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wuzhi9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19第十二期讲义之十九:诗词曲赋联教程 第十九讲
2024-05-01 | 阅:  转:  |  分享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诗词曲赋联教程第十二期讲义?主 编:许广文、刘玉娥副主编:闫朝霞、陈 勇、翟玉梅、许立书、郭欣原编 委:王西成、陈桂香、董学锋、丁
学文、徐家忱、梁峙山、何淑芳、许风、刘春盛、王忠秋、吴晓娥、许惠芬、刘敦实、赵建英、路社萍、孙玉霞、杨宝俊、王建强、陈建海、阮翼飞
、李伍香、王春晓、陈玉刚、李宝辉、武磊、吕辉瑜、李振清、陈丽萍、北立新、马学莹、何维礼、王爱华、陈明、张艳秋、李如林、殷德鸿、张庆
玲、李强、王桂敏、甘昌乐、吴名晗、禹树景、丁心雨、洛淑萍、周建功、高永久、刘小溪、胡粉梅、王爱玲、范冬云、员嘉生、祝向前、王清明、
徐卫东、鲁文彦、潘月红、陈吉荣、罗天华、李长香、李年香、彭天勇、刘凤兰、郭卫东、李跃荣、陈章锋、郑继梅、朱彦、萧竹、万能、高令亚、
吴利民、李恩志、于朋甬、高红珍、饶长才、关里、熊波、王文献、许靖祥、张传栋、张怡谋、姬常生、慕硕林、唐静静、江金旺、李铁梅(因篇幅
所限,其他编委见书刊)备 课 教官团:龙风文化发展中心备课教官团备课督导审核:刘玉娥、许广文、许立书声明:本讲义根据许广文、刘玉娥
等编著之《新编诗词曲赋联概论》备课编辑,仅限于龙风文化发展中心体系内各教学院(社)使用。未经编著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及其他用途。
原著版权所有!----------------------------------------------------------
-----------------------------------------------------------------
------第十七章 词律第一节 概说词,又称“曲子词”,就是歌词,它演变于古代乐府,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词有种种不同于其
他诗体的特点一一它有定调,调有定格(定句、定字、定韵、定声),句有长短等等,都是由如何更好地配乐而歌这个要求所决定的。词所配合的主
要是燕(宴)乐,也有一部分民间曲调,北宋开始,又有了词家自创的词曲。诗、乐结合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诗经、楚辞九歌、汉魏乐府、南北
朝民歌都是入乐的,词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然而,词这种新体之所以在盛唐出现并且很快地便成为文坛主流之一,也是跟一条清泉的注入分
不开的。这清泉便是在南北朝以来民族文化大交流中,从祖国西北西南传入的外域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如琵琶、筚篥、羯鼓那豪放跳跃的音调,西域
民歌那欢快热情的旋律,很快地便被中原地区人民特别是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和传统的音乐、和中原民歌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这种
音乐传入宫庭,主要用于宴饮间的歌舞,故称“宴乐”(燕乐)。唐玄宗多次下诏令传统清乐“与胡部新声合作”,亲自击鼓助乐。统治者的如此提
倡也促使燕乐流行。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说:“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
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
九讲---------------------------------------------------就是从宫庭音乐的演变说明
音乐体系的变迁。燕乐轻快活泼,更适宜于酒席间弹唱。乐工歌伎先是选择诗人短篇佳作(如王维《渭城曲》、王之涣《凉州词》等)权为唱词,后
渐依谱填一些更适合曲子旋律,更便于演唱的长短句(敦煌曲子中有唐玄宗时民间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大约在中唐时期,这种清
新的体式被文人注意了,开始用以抒情咏志,于是词便登上了文坛。参考文献:[1][清]万树.词律[M].四库全书.中华书局铅印本.刻本
(1876).[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
65.[4]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吴丈蜀.词学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许
广文、刘玉娥2021.09.】第二节 词调和词牌词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者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
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
