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第4天).pdf
2024-03-13 | 阅:  转:  |  分享 
  
人 体 全身 经 络 穴位 彩 图
正面
1针灸穴位图一
背面
2侧面
人体经络图
3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
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
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
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
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
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
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
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
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
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
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
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
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
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
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
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
《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
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
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
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
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
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
阳明大肠经相接。
4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
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
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
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 11 个穴位。(如图)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
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
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
髎),
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
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
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
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
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
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
(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
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
属于胃,联络脾脏;
5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
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
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 3 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
太阴脾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
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
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
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 45 穴(如图)。
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
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
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
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
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
厥冷等。
三、经穴分布
6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
止于大包,左右各 21 穴(如图)。
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
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
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
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
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
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
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
止于少冲,左右各 9 穴(如图)。
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
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
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
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7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
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
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
臂外侧后缘痛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
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 19 穴(如图)。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
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
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
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
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
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
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
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8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
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 67 穴(如图)。
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
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
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 0.5 寸,
胸部前正中线旁开 2 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
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
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
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 27 穴。(如图)
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
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
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
9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
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
右各 9 穴。(如图)
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
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
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
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
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
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
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
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 23 穴。
足少阳胆经
1 0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
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
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
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
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
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
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
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
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
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 44 穴。
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
(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
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
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
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1 1“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
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
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 14 穴。
1 2肺经太渊,位于掌后 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心包经大陵,位于腕横纹 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骨肌腱之间
心经神门,位于腕横纹 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1 3小肠经腕骨,位于 手背尺侧,豌豆骨前赤白肉际
三焦经阳池,位于腕背 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1 4大肠经阳溪 ,位于腕背横纹桡侧 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脾经太白,位于 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1 5肝经太冲,位于足 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肾经太溪,位 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1 6膀胱经束骨,位于 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胆经丘墟,位于外踝 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1 7胃经冲阳,位于足背 高外,第二、三趾间的缝纹内庭
上五寸(相当 于受检者五个 拇指的宽度)
督脉大椎,俯 卧,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任脉中脘,仰 卧,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1 8带脉侧卧,第十一 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处取穴。
1 92 02 1
献花(0)
+1
(本文系w2008xu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