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及其矿产资源探索研究(2)
胡经国
(续前)
三、小行星成分类型
C型:球粒陨石粘土和硅酸盐;
S型:“石质”硅酸盐和镍铁;
M型:“金属”镍铁。
小行星成分的差异,与小行星形成时距离太阳有多远有关。靠近太阳和形成后的高温导致小行星融化,铁沉入其中心,迫使玄武(火山)熔岩“浮出”其表面。
四、小行星命名
1、小行星命名概述
小行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且经过有关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
小行星命名权是指对未命名的小行星进行命名的权利。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因而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小行星的命名权现在一般属于发现者。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一般根据发现者的提议而进行命名。
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即: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
2、小行星命名规则
小行星一经命名,则由国际小行星协会公告各天文组织,成为国际性的永久命名。其命名规则有:
①、命名尊重小行星发现者的提议,甚至发现者还可以申请为各种动物命名。
②、一般命名仅授予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
③、地名和事件也可以申请命名,例如:“北京奥运星”和“神州星”。
④、政治家、军事人物或者政治、军事事件必须在逝世以后或发生100年以后才能命名。
3、小行星命名由来
小行星的发现是个漫长而谨慎的过程。天文专家们在观测到一个小行星以后,不能马上确定它是个新的,或者是否被别人发现过,这时给它一个临时编号。这颗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观测到并且在报告国际小行星中心之后,确认了它是一颗新的,它会得到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
同一颗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并且在它的运行轨道被精确确定以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给它一个永久编号。至此,小行星才算发现成功。其发现和命名过程动辄数年之久。
小行星发现以后的名字,按照惯例,由发现者在发现10年内命名。
4、小行星命名机会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且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在地球上60亿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
据了解,中国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是在1928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小行星的观测是从1949年开始的。到1994年4月已发现的小行星中,已有120多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在全球62个天文台中,该天文台发现的被列入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数量名列世界第五位。但是,紫金山天文台并不用普通人命名,主要是用命名地名和著名事件命名,比如“北京奥运星”和“神州星”等,都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因为,该天文台的上级是中国科学院,所以想要命名还需要上级批准,然后才能报给国际小行星协会。与紫金山天文台类似的还有中国国家天文台,情况也是一样。
一些独立的天文机构和个人发现者在小行星命名方面不受政治的制约,向他们申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小行星的发现需要强大先进的天文设备,因此个人发现者在中国几乎没有。而能把自己的发现贡献出来命名的,目前仅见过个人发现者——自费巡天者(博客名);其宣称自认为有条件的普通民众可以向他提出申请,他会考虑申请者的的条件而筛选出突出贡献者向国际小行星协会申报命名。
5、已命名的小行星
小行星命名示例:对于一些编号是1000的倍数的小行星,习惯上以特别重要的人、物来命名。(但是,偶尔有例外)例如:
⑴、编号为1000的倍数的已命名小行星
按小行星命名原则,获小行星命名的名单如下:
1000 皮亚齐
2000 赫歇尔
3000 达芬奇
4000 喜帕恰斯
5000 国际天文联会
6000 联合国
7000 居里
8000 牛顿
9000 HAL(例外)
10000 Myriostos(例外)
15000 CCD
17000 Medvedev(例外)
20000 伐楼拿
21000 百科全书
25000 天体测量
50000 夸欧尔
56000 美索不达米亚
71000 Hughdowns(例外)
由于永久编号已超过100000,一些原来应付5位编号的程序便无法支援,因而出现了一些在万位采用英文字母的编号的表示方法,即A=10、B=11……Z=35;a=36……z=61,在此安排下,619999号以下的小行星仍然可以用5位表示。
⑵、部分与华人有关的着名小行星
获小行星命名的名单如下:
第一颗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小行星:139 九华星(Juewa);发现者:J.C. Watson。
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1125/3789 中华(China);发现者:张钰哲;后来1125更改为3789。
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张衡(Zhang Heng);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 北京(Peking);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县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大埔(Dabu);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台湾人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240 蔡(Tsai)(蔡章献);发现者:哈佛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太空船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256神舟(Shenzhou);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为表扬香港中学生陈易希在发明上的成就而命名的小行星:20780 陈易希星(Chanyikhei);发现者LINEAR小组。
为纪念北京奥运会而命名的小行星:2008北京奥运星。
⑶、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
例如: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中国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68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8月,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2003年10月,中国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2012年6月,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16年1月,国际永久编号第3123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
2018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0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2021年7月,国际永久编号为347336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
2023年5月,国际永久编号为35570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应睐星”。
6、小行星命名分类
⑴、人物名命名小行星
周杰伦星、杨振宁星、李政道星、吴健雄星、钱学森星、钱三强星、陈景润星、袁隆平星、谈家桢星、周光召星、田长霖星、田家炳星、曲钦岳星、王淦昌星、张大宁星、高锟星、王绶官星、江涛星、武衡星、巴金星、金庸星、高士其星、卞德培星、李元星、陈嘉庚星、邵逸夫星、曾宪梓星、李达三星、曹光彪星、王宽诚星、查刘璧如星、吕志和星、伍宜孙星、蒙民伟星、李陆大星、李晓华星、张果喜星、张衡星、祖冲之星、郭守敬星、沈括星、明安图星、林则徐星,陈栋华星,陈韬星、林青霞星、徐克星、杨丞琳星、姚贝娜星(20150408,编号41981)、郭永怀星、李佩星、刘德华星、古天乐星、张国荣星、梅艳芳星、南仁东星,等。
⑵、地名命名小行星
北京星、广东星、香港星、澳门星、台湾星、河南星、铜陵星、黄山星、上海星、西藏星、扬州星、广州星、深圳星、延安星、盱眙星、喜马拉雅星、大埔星、温岭曙光星、敦煌星、河源星、南阳星、紫金山星、南京星,等。
⑶、单位名命名小行星
希望工程星、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光彩事业星、中国科学院星、自然科学基金星、三水健力宝星、国科大星,等。
(未完待续)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