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西夏博物馆讲解词(1)
2024-04-03 | 阅:  转:  |  分享 
  
西夏博物馆讲解词(14500字)

西夏通史+序厅(3000字)

大家好,欢迎各位朋友来到西夏博物馆参观,西夏博物馆始建于1997年,1998年对外开放,是我国第一座以讲述西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现在大家参观的西夏博物馆于2019年6月12日正式开馆,是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5400平方米,共展出各类文物3000多件,是我国集中展示西夏历史文化规模较大、展品最多、展示手段最为丰富的西夏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共有8个展厅。基本陈列有西夏史、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艺术、西夏社会经济、西夏陵和传承与保护六个部分。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博物馆的序厅,序厅总面积630平方米,正前方这组引人注目的《西夏遗珍》大型组雕主浮雕总面积241平方米,是我国专题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主题浮雕之一。主浮雕描绘了党项族来自青藏高原,西夏政权建立于黄土高原,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下,创造了灿烂西夏文化这一历史脉络,用画面的形式展示了西夏陵、兴庆府、敦煌莫高窟等重要的西夏建筑,辅以下方鎏金铜牛、妙音鸟等珍贵的西夏文物,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西夏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序厅左右两侧的浮雕分别为绵延不绝的贺兰山脉和奔流不息的黄河。贺兰山长250公里,阻断了腾格里沙漠的东进,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黄河水滋养了宁夏,自古以来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

简单了解博物馆情况后请大家随我进入西夏史展厅去了解建立西夏国的党项族和西夏王朝的兴衰历程。

西夏史展厅

西夏是11-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038年建国,传十代皇帝,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大事年表主要介绍了西夏政权在190年间与周边辽、宋、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党项兴起与部落发展

党项族是古老羌族的一支,最早活跃在今青海、四川、甘肃交接地带的辽阔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唐朝中期,党项时常遭受兴起的吐蕃的侵扰,请求内迁,唐朝政府准许他们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后继续迁至银州、夏州(今陕西北部的米脂、靖边)一带定居。党项族经过两次迁徙后,居住在庆州一带的称东山部,夏州一带的为平夏部。

唐朝末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率众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因作战有功,被授为夏州节度使,封为夏国公、赐李姓并获夏(今陕西靖边北)、绥(今陕西绥德县)、银(陕西米脂县西北)、 宥(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静(今陕西米脂县西)五州,史称其“虽未称国而王其土”。党项族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八个部落,他们各自分立不相统一,其中以拓跋氏最强大。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中,党项族利用各政权间的争斗“保全实力”,并不断向西开拓,特别是经过继迁、德明两代人的征战和经营,终于形成了能够称霸一方的政治势力。

西夏建国

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又称“大白高国”。西夏立国190年传十位皇帝,加上元昊建国后追封的祖父继迁和父亲德明两位帝王共十二位。其中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和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各在位54年,是从汉武帝刘彻至清世祖康熙近1700多年间在位最长的封建帝王。父子共在位108 年,在此期间西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西夏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

西夏疆域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今天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的一小部分地区。鼎盛时期面积达到83万平方公里,是今天宁夏6.64万平方公里的12倍。西夏疆域虽然辽阔,但境内近三分之二面积被沙漠和山脉覆盖,东边是毛乌素沙漠,中间是腾格里沙漠,北边是巴丹吉林沙漠。境内的祁连山绵延1000多公里,是西夏境内最大的山脉。黄河贯穿东南形成富庶的河套平原,是西夏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史书记载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东西长六里,南北宽三里,是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银川市兴庆区基建工地采集的瓷片种类繁多,产地有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宁夏灵武窑、河南焦作当阳峪窑等,反映出昔日西夏都城兴庆府商贸活跃、社会较为繁荣的特点(景象),是研究西夏与辽、宋、金等周边政权经济交流的佐证。

这幅《西夏文明》油画为宁夏三位作家历时五年完成,描绘了西夏建国的情景,画面中有汉族、党项族、契丹族、藏族和回鹘等多个民族,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这一事实。

西夏官职

西夏建国初,仿照宋朝建立中央官制,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两班。官吏酬劳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唐宋之制。1039年,增设尚书省以总理庶务。中央职官由汉人和党项人分别担任,创立了与职官制度对应的官阶制度,使得西夏的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铜牌是西夏军营防守军人和宫庭宿卫者所佩带,正面的文字说明此牌的用处,背面为西夏人名。“内宿牌”与另一种“守御牌”相对,内宿卫,外防御。西夏官印和唐宋官印的形制相同,印背右侧刻年款,左侧刻人名,印文为西夏文九叠篆书。西夏官印大多是两个字,印文多为“首领”二字,也有少量是四字或六字印。与唐宋所不同的是西夏官印上所刻的文字都是西夏文。

