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元素》一、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包括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 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 的工具。课题2是原子的结构,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 ,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二、学情 分析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题之前只是初步建立原子的概念,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极 为初步的概念,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课题的知识几乎是全新的。三、设计思路1、对于原子的构成,要求学生必须清楚“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构成的,原子核有是有质子和种子构成的”这一核心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清楚的了解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电量关系。2、对于核 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一是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不同,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并按能量高低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 域分层运动,而且其排布是有规律的,但不需要深度拓展。二是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这是上描述原子结构的一种重要 模型,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物质结构知识的基础。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2.正确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 号,知道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3.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科 学探究与实践】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价值观】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五、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 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六、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提出 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问题】请思考 :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元素的海洋中,今天我们 一起认识元素交流讨论,学生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元素的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课内探究【温故知新】投影:水、二氧化碳、氧气的图片,回忆三种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它们的分子又由什么微粒构成?从宏观角度看, 这些物质又由什么组成?【板书】物质、分子、原子、元素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元素与原子有关系吗?水分子、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提 出问题】请从构成上分析三种物质的分子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怎样才能算是同一类原子呢?【讲解】教师投影三种氧原子 :质子数均为8,中子数分别为8、9、10,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将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 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质中均含有氧原子,它们都属于氧元素。元素就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讨论交流,得出“决 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明确元素就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2)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 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从逻辑上,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概念 是什么)?问题: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元素呢?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元素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培养学生 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教师引导,思考回忆,明确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氧气、二氧化碳 、水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能 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一个氢元素组成的。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 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倾听,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并建构如下图所示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 思考、理解能力。从视频可以得知,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图片说明了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操纵分子移动原子了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元素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引导学生通过下表进行对比分析【巩固练习】小试牛刀:学生思考回答依据元素的定义从不同 角度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倾听教师引导,思考回忆,明确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氧气、二氧化碳、 水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一是教给学生列表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延伸阅读教材P46 ,认识生活中元素的存在。仔细分析地壳中的元素中的元素含量有什么规律?【讲述】教师通过投影补充人体中的元素。在人体中,有20多种元素 是必需的,其中氧、碳、氢、氮4种含量最多倾听、思考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课堂小结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元素一、元素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温馨提示:①元素是宏观概念,用来描述物质的组成。②元素只 讲种类,不讲个数③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2.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①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②生活中的元素二、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 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2.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某元素(宏观意义)(2)表示1个原子(微观意义)九、教学反思《元素》这节课理论性比 较强却很重要,这部分内容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介绍对比总结,得到元素定义,然后让学生记忆,结果只是“死记硬背 ”,暂时记忆,学生不理解也很难形成正确的元素观,所以由元素的由来引课,使学生认识到再复杂的物质也是由简单的基本单元构成,再通过两组 原子氢原子和碳原子的观察对比,一试身手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元素观。元素符号的书写在一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就有意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会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氢元素、碳元素、氧元素、钠元素、氯元素等符号,学生已经积累了多种元素符号,然后选取了学生一部分掌握的和没有掌握的元素符号,进行60秒速记,煅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