、审美经验可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126、【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12
7、【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128、我们曾经说
过,与视觉和听觉相比,【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要低得多,这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就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些无距
离的感觉。129、按照康德的说法,判断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说的“决定判断力”】;另一种则是【《判断力批判》
中所说的“反思判断力”】。130、【审美活动】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个对象中最典型、最高级的形态是[艺术活动】。131、艺术代表
性的定义包括:从艺术的起源角度看分为【游戏说和集体无意识说】。从艺术本质角度看分为【模仿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从艺
术的功能角度看分为【载道说(教化说)、娱乐说】。132、艺术的存在方式最终规定: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
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133、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集体
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134、模仿说在西方雄霸两千多年,影响极大。其合理
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然而,其根本
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
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135、【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指出“天才是和模仿精神完全对立着的”
。德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说,人即使练习作画,感情的表达也应该放在第一位。德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说:“诗意是表现心灵状态
的。”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136、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
】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
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
的内在本质。载道说(或教化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宗元】
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137、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138、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
的孕育与生成】。139、从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艺术家的例子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
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140、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141、【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它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142、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的《伊安篇》借苏格拉底之口将灵感说成是一种磁性的疯狂,一种神灵的凭附,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在此状态下,诗人能不由自主地
写出最美妙的诗;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则在《论崇高》中把创作的源泉归结为神赐的神秘灵感。在中国,灵感作为主体与自然奥妙的契合,是一种【
“顿悟”与体“道”】。143、【灵感】是艺术家意象创造中最为旺盛、纷泛的状态,也是艺术家应努力获取的一种重要创造力。144、艺术技
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145、【中国书法】最明显地表现了艺术形式与形式技巧
的关系。146、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成两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则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
、图式层、客体层】。147、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
品的形式符号层。148、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可以分为【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
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的核心层次。意象并不一定直
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要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意象世界层是人类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意境则是
【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149、艺术品的本质:【创造意象世界】。意象的类型:【仿象、兴象、喻象、抽象】。中国书法艺
术中一点一划,一行一段,均是一个个抽象的个体,但各个抽象符号之间血脉相通,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最有力地证明了【抽象意象】之于艺术品
的重要意义。150、艺术意象的特征:【虚拟性、直观性、想象性、情感性】。152、以鸿雁孤飞比喻孤独的无终极归宿的旅行者,以梅、兰、
竹、菊象征士大夫所标榜的洁身自好、清高自许、孤芳自赏的人格,是构成设置【喻象】的过程。153、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
建】。154、但丁说:“我们通过文字得到的是一种意义,而通过文字所表示的事物本身所得到的则是另一种意义。头一种意义可以叫做字面的意
义,而第二种意义则可称为譬喻的、或者【神秘的意义】。”155、艺术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156、艺术的【认识作
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识见,开阔眼界
。157、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罗马诗人贺
拉斯所说的“寓教于乐”,是指【寓教育功能于审美功能中,通过审美功能的实现间接地实现教育功能】。158、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1)【象
征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艺术形式,“在建筑里达到它的最适合的现实和最完善的应用”。(2)【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的雕刻为代表,这也是人
类艺术的最高成就。(3)【浪漫型艺术】是近代的产物,它以“绘画和音乐作为它的独立的绝对的形式,诗的表现也包括在内”。159、我们可
以把艺术作品划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种形态。前者包括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后者包括【建筑、雕塑、绘画
、摄影】等艺术形式。【建筑】可以说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160、在空间艺术的各种形态中,【绘画】最具有主观性和精神性
,从而能够突破空间形态的局限。161、戏剧的结构方式要求剧中的任何事件都必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发现了戏剧艺
术的这一特征。他的思想在近代还被新古典主义者布瓦洛概括成了所谓【“三一律”】,即要求戏剧必须做到时间、地点、事件的严格统一。162
.【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
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163.中国美育思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美育的基本内涵一般蕴含在【“乐教”“诗教”】思想
中。上古时期的诗、歌、舞蹈、音律等各种艺术交融在一起,【“乐”】是诗、歌、舞的统称,开始成为自觉的美育的主要形式。到了先秦儒家,审
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目的,多指实现【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164、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到了“美育”一词:“美育群材
,其犹人之于艺乎?”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朱熹在解释孔子的“成于乐”时说乐教的作用仍在于消融渣滓。直
到【近代】,由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倡导,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1901年他在《哲
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165、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他把小说对人的感化
作用看成【熏、浸、刺、提】四种力,强调其【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激发、提升功能】。166、在1903年8月第56号《教育世界》上,
王国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167、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
为艺术作品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很重视音乐教育。168、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
有【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特点。169、【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真实性、
形象性、情感性】。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170、17
95年,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的出版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他第一次提出了
“审美教育”概念。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171、美育的内涵,即美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历史上无数美学家和教育家们都曾试图从各自的角度作出界定,但至今未取得一致意见。归
