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语文-古典诗歌场景描写课内课外融合专练
2024-03-17 | 阅:  转:  |  分享 
  
练习7:古典诗歌场景描写场景描写《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的“学习提示”中指出求:“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
动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
劳动之美。”场景描写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古典诗歌鉴赏重要的考查内容。 [必备知识]场景描写及其表达作用场景描写也称场面描
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比如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送别友人之后,诗人伫立在江边,凝望碧空,久久不愿归去,任时间流逝,幽幽情思随天际之水绵远流向远方,情谊之深令人动容。这就是典
型的场景描写。场景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AF%E5%A2%8
3%E6%8F%8F%E5%86%99/9211341?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_blank环境
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7%8
E%AF%E5%A2%83/2987845?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_blank社会环境和htt
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7%84%B6%E7%8E%AF%E5%A2%83/56
41146?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_blank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h
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B6%E4%BB%A3%E7%89%B9%E5%BE%81/
8139389?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_blank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
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场景描写的关键在于要有人物活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开
头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因为有人活动其间,所以是场景描写。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众多景物,但没有人的活动,所以只是景物描写,而不是场景描写。场景描写要以https://baike
.baidu.com/item/%E4%BA%BA%E7%89%A9%E6%8F%8F%E5%86%99/4886628?from
Module=lemma_inlink" \t "_blank人物描写为主,景物为辅。景物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
在场面描写中,人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很多个。如柳宗元的《江雪》,活动在画面里的就渔翁一个人物,而杨万里的《插秧歌》,活动在画面的
则是农夫一家人。典型场景往往借助白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直朴感人,并含无尽之意于言外。诗人特别擅长抓住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以其生花
妙笔凝练地描摹出来,这些典型场景极其感人,而且让人品味不尽。比如“独自凭栏,夜深花正寒。”(朱淑真《卜算子·咏梅》)寒夜之中,独自
倚阑,人与寒花相对无言,任愁绪和孤寂在其中蕴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情人作别之时,执手相对,哽咽难言
,此时无语胜却万千之言。这些都是通过对典型场景的描绘,带给人非常强的情感冲击。场景描写通过感官位移,将抽象之情变为具体场面,容易产
生新奇的效果。善于言情的诗人,往往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更为为丰富的画面,引导读者借助想象和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品其甘苦。比如柳
中庸的《听筝》中“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在第二句“无限秦人哀怨声”后,诗人接以“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巧妙
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让人想到春末,杨花飘飞,纸上柳絮吹又少,落红飘坠
,杜鹃绕啼,愁对春光,这就是哀怨。它是将哀怨之音,借助视觉,具体化形象化,强化对哀怨的认知。具体的形象化的场景描写还可以调整诗歌的
节奏,让诗显得委婉从容,更具情致。诗经《氓》中古代女子婚变。结婚到男子变心的过程,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续写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之后服
役这两句之后,爱情的美好恰是青春妙龄,爱情的滋润容光焕发,清新美好犹如沐浴阳光下泛着绿光的柔嫩的叶子,在紧张的叙事中插入这句话,舒
缓了诗的叙事节奏,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留给人无穷的回味的余地,其后桑之落矣,喜欢而寓所起到的作用也应与之无二。在叙事和议论为主的
诗中起作用。更是如此。[教考例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望江南·江上雪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本词的上片和《诗经·周南·芣苢》对劳作场景的描写,
方法不尽相同,但各有其妙,请作简要分析。[解题思路]步骤1:给场景定名认真阅读场景内容,给场景定名,以概括场景内容。如《望江南·江
上雪》上片可定名为“雪江垂钓图”,而《芣苢》则可定名为“采摘芣苢的过程图”。步骤2:进行场景再造借助诗歌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
前后诗句,将画面重组再现,披文入境。如《望江南·江上雪》上片可以抓住“江上雪”“ 箬笠”“冰散响”“蓑衣”等重点词语,译述性描摹画
面。步骤3:点明典型手法如果有比较典型的手法必须点明,并进行分析。如《望江南·江上雪》上片中“冰散响” “时振玉花空”的衬托作用等
。步骤4:点明情感意图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场景描写的作用,点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意图。参考答案本词上片: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幅雪
江垂钓图:冰天雪地之中,渔翁独自垂钓,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
外在形象,“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和钓翁的宁静,“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以景衬人,绘声绘色,表达了词
人对渔家生活的同情向往之情,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之情。芣苢:全是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图
:开始人们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劳动的序幕;而后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越
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表达劳动者劳动时的喜悦心情。 [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渔家傲引洪 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
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①
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yǔ):困而未舒的样子。③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生活的深渊。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子月”句为环境描写,点明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谋自拙”为心理活动,写大鱼漏网而逃却并不懊恼
。B. 下片“昨夜”“今宵”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C. 结语“不知”句,
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写作者的“深知”。D.本词中的渔夫和《江雪》中的渔夫同为隐士形象
,他超然物外,生活贫困艰辛,但乐观旷达,时时感到快乐与满足。2.本词的上片和《插秧歌》描写了不同的劳作场景,各有其妙,请作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1.D【解析】D项,“本词中的渔夫和《江雪》中的渔夫同为隐士形象”分析错误。本词中的渔夫是真正的渔民,不是隐士。2.本词
