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东乡武术的记忆和传说?摘要:民国以前,东乡人在农闲之际,特别是春节期间,多以自然村庄为单位组成习武小组,俗名叫“场子”。习武的青年人在2 0岁以上,先学徒手,后学武器(刀、棍、铁尺、鞭、耙等)。学员可相互比武,切磋技艺,最后同师傅对打,俗称“破拳”。 一、枞阳东乡武 术的记忆 枞阳东乡人习武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我小时候在老家听长辈人说,我的祖上左氏祠堂就曾经有习武的传统,习武是从娃娃辈就开始 ,不分男女,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家族的利益不受侵犯。东乡人习武都非常讲究武德,决不会欺诺宁强,大都是在受到侵犯后后发制人,除暴安良,路 见不平拔刀相助。 听长辈们说,当年我的祖上忠毅公左光斗被竖阉魏忠贤诬陷迫害关进天牢,受尽了魏忠贤非人能承受得起的各种酷刑,他的义子 史可发冒死进牢狱探视被广斗呵叱,当时我的家族就准备组织200名习武的乡勇赶赴京城劫天牢救出忠毅公,被他知道后断然喝止。东乡人习武当 然免不了家族之间为了家族的利益而发生家族之间的械斗,我就听长辈们说过,当年左岗一带住居有左姓和宋姓二大家族,左姓家族和宋姓家族历史 上就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大规模家族械斗,双方死伤人员都有几十人。到了民国以后,随着j家族祠堂的削弱解散,左岗一带的左姓和宋姓家族已经基 本上不习武了,东乡习武传统目前保持下来只有周谭一带的周姓和章姓二大家族,我小时候在家的时候,大概七几年左右,周谭的周姓和章姓为了山 头地界之争还发生过一二次大规模的械斗,双方都有死伤人员,当时的枞阳县政府为了防止械斗的发生还在周谭住军近一个排的兵力。 我在老家的 时候领教过周谭习武人的厉害,因为我们左岗一带属于丘陵地区,在枞阳是最穷苦的地区,不靠山又不靠水,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左岗人既吃不 到山又吃不了水。周谭一带因靠近山边,烧饭的柴火多,就挑到左岗街上卖柴火。我小时候记得每天都有几十人周谭一带的农民一大清早就挑着柴火 到左岗街上卖,我们隔壁村里有一个宋姓的人家,家中弟兄五个,一个女孩没有,平时在村里就称王称霸,欺人太甚,有一天他们家里买柴火,他们 仗势欺人在秤砣上做手脚,想少付人家柴火钱,卖柴火的周谭农民在早上出来时肯定已经过个秤知道自己柴火的重量,双方便发生冲突,宋姓五虎以 为自己人多又在家门口,便大打出手,结果被周谭这个卖柴的农民用扁担功,三下五除二就打的落花流水,五虎只好跪地求饶方才收场,也使我领教 了东乡武术的厉害。另外我们村里有一位我的堂叔娶的老婆就是周谭一带章姓女子,此女的武术功底也好胜了得,反正我的这位堂叔在家是不敢和她 动手的,村里所有人也都不敢动她老公,她的几位舅舅和父母都功夫不错。东乡习武不讲究固定套路,身边的任何一件农具和住家用品都可以变成他 们手中的武器,有扁担功、板凳花、草叉功、椅子功、刀枪剑击,举不胜举。这就是我童年在枞阳对东乡武术的印象。祝愿枞阳东乡武术发扬光大, 能早日焕发出她当年的辉煌和荣耀! 二、枞阳东乡武术的传说 枞阳东乡武术是安徽省的汉族武术流派。自古以来,“东乡”尚武,其中周潭镇 就是东乡武术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早在元代,这里就居住着两大家族:鹞石周氏与大山章氏。据《章氏族谱》记载,大山章氏,祖居福建蒲城,其 祖章仔钧系唐朝武将。唐末章仔钧后代有一支人迁居安徽的泾县马原,于宋朝亦出了大大小小的武官。