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17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
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173、【诉诸感性,潜移默化以及能动性】被视为美育的主要特点。174、所谓“
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人为之哀乐”(《淮南子·主术训》),琴动而“音声”发,这种作为感性形象的“音声”就包含着哀乐、悲喜之情。
这种【诉诸感性】对于接受主体来说,是通过情感的途径让人感动,达到怡情悦性的效果。美育主要是一种【“化育”,即潜移默化】。175.审
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所追求并形成的价值根本上具有【同一性】。二、简答题+论述题+分析说明题
1、简述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由。答:(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
样。自然现象总显现为物质实存,完全与人生脱节;社会现象总呈现为客观物化形态的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等;审美现象始终与人的生存实践、活
动等相关,更关注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自然科学追求对客观事物属
性规律的精确掌握,采用观察、归纳、实验的模式;社会科学力求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采用调查问卷、量化统计等方式;人文学科更关注人的精
神想象,而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主体亲自参与、体验感悟。2、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答:(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
门学科。(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分为两个层次:
①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托马斯·门罗、李泽厚等。②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费希纳、荣格等。(4)著名美学家
蒋孔阳在其《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什么?答:(1)从学科性质来
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却从来没有脱离哲学,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
思潮无不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2)其次,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
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活动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3)
再次,美学涉及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思、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4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对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
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4、为什么说美学应当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答:美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或客观展开)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正
如马克思所说,“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
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受,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这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根基。美学以实践存
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5、审美需要的特征。答
:第一,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第二,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
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6、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答:审美理想在审美活
动中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第二,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
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7、如何提高审美趣味?答: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除了尽可能多地进行审美活动
,积累起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而审美理想的提高则不仅仅是一件审美活动自身的事情,审美理想在根本
上是与主体的人生理想相统一的。因此,主体只有通过艰苦的人生实践切实地改进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8、结合实例说明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答:(1)审美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例如,“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其一)。城楼上的斜阳画角,小桥下的满池春水,这些本无生命的事物,
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情感,它们仿佛与诗人一样哀痛伤心。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
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2)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
在方式,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例如,同样是秋天,在怀着悠然闲适心情的杜牧眼里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
于二月花”,在满怀离别愁绪的崔莺莺眼里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满腹忧国情思的戚继光眼里则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
叶丹”。审美的体验过程既可以是瞬间的,也可以是终身的;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随人生而不断变迁、深化和丰富。9、简述审美活动的价值内
涵。答:(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4)审美活动是人最
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10、如何理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答:(1)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
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2)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3)最后,人在审美中
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11、审美对象“多样统一”的形式规律(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性原则)。答:(
1)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要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2)所谓统一,是指审美对象各部分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
托、映照的内在关系。(3)“多样统一”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中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12、简述审美对象的开放性。答:(1)审美对象
的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2)如我国古典美学中经常谈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实质上
都是对审美对象开放性特点的深刻揭示,就是说,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3)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
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13、生物本能说的缺点。答
: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
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14、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说”。答:劳动说是认为艺术和审美
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学说。普列汉诺夫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
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第二,“原始狩猎者的心里本性决定着他一般地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的生产力状况、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
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审美的趣味和概念”。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含着由特定社会生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第三,
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15、怎样才能真正建构起切实有效的审美发生理论?答:(1)研究审
美的发生,逻辑上包含着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问题,即:审美活动何时发生?何以会发生?怎样发生?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层次性的环状结
构。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另一个更基本的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的、逻辑的基础。(2)在审美发生的研究中,
除了要揭示每一问题层面的内涵之外,还应深入挖掘各问题层面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既不能混淆了这几个不同的问题层面,也不能把只是在其中一