西夏兵制

西夏实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组织严密的统兵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军事机构,如枢密院、殿前司、经略司等,并有相应的官职配置。完善的统兵体制为西夏强大的军事提供了重要保证。

元昊建国后在西夏设十二监军司,每一监军司都仿宋制立有军名,驻防在各军事要地,监军司的高级官员均由豪族大酋领出任。西夏的监军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各大战区。

西夏建国后元昊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先后对宋发动了著名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战役,加之1043夏辽河曲之战的胜利,增强了西夏的军事影响,逐渐形成了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

承天寺坐落在银川市兴庆区,又称西塔,是西夏的皇家寺院。1050年皇太后没藏氏为祈祐刚继位的儿子谅祚圣寿无疆,向宋朝祈求大藏经,为保存大藏经“役兵数万”所修建。

西夏法律

党项早期“无法令”,西夏立国后,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统治的法律制度。西夏中后期,法律制度日趋完备,其编撰思想、内容及体例借鉴或继承中原王朝的法典。目前已发现的西夏法律文献有《天盛改旧定新律令》《新法》《贞观玉镜统》等。

《天盛改旧定新律令》编纂于(1149—1169 年),是仁孝皇帝组织人员参照诸新旧律典,编纂而成。全书共20卷, 150门,门下列条文共1463条。是西夏法律中篇幅最长、记载最详细、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法典,为我们研究中国法律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西夏儒学教育

宋代以道养生、以佛养心,以儒治国,西夏统治者大力发展儒学。从元昊时自制番书后就开始翻译《论语》《孝经》等儒学著作。西夏教育制度在崇儒敬佛的文教方针指导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完善,学校教育系统不断完备。西夏的教育机构有官学教育、私人书院教育和寺院教育。乾顺时期,国学招生3000人左右。

(西夏儒学教育场景)学堂中学生有党项族,也有汉族,既有男孩也有女孩,反映了西夏在教育上民族平等的观念。学堂前面这位老师明显是汉族,墙上悬挂有被尊称为“至圣文宣帝”的孔子画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尊孔为帝”,也是西夏对中国传统儒学文化高度认同、继承和发展的体现。

西夏灭亡

13世纪初,蒙古首领铁木真汗统一了漠北高原。从1205年至1227年蒙古大军连续22年,6次用兵西夏。1226年春,蒙古军围困中兴府,1227年,末帝李晛出城投降,立国190年的西夏消亡在蒙古大军统一中国的征途中。

西夏虽然灭亡但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文化多元的形成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其瑰丽的文化也令人神往。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西夏文化展厅参观。

西夏文化(2400字)

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西夏文化继承唐、宋文化成就的同时,融汇吐蕃、回鹘、契丹等民族的文化元素,加以创新发展,形成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西夏文字的创制和使用、儒学的推崇、佛教的传播和发扬,上承唐宋之余韵,又融入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使之浑然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化。

西夏建国前(1036年)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以党项语为基础,仿借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创制了西夏文字,迄今发现的西夏文字共有6000多个,专家将西夏文字的创制分为单纯字、合体字、象形和指事字三大类。单纯字从音义角度上不宜拆分,是组成文字的基础,如表意单纯字第一行第一个西夏文“人”字。合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字元素组合而成,接近于汉字的会意字,如西夏文“泥”字是取西夏文“水”字左半部分和西夏文“土”字的全部结合而成,土加水就是泥。再如“温”字是由“不”字左边,“热”字左边和“冷”字右边组合而来,不冷,不热就是温。西夏文的创制对整个西夏文化的进程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标志着党项族跨入了先进民族的行列。

展柜中摆放的这些西夏文残碑都是西夏陵出土,碑文有其独特的书写习惯和特点,其文字用笔藏露兼备,笔槽内描金,有的用笔稚嫩,结体古朴,有的书写工整秀丽,至细微处见匠心,既显骨力又各具风格,是研究西夏书法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在我们解读西夏文字的过程中,西夏语的发音也逐渐被揭开。西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这里播放的多媒体内容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语言研究专家录制的西夏祝福语,大家可以走进听听。

