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康治本伤寒论》65条文】.pdf
2024-03-15 | 阅:  转:  |  分享 
  

【《康治 本伤寒论》 6 5 条文】
一 、 康 治 本 伤 寒 论 的 来 历
《 康 治 本 伤 寒 论 》 原 系 唐 人 手 抄 卷 子 本 , 卷 末 有 “ 唐 贞 元 ( 乙 ) 酉 岁 写 之 ” 字 样 。
全 书 一 卷 , 仅 存 六 十 五 条 , 五 十 方 , 乃 《 伤 寒 论 》 之 古 传 本 。
此 本 于 十 九 世 纪 中 叶 在 日 本 发 现 , 系 康 治 二 年 ( 公 元 1 1 4 3 年 , 相 当 于 中 国 南 宋
初 ) 癸 亥 九 月 沙 门 了 纯 所 抄 , 经 嘉 永 元 年 ( 公 元 1 8 4 8 年 ) 户 上 重 较 ( 玄 斐 ) 与 宋 刻
本 对 校 后 , 认 为 与 宋 本 互 有 异 同 , 而 以 康 治 本 为 优 。 日 本 安 政 四 年 ( 公 元 1 8 5 7 年 )
在 京 都 书 林 刻 本 刊 行 。

ZAGY333
ZAGY333
二 、 丹 波 赖 易 、 丹 波 赖 德 父 子 之 序 。
余 平 生 喜 聚 古 方 写 方 书 , 苟 闻 有 藏 之 者 必 求 而 观 焉 。 往 年 越 后 人 某 示 影 钞 康 治 年
间 沙 门 了 纯 写 《 伤 寒 论 》 一 卷 , 开 合 数 回 不 能 释 手 。 问 其 原 本 , 则 云 藏 同 乡 某 处 。 余
欲 之 而 口 不 敢 言 , 到 今 宛 然 心 目 矣 。 一 日 , 柳 河 户 上 玄 斐 来 谒 , 亦 出 示 一 卷 , 盖 其 友
河 口 春 龙 誊 从 奥 人 , 而 玄 斐 以 宋 板 对 校 者 也 。 然 则 奥 人 所 藏 转 归 越 人 手 , 而 余 曾 观 其
影 钞 。 吁 ! 亦 可 谓 奇 矣 ! 抑 玄 斐 之 苦 心 笃 志 实 可 嘉 也 。 因 怂 恿 寿 诸 梨 枣 , 而 他 日 余 亦
得 越 人 影 钞 而 梓 之 , 与 此 并 行 焉 , 则 岂 不 一 大 快 事 乎 ! 乃 为 弁 其 由 于 卷 端 。
嘉 永 二 年 春 王 正 月 中 务 少 辅 丹 波 赖 易 池 内 奉 时 填 讳
先 考 既 作 此 序 , 未 及 净 书 而 易 箦 矣 。 玄 斐 因 请 余 代 书 , 援 笔 不 堪 风 木 之 叹 也 。
丙 辰 嘉 平 月 丹 波 赖 德 识
三 、 户 上 重 较 玄 斐 之 序 。
余 尝 游 北 筑 , 与 唐 津 人 河 口 春 龙 相 善 。 乙 巳 春 , 余 将 东 游 , 邅 道 过 肥 , 会 其 不 在
焉 。 其 明 年 邂 逅 于 京 师 , 欢 如 旧 日 矣 。 示 一 小 册 于 余 曰 : 此 书 比 睿 山 所 藏 , 奥 之 医 生
得 之 武 州 永 源 寺 僧 。 吾 学 于 东 武 , 与 其 人 欢 , 固 请 得 见 , 因 写 藏 之 。 原 本 唐 贞 元 乙 酉
所 写 , 相 传 者 昔 者 睿 山 僧 入 唐 , 誊 写 以 归 。 康 治 二 年 癸 亥 , 沙 门 了 纯 再 写 焉 , 卷 末 所
录 , 可 参 征 也 。 唯 卷 中 作 圈 及 二 四 八 、 六 十 四 等 字 , 不 知 何 故 。 余 受 读 之 者 再 三 , 较
诸 宋 板 、 成 本 及 近 世 坊 本 , 所 载 方 仅 五 十 首 , 如 其 阙 文 , 是 固 无 论 。 以 余 臆 之 , 此 书
或 别 有 所 流 传 , 而 未 经 叔 和 氏 之 撰 次 者 欤 。 盖 李 唐 距 西 晋 三 百 余 年 , 互 相 传 写 , 固 当
有 别 本 , 且 前 辈 所 疑 而 阙 如 者 , 此 书 概 不 载 , 以 为 古 之 遗 文 , 亦 不 诬 也 。 自 贞 元 至 于
康 治 三 百 余 年 , 自 康 治 至 于 今 七 百 余 年 , 既 经 千 载 之 久 , 彼 之 所 逸 , 而 独 岿 然 存 乎 本
邦 者 , 谓 之 灵 祇 所 护 , 谁 曰 不 然 ? 岂 非 国 家 文 明 之 化 , 施 及 方 技 者 邪 ! 览 者 不 以 余 言
之 固 陋 弃 之 , 则 幸 甚 。
嘉 永 改 元 春 三 月 望 柳 河 医 官 户 上 重 较 玄 斐 谨 撰