个问题层面上所作出的阐释误以为是对整个审美发生问题的解答。只有对这三个方面作系统的整体研究,才能真正建构起切实有效的审美发生理论。
(3)对审美发生的研究,是实证与思辨、历史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成熟的审美发生理论,必须依靠其他相关学科的成熟及其共同的努力与协作。1
6、如何理解“巫术活动是原始审美发生中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主体答:(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
的精神能力。(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17、
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答: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
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己的原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文化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例如在生
产领域中由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的方面转变,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过
程。促成这一转变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因为只有当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时,他才会把自身的生命活动也作为一种对
象。而只有当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生命活动的韵律,意识到自身的创造、智慧和力量,并引起情感上的某种愉悦和满足时,才会唤
醒人的审美需要,只有通过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人的自我意识才会真正确立,人才会真正摆脱实用需要的牵绊而仅仅从“直观自身”的角度去把玩对
象的形式及其意蕴,从而使审美意识最终从混沌同一的原始意识中分离出来而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审美需要一旦进入人的自觉意识,就会成
为人永不熄灭的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18、举例说明审美形态与
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答:(1)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人类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许多共同的
特点,但由于他们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各有不同。(2)就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天性之谓命”,主要特点是天人
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3)西方古代
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
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归纳和演绎。这种思维的差异在审美形态的整体构成上发挥着潜在的作用,西方审美形态在观念上习惯于
分析,形成的审美形态也往往是先一分为二,再寻求对立面的统一。如悲剧与喜剧相对,优美和崇高映照等。19、简述优美的特征。答:首先,优
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再次,是和谐化一的内容。最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2
0、崇高与壮美的联系与区别。答:崇高与壮美有着联系,因为壮美的对象占有大的空间,具有疾速的时间,力量强大,性质刚硬,往往引起人先惊
后喜的审美感受。崇高主体面对的对象同样是强大的、有力的,正是这样,才造成了环境的艰苦、冲突的激烈,人的审美愉快也要由痛感转化而来。
因此历史上许多美学家把崇高与壮美相提并论。但是,崇高与壮美是有区别的。壮美是显示人的活动的一种结果,是人的胜利的静态显现。而崇高一
般在冲突过程中展现,是人的力量、精神的动态展示。壮美的对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崇高的对象则与人的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界的事物
也能引起人的崇高感,那是因为人把自然事物拟人化了,使它具有一种象征性。21、崇高在体现人生存在实践上的特征。答: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
领域,崇高则有不同的体现。第一,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第二,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第三,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2
2、试述优美与崇高的关系。答:(1)对于崇高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虽然有些
美学家并不承认崇高是一种审美形态,但许多美学理论还是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这些理论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
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从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出发,优美与崇高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的两种存
在状态。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自身所呈现的一种和合化一的境界。而崇高则不然,它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
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
两种人生境界。23、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答: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从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出发,优美与崇高是人在社
会实践中呈现出的两种存在状态。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呈现的一种和合化一的境界。而崇高则不然,它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
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体现的是
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那么,这种内在的冲突与和谐,其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优美与崇高不同的审美意
象和不同的审美体验形式。24、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答:(1)首先,悲剧审美形态是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结合,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
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具有社会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最后,悲剧
的情感体验具有超越性,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25、简述喜剧的特点。答:(1)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2)喜剧中包
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具有社会批判性。(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4)喜剧是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统一。26、试论作为审
美形态的悲剧与作为戏剧艺术的悲剧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答:(1)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等
艺术形式中。(2)与纯粹意义上的戏剧体裁不同在于:希腊悲剧既是戏剧也是诗歌;古希腊哲学家把悲剧和喜剧视为模仿的艺术,从艺术论的角度
展开论证。(3)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27、试结合艺术作品谈谈对荒诞感
的理解。答: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荒诞感是复杂的,但其基本的感
受必定是孤独、恶心、烦、畏、绝望等,因而其生理、心理的表现也是独特的。非理性的荒诞的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
思议,因而会笑。荒诞感的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肯定的笑。荒诞感的笑却是
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28、荒诞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的原因?答:荒诞之所以成
为特殊的审美形态,首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的。其次,荒诞成为一种特殊
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
实践的距离拉近了。最后,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
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29、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
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0、审美经验
与美感之间的差异。答:第一,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因而如果把两
者等同起来,就是对审美经验做了片面化的理解;第二,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
态过程,因而把审美经验等同于美感,就是只对审美经验做了静态化的理解;第三,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
际上假定美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31、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答: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
的因素所决定的。第一,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所以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
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第二,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32、简述想象力在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答:(1)先验想象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2)经验想象力可以在此