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经元代到明代后期逐渐失传,成为无人知晓的死文字。您可能疑惑了,那这西夏文字是如何被世人发现的呢?现在我们来了解《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它的发现有这样一段故事,清嘉庆九年(1804年),史地学家张澍(shù)在老家甘肃武威养病,一天与朋友共游清应寺,发现有一碑亭前后砌砖,封闭已久。当地人传闻,如果有人启封则会遭到大风冰雹的灭顶之灾。经张澍再三恳求,寺中的和尚拆开碑亭封砖看到里面有一通碑。上面刻的字形体方整,乍一看好象都认识,但仔细一看却一个字也不认识。等转到碑的另一面,所刻字为汉字,其中有记载建碑时间的“天祐民安”。天祐民安是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第二个年号。张澍以此认定,碑正面所刻的不认识的字就是死亡几百年的天书,西夏文。这座碑高2.5米,宽0.9米,共计3640个字,主要记述了建塔的“感应”故事和重修寺塔的详细经过。凉州碑的发现不仅使消失近300年的西夏文字重见天日,也为研究西夏文字、书法及碑刻艺术、宗教文化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夏文字的广泛使用对西夏印刷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夏文字的广泛推行,大大推动了西夏印刷技术的发展。泥活字印刷是北宋毕昇所发明,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木活字印刷被认为是元代王桢发明。但缺少实物佐证,因此当韩国的某些学者发现公元1377年刊印的铜活字佛经《直止心要》后,千方百计罗织理由认定活字印刷起源韩国,并策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望得到世界公认。就在这时,九册西夏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在宁夏贺兰山拜寺口方塔被发现,这些印本版面中有多处倒字、反字的现象。经鉴定,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刊印本,它的发现以有力的实物资料捍卫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国,同时也将元代王桢发明木活字的说法提前了130年。《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中国禁止出境的64件文物之一。

西夏仿照宋朝设立了专门管理印刷的机构—刻字司。这个场景生动还原了西夏时期的印刷流程,工匠中既有汉人也有党项人,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党项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劳作的场景。西夏木活字印刷看似简单,但印刷工艺十分考究,经过选料、刻字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整套印刷。西夏的活字印刷术是中原印刷术向西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原地区的印刷事业,对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扩大了印刷使用地区,繁荣了中国西北部的印刷业。

西夏绘画与雕塑是西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西夏绘画在承袭中原传统绘画风格的同时,吸取回鹘、吐蕃及藏传佛教密宗的艺术成就,融入本民族的习俗,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画风有两类:一类是运用传统技法,创造意境深沉的作品;另一类是色调深沉的藏密风格作品。西夏雕塑不但继承了唐代遗风和宋代的手法,而且融入当地内容和民族风格,加以创新发展,体现出浓厚的地方时代特色。

说到丧葬习俗,它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有火葬、土葬等多种埋葬方式,它吸收了汉族葬俗文化的同时还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和习俗,是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例证。目前发现具有代表性的墓葬有宁夏闽宁镇、武威西郊林场及贺兰山三关口西夏墓等。

这里陈列的木条桌、木衣架、木笔架、木缘塔等器物都是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出土的随葬品。这座木缘塔是用来存放死者骨灰的,塔身八面,表面涂蓝色,用黄色书写梵文经咒,木塔顶部墨书题记,说明了墓主的身份和墓的确切年代。史书记载,党项族实行火葬,它的发现对研究西夏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白釉瓷豆:2005年贺兰山三关口西夏墓地出土,敞口,宽沿,浅腹,喇叭形高足,与宁夏灵武窑出土的部分西夏瓷器相比,器形更规整。瓷豆通体施白釉,胎质更为紧密,釉面布满冰裂纹,玻璃质感强,足内胎质细白,制瓷工艺精湛。

这块图版是党项人骨勒茂才编写的夏汉文双语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序的内容,中间标识红线的这段文字“番有智者,汉人不敬,汉有贤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语言不通故也”说明编纂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番汉互相学习语言,表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000多年前西夏人已意识到民族平等。而“兼番汉文字者,论末则殊,考本则同”虽然是对西夏文字来源的解释,从侧面也反映了西夏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彰显了西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完西夏文化后,请您随我到西夏宗教艺术展厅继续参观。

西夏宗教艺术(2000字)