元代,有天武、天禄兄弟二人由马原迁周潭的 发洪山(今名大山)定居,并带来了福建的南少林武功。此后,章氏人丁兴旺,习武之风不断,代有武术高手。明初,大山章姓的一位姑娘嫁给鹞石 周氏的三世祖,后又世代联姻,因而章家的武功传到了周家,于是周家的习武之风亦大兴起来。到了清初,以周潭为中心,周围50里的居民都争相 习武,习武之风遍及整个“东乡”,形成了“东乡武术”。为维护各自宗族利益,各族族长不惜钱财请武师、办武堂,培养武功人才,从而推动东乡 武术的发展。 枞阳县域,在解放前属桐城县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桐城有句口号:“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东乡”包括今我县的周潭、项 铺、汤沟、左岗、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陈瑶湖等乡镇。 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一是械术套路。拳术姿式有高盘的少林式— —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缩身扫地桩。械术姿式,五花八门,灵活多变,如“大刀斩四门”、“长棍探龙潭”等等。风格现以中、低盘架 势为主,走趟以“田”、“一”字形为多。步型中马步、弓步和震脚为多,转辗幅度小,真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肢体动作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 主。劲力以刚劲为主,行拳迅速,灵活多变,勇猛凶悍。其优点:注重手、眼、身、法、步,善于破解对方阵式的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 技术实用。所有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 东乡武术代有名师。以清朝为例,武举就有多名。其中今属白梅乡孙畈村束家大院的束永言,力大无穷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皇封武林郎。今属周潭镇大山村的章慕斌,武功高强,荣获武举第二名。 民国以前,东乡人在农闲之际,特别是春节期间 ,多以自然村庄为单位组成习武小组,俗名叫“场子”。习武的青年人在20岁以上,先学徒手,后学武器(刀、棍、铁尺、鞭、耙等)。学员可相 互比武,切磋技艺,最后同师傅对打,俗称“破拳”。教“场子”的称为拳师,教学有成绩、有影响的称为“老拳师”。旧时,拳师在授徒时往往留 一手,即“看家的本领”不教,以免在“破拳”时被徒弟所伤,闹出笑话。周家潭地区,章姓家族与周姓家族因在同“太平军”的战斗中结了仇,故 两姓家族长规定:武术“传媳不传姑”,这是因为姑娘出嫁便是人家的人,两姓之间若发生武斗,怕她们帮婆家来打架。这些陈规陋习有一定程度上 影响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至一些高超的武艺失传。 在祖国雄居世界武术首列的诸多武林派别中,有一支土色土香,独具魅力的地方拳、农家拳, 那便是枞阳县“东乡武术”。这里的“东乡”原指桐城县往昔桉县域东、南、西、北的划分的一种泛称。并非行政区划。 “东乡武术”主要分布在 今枞阳县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五个乡,其中周潭乡是发源地。 在新编的《安徽省体育志》的传统武术中,它排名第二,仅次于 “九华山拳”,但它实际的名声与武艺水平,当列皖省榜首。 