四 、 池 内 奉 时 之 跋 。
《 康 治 本 伤 寒 论 》 五 十 方 , 盖 系 抄 书 者 , 卷 末 有 “ 唐 贞 元 乙 酉 岁 写 之 康 治 二 年 沙
门 了 纯 ” 十 八 字 , 柳 河 户 上 玄 斐 传 写 以 示 余 。
余 曰 : “ 唐 贞 元 乙 酉 即 皇 朝 延 历 二 十 四 年 , 而 传 教 航 海 东 阳 之 岁 也 。 曾 闻 最 澄 博
物 兼 知 阴 阳 医 方 , 则 了 纯 所 写 原 本 或 出 最 澄 手 书 , 亦 未 可 知 也 。 但 了 纯 不 知 何 人 耳 ? ”
玄 斐 愕 然 曰 : “ 何 以 征 诸 ? ”
余 曰 : “ 尝 观 横 川 松 禅 院 所 藏 澄 手 书 《 将 来 目 录 》 ,
卷 尾 曰 : '' 大 唐 贞 元 二 十 一 年 岁 次 乙 酉 五 月 朔 十 三 日 , 日 本 国 求 法 沙 门 最 澄 录 。 ’
今 此 本 干 支 亦 同 , 故 云 尔 。 子 若 能 影 钞 以 传 , 则 亦 可 嘉 尚 也 。 ”
玄 斐 曰 : “ 此 书 盖 尝 在 延 历 寺 人 或 得 之 后 , 往 江 户 传 之 奥 人 某 , 珍 重 如 拱 璧 不 妄
示 人 , 友 人 河 口 春 龙 窃 誊 之 , 而 不 及 影 钞 , 为 可 惋 也 。 余 得 此 与 宋 板 校 雠 , 互 有 异 同 ,
而 此 本 为 优 , 且 今 子 之 言 信 而 可 征 , 若 得 子 一 语 , 则 亦 为 有 据 矣 。 ”
余 意 者 , 岐 黄 一 道 既 非 所 知 , 而 又 恐 徒 变 画 虎 之 诮 也 , 固 辞 不 许 , 因 录 其 所 答 问
者 以 还 之 。
嘉 永 纪 元 之 嘉 平 月 华 顶 王 府 侍 读 池 内 奉 时 跋 并 书 于 如 利 书 院

《 康 治 本 伤 寒 论 》 条 文
ZAGY333
1 、 太 阳 之 为 病 , 脉 浮 , 头 项 强 痛 而 恶 寒 。
2 、 太 阳 病 , 发 热 , 汗 出 , 恶 风 , 脉 缓 者 , 名 为 中 风 。
3 、 太 阳 病 , 或 已 发 热 , 或 未 发 热 , 必 恶 寒 , 体 痛 , 呕 逆 , 脉 阴 阳 俱 紧 者 , 名 曰 伤
寒 。
4 、 太 阳 中 风 , 阳 浮 而 阴 弱 , 阳 浮 者 , 热 自 发 , 阴 弱 者 , 汗 自 出 , 啬 啬 恶 寒 , 淅 淅
恶 风 , 翕 翕 发 热 , 鼻 鸣 干 呕 者 , 桂 枝 汤 主 之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芍 药 三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上 五 味 , ? 咀 三 味 , 以 水 七 升 , 微 火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适 寒 温 , 服 一 升
5 、 太 阳 病 , 头 痛 , 发 热 , 汗 出 , 恶 风 者 , 桂 枝 汤 主 之 。
6 、 太 阳 病 , 项 背 强 几 几 , 反 汗 出 恶 风 者 , 桂 枝 加 葛 根 汤 主 之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芍 药 三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葛 根 四 两以 上 六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葛 根 , 减 二 升 , 去 上 沫 , 内 诸 药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7 、 太 阳 病 , 发 口 , 遂 漏 不 止 , 其 人 恶 风 , 小 便 难 , 四 肢 微 急 , 难 以 屈 伸 者 , 桂 枝
加 附 子 汤 主 之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芍 药 三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附 子 一 枚