进入宗教艺术展厅,大家首先看到的是现存于甘肃安西榆林窟3窟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位菩萨正在众神陪同下驾云渡海。大家仔细观察壁画中两位菩萨的坐骑,一个是狮子,一个是白象。“文殊骑狮普贤骑象”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骑的是狮子,普贤菩萨是真理的象征坐骑是一头白象。

西夏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王朝,也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的国度。西夏宗教信仰呈现多种、多元化趋势,既尊儒学,又崇佛教,也容纳道教,同时还延续原始宗教。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西夏佛教与佛教艺术是西夏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展柜中看到的“擦擦”是梵文音译,佛教的圣物,是一种小型的脱模泥塑,在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唐代叫“善业泥”。擦擦分为泥擦、骨擦、布擦、药擦四种,信徒制作擦擦的目的是为积善修业,制成的擦擦大多为佛塔式,多数放置塔内、墓室或作为佛像腹腔的填充物。西夏擦擦在宁夏108塔、拜寺口双塔、内蒙古黑水城、甘肃武威均有发现。擦擦铜范就是制作擦擦时所用的模具。迦陵频伽、红陶塔刹形器、莲花塔刹的出土,都体现了西夏浓郁的佛教色彩。

西夏时期除利用前朝的佛教建筑设施外,又建造和重修了许多寺庙及佛塔,以致塔寺林立、寺院密布,著名的佛寺如甘肃张掖大佛寺,具有代表性的佛塔有宁夏的108塔、承天寺塔(也叫西塔)等。西夏时期的寺庙集中分布在四个中心点:兴庆府-贺兰山中心(兴灵中心)、凉州-甘州中心(甘凉中心)、黑水城中心、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中心(瓜沙中心)。西夏虽存在190年但统治河西走廊近200年,西夏建国前已攻占瓜州(今安西)、沙州(今敦煌),此后在这里重修开凿了很多石窟,其中甘肃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有着极高的成就”,“代表了西夏艺术的最高水平”,现在我们去了解榆林窟壁画。

榆林窟现有西夏洞窟4 个,我们按照1:1比例复制的榆林窟29窟、2窟的壁画最具代表性。29窟整体为覆斗形,窟顶是西夏时期典型的团龙藻井,壁画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以西夏武官为主、文官为辅、官民合资、社会共建的 “公共窟”,建造此窟主要是为皇帝祈福所用,也有专家认为29窟是沙州监军司赵麻玉家族的功德窟。正壁中间绘显密双修说法图,两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图,敦煌壁画现存的水月观音20多铺,绘于正壁的仅此一例,而且这幅画面大,在同类壁画中并不多见;东西侧壁是两位菩萨,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因为从他们的坐骑可以看出,“文殊骑狮,普贤骑象”;窟门的两壁有大量的供养人和西夏文榜题,供养人是指出资开窟塑像画壁画的功德主,洞窟完成之后,功德主的形像被画在洞窟里,表现他们对佛陀的恭敬虔诚和藏在心里的善良愿望。莫高窟保存有7000余条供养人题记,为壁画断代提供珍贵资料。西夏供养人有至高无上的帝后,也有侍从拥簇的达官贵人,更有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用人物大小比例不等的绘画技法来区别社会身份的高低。榆林窟29窟是西夏晚期的艺术成就,有明显的藏传风格,反映了西夏时期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彼此交流和相互融合的情形。

榆林窟2窟正壁及南北侧壁绘说法图;窟门两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图。右面一铺观音身披绿色大巾,斜依在金刚石宝座上,仰望天空,悠然自得,神态闲适,对面善财童子踏云而来,右下角隔水岸上,玄奘双手合十朝观音膜拜。孙悟空猴头人身,脚蹬高靴,左手牵着驮经的马匹。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唐僧取经图,比明代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还早三百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唐僧取经图为题材的壁画。西夏前期重修洞窟形制大多沿袭五代、宋初风格,少有创新,中期逐渐形成和突出西夏风格,后期开凿一些新的石窟,又融入藏传佛教的密宗色彩。现在我们去了解宏佛塔。

展厅中间您看到的是宏佛塔模型,宏佛塔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pān、chǎng]乡,塔高28.34米,这里是按照1:7比例复制的模型。这座塔融合传统楼阁塔建筑形式和喇嘛塔建筑形式为一体,体现了西夏时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又互相渗透的特点。1990年重修宏佛塔时,在天宫中出土了国内稀有珍品绢彩佛画、彩塑像残件和数以千计的西夏文木雕版残块,是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中间独立柜的九件文物均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宏佛塔。我们重点介绍这尊佛头像,佛头上有螺发和肉髻,方圆型的脸上涂有白粉,两眉之间的点叫白毫,佛头下眼睑的黑色泪痕,像是看透了人间的疾苦而为之动容,其实是眼珠的黑色釉料又多又厚滴流形成的。佛头像妙相庄严,神态安详庄重。

