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容貌中的贵征与贱征
2024-03-10 | 阅:  转:  |  分享 
  
容貌中的贵征与贱征

【原典】

眼角入鬓,必掌刑名。顶见于面,终司钱谷;出贵征也。舌脱无官,橘皮不显。文人有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此贱征也。



【译释】

两眼秀长并插至鬓发长处者,必掌司法大权,秃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额相连无限界,能掌财政大权。口吃者无官运,面部肌肤粗糙如橘子皮的人不会发达。文人若左眼有伤会使文星陷落而无所作为。鼻子呈鹰钩状的人,一般说来比较阴险狠毒,攻击力强而且动不动就伤人,这些都是贫贱之征。



解读

在曾国藩看来,人之贵贱有先天的成分在其中,可不必深究,而从人之贵贱中透出忠奸贤佞,就有必要仔细斟酌了,从用人、识人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用人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知人难,难在于分其良莠、贤佞,这是因为人是很复杂的。《六韬-选将》举了这样的十五种例子:有的外似贤而不肖,有的外似善良而实是强盗,有的外貌恭敬而内实傲慢,有的外似谦谨而内不至诚,有的外似精明而内无才能,有的外似忠厚而不老实,有的外好计谋而内缺乏果断,有的外似果敢而内实是蠢才,有的外似实恳而内不可信,有的外似懵懂而为人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做事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内实胆怯,有的外表严肃而平易近人,有的外貌严厉而内实温和,有的外似软弱其貌不扬而能干。人就是这样,往往表里不一。尤其是表里不一又巧于伪装的人,以其外善蔽其内恶,以其外贤掩其内奸,那就更难辨别了,所以佞人常有欺人而得售其奸恶。

因此,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其表面,要透过其表面现象透视其内心世界,这就是说要从表到里,看是否一致,才能知其人。要做到这一步,确实不易。而能否知人,这决定了如何看人,如看人重德、重其实践,佞奸这骗人之术则难以得逞。如果只听其言而不察其行,且喜人歌颂,恶人直言,就恰好为阿谀者所迷,把佞奸视为忠直,将忠直视为佞奸。对此,古人多有论述,指出佞奸者难辨的原因及如何从表里辨别贤佞之法。

对于佞奸者来说,是因其能以假象蔽其真相,以外表忠义掩其内心的奸滑,且其谋深术巧,使人迷惑而难辨识。

《吕氏春秋-疑似》指出,物之相似最能迷惑人:“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指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也就是说,相似的事物是最能迷惑人,石似玉,玉工难以辩其真伪;剑似吴干宝剑,铸剑师也难识其优劣;博闻善辩的人似通而实不通,足以惑人误事,这是贤明君主所虑的。历史上不少亡国之君自恃见识超人而独断独行,其左右也顺其意投其所好,因而被视为心腹忠臣,正是其君似智而实不智,其臣似忠而实佞奸,才导致亡国亡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崇祯皇帝及围绕在他左右的那班佞臣。崇祯认为他是明英之主,臣下无人超越他,他的旨意就是真理,与他相左的视为庸才或逆臣,一直至死都认为明亡咎不在己,而是在于群臣无能。他相信的都是对他听话、奉承的宦官和佞臣。正是这些似智、似忠的君臣断送了明王朝。但这位似智的崇祯皇帝,他跟前几代的只图享乐连朝也不上的皇帝确有点不同,他日夜操劳,好像有作为的贤君,故有迷惑性,因而不少人为了惋惜,认为他非亡国之君,而是处于亡国之时。

《后汉书-虞延传》记载:新野功曹邓衍,因是外戚,有一次得以参加朝会。邓衍姿容出众,仪表不凡,初即帝位的汉明帝刘庄见了,自叹不如,对左右说:“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给车马衣服。虞延以衍有荣仪而无实行,未曾待之以礼。明帝既赏识邓衍,便下诏令她以功曹职位来京朝见,既到,任为中郎,不久又升为玄武司观,即负责管皇宫的北门,俸禄一千石。后因邓衍在职不服父丧事,明帝知道了:“‘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渐愧而退。人们因此以虞延有知人之明。