炮 去 皮 破 八 片 上 六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8 、 太 阳 病 , 下 之 后 , 脉 促 胸 满 者 , 桂 枝 去 芍 药 汤 主 之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上 四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自 身 , 温 服 一 升 。
9 、 服 桂 枝 汤 , 或 下 之 后 , 仍 头 项 强 痛 , 翕 发 热 , 无 汗 , 心 下 满 微 口 , 小 便 不 利 者 ,
桂 枝 去 桂 加 白 术 茯 苓 汤 主 之 。
芍 药 三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白 术 三 两 , 茯 苓 三 两
上 六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1 0 、 服 桂 枝 汤 , 不 汗 出 候 , 大 烦 渴 不 解 , 脉 洪 大 者 , 白 虎 人 蓡 汤 主 之 。
1 1 、 伤 寒 脉 浮 , 自 汗 出 , 小 便 数 , 心 烦 , 微 恶 寒 , 脚 挛 急 , 反 服 桂 枝 汤 。 得 之 便
厥 , 咽 中 干 , 烦 躁 , 吐 逆 者 , 与 甘 草 干 姜 汤 , 以 复 其 阳 。 若 厥 愈 者 , 与 芍 药 甘 草 汤 ,
以 其 脚 伸 ; 若 胃 气 不 和 , 谵 语 者 , 与 调 胃 承 气 汤 ; 若 重 发 汗 , 四 逆 汤 主 之 。
甘 草 四 两 炙 , 干 姜 三 两
上 二 位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二 合 , 去 滓 , 分 温 再 服
芍 药 三 两 , 甘 草 三 两 炙
上 二 位 , 以 水 五 升 , 煮 取 一 升 五 合 , 去 滓 , 分 温 三 服 。
1 2 、 太 阳 病 , 项 背 强 几 几 , 无 汗 恶 风 者 , 葛 根 汤 主 之 。
葛 根 四 两 麻 黄 三 两 去 节 , 桂 枝 二 两 去 皮 , 芍 药 二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葛 根 、 麻 黄 , 减 二 升 去 白 沫 , 内 诸 药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1 3 、 太 阳 与 阳 明 合 病 者 , 必 自 下 利 , 葛 根 汤 主 之 。
1 4 、 太 阳 与 阳 明 合 病 , 不 下 利 , 但 呕 者 , 葛 根 加 半 夏 汤 主 之 。
葛 根 四 两 , 麻 黄 三 两 去 节 , 桂 枝 二 两 去 皮 , 芍 药 二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生 姜 三 两 , 半 夏 半 升 洗
上 八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葛 根 、 麻 黄 , 减 二 升 , 去 白 沫 , 内 诸 药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1 5 、 太 阳 病 , 头 痛 发 热 , 身 疼 腰 痛 , 骨 节 疼 痛 , 恶 风 无 汗 而 喘 者 , 麻 黄 汤 主 之 。
麻 黄 三 两 去 节 , 桂 枝 二 两 去 皮 , 甘 草 二 两 炙 , 杏 仁 七 十 个 去 尖 皮
上 四 味 , 以 水 九 升 , 先 煮 麻 黄 , 减 二 升 , 去 上 沫 , 内 诸 药 , 煮 取 二 升 半 , 去 滓 ,温 服 八 合 。 1 6 、 太 阳 中 风 , 脉 浮 紧 , 发 热 恶 寒 , 身 疼 痛 , 不 汗 出 而 烦 躁 者 , 青 龙 汤 主
之 。
麻 黄 六 两 去 节 , 桂 枝 二 两 去 皮 , 甘 草 二 两 炙 , 杏 仁 四 十 个 去 皮 尖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石 膏 如 鸡 子 大 碎