上片描绘了一幅寒水捕鱼的生活图景:子月季节,烈风寒水,渔人下水捕鱼,捕得大鱼却又圉圉而去,渔人只得自认晦气,任由他人评说。艰辛而不
凄苦,表现了劳动者豁达的情怀。《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一二两句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
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三四两句通过环境描写点明雨中抢插,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五六句写农妇前来叫他们吃早
饭,顺便歇会儿, “朝餐”二字写出抢插何其早,“只不答”三字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七八句写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用朴素的话语勾勒出
一位忙【跟踪练习】野 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
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001.野 歌?(1)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
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项符合题意。 (2)意
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
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
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
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
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
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008)[双调]湘妃怨
? 和卢疏斋西湖.马致远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熏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
的西施。(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采莲湖就是西湖,然而作者不称西湖而称采莲湖,湖的名
称就提供了丰富的形象。B.第一、二句写采莲、垂钓的热烈喧腾,然后剥离游人写环境的优美宁静,形成对比。C.“熏风”二句摆脱了视觉,转
而从触觉和嗅觉人手描写切身感受,凸显清洁与和谐。D.这首曲描绘的画面是各异其趣的,但又统合成一个远近高低、结构成立体的空间。(2)
“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都是写景的句子中间,颇具匠心,请结合曲文对这一句进行赏析。(6分)008.湘妃怨(1) B(这首曲统一在一
个基调上,那就是优美宁静,既没有“热烈喧腾”,也没有“对比”。)(2)①作者笑有“画中有诗”之称的王维“作画师" ,并非贬抑古代名
人,而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王维笔下的山水之美与西湖的自然美景相比都未免黯然失色,从而衬托出西湖之美的不可企及。②正因为前后都是一般
的写景,显得有些平板,加进这一句,便使曲中有如异峰突起,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应。(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014)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
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
: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
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
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
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014.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
解,和诗歌语言的把握,是一道综合性考验学生鉴赏诗歌阅读能力的题目,需要学生知人论世,结合陶渊明生平、思想理解把握,难度适中。A项,
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
,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故选A。(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
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
”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本题属于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并且本句诗歌容易翻译,容易理解,
学生较易做出。学生需要平时多做练习,锻炼联想和想象能力。(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诗歌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日
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可以看出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但是“行者无问津”“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又可以看出诗
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本题同样是诗歌常考题型,但是本诗情感复杂,不是单一情感,而且必须结合诗歌和诗人生平来理解,学生很有可
能倾向于 “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快乐,而忽略诗中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此处是失分点。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感化
寺昙兴上人山院①王维暮持筇②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注)①感化
寺在陕西西安市辖县蓝田,此诗是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此时,王维与好友裴迪同游同咏感化寺。②筇:筇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2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傍晚时分,诗人王维手持竹杖,与好友裴迪相约虎谿,两人
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览。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这时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绕的流水,诗人来到了自己的客房。
C.颈联上句描写感化寺周围的野花丛生盛放,下句使用拟人手法,写山谷中的鸟儿因怕打扰了周围的环境,只敢轻叫一声。D.王维常常在诗中融
合绘画技巧,让诗歌景致鲜明,这首诗描写了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周围的幽静景致,亦是诗中有画。22.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
简要分析。21.C22.①动静结合。颈联上句为静景,丛丛盛放的野花,特别好看;下句为动景,山谷中鸟儿不时传来婉转的鸣叫声,更衬托出
环境的清幽。动静结合,使景物的描写更具画面感。②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诗人夜晚静坐于空灵的山林,赏花听鸟鸣,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作者借寂静清幽的山林之景,表达了对感化寺景色的喜爱,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下句使用拟人手法,写山谷中的鸟儿因怕打扰了周围的环境,只敢轻叫一声”错误,写山谷中的鸟儿的叫声是为了衬托出山谷的幽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后两联写景,所以手法可从景情之间的关系和写景技巧角度分析。从景情关系上,寓情于景,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赏花听鸟鸣,写出了作者的闲适之情,以及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从写景技巧角度,可从听觉“鸟鸣”和视觉“野花”角度分析,视听结合,写出了山谷中景物的清幽,写出了作者的闲适之感。同时,“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一句,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既有静景野花丛发,又有动景谷鸟一声,让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更有生机。
献花(0)
+1
(本文系如此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