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冰鉴》的启示
2024-02-23 | 阅:  转:  |  分享 
  
《冰鉴》的启示——2024年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金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国藩《冰鉴》有云:“脱谷为糠,其
髓斯存。”意思是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
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曾国藩的
这句话说的是谷子,但实际是一个比喻,“谷”可看作是“人”的喻体,那么“糠”就是人外在的东西,而“米”就是人内在的东西,如意志、学识
、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这句话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识人不能只看表面,要
形神结合、观表察里;二是,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据此我们可以有多重立意。根据曾国藩《冰鉴》中的“脱谷为糠,其髓斯存”这
句话,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这句话以稻谷为比喻,告诉我们,去掉外壳的谷糠虽然看似无用,但实际上,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这可以引发
我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思考。以下是几个可能的立意方向:人性之美: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份善良和美好,就像稻谷的精华。在社会生活
中,我们要学会去掉外在的粗糙,挖掘内心的美好,让善良和美德发光。挫折与成长: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就像稻谷的外壳。我们要学会面对挫折
,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社会现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有其价值和意义。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要深入了
解背后的本质,发现每个人的价值。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中,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生存的价值。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让每个生物都能生存下
去,共同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就像稻谷的精华。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发扬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注入
新的活力。根据以上立意方向,可以撰写一篇关于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作文。可以从个人经历、社会现象、自然环境等方面入手,运用比喻、
对比、论证等手法,阐述自己对“脱谷为糠,其髓斯存”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要注意行文的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明了,有感染力。事实素材
:“隔着千年光阴,探索文物承载的灿烂文明,寻找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近日播出的文化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
南海一号、殷墟、敦煌等考古现场,对话各大博物馆馆长、一线考古队队长、资深文博考古专家,带领观众寻找民族文化的高光。近年来,文博类节
目亮点频出,综合利用综艺、纪录片等形式,带领人们感受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据优酷发布《2022文博节目报告》显示,近8000万人
次“云”逛文博,其中六成热衷文博节目。95后成文博节目的观看主力军,超六成年轻人认为,文博节目弘扬传统文化,兼具知识与趣味,是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理论素材:1、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论语》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3、盛名之下,其
实难副。——《后汉书》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5、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
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人民时评金句6、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
健康企盼。——人民时评金句 参考立意:①抛开表面,注重内涵;②不识他人真面目,只缘未曾分表里;③提升内在,成就自我。 【佳作赏析】
米粒之光,髓存于心曾听过一句话:“脱谷为糠,其髓斯存。”意思是说,去掉稻谷的外壳,便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
存在着。这使我深思,稻谷的外壳与米,岂不正如人与其内在的精神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行走在这纷繁的世界。我们有着各自的外壳,
包裹着内心那颗晶莹剔透的米。这外壳,有时坚硬,有时柔软,但它始终是我们的保护层,为我们抵御世间的风霜雨雪。然而,这外壳有时也会成为
我们的束缚,让我们在困境中难以自拔。米,是稻谷的精华,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它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也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它象征着我们的内在
精神,是我们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动力。米粒虽小,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
