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好家庭 好家教 好家风》摘录
2024-04-19 | 阅:  转:  |  分享 
  
新书《好家庭 好家教 好家风》摘录一好家庭是所好学校,好家教培养好人才,好家风创造好人生。读书虽不能使人生变长,却可以使人生变宽;成长虽不能
让幸福速来,却可以让幸福变厚。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片充满美好理想和催生道德萌芽的沃土。家庭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创建和谐的家境,唤醒孩子
的智慧心灵,让孩子成为有理想信念、有坚强意志、有终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经历成功和挫折的考验能不断奋斗的人。陪伴“玩”而激活情(自然情
趣、人文情感、心灵情操),鼓励“做”而唤醒爱(爱心、爱好、爱学),引导“知”而学会合(合道而行、合德而为、知行合一)的过程是一个健
康成长、幸福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陪伴孩子一起唤醒梦、建好家、走好路的幸福人生过程。孩子是在“试错”与“顿悟”中成长的,家长需要给孩子
机会,用充满“错误”的正确行动去为兴趣和梦想快乐“表演”。所谓道德品质,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人生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追求
,集中体现在能替他人着想的善良、主动求进取的自觉、乐于接受约束、创新求发展的主动。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所阅读过的书,也藏着他所走过
的路,这些内容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品格,也决定着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现其文化修
养。家庭教育是一项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成长与幸福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人生中的春夏秋冬四季都实现成长。家庭成员中,老少三代甚至四代人
都需要融入时代环境,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是一个终生快乐学习、终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将大大提升家庭发展能力。春木有根
植根有“师”:父母做陪伴孩子唤醒梦,建好家,走好路的“导”师。夏火有情燃情有“家”:共建共享好家庭,相亲相爱好家教,向上向善好家风
。秋金有慧增慧有“悟”:人生之秋再成长,学思行悟传家风,做好文化好传人。冬水有福享福有“心”:乐行乐学又乐思,能动能静又能通,健康
长寿幸福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父心中情,为子永不移”。父母之爱是在“一针一线”中“缝”出来的,是在“一锤一錾”中“炼”
出来的。父母一生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幸福发展的生命之源。一旦爱的本质出现偏差,爱的关系就会“失谐”,“爱”就有可能变成“恨”。无论
是“为你好”的“管”和“控”,还是“恨铁不成钢”的“争”和“怼”,都有可能在“爱”的焦虑中,误导或扭曲孩子的心。当一个孩子失去自信
和自尊时,人生就会变得郁闷和无聊起来。对于一个不那么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学生来说,“痛苦”中的挣扎,或许还保留着一份希望,那
就是家和父母的爱。一旦这个家的环境恶化,父母这份爱也感受不到,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希望;一旦导火线被偶然因素“触发”,离家出走(或其它
不理智行为)就有可能发生,作为爱孩子的父母后悔为时已晚。孩子的离家出走,既让我们看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难堪,也让我们看到了“父
母心”背后“可怜天下孩子心”的尴尬。我们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感觉不到孩子的心声。我们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在孩子心中却成了煎熬。在
孩子心中,家竟然成了没有温暖和亲情的“冷库”,得不到尊严的困境。父母莫名其妙的争吵和互怼,“除了学习,什么也别管”的说教和打骂,构
成了孩子的生活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看似生存无忧、生活无虑,却缺乏生命的阳光和灵性。孩子是在试错与顿悟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要接纳和
包容孩子用充满“错误”的正确行动为兴趣和梦想快乐表演,这样孩子的爱心、爱好、爱学素养才能被唤醒。爱心是成人者之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
,爱学是成就者之师。孩子心中的爱一旦被唤醒,就会成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好孩子。失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心是狭隘的、拒绝的,一旦孩
子因学业压力大而产生焦虑,父母就会把自己对孩子不信任、不肯定、不满意的焦虑宣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在焦虑叠加中陷入更难堪的境况。孩子
找不到更好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就只能像一只受伤的刺猬那样,将自己蜷缩起来,封闭起来,以此换得一丝安全感。一个封闭起来的心灵,一旦发现
虚拟世界的游戏可以减轻痛苦,就很容易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对于焦虑中的孩子来说,通过游戏这个渠道可以宣泄情绪,找到自以为正确的自信和
自尊。一个人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利他服务之中。鼓励孩子承担责任,可能是孩子重新爱上学习的新起点。以相似性角色做切入点,沟通就会变得容易
起来。因为人无长幼贵贱,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选择。以相似性实践作兴趣点,把玩游戏升华为“玩”工作,孩子就可以扩大