塔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建筑文化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中国式的寺塔。佛塔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及各种法物。西夏佛塔与同时期的辽塔、宋塔、金塔比较,在布局、形制和工艺上呈现出种类繁多的特点。形制上仿唐代密檐式、复合式和宋代的楼阁式。辽、金、西夏的佛塔,以楼阁式和密檐式为主,西夏佛塔使用功能强,深受佛教密宗的影响,也是西夏多元文化信息的艺术载体和象征。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西夏文化及宗教艺术提供了物质方面的保障,文化与经济关系密不可分,那么西夏经济怎样呢?现在我们去了解西夏的社会经济。

西夏社会经济(2000字)

经济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西夏社会经济主要由农业、畜牧业、商贸业、手工业四个部分组成。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西夏地处西北内陆,降水量虽少,但境内的河水资源却非常丰富。黄河自西南而东北流过,祁连山积雪融水汇聚成河,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将西夏农业生产划分为黄河河套灌溉农业区、河西走廊半农半牧区以及宋夏沿山边界半农半牧区三大区域。

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的标志之一。甘肃安西榆林窟3窟的西夏壁画《农耕图》,充分说明西夏在农业生产中已普遍使用铁犁牛耕。画面中两头牛抬着杠牵引犁铧,耕种的农民一手扶犁,一手扬鞭赶牛,后面还有一个小孩提着水罐,画面生动逼真。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与当时中原地区耕作水平几乎一样。大家现在看到展柜中的陈列这些铁犁铧就是西夏人最主要的耕作农具。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商不活”,西夏的经济虽以农牧业为主,但商贸业也在繁荣的发展着。钱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商贸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西夏钱币为方孔圆形年号钱,质地有铜有铁,铸工精良且文字优美。西夏钱币分西夏文钱币和汉文钱币两种,目前发现西夏文钱币5种,汉文钱币13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枚西夏文“贞观宝钱”是目前发现的存世量最少西夏钱币,全国仅有三枚,一枚在国家博物馆,一枚在中国钱币博物馆,还有一枚就是大家现在看的这枚,当然它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创作画向我们生动再现了西夏与宋朝之间贸易往来的热闹景象。宋夏之间的贸易,主要是通过官办的“榷场”[què chǎng]与民间的“和市”进行,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交流会和集市。榷场是宋夏关系的晴雨表,两国和好时,宋朝开放榷场,一旦交恶则关闭榷场,西夏只能依靠走私等其他途径与宋朝进行交换,虽有对立但也互相包容,在博弈之间仍保持两国人民交流交往交融。

西夏的手工业种类繁多,有陶瓷业、纺织业、冶炼业、酿酒业、制盐业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大家都知道,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繁荣时期,西夏制瓷深受宋瓷的影响。虽然在瓷质上不能与中原地区著名瓷窑产品相比,但在器型和纹饰上有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

这件白釉剔刻牡丹纹瓷罐直口、颈短、丰肩,鼓腹下收。罐子腹部的三处开光内剔刻有折枝牡丹花纹,并用弧线和花叶衬托,层次分明,手法娴熟,白色光亮雅致清淡,堪称珍品。虽然瓶身有修复痕迹,但这也是目前国内器型最完整的白柚剔刻牡丹纹瓷罐,全国都找不出第二件能与之相媲美。

