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放水”(杂文)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说到“放水”,人们都十分熟悉,它是一项生产生活活动。记忆中,四川都江堰每年春季,好像还要搞一个“ 放水仪式”,水从闸门奔腾而出,流向四面八方,流进千里沃野,广袤农田,为庄稼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水从都江堰出来,又流进了田野。不仅是 都江堰,以前各地农村都建有为农业生产储水的水库、堰塘,每到春耕生产时,它们都要放水,水便欢快地流到田里,像农村嫁女一样,水库、堰塘 是娘家,水是嫁女,田则是婆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他们又有了在城镇出生的下一代,但“放水”对于人们来说, 还是挺熟悉的。只不过,这放水相比农村,不是开沟掏洞,而是轻轻一拧水龙头,水便哗哗流了出来。以前放水,在农业生产上,一出一进,有出有 进,是平衡的,统一的。而今,却似乎不全是这样了。“放水”单从意义上讲,有本义,还有引申的意义。本义也有两种,一种是放进,“放水养鱼 ”的“放水”就是这个意思。另一种则与之相反,是放出、放掉,“竭泽而渔”,放掉水,把水放干来抓鱼。至于引申的意思,则是说做事不讲原则 打让手,心一软,手一松,一让,就放松了应该坚持、坚守的东西,做事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整个事情就黄了,不了了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放水”除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以外,与“鱼”的联系也十分密切。“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之 间、人民军队与人民之间的相依共存的紧密关系,就被形象地称为“鱼水之情”。有两种很常见的说法,就是说的水与鱼,一个是“放水养鱼”,一 个是“竭泽而渔”。几十年来,关于鱼的这两种“放水”,人们都干过。先前,人们热衷于“竭泽而渔”,去放干水抓鱼。到如今,人们越发注重“ 放水养鱼”。放干水抓鱼,看似立竿见影,一时收获颇丰,但后面要得到鱼就越发困难了。而“放水养鱼”,则鱼越来越多,人们吃鱼的愿望反而能 很好地实现。“竭泽而渔”,可谓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而“放水养鱼”,虽说要经过一段时间,一个过程,而且有风险,但它是为的是 人们的“长远利益”。“竭泽而渔”,因鱼有限,分配上矛盾很大,且鱼资源日渐枯竭,鱼越来越少,路越走越窄。而“放水养鱼”则路越走越宽, 前途光明。其实,无论灌溉农田的“放水”也好,对于鱼而言的“放水”,“放水”都是进与出的统一与平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之所以出现不同 的“放水”,在鱼上面“分家”了,是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问题和偏差。新质生产力就是一种优质的“鱼”,需要大力发展,需要政府和全社会,认 识到它本身的价值、意义,认识到客观规律,两种“放水”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而采取正确、积极的方式与行动。“放水养鱼”应该在前面,没 有“放水养鱼”,便没有抓鱼。没有播种,哪有收获?没有投入,哪有产出?没有付出,哪有回报?如果大家都只想着抓鱼,甚至“竭泽而渔”,“ 杀鸡取卵”,那再好的鱼也长不大,人们也无缘享受与拥有!只有大家都去“养鱼”,多给予它以关爱,多给予照顾、支持、帮助,为其成长创造良 好的环境条件,去克服、改变不适应这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体制机制障碍,帮助其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阻 力,它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每天都在水龙头上“放水”。在做这个动作时,多想想与水密不可分的“鱼”,想想新质生产力这种“鱼”,是不是 多做“放水养鱼”的工作,多下“养”的功夫,多点“付出”的心思,少点“取”的心思,别急功近利去揠苗助长,别“贪占”竭泽而渔,把水全部 放干,一锅端,大小通吃,鱼全捞干抓尽!王良炬 2024年4月17日 北京(修改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