三十六教头九华山大战“花和尚” 自清初到咸丰的200年之间,是“东乡武术 ”的兴盛时期。其间英才辈出,民间流传的三十六教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大战“花和尚”,扬威长江中下流的事迹颇富传奇色彩。?传说清道 光、咸丰年间,皇宫内有一位贾姓侍卫官,精通武艺,酷好女色,因与宫女有染,犯了“天条”,遂出家避难。他落脚九华山,收了几个徒弟教练武 术。九华山名闻天下,众多上山进香者中不乏青年美女,贾和尚本性难移,建下暗室,诱骗朝山进香妇女苟合(解放前庐江冶父山寺庙和尚也曾用此 法诱奸进香妇女),进而侵犯邻村妇女,人民深受其苦。?山下有一黄姓长者久谋除此花僧。听说东乡有武林高手,好打不平,便派人求助。三十六 教头闻听奸情齐声吼,个个摩拳擦掌,又挑选了青壮年百余人,乔装香客,暗藏武器,直奔九华山而去。?到了庙前,众教头即发出挑战。只见绰号 “孙铁头”的教头,两手卸下重达100多斤的大铁门扔到山下。寺中和尚见来者不善,急将二道门千斤闸放下,又被力大无比的邓教头用肩扛住。 只听一声呐喊,众教头率众一齐拥入庙内,那“花和尚”急忙拿起大刀,同几个和尚合力抵御,没有几个回合,见势不妙,纵身一跃上了屋。岂料屋 顶上早有埋伏,为首教头章冠鏊一棍就挑飞了贾和尚手中的刀。技不如人,贾和尚只得俯首跪地求饶。接着众人将淫僧押送县衙惩办,从暗室中放出 受害妇女。从此三十六教头除暴安良的声名远播,直至清末民初时,仍有老艺人将三十六教头的侠义行为编成长段唱词赞颂。 吴汝纶笔下的首席教 头章冠鏊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驻老桐城县境,他们到处抢掠,杀人放火,民不堪其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位清瘦的书生背着一个蓝 布包裹,面色沉重,行色匆匆,来到古镇周潭躲避战乱。这位书生就是后来成为桐城派后期大师的吴汝纶先生。当时,他不过才二十二岁。 吴汝纶 的老家位于距周潭镇约四十公里的会宫镇。这里有一个问题颇值得一说,那就是,吴汝纶避乱为什么非要来到东乡呢?因为东乡是山区,地势复杂, 加之民风剽悍,人人会武,各路乱军从不敢轻易涉足。也就是说,东乡的中心地带周潭镇是一处安全的避风港。两年前,东乡民众和太平军进行了一 场生死较量,东乡武林高手中了埋伏,伤亡惨重。吴汝纶到周潭后,多次听见东乡民众传颂着一位名叫章冠鏊的武师的悲壮事迹,备加感动,于是, 亲自为他作传,写下了一篇《章冠鏊传》: 章冠鏊者,桐之东乡人也。其先世世习农务。冠鏊为人骁勇有气力,然亦业农,为人佣,尝任并日之功 ,人争致之。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冠鏊居东乡,乡之力士皆出其下,子弟攻武艺者多从冠鏊游。咸丰癸丑,粤贼陷吾桐,桐民俱受贼害。 东乡负其意气,贼至,辄群毙之,匿不以闻。久之,贼微觉,相戒勿过东乡境,迂道行。以故五六年独不被贼,贼亦以是怨东乡未发。章氏于东乡为 巨族,多豪健精悍之士,他族皆不之及。冠鏊尤以骁勇冠其族人。贼怨东乡久,又所诛求辄不报,己未秋,拥众大掠东乡,乡人聚族居者姓,率其族 御之。冠鏊之族数千人为前队,与贼遇,贼众且十倍章氏,他族见贼众甚,皆望风而靡,莫敢援章氏者。贼围章氏数重,章氏大困。顷之,一人带剑 持矛,奋臂大呼,率众突围而出,出顷之复入,如是者三,格杀贼不可胜计,矢石火炮如雨注,不能中,出入重围中如无人,贼众辟易,不敢仰视。 询之,乃冠鏊也。围竟解,章氏数千人得无恙。贼以冠鏊故,不敢留东乡,稍稍自引去。后贼中每相与语及冠鏊,辄惊愕相顾曰:“吾有是人,天下 不足争也。”冠鏊既解章氏之围,行里许,就地坐,叹曰:“吾气尽力竭,不能行,且死矣!”族人舁以行,复数十步,欧血而卒,时年已六十余矣 。