勇往直前。想起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凭借内心的力量,成就了一番伟业。比如那位忍辱负重的勾践,他卧薪尝胆,历
经磨难,终于实现了复国大业。又如那位盲人诗人荷马,他双目失明,却依然用内心的光明,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
英雄,都是米粒之光的化身,他们用自己的信念和毅力,照亮了世界。我们也曾遇到过困境,比如学业的压力,生活的困扰,人际关系的复杂等。这
些困境,就像稻谷的外壳,让我们难以突破。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拨开云雾,见到晴天。正如那米粒之光,虽微不足道,却
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困境。这时,我们要学会像那些英雄一样,借助内心的力量,去突破困境,
迎接光明。我们要学会珍惜那些陪伴我们走过风雨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给予我们帮
助和关爱的人,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前进的动力。米粒之光,虽渺小,却有着伟大的力量。它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信念,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
。让我们学会珍惜内心的米粒之光,让它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颗米粒,我们在困境中成长,也在困
境中闪耀。让我们携手同行,用米粒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舞台。让我们铭记:“脱谷为糠,其髓斯存。”让米粒之光,髓存于心,照亮我们前行的
道路。金玉其内,外在自美韩非子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和氏璧不需要用五彩的颜色来装饰,随侯珠不需要用金
银来装饰,首先是因为它们是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或者说不需要用其他事物来装饰。物如此,人如是。拥有内在才
华,美会由内向外散发。北宋词人贺铸,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但他凭借逼人才气,写就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
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名句,千古留名。清学者纪晓岚“貌寝短视”,但他凭借傲人才气,著《阅微草堂笔记》、纂修《四库全书》,在文坛、官
场盛名。托尔斯泰自我评价,“我的脸是一张普通农民的脸”。虽然他的外貌平平,但他凭借过人才气创作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一部部经典佳作,被誉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他们没有过人的外在美,却凭借至美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拥有
奉献的美德,其质至美,不需要外在的装饰便能赢得人们的敬重。“这是一双很特别的手。一眼望去,右手只有两根手指、半个手掌,拳头都攥不起
来……但是,正是这双残缺的手,带给人前行的力量。”这双手曾经紧握钢枪为突破敌人的防御网,重伤断指;这双手曾经为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伤
上加伤。30多年过去了,这双手的主人史君高渐渐成了口口相传的传奇,人们心中的榜样。“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时间无法消灭的是你心灵
美好的运作”。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家乡做村官。为融入当地环境,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他脱掉西装皮鞋,换上了解放
鞋,反穿衣服。他们放弃了或健康、或时尚的外在美,却凭借奉献的美德,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拥有理智的内在,也能弥补外在的不足。反观当
下,“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学得好不如长得好”的理念误导了一部分人。精彩的人生绝不是仅仅凭借窜天鼻梁、锥子脸、A4腰的网红形象就可
以赢得,也绝不是靠整容就可以逆天改命?将外在美视为重中之重,既不理智更不明智。特别是作为成长期的年轻学子,我们更要理性辨析“内在美
”与“外在美”的关系,坚持不被虚荣裹挟,误入歧途;坚持自我提升,内在完善。爱默生说:“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是美要不是存在于我们
内心,就无从寻找”,都在共同启示我们内在美的重要。时光匆匆,青春易逝,英雄华发、美人迟暮再所难免。与其将时间和精力寄托在外在美,不
如把握机遇、提升自我。莫负青春好,莫负少年心,让我们争取内外兼修达平衡,铭记金玉其内方为先!真正的美无需修饰;如果说外在美是锦上添
花,那么无疑内在美是真正的锦,是美的根本。髓存于心,风华正茂曾氏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此言稻谷去皮,米仍存焉。米者,谷之精也
,然糠亦非毫无用处。此语引人深思,米与糠,似人与影,共存于世,彼此相依。然世人多瞩目于米,而忽视了糠之存在。米,风华正茂,集万千宠
爱于一身。其为五谷之首,滋养世间万物,人们赖之以生存。米粒虽小,却蕴含无尽能量,犹如日出东方,光芒万丈,引人奋进。孟子曰:“民以食
为天。”米之重要性,无需多言。然而,若无糠之陪衬,米之光辉或失色几分。糠,默默无闻,犹如世间凡人。其貌不扬,常被人踩在脚下,无人问
津。然而,糠亦有其价值。糠可作饲料,喂养牲畜;可作肥料,滋养田地。糠之中,藏着无尽的奉献精神。它将自己化为肥料,孕育新的生命,实现
了从糠到米的华丽蜕变。米与糠,犹如人与影。光鲜亮丽之人,背后总有一影相随。人们常常只关注眼前的美好,而忽略了那陪伴自己走过的岁月。
然而,正是这一路走来的影子,成就了今日之自己。糠,便是那陪伴米的影子,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回首历史长河,诸多英雄人物,皆如米一般璀
璨。他们位居人臣之上,名垂青史。而那些陪伴他们的亲人、友人、弟子,如同糠一般,默默无闻,却成就了英雄的伟大。如岳飞之母,教子精忠报
国,自己却忍受着丧子之痛;如诸葛亮之徒,承袭恩师遗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米与糠,亦如人与灵魂。灵魂深处,藏着我们的信仰、梦想、执