上 七 味 , 以 水 九 升 , 先 煮 麻 黄 , 减 二 升 , 去 上 沫 , 内 诸 药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1 7 、 伤 寒 脉 浮 缓 , 身 不 疼 但 重 , 乍 有 轻 时 , 无 少 阴 证 者 , 青 龙 汤 发 之 。
1 8 、 发 汗 , 若 下 之 后 , 昼 日 烦 躁 不 得 眠 , 夜 而 安 静 , 不 呕 , 不 渴 , 脉 沉 微 , 身 无
大 热 者 , 干 姜 附 子 汤 主 之 。
干 姜 一 两 半 , 附 子 一 枚 生 用 去 皮 破 八 片
上 二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二 合 , 分 温 服 , 再 服 。
1 9 、 发 汗 后 , 汗 出 而 喘 , 无 大 热 者 , 麻 黄 甘 草 杏 仁 石 膏 汤 主 之 。
麻 黄 四 两 去 节 , 甘 草 二 两 炙 , 石 膏 半 斤 , 碎 。
上 四 味 , 以 水 九 升 , 先 煮 麻 黄 , 减 二 升 , 去 上 沫 , 内 诸 药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2 0 、 发 汗 后 , 脐 下 悸 , 欲 作 奔 豚 者 , 茯 口 桂 枝 甘 草 大 枣 汤 主 之 。
茯 苓 半 斤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甘 草 二 两 炙 , 大 枣 十 五 枚 擘
上 四 味 , 以 甘 烂 水 一 斗 , 先 煮 茯 苓 , 减 二 升 , 内 诸 药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2 1 、 发 汗 , 若 下 之 后 , 心 下 逆 满 , 气 上 冲 胸 , 起 则 头 眩 者 , 茯 苓 桂 枝 甘 草 白 术 汤
主 之 。
茯 苓 四 两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甘 草 二 两 炙 , 白 术 二 两
上 四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2 2 、 发 汗 , 若 下 之 后 , 烦 躁 者 , 茯 苓 四 逆 汤 主 之 。
茯 苓 四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干 姜 一 两 半 , 附 子 一 枚 生 用 去 皮 破 八 片 , 人 参 二 两
上 五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二 合 , 去 滓 , 分 温 再 服 。
2 3 、 发 汗 , 若 下 之 后 , 反 恶 寒 者 , 虚 也 , 芍 药 甘 草 附 子 汤 主 之 。 但 热 者 , 实 也 ,
与 调 胃 承 气 汤 。
芍 药 三 两 , 甘 草 三 两 炙 , 附 子 一 枚 炮 去 皮 破 八 片
上 三 味 , 以 水 五 升 , 煮 取 一 升 五 合 , 去 滓 , 分 温 三 服 。
大 黄 四 两 酒 洗 , 甘 草 二 两 炙 , 芒 硝 半 升 。
上 三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 去 滓 , 内 芒 硝 , 更 煮 两 沸 , 顿 服 。
2 4 、 发 汗 , 若 下 之 后 , 虚 烦 不 得 眠 。 若 实 剧 者 , 必 反 覆 颠 倒 , 心 中 懊 栀 子 豉 汤 主之 。 若 少 气 者 , 栀 子 甘 草 豉 汤 主 之 。 若 呕 者 , 栀 子 生 姜 豉 汤 主 之 。
栀 子 十 四 个 擘 , 香 豉 四 合 棉 裹
上 二 味 , 以 水 四 升 , 先 煮 栀 子 , 得 二 升 半 , 内 豉 , 煮 取 一 升 半 , 去 滓 , 分 为 二 服 ,
温 进 一 服 。 栀 子 十 四 个 擘 , 甘 草 二 两 , 香 豉 四 合 棉 裹
上 三 味 , 以 水 四 升 , 先 煮 栀 子 、 生 姜 , 得 二 升 半 , 内 豉 , 煮 取 一 升 半 , 去 滓 , 分
为 二 服 , 温 进 一 服 。
2 5 、 太 阳 病 发 汗 , 汗 出 后 , 其 人 仍 发 热 , 心 下 悸 , 头 眩 , 身 瞤 动 , 振 振 欲 擗 地 ,