汉明帝与虞延对邓衍的看法截然相反:汉明帝这人一贯偏激,看人往往片面,一见邓衍仪表出众便无限赞誉,既赏物又接连升官,而不问他的能力和品行如何,确是以貌取人的典型。及知邓衍在职不服父丧,才承认看错了人,自叹知人难。因为邓衍为了当官,父死而不服丧,这在古代是大不孝,是个缺德的人,为人所不齿。事情被揭发了,邓衍也自感惭愧而退职回家去了。

虞延能知人,是因为他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重在看他的实行。当时,虞延任南阳太守,他为人正直,用人执法,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讲私情。邓衍是他的属员,汉明帝虽赏识邓衍,重予赏赐,但虞延认为衍“华不副实,行不配容”,即仪容与德行不相称,衍自京回南阳有三年之久,虞延都不任用。因此,汉明帝才令邓衍到京任职。

可见,汉明帝以貌取人则误,而虞延看人不重仪貌而重其行,故能知人。



智慧要义

“容貌篇”是《冰鉴》的又一重要篇章。应该说,它不仅是相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实践中的识人用人也有着很深的意义。一个体态潇洒、仪表堂堂、言谈举止文明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反之,则会给人以不良印象。这就是从仪表上看人,但仅停留在仪表上识人显然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细察其人,细知其质。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就是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识人特别强调要讲究识人的艺术,识人不能光凭耳要听,还要用眼睛看。因为人的容貌举止是人的美丑善恶中非常能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外在的东西,通过观察自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但更须深入一步地注重全面和本质。其智慧要义就在于:由表及里。外在的总归是个表象,只有超越表象才能更好地识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已久的一句识人辩人的格言。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唐人李绅说:“假金只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而到底是真金还是硫化铜,却需要下番功夫进行调查研究和仔细辨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取“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的识人艺术。

齐威王时期的即墨大夫,自从到即墨之后,勤于理政,公正廉洁,使那里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什么官司之类的事情发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即墨大夫、齐威王左右的人却不断地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齐威王没有听信这些坏话,派人到即墨了解情况,发现他左右的人之所以讲即墨大夫的坏话,是因为即墨大夫没有给他们送礼求情。于是,升了即墨大夫的官爵。

另有一个大夫,到阿地之后,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事,使那里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赵攻鄄,他不去救;卫取薛陵,他竟不晓得此事。就是这样的一个阿大夫,齐威王左右的人却经常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好话。齐威王也没有听信这些好话。齐威王也没有听信这些好话,派人到阿地作了了解,知道了其中的奥秘。于是召见了阿大夫,对阿大夫说:“自从你到了阿地之后,天天有人讲你的好话,可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可见你必然送了些好礼物给我手下的人,让他们尽在我耳边讲你的好话!”接着,就把阿大夫和夸过阿大夫的那几位手下人都杀了。这一来,齐威王手下的臣子个个既惊又怕,再也不敢谎报情况了。齐国的兴盛强大与此不无关系。

上述故事在《资治通鉴》里有记载。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论是讲人好话的还是讲人坏话的,都有其目的,有其内在原因,尤其是在上司面前讲的话。领导者身居高位,对下情不可能事事清楚,他需要别人提供情况。

领导者为官一任,最可怕的事被蒙蔽而听不到真切的声音。进耳之言,究竟可靠与否,还是需要调查研究的。

识人的经验告诉人们: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人的眼睛识人,因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某些错觉。所以,要从根本上知人,只能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相。

识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强调识人不仅要听其所说得如何,更重要的事要看其做得如何,做和行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践。

古人云:肤表不可以论中,望貌不可以核能。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窥见其内心,但人的表现状况是复杂的。要由表及里地准确认识人,还必须下一番细致功夫,结合实践而全面地考察。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