既卒之二年,余避乱至东乡,乡人每津津谈冠鏊事,有泣者,过前年与贼战处,辄相指示为美谈,曰:“犹记章冠鏊杀贼突围时也。” 三十六名 教的姓名他们是:章观螯、周年信、邓贤美、章文甫、吴怀川、王小雀子、谢依俊、陆蛤蟆、孙铁头、沈可田、黄小姑(章素芸)、蒋连生、邓奎榜 、邓观凡、周年芳、王德辉、周炳坤、丁飞习、王再翁、章南友、谢济美、周爱西、周小牯牛、朱正大、施江燕、吴忠珠、王调署、王耀典、章小虎 、宋魅久、吴名川、钱西飞、陶小挺、章八尺、何不沾、刚燕子。 黄小姑两下苏州报父仇 在三十六名教头中,还有一位巾帼英侠,人称黄小姑。 她原来姓章,名素芸。为报父仇,她历经艰险,两下苏州,除掉了仇人。 章素芸之父章启勋,原系枞阳周家潭大洪山武师。在镇压太平军时被编入 淮军,初任小头目,因他精通拳剑,后任军中教练。同乡许三、魏达,也编入淮军悍将程学启部,但他俩游手好闲,其中的许三绰号三脚猫,尤为无 赖。他为了巴结讨好程学启,想将章素芸介绍给程作“压寨夫人”。章父不允,许三便设计挑拨离间说章启勋辱骂程,程哪能容得。于是二人合计将 章启勋诱骗至兵营中,诬他投敌。结果章启勋与另外的太平军8个降王一起被杀掉。事后,许三封锁真相,写信给章素芸,说其父被英国军队杀害, 邀她去苏州,商办后事。章素芸怀着悲伤疑虑的心情,女扮男装来到苏州,暗中查访,得知父亡真相。色迷心窍的许三知素芸来苏州,就约她会面。 会面后,许三先是“猫哭老鼠——假慈悲”地安慰素芸几句,紧接着置酒款待,托词调戏,想达到以桃代李之计。酒过几杯后,素芸猛地从小腿绑带 中抽出匕首,对许三直刺。那许三也是两手准备,心存戒备,在右颊被划破后,迅即往桌下一缩。素芸掀翻桌子,二人随即交手打斗。许三哪里是素 芸对手,见打她不过,虚晃一拳,便溜之乎也。 仇人未杀死,素芸怅然而归,归途中经滁州螂讶山,遇到一位老尼,竟是武林高手。于是拜师学艺 ,苦练剑术,并向她诉说自己冤仇未报之苦。老尼念其孝心可嘉,表示愿助一臂之力。?这年春末,程学启驻军营房外来了一老一少两位村妇,正是 素芸与老尼。程学启听说桐城章小姐来了,喜笑颜开。见面一看,章小姐美色果然名不虚传,急忙设酒款待,并重提成婚之议。素芸假装答允,并设 计诳许三回来对质。当素芸得知许三回来查明住处后,在夜晚二更时,来到许三处将他生擒,横驾于马上,直带到父亲的坟上,先审问了一番。此时 许三如实招供了他如何勾结英军戈登谋杀8个降王的同时,对章父下了毒手。待三脚猫招供后,章素芸砍下许头放在父亲坟上祭奠。随后,素芸寻小 路直奔昆山,把仇人走狗魏达也送上西天。?素芸报了父仇,复回家乡,终身未嫁。后在桐城、无为交界处结庐居住,自称黄小姑,潜心习武、练功 ,过着清静平淡的生活。 “周铁弹”飞弹打臬台 话说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叫朱作鼎的绿林好汉,他不但武艺高强,且又擅用轻身功,能飞檐走 壁,翻墙越室作案,常是独脚大盗,夜间打劫。后来他聚敛了不少钱财,便用钱权交易买到一个官职,居然做到了安徽的臬台,即按擦使,专责管理 公检法的省级官吏,不料此人地位虽改,本性难易,他贼性成瘾,若不盗窃总是手痒痒的。于是他白天装模作样的升堂审案,夜晚又化装作案,很像 电影《燕子李三》那样的飞贼,常到富室盗窃。?其时安徽省会在安庆,安庆府内有一位姓周的班头捕快,也即相当今日的刑警大队长。他因练就一 手百发百中的飞弹打人绝技,人称“周铁弹”。他在以官作假面具的真盗朱作鼎的手下任职。常因破不了朱做的“无头案”而挨打,心中甚是不服。 当这些案件迭起,他又耳闻顶头上司的出身时,顿生怀疑,便大胆的假设起这位臬台大人了。于是每到夜晚,便守候在臬台府衙庭院的角落里。一个 夜晚三更时分,果然窥见一个黑影从府内后院飞起,过了一会这个黑影又从外面飞回来,手中隐约夹着一个包裹。