着。我们追逐美好,努力升华自己,成为那耀眼之米。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亦需正视那陪伴自己的糠。那是一份谦卑,一份坚持,一份责任
。糠,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今日之我,亦如米一般风华正茂。然而,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时常忘了那陪伴自己成长的糠。那是一
份来自父母的关爱,一份来自老师的教诲,一份来自朋友的陪伴。糠,是他们的付出,成就了今日之我。曾氏之言,犹如当头棒喝。我辈当铭记于心
,时刻不忘那陪伴自己成长的糠。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更应珍惜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方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成为那风华正茂的米。髓存于心,风华正茂。米与糠,彼此相依,共绘人生画卷。愿我们都能在这漫长岁月里,不忘初心,珍惜陪伴,成为那最璀璨
的光芒。切莫买椟还珠,何妨美椟藏珠?(标题化用典故,对仗工整,并在鲜明对比中表明态度。)无论是“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还是“金
玉其外,败絮其中”;抑或是为文切忌以辞害意;为人切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直以来,人们往往认为事物的形式和实质,两者冰炭不容
,此消彼长。(开篇罗列对形式和实质二者之间关系的片面误解,为下文批驳、立论树靶。)其实不然,形式和实质,并非水火,而是如同绿叶与果
实。枝叶扶疏明艳,汲取阳光雨露,才能孕育累累硕果。形式和实质,互为表里。有时,注重形式,创新形式,以富有仪式感的形式,往往可事半功
倍。(承接上文,亮明态度,并顺势提出观点:注重形式,创新形式以成事) 曾几何时,浮夸作秀,浮躁功利的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君不见,创建
文明城市中,“不留一片落叶”的口号甚嚣尘上。试问,一叶不扫,何以就矮化了城市整洁形象和市民文明素养?君不见,感恩教育时,动辄上演万
人洗脚秀,没有冬温夏清的古典情怀,没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内心感动,仅仅在《感恩的心》神曲中,就完成了感恩教育。诸如此类,不胜
枚举,老人被反复搀扶过马路、“道德银行”、爱心“打卡”等脑洞大开的形式之风愈演愈烈……(联系现实,列举一味重形式而轻实质的形式主义
之风,几近揶揄讽刺,颇有杂文的辛辣犀利。)崇德向善,本是内化于心的。可这种形式主义之椟,又怎能盛放美德的珍珠?相反,会滋生弄虚作假
、矫情虚伪、投机钻营……无异于缘木求鱼,教猱升木。一味看重形式,只有面子,没有底子;只有颜值,没有价值;只有华丽空洞、蛊惑人心的语
言,没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行动。毫无实际内容,形式无论多么光鲜亮丽,也只能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浮浅,无异于买椟还珠。不过,椟,何错之有?相反,精美的匣子,会使美玉珍珠身价倍增。同理,何不以契合内容、实质的形
式,来助力事情?(根据上述现象,剖析形式主义的实质及危害。)古人云:国之大典,在祀与戎。大而言之,以盛大形式,举行一些仪式感的盛典
,往往能唤起敬畏与庄严,使人在肃穆中沉思、浸润,受到感召、鼓舞。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盛典,颁奖词为其明德立传,镁光灯照亮高光时刻,旨
在彰显嘉言懿行,使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国旗低垂,万众目送,“俨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旨在铭记英烈,赓续精神。
(从国家社会层面,论述形式的重要意义。)小而言之,除了国之大典,其实我们的成长历程,也需要创设、创新形式,唤醒沉睡的心灵,枯槁的内
心。你看,从“五四”,到十八岁……这是我们和生命准点的约定。从青春的激扬呐喊,到着汉服、行冠礼的庄严肃穆,在父母的注视下,在举起右
手的宣誓中,在春服既成、峨冠博带的浪漫里,在太阳和国旗辉映下,我们渐渐长大成人。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形式,宛如生命的一次次拔节,情怀的
一次次吐穗。(从个人成长层面,论述形式的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热爱生活的我们,也需要一点别出心裁的形式或仪式,点缀生活,激荡情怀
。譬如感恩父母,除了平日里趋庭鲤对,若能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一个惊喜的盲盒,也未尝不可;只是不需要在朋友圈表白;譬如每到春节,不妨
抖擞精神,重温古人诗情,吟哦“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诗句,规划来年;只是切莫吟罢躺平、佛系依然故我;譬如读书,大可在4月23日慷慨倡议
,但切莫随后将书籍束之高阁…… (从日常生活层面,论述形式的重要性。)对于形式和实质,买椟还珠固不可取,但美椟藏珠,何乐而不为?王
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写道,福楼拜每天按时看日出,这一形式,其实质不啻为每天的精神升旗,蕴含着热爱生活的态度。但愿我们在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也时常用一些富有仪式感的形式,为自己的精神升旗,激荡日新情怀,唤起壮丽和庄严。(结尾总结收束,重申观点,照应
标题,并启迪思考。)名师阅卷:内容方面:文章内容丰赡,思路清晰简洁,同时具有思想“大纵深”。对于形式和实质二者之间关系,文章首先在“前人之述备矣”——罗列观点基础上,简捷提出自己观点。然后从两大方面具体展开,首先是“买椟还珠”,即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主义之风,剖析本质及危害;然后是“美椟藏珠”,即如何借助恰当形式、仪式,点缀生活,激荡情怀,使人受到教益。(19分)2、表达方面:文章语言可圈可点,一是善用修辞,“花叶与果实”“精神升旗”“生命的一次次拔节,情怀的一次次吐穗”等比喻,俯拾即是,不仅比喻贴切,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启迪思考。二是善用句式,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议论分析,句式整齐,或排比,或对偶,使文章场景如历历在目,议论力透纸背。(19分)3、发展等级:文章主体立论部分,从国家社会层面,到成长历程层面,到日常生活层面,看似“递退”,实则先居高临下,而后娓娓道来,贴近生活,激起共情。(19分)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