视野,发现游戏背后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就可以在承担责任、学会在利他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新的人生状态。一旦“玩”工作玩出水平,就
可以成为一种特长,找回人生自信和自尊,快乐度过美丽青春期。以相似性联想做迁移点,引导孩子在丰富实践体验基础上学习理论、探索知识,学
会自己读书思考,孩子就可以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智”学“慧”思中提升学习境界和效率。一旦延伸到学科知识学习,就可以如虎添翼,不仅会爱
上学习,学会学习,提升所掌握知识的含金量,还可以从死记硬背升华为无师自通和融会贯通。一个孩子整天生活在给“脸色”、乱指责的“难看妈
妈”和情急之下就动手的“狠打爸爸”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是很难实现健康成长与幸福发展的。多些宽容中的接纳,少些狭隘中的拒绝;多些赏识中
的发现,少些审视中的挑剔;多些关爱中的陪伴,少些敌对中的争吵。真爱孩子就要懂得“分”,真爱爱人需要懂得“合”,真爱父母需要懂得“悟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关系和谐的核心激励源,亲子关系和谐是家庭关系和谐的高效成长力,敬老关系和谐是家庭关系和谐的文化智慧
师。创建一个“夫妻和睦为核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方向”的和谐家庭。在家庭中,与其埋怨
对方不爱你,不如把自己变得可爱起来;与其动员对方学习爱,不如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引发爱;与其让对方改缺点,不如发现其优点和特长,帮助和
成全其活出人生精彩。不懂爱的人很难会被人爱,懂爱的人常常被人爱。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一局围棋就像一个人的漫漫人生。人生的过程,其实
就是一个学会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环境中试错与顿悟的不断成长进步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经风险、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实现生命价值
和意义的过程,让人生变得富有诗意,更有价值和意义。漫漫人生独自行,历尽沧桑到如今。一个幸福的人,就是走好人生这步棋,让人生变得更美
的人。生命力的意义,就在于让有限的生命灿烂地活,让无限的生命得到延续。什么都别管,剥夺了孩子玩中激活“情”,做时唤醒“爱”的机会;
一旦弱化了生存能力,学习也变得枯燥起来。补课看似增加了学习时间和机会,实际上超出接受能力的“加负”只能把孩子逼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也
降低了所学知识的含金量。一个除了做功课,什么生活能力也没有的孩子很难找到自信与自尊。在做事的时候,心理不健康的人即使十次有九次成功
也不会高兴,永远会为其中的一次失败而耿耿于怀。他们对孩子也是这样。孩子身上有许多亮点,他们却不以为然,只要有一次做得不理想,就会抓
住不放,自称眼里揉不进沙子,不惜在伤害中让孩子的心灵受伤,也不会停止自己的宣泄行为,以致离幸福越来越远,毁掉了孩子的人生。相处的时
候,心理不健康的人只要有一点儿不合己意,就会愤愤不平,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谁高谁低来。他们对孩子也是这样。自身水平不高,却总是居高
临下管教孩子,而自己却不爱学习。他们挂在嘴边的话是“没时间陪孩子,对不起孩子”“没时间学习,工作太忙了”,可真的有了时间,却是身陪
心不陪,只“说教”孩子学,自己却不学,整天因为管教孩子搞得家里鸡飞狗跳,冲突不断,家庭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我们发现,那些缺乏人文素养
,动不动吵架,情急之下就动手的人,心理往往不健康,也会在孤独中远离幸福人生。认知的时候,心理不健康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高,即使明知
自己错了,也要千方百计找借口,指不定什么时候还会抓住对方的短处好好奚落一番。他们对孩子也是这样,总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你不懂,只有我教育你,你敢不听我的话”。认知上的自以为是,往往在孤独中到处碰壁,也远离了幸福的光临。有些人常说自己命运不好。其
实不是命运不好,而是没有读懂自己。他们不懂得反思和觉醒,不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智慧,于是前行的路越走越难。不善于自省的人总
是处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无法摆脱。在为生存的奔波中,他们不得不整天在“痛苦”中挣扎,为生计劳碌。为什么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袭击,
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思想纯粹服务于自我欲意,成了欲意的工具。而读书反思的“学而思”过程,其实正是“欲意我”升华为“精神我”的过程。一个
有精神世界的人面对闲暇不仅不会感到无聊,而且会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享受自己应有的精神生活。于是,他们开始创造更多的闲暇,去展现自己所能
,并在这种展现中享受到一种他人享受不到的幸福和快乐。人生的幸福不仅取决于物质极大丰富,更取决于精神的富有。精神越富有,留给无聊的空
间就越小。这样,人的思想活力就会奔腾不息、永不枯竭。人一旦失去信仰,“实利”就成了唯一,道德和信仰危机会成为十分可怕的事。当一个人以功利心面对周围时,也就没了感觉、感触、感情、感动。一切都以是否“有用”为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应对高考,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忽视孩子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反对孩子阅读与高考无关的书籍,容易让孩子被动苦学。即使考上大学,也难有主动学习、深入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献花(0)
+1
(本文系快乐鸟家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