脉 沉 紧 者 , 真 武 汤 主 之 。
2 6 . 伤 寒 中 风 , 往 来 寒 热 , 胸 肋 苦 满 , 嘿 嘿 不 欲 饮 食 , 心 烦 喜 呕 , 或 胸 中 烦 而 不 呕 ,
或 渴 , 或 腹 中 痛 , 或 肋 下 痞 鞭 , 小 便 不 利 , 或 不 渴 , 身 有 微 热 , 或 咳 者 , 小 柴 胡 汤 主
之 。
柴 胡 半 斤 , 黄 芩 三 两 , 半 夏 半 升 洗 , 生 姜 三 两 切 , 人 参 三 两 , 甘 草 三 两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去 三 升 , 温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2 7 、 伤 寒 , 身 热 恶 寒 , 颈 项 强 , 肋 下 满 , 手 足 温 而 渴 者 , 小 柴 胡 汤 主 之 。
2 8 、 伤 寒 , 阳 脉 涩 , 阴 脉 弦 , 法 当 腹 中 急 痛 , 先 于 建 中 汤 。 不 愈 者 , 小 柴 胡 汤 主
之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芍 药 六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胶 饴 一 升
上 六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内 饴 , 更 上 微 火 消 尽 , 温 服 一 升 。
2 9 、 伤 寒 , 心 中 悸 而 烦 者 , 建 中 汤 主 之 。
3 0 、 太 阳 病 , 烦 二 三 下 之 , 后 呕 不 止 , 心 下 急 , 郁 郁 微 烦 者 , 大 柴 胡 汤 主 之 。
柴 胡 半 斤 , 黄 芩 三 两 , 半 夏 半 升 , 生 姜 五 两 , 芍 药 三 两 , 枳 实 四 枚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再 煎 , 取 三 升 , 温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3 1 、 太 阳 病 , 热 结 膀 胱 其 人 如 狂 , 血 自 下 , 下 者 愈 。 但 少 腹 急 结 者 , 与 桃 仁 承 气
汤 。
桃 仁 五 十 个 去 皮 尖 , 大 黄 四 两 酒 洗 , 甘 草 二 两 炙 , 芒 硝 二 合 , 桂 枝 二 两 去 皮
上 五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二 升 半 , 去 滓 , 内 芒 硝 , 更 上 微 火 一 两 沸 , 温 服 五 合 。
3 2 、 伤 寒 , 结 胸 热 实 , 脉 沉 紧 , 心 下 痛 , 按 之 石 硬 者 , 陷 胸 汤 主 之 。
大 黄 六 两 酒 洗 , 芒 硝 一 升 , 甘 遂 一 两 末
上 三 味 , 以 水 六 升 , 先 煮 大 黄 , 取 二 升 , 去 滓 , 内 芒 硝 , 煮 一 两 沸 , 内 甘 遂 , 温
服 一 升 。
3 3 、 太 阳 病 , 发 汗 而 复 下 之 后 , 舌 上 燥 , 渴 , 日 晡 所 有 潮 热 , 从 心 下 至 小 腹 鞭 满
ZAGY333
痛 , 不 可 近 者 , 陷 胸 汤 主 之 。
3 4 、 伤 寒 , 发 汗 而 复 下 之 后 , 胸 肋 满 结 , 小 便 不 利 , 渴 而 不 呕 , 但 头 汗 出 , 往 来
寒 热 , 心 烦 者 , 柴 胡 桂 枝 干 姜 汤 主 之 。
柴 胡 半 斤 , 黄 芩 三 两 , 牡 蛎 二 两 熬 , 栝 蒌 根 三 两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甘 草 二 两 炙 ,
干 姜 一 两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在 煎 取 三 升 , 温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3 5 、 太 阳 病 , 发 汗 而 复 下 之 后 , 心 下 满 鞭 痛 者 , 为 结 胸 。 但 满 而 不 痛 者 , 为 痞 ,