基础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33、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答: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1)呈现阶段。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
美主体并不是首先通过五官,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
占有,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之后出现的一种忘我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2)构成阶段。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中非常重
要,而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
通过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3)评价阶段。主体的理
解力在评价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
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而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间
性都是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这使得康德的“反思判断力”有了存在意义上的基础。34、试述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答:(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
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是主体在艺术
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结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
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
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
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
号性,开放性。在现实中,自我封闭的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品只有在向艺术家与接受者两头开放时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即艺
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35、简述意象物态化过程。答:(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
在深层潜意识中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
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
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36、艺术想象力的特点.答: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
、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艺术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
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
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艺术意象的胎儿就这样通过想象力而发育成长。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
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37、论述题)以李商隐的诗《锦瑟》为例,分析通过艺术想象创造艺术意象的过程。锦瑟锦瑟无端
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答:首先,
触物而感:“锦瑟无端五十弦”,想到年华逝去,岁月苍苍;其次,由这一感受引发了他许多类似的体验,也许是从前读书时看到什么有感的,也许
是生活中偶然兴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很难解析的;再由这些体验引发的过去的所见、所闻、所读、所历的无数生活场景,在想象中联成一体,
于是庄生晓梦,杜鹃啼血,沧海珠,蓝田玉这一切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东西就总汇到一块了。这些事物的联系可以不合逻辑,不合口常生活的真实,
可以天南海北,可以远古今朝,可梦可真,它们组合在一起却烘托出了李商隐这一刻最强烈的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深
切的无余,怆然空濛的感慨便是作者真真切切体会到的岁月的真谛,体会到艺术的本体的标志。这样一个构思过程,便是李商隐发挥艺术想象力而创
造意象的过程。38、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欣赏者是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的?答:(1)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向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
赏的是艺术意象,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2)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
意识重建意象,启动了艺术再生成的过程,艺术被大大丰富。(3)艺术接受者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接受主体所重建的意
象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建构。(4)艺术意象的重建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是接受者的主体性活动。39、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答:艺术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意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最后,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40、艺术的功能。答: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赏来实现的,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元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因而与游戏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艺术的认识作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识见,开阔眼界。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指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发表的新诗,就具有鼓动青年起来改造人生、变革社会的干预作用。41、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答:美学家们在划分艺术类型的时候,大致依据以下三种标准。(1)第一种标准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2)第二种标准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3)第三种标准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第三种观点是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的,是一种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观点,我们比较赞同。据此,我们可以把艺术作品划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种形态。前者包括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后者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42、对雕塑的审美要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答:(1)物质材料,雕塑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更严格的要求。(2)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3)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仍然要受到这类艺术一般特征的影响。43、简述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性。答:(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44、如何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答:(1)首先,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其次,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3)最后,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45、试述美育诉诸感性的特点。答:(1)美育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如贺拉斯所言,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在对人们进行感化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对象。美育是在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前提下感化人,通过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给人以心灵的快适,从而使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2)美育领域宽阔,多种多样,丰富生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美育。如蔡元培所说,这自然世界是美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育的理想目标之一。(3)正是由于诉诸感性,不需要进行直接的推理,不需要作深刻的理解,因而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价值。(4)美育以形象为基础,是审美对象在形式上与情感相契合,在本质上是情感的体验,是最终实现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的协调活动。(5)美育的过程是艺术家受到大千世界感性物态的感动的结果,又通过艺术品去感动欣赏者。感性形态乃是艺术家与欣赏者沟通的中介。46、美育的功能。答:(1)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2)化性起伪。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自
献花(0)
+1
(本文系佛啊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