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史上最全)中国2843个县级政权得名由来—台湾篇(三)
2024-04-18 | 阅:  转:  |  分享 
  
(史上最全)中国2843个县级政权得名由来—台湾篇(三)台中市,位于台湾中西部,以往是通过生活经验认定台中是位于台湾中部,所以约定俗成,有了
“台中”这一地名。中区,清代台湾(盐务总管)所在地,旧称(盐馆)。东区,台湾府城(南门)遗址,今位居大台中市(东)侧故称东区。南区
,有平埔族老妇人不愿搬走,仍居住在此地,汉人称之为(番婆)庄。西区,有大地主在此设立缴田租的公共事务馆,旧称(公馆)。北区,早期汉
人(邱厝)(赖厝)形成姓氏聚落,由于赖姓居多,故称(赖厝廓)。北屯区,旧名“三十张犁”,位在台中盆地北部,西屯区,在台湾省台中市西
北部.南屯区,位于台湾台中市西南方,为现台中市辖区中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道光年间 因当时此地原有许多制造农具的打铁店,其中又以犁头
最为出名,因而地名遂改为犁头店,称为犁头店街。大正9年(1920)本区改为南屯庄,战后改为南屯乡,1947年并入台中市改为南屯区迄
今。太平区,太平昔称“鸟松头”,因为建庄地入山口福德祠旁有一棵大的鸟松树(榕树之一种),故有此称。本地原属于洪雅族的居住范围,在清
乾隆年间,就有汉人来此开垦,开垦初期,与洪雅族常发生冲突,汉人受害严重,所以在刚建立村庄时,就冀以太平之愿望,故命名为“太平”,后
来就将此地改称为“太平”。大里区,旧称为“大里杙”,系出自当地平埔族洪雅族之社名的译音,民国九年才改称为“大里”。雾峰区,旧称为“
阿罩雾”,其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本地聚落建在凤山山麓,晨间经常浓雾笼罩,故有此称;第二种说法是认为“阿罩雾”是本地土著族
地名之译音,按台湾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属番社之译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国九年时,改称为“雾峰”。乌日区,以前称为“湖日”
或是“凹入”,这是因为本地的地势较低,境内为猫罗溪、乌溪、草湖溪、旱溪等溪汇入大肚溪的地方,地势呈现凹入的情势,故有此称,后来改称
为乌日。丰原区,旧称为“葫芦墩”,本地原属于平埔族拍宰海族岸里社的居住地,“葫芦墩”是他们对本地之称呼的译音。清末年间,刘巡抚以其
地物产丰饶而称为富春乡,亦称为小苏州。民国九年(大正九年)由于本地所产之米质极佳,是本地的特产,就将原地名改为“丰原”。至于“葫芦
墩”的由来,本区早期为平埔族部落,族人叫“泰雅尔洞”,其音与葫芦墩颇相似,传为其转音而来。丰原市境内有屯脚、屯头、屯身三小丘,形似
葫芦而得名。后里区,旧称内埔乡,早期发生聚落处称“屯子脚”,分屯顶、屯下。后因避免与屏东县内埔乡同名而改称后里乡。乃因为本地的聚落
是创建于平埔族麻薯社之背后,故称“后里”。石冈区,以前称为“石岗仔”,石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为大甲溪在此纳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状如瓮
缸,里面满布粗石,故有此称。后来才改称为“石冈”。东势区,最早叫“板寮”,是因为对当时的丰原人来说,“板寮”是在丰原东方偏僻地区的
一个部落,所以就叫做“东势角”,是指东方的角落。日人刚到台湾时亦取用“东势角”的地名,之后才把“角”去掉,改为“东势”而沿用至今。
新社区,以前称为“新社仔”,是平埔族巴宰海族之朴仔篱社的分布地,“新社”之由来,可能是曾经有平埔族人在此创建新的聚落而有此称。潭子
区,旧称为“潭仔墘”,因为创建聚落于柳川上游凹岸侵蚀坡的深水岸边,故有此称,后来才改为“潭子”。大雅区,昔称为“坝雅”或“埧雅”,
这是因为本地是河坝草埔之一部份,客家语称为“坝仔”,与台语之“埔仔”同义,民国九年才改为“大雅”。神冈区,本地最初的移民大多来自广
东省嘉应州镇平县的“神冈社”,故称此地为“神冈”。大肚区,以前是拍瀑拉族大肚社的所在地,故命名为“大肚”。沙鹿区,以前是拍瀑拉族“
沙鹿”社的居住地,故有此称。“沙辘”系本镇旧称,原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辘社(Salach)活动范围,清代称回马社
或迁善社。民国九年改称沙鹿,沿用至今。龙井区,以前称为“茄投”,可能是平埔族社之译音地名,后来则改称为“龙井”,这是取自于今龙泉村
之旧地名“龙目井”,因为当地沙田路之清水祖师庙“龙泉岩宫”前有一古井而命名的,后来则改称为“龙井”。梧栖区,梧栖之地名是由“五汊”
演变而来的。据道光中叶(1832)周玺撰彰化县志山川图作“五汊港”;同治年间(1862-1874)纂成的台湾府舆图纂要仍作“五汊港
”;至光绪年间修成的台湾地舆全图则作“梧栖港”,可窥知清道光年间是通称“五汊”而不作“梧栖”。因梧栖地当牛骂头溪口小型三角洲上,五
个扇状分流水汊处,故得称。后由“五汊”谐音雅化而得之后的“梧汊”、“梧栖”、“鳌西”。清水区,旧称为“牛骂头”,这是译自本地的平埔
族拍瀑拉族的“牛骂头”社,民国九年时,鉴于该地有良质泉水“埤仔口泉”之涌出,乃更名为“清水”,光复后沿袭至今。大甲区,以前是道卡斯
族各社的居住地。大甲之地名即自道卡斯平埔族之族称Taokas译过来的。闽南语“大”之读音Tai或Ta;“甲”为Kah并为Ta-ka
h,与Taokas近音。外埔区,在日据时期,今天的后里乡统称为内埔,而在其西边之本乡则括称为外埔,“外埔”就成为本乡之地名。大安区
,本乡因大安港而得名。大安港的旧名,在明末称之为“海翁窟港”,(海翁即为鲸鱼),清朝时称为“螺丝港”、“劳丝港”等,是因螺壳上之回
旋纹,譬喻船只之出入航道绕转之状。至于有大安港之称是因为本港可以让船只安全的停泊而得名。和平区,本乡在日据时期是泰雅族的分布地,并
没有庄名,光复改称为和平乡,乃是以四维八德中之“和平”为乡名。——————————————————————————————————————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献花(0)
+1
(本文系信息公布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