半 夏 泻 心 汤 主 之 。
半 夏 半 升 洗 , 黄 连 三 两 , 黄 芩 三 两 , 人 参 三 两 , 干 姜 三 两 , 甘 草 三 两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取 三 升 , 温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3 6 、 太 阳 中 风 , 夏 利 呕 逆 , 发 作 有 时 , 头 痛 , 心 下 痞 鞭 满 , 引 肋 下 痛 , 干 呕 短 气 ,
汗 出 不 恶 寒 者 , 表 解 , 里 未 和 也 , 十 枣 汤 主 之 。
大 枣 十 枚 擘 , 芫 花 熬 末 , 甘 遂 末 , 大 戟 末
上 四 味 , 以 水 一 升 半 , 先 煮 大 枣 , 取 一 升 , 去 滓 , 内 诸 药 末 , 等 分 一 两 , 温 服 之 。
3 7 、 伤 寒 汗 出 解 之 后 , 胃 中 不 和 , 心 下 痞 鞭 , 干 噫 食 臭 , 肋 下 有 水 气 , 腹 中 雷 鸣 ,
下 利 者 , 生 姜 泻 心 汤 主 之 。
生 姜 四 两 切 , 黄 连 三 两 , 黄 芩 三 两 , 人 参 三 两 , 甘 草 三 两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半
夏 半 升 洗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取 三 升 , 温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3 8 、 伤 寒 中 风 , 烦 二 三 下 之 后 , 其 人 下 利 日 数 十 行 , 谷 不 化 , 腹 中 雷 鸣 , 心 下 痞
鞭 满 , 干 呕 , 心 烦 不 得 安 者 , 甘 草 泻 心 汤 主 之 。
甘 草 四 两 炙 , 黄 连 三 两 , 黄 芩 三 两 , 干 姜 三 两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半 夏 半 升 洗
上 六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取 三 升 , 温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3 9 、 伤 寒 胸 中 有 热 , 胃 中 有 邪 气 , 腹 中 痛 , 欲 呕 吐 者 , 黄 连 汤 主 之 。
黄 连 三 两 , 人 参 三 两 , 干 姜 三 两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甘 草 三 两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半 夏 半 升 洗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六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4 0 、 太 阳 与 少 阳 合 病 , 自 下 利 者 , 黄 芩 汤 主 之 ; 若 呕 者 , 黄 芩 加 半 夏 生 姜 汤 主 之 。
黄 芩 三 两 , 芍 药 三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上 四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黄 芩 三 两 , 芍 药 三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半 夏 半 升 洗 , 生 姜 三 两
上 六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4 1 、 伤 寒 脉 浮 滑 , 表 有 热 , 里 有 寒 , 白 虎 汤 主 之
石 膏 一 斤 碎 , 知 母 六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粳 米 六 合