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周铁弹” 飞手一个铁弹打出,只见啊了一声,此人跌落。到黎明时分,“周铁弹”擂鼓报案。此时朱臬台头缠白布出庭,忙问何事。周捕头忙说:盗窃案已破 !朱问:案犯在哪?周答:“远在天边”……虽然“近在眼前”的潜台词尚未说出,朱臬台已心照不宣,马上宣告退堂。 朱作鼎见自己真相已露, 次日便丢下官印潜逃,还作诗一首。后即出家为僧,那时代出家便一了百了,也不吃官司了。他后来又云游至枞阳县浮山。这里风景幽胜,他遍历3 6岩72洞,行至金谷岩滴水洞,见两崖陡峻,中仅一隙可见青天,便纵身一跃,以“铁壁挂画”的悬空定式出写了“一线天”三个大字,至今仍存 留在滴水洞的崖壁上。 这个神秘色彩浓郁的民间传说故事,是我们老家的父老在我年幼时向我津津乐道的,不料它竟被原原本本地收录在新编的《 浮山志》中,而志书里所说的“周铁弹”还明言他就是“东乡拳”的名教头之一哩。 东乡武术特点 “东乡武术”虽然在全国武林中没有另立门 户,确也曾响当当的威震八皖。它的源流何在,有什么地方特色,何以能自成一家具有神威的魅力? 从枞阳周家潭章、周大姓的家谱中,才可以找 到这个武术系统的蛛丝马迹。据章氏族谱所载,章姓始祖可追溯到秦朝大将章邯。唐朝的先祖为仔钧公,系名将,有15个儿子,他的后代有一支迁 至安徽泾县,宋时也出过一些武官,元朝时泾县章家天武、天禄兄弟迁来周潭乡大山(原名发洪山)定居。在大山繁衍的后代有武艺高手,如章慕斌 ,就是清嘉庆甲子科第二名武举人。章氏祖传的武艺,原属福建少林门派。(因先祖也曾在福建蒲城住过) 约在明朝前期,周氏第三世祖与章家联 姻,周姓武术又掺入河南少林、湖北武当的套路,所以在明末时萌芽的“东乡武术”,已是南拳北腿的混合流派。它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 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功见长的风格。它以中低架势为主,低盘为多。步型以马弓步和震脚为多。它以刚劲为主, 出手快捷、灵活多变,勇猛凶悍为特色。 “东乡武术”形成后主要用于防卫守土,注重实用,不搞花架子。因为习武者都是农家子弟,除了上百种 的拳路套数,十八般武器外,他们还结合农家生产工具,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使之由非武器而化为武艺。我读初中时,有一些东乡同学,几乎都在原 籍学过武术,其中有一种叫“板凳花”的套路,真是闻所未闻。它教你坐在长条木板凳时,遇到战斗需要时,立记得转身用两手紧握板凳腿,举起一 条板凳便成了武器,只见上下翻腾,左右抵挡,就变出不少攻防的架式来。这便是板凳花。 干农活用的钉耙、扁担、叉子,都被精通武术者设计了武艺动作,成为套路。也是幼小时,还听说一位农家拳的高手发明了用半个钉耙战斗的狠招,他名字即称某半耙。武侠影视中乾隆爷以纸扇做武器,出神入鬼,东乡的神手们以干活擦汗的大毛巾也能甩出攻防的招数,可惜金庸之辈还是没有看过或听说我们东乡拳的活学活用还有那么多他们想像不到的神奇。 “东乡武术”还有不少神奇、神秘的“功”法,如轻功,“贴壁挂画”即是其中的一种。另有“二龙戏珠”、点穴法、铁砂掌、硬功等都是最难学的。在三十六教头中,都或多或少各有所长地掌握了不同的奇功绝技,可惜这些“功”都无文字传承下来,加上过去我国古代习武练功历来有“家传不外传”、“传媳不传姑”的规矩,所以它们几乎全都失传了。今天,我们重温祖国武术遗产,主要为了自卫、健身,也可对现代反恐擒拿,武装侦察的技艺中注入古典武艺精华的有益元素,使其重放光芒。这也是一种实用的“古为今用”吧!?左虎平2015.5.1於芜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