“泥做火烧,关键在窑”,这句俗语道出了瓷器烧制的关键。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本馆最大的一件文物“西夏白梁沟窑”。白梁沟窑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西夏窑址,位于宁夏灵武市,2012年7月在建煤场时被发现,为保护这一重要窑址不被破坏,西夏陵区管理处联合灵武市文管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瓷器标本、窑具100多筐。为保护窑址不被二次破坏,也为了让国内外游客能看到最真实的烧窑现场,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将四座瓷窑整体搬迁至博物馆内。(上楼梯)白梁沟窑是圆窑又称馒头窑,大家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进出的窑门,烧火加温火膛和碳,放瓷胚的窑床,排烟气的烟囱,还有已经被破坏的圆形的顶,整体形象像一个馒头,大家注意看脚下的瓷片都是我们当时发掘白梁沟窑址时出土的瓷片。(下楼梯)白梁沟窑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保存的完整性,它的结构也很独特,4座窑团在一起形成一个窝窝窑,便于煤炭的运输及烧窑的管理和监督,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图表是将辽、宋、西夏、金、元瓷器的典型器型进行了分类和对比。西夏瓷器的器型、釉色、纹饰有很大一部分受到宋、辽瓷器的影响,而在金元瓷器中也能看到西夏瓷器的遗风。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民族性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瓷器的装烧方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西夏瓷窑内瓷器多用匣钵装烧,将待烧瓷器胚体装入半封闭的匣钵内,除了使胚体受热均匀外,还可防止灰尘落在胚体上,保护胚体不受明火伤害。为了更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节约能源,西夏窑工们创造了顶碗覆烧、芒口对烧、器物搭烧等装烧方法,可在匣钵内上下叠摞,有效的利用空间,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

西夏铸造业享有盛誉。西夏的金属器皿中铁制品需求量最大,锻铁技术也非常发达。西夏采用竖式双扇活门木风箱,这种风箱容量大,鼓风量大,双扇活门可以互相更替不断推拉,将风不断贯入炼炉,使炉温保持高温状态,不仅加快了冶炼速度,也提高了铁的冶炼质量。正是掌握了先进的锻铁技术,所以西夏制造的兵器,质地精良,非常犀利。流传当时的“夏国剑”十分名贵,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宋朝统治者以及文人学士就往往以佩带夏国剑为荣。

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就是盐,盐不仅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并且从古至今盐都是战略物资,由国家管控,西夏时期也不例外。西夏盐池数量众多产量丰富,唐代有盐池18个,其中13个在后来的西夏境内,并且著名的乌池、白池生产的青白盐质量极好,盐价低廉。食盐虽小但作用大,事关国计民生。制盐业为西夏增加了巨大的财政税收,坚实的经济保障又不断的充实着西夏的综合国力,使其在与宋、辽、金的关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西夏陵 (2600)

进入二楼看到的墙面腰线是根据西夏陵出土的残碑边饰卷草纹制作而成,还有门铺首图案,也是根据西夏陵出土的瓦当纹饰设计的。我们在博物馆装修布展时融入了很多原汁原味的西夏文化元素,大家参观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

大家知道帝王陵寝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集中代表。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这里看到的是整个陵区的模型。58平方公里范围内,现存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防洪设施遗迹和1处大型建筑遗址,西夏陵见证了一个业已消逝的文明,承载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西夏陵坐落在贺兰山脚下,它的选址不仅利用了西北地区开阔大气的山水格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当地老百姓常说:李昊王头枕青山,脚踩黄河,就是指西夏陵背倚贺兰山,俯瞰银川平原,与黄河遥遥相对。这符合我国古代风水理论中“前有饮马塘,后有跑马岗”的上吉之地的说法。

西夏陵最南端是1、2号陵,二者形制规模都如出一辙,俗称“双陵”;3号陵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推测是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3号陵的地面遗迹经过全面的发掘,待会实地参观会看到当时发掘出土的遗迹。6号陵是目前陵区唯一发掘过地宫的帝陵。7号陵是目前西夏陵唯一确定陵主的帝陵,是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寿陵。帝陵周围,大大小小的陪葬墓冢林立,表明陪葬也是西夏陵寝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夏陵先后开展了5次系统的调查与测绘,并对3号陵地面建筑、6号陵地宫、5号陵碑亭、7号陵碑亭和献殿、4座陪葬墓、北端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不仅搞清了西夏陵的整体布局和形制特点,更发掘出土了13590多件珍贵文物。请往前方走,我们来一睹这些文物的真容。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这里看到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是西夏陵出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它们是碑座。我们知道中原常见的碑座都是赑屃,也叫龟趺座,象征长寿和吉祥,而且是一座驮一碑的做法。而西夏陵的碑座不仅采用造型夸张、丰乳怒目的人像,更创新性的采用两座驮一碑的做法,这体现了西夏陵在营建过程中借鉴唐宋陵寝制度的同时也充分保留了自身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西夏陵的碑座形象是佛教当中为释迦牟尼抬棺木的力士末罗,将他们放置在西夏皇家陵园当中,应是起到辟邪、镇墓的作用。

迦陵频伽

是建筑屋脊的装饰构建。迦陵频伽是梵语音译,佛经中记载它是人首鸟身,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所以也叫妙音鸟





1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1953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