上 四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米 熟 汤 成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4 2 、 伤 寒 下 后 , 不 解 , 热 结 在 里 , 表 里 但 热 , 时 时 恶 风 , 大 渴 , 舌 上 干 燥 而 烦 ,
欲 饮 水 数 升 者 , 白 虎 加 人 参
石 膏 一 斤 碎 , 知 母 六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粳 米 六 合 , 人 参 二 两
上 五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米 熟 汤 成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4 3 、 伤 寒 无 大 热 , 口 烦 渴 , 心 烦 , 背 微 恶 寒 者 , 白 虎 加 人 生 汤 主 之 。
4 4 、 阳 明 之 为 病 , 胃 实 也 。
4 5 、 阳 明 病 , 发 热 汗 出 , 谵 语 者 , 大 承 气 汤 主 之 。
大 黄 四 两 酒 洗 , 厚 朴 半 斤 炙 去 皮 , 枳 实 五 枚 炙 , 芒 硝 三 合
上 四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厚 朴 、 枳 实 , 取 五 升 , 内 大 黄 , 更 取 二 升 , 去 滓 , 内 芒
硝 , 更 上 微 火 一 两 沸 , 分 温 再 服
4 6 、 阳 明 病 , 发 热 , 但 头 汗 出 , 渴 , 小 便 不 利 者 , 身 必 发 黄 , 茵 陈 蒿 汤 主 之 。
茵 陈 蒿 六 两 , 栀 子 十 四 个 擘 , 大 黄 二 两 酒 洗
上 三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先 煮 茵 陈 蒿 , 减 二 升 , 内 栀 子 、 大 黄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分 温 三 服 4 7 、 三 阳 合 病 , 腹 满 身 重 , 难 以 转 侧 , 口 不 仁 , 面 垢 , 遗 尿 , 发 汗 谵 语 , 下
之 额 上 生 汗 , 手 足 逆 冷 。 若 汗 自 出 者 , 白 虎 汤 主 之 。
4 8 、 少 阳 之 为 病 , 口 苦 , 咽 干 , 目 眩 也 。
4 9 、 太 阴 只 为 病 , 腹 满 而 吐 , 自 利 也 。
5 0 、 太 阳 病 , 腹 满 而 吐 , 是 不 下 , 自 利 益 甚 , 时 腹 自 痛 者 , 桂 枝 加 芍 药 汤 主 之 。
大 实 痛 者 , 桂 枝 加 芍 药 大 黄 汤 主 之 。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芍 药 六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上 五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 芍 药 六 两 , 甘 草 二 两 炙 , 生 姜 三 两 切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大 黄 二 两
酒 洗

上 六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ZAGY333
5 1 、 少 阴 之 为 病 , 脉 微 细 , 但 欲 寐 也 。
5 2 、 少 阴 病 , 心 中 烦 , 不 得 眠 者 , 黄 连 阿 胶 汤 主 之 。
黄 连 四 两 , 黄 芩 二 两 , 芍 药 二 两 , 鸡 子 黄 二 枚 , 阿 胶 三 两
上 五 味 , 以 水 六 升 , 先 煮 三 物 , 取 二 升 , 去 滓 , 内 胶 烊 尽 , 小 冷 , 内 鸡 子 黄 , 搅
令 相 得 。 温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5 3 、 少 阴 病 , 口 中 和 , 其 背 恶 寒 者 , 附 子 汤 主 之 。
附 子 二 枚 炮 去 皮 破 八 片 , 白 术 三 两 , 茯 苓 三 两 , 芍 药 三 两 , 人 参 二 两
上 五 味 , 以 水 八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八 合 , 日 三 服
5 4 、 少 阴 病 , 身 体 痛 , 手 足 寒 , 骨 节 痛 , 脉 沉 者 , 附 子 汤 主 之 。
5 5 、 少 阴 病 , 下 利 便 脓 血 者 , 桃 花 汤 主 之 。
赤 石 膏 一 斤 , 一 半 全 用 , 一 半 筛 末 , 干 姜 一 两 , 粳 米 一 升
上 三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米 熟 成 汤 成 , 去 滓 , 内 赤 石 脂 末 , 温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5 6 、 少 阴 病 , 吐 利 , 手 足 逆 冷 , 烦 躁 欲 死 者 , 吴 茱 萸 汤 主 之 。
吴 茱 萸 一 升 , 人 生 二 两 , 大 枣 十 二 枚 擘 , 生 姜 六 两
上 四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5 7 、 少 阴 病 , 咽 痛 者 , 甘 草 汤 主 之
甘 草 二 两
上 一 位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二 合 , 去 滓 , 温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5 8 、 少 阴 病 , 下 利 者 , 白 通 汤 主 之
葱 白 四 茎 , 干 姜 一 两 半 , 附 子 一 枚 生 用 去 皮 破 八 片
上 三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二 合 , 去 滓 , 分 温 再 服
5 9 、 少 阴 病 , 腹 痛 , 小 便 不 利 , 四 肢 沉 重 疼 痛 , 自 下 利 , 或 咳 , 或 小 便 利 , 或 不
下 利 , 呕 者 , 真 武 汤 主 之 。
白 术 三 两 , 茯 苓 三 两 , 芍 药 三 两 , 姜 三 两 切 , 附 子 一 枚 炮 去 皮 破 八 片
上 五 味 , 以 水 八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6 0 、 少 阴 病 , 下 利 清 谷 , 里 寒 外 热 , 手 足 厥 逆 , 脉 微 欲 厥 , 身 反 不 恶 寒 , 其 人 面
赤 色 , 或 腹 痛 , 或 干 呕 , 或 咽 痛 , 或 利 止 脉 不 出 者 , 通 脉 四 逆 汤 主 之 。
甘 草 二 两 , 附 子 一 枚 生 用 去 皮 破 八 片 , 干 姜 三 两
上 三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二 合 , 去 滓 分 温 再 服
6 1 、 少 阴 病 , 下 利 , 咳 而 呕 渴 , 心 烦 不 得 眠 者 , 猪 苓 汤 主 之 。
猪 苓 一 两 , 泽 泻 一 两 , 茯 苓 一 两 , 阿 胶 一 两 , 滑 石 一 两
上 五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内 阿 胶 烊 尽 , 温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6 2 、 少 阴 病 , 脉 沉 者 , 宜 四 逆 汤 。
甘 草 二 两 炙 , 干 姜 一 两 半 , 附 子 一 枚 生 用 去 皮 破 八 片
上 三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二 合 , 去 滓 , 分 温 再 服
6 3 、 厥 阴 之 为 病 , 消 渴 , 气 上 撞 心 , 心 痛 疼 热 , 饥 而 不 欲 食 , 食 则 吐 , 下 之 利 不
止 。
ZAGY333

6 4 、 发 汗 , 若 下 之 , 烦 热 , 胸 中 窒 者 , 栀 子 豉 汤 主 之
6 5 、 伤 寒 , 脉 滑 , 厥 者 , 里 有 热 , 白 虎 汤 主 之
献花(0)
+1
(本文系云潇潇u1pl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