就叫词牌。这一节就讲一些跟词调、词牌有关的知识。2.1词调的来源:现存词调、就其可考的,来源有五:2.1.1边疆民族曲调和域外音乐
传入内地的曲调这类词调有的从词牌名称即可推知,有的虽经过改名或改制,但仍有历史资料证明其来源,有的虽不能确知其来历,但燕乐本多来自
西域曲调,因而词调中这类曲调较多是可想而知的。例如《苏幕遮》,它本是从今天新疆吐鲁番(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舞曲。“浑脱”是“襄
袋”的意思。据说,舞时舞者用油襄装水,互相泼洒,所以唐人又称之为“泼寒湖戏”。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面,就戴起一种涂了油的帽子,
高昌语叫“苏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依乐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再如《菩萨蛮》,原作《菩萨鬘》指外域妇人的头饰,所以《菩萨蛮》
别有一名叫《重叠金》,也是指头上饰物。据考证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乐曲而经过汉族乐工改制的。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
号)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人亦往往声其词”。这里所谓制曲,实际是改
制其曲。其他象《赞普子》是吐蕃(今藏族)将领来唐王朝朝觐时奏的乐曲(吐蕃君长叫赞普),《被阵子》、《北庭子》是截取西北传入的成套舞
乐的一部分谱成的等等。2.1.2内地民歌曲调-------------------------------------------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2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典型的如唐刘禹锡的《竹枝词》。
其序言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击鼓作为节拍)。歌者扬
袂睢舞《扬起襟袖,尽情欢舞),以曲多为贤。(按:这很象今天广西的对歌)……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四川
民谣),知变风之自焉。”非常生动真切地记叙了他看川东农民歌舞,有感而依谱制成《竹枝词》的经过。再如《拾麦子》《麦秀两歧》《摸鱼儿》
《拨棹子》等据记载或考证,也都是内地农夫渔父的歌曲。2.1.3乐工歌伎们创制或改制的曲调这类作品为数不少,例如,据宋·王灼《碧鸡漫
志》载,《喝驮子》为“单州营妓葛大姊所撰新声。梁祖作四镇时,驻兵鱼台,值十月二十一生日,大姊献之,梁祖令李振填词,付后骑唱之以押马
队”。又据唐·段安霖《乐府杂录》载:“《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又载《还京乐》亦为张野狐
制,《黄骢叠》《夜半乐》《康老子》《文叙子》等为乐工黄米饭制,《道调子》等为乐工敬约制。如此等等。有一些乐曲的作者虽非乐工歌伎,但
确为普通民众有感而制的也可归入此类。如《离别难》(又名“大觱神”、“悲切子”),据《乐府杂录》为“有士人陷入冤狱,籍没家族,其妻配
入掖庭(即做后妃奴仆),本初善吹觱篥(一种形似唢呐的乐器),乃撰此曲以寄哀情。”又如《何满子》,据白居易诗:“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
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都是断肠声。” 自注:“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可知为普通歌者何满子临
死前制曲。2.1.4宫庭音乐机构或词曲家根据古曲、大曲改制的曲调如《水调歌头》《六州歌头》是摘取大曲《水调》《六州》的“排遍”部分
改制成的;《破阵子》《甘州子》《八声甘州》等是摘取大型舞乐《破阵乐》《甘州》的部分章节改制的。利用古代器乐曲改制的词曲属于此类。如
据古琴曲《思友人》改制的《思远人》,据同名古琴曲改制的《醉翁操》《虞美人》,据古箫管曲改制的《曲玉管》等。2.1.5文人创作的曲调
入宋以后,一些词人兼音乐家如柳永、周邦彦、姜夔等自己制曲配词,后来词人又据他们的曲子填词,遂成公认的词调,如柳永的《解连环》周邦彦
的《月下笛》(一说秦观制)《忆旧游》《琐窗寒》姜夔的《暗香》《疏影》《扬州慢》等。姜夔所制乐曲至今仍有曲谱流传,杨荫浏先生曾将它译
为线谱,可以演唱,相当动听。有些帝王也能制曲,可归入此类。如据宋人纪载,《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是后唐庄宗制的,《得宝子》是唐玄宗
喜得杨玉环而制的,《后庭花》原名《玉树后庭花》(一说玉树、后庭花是两曲),是陈后主制的等。--------------------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3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2.2词调的名称:词牌2.2.1词调定名的情况按常理说,词调的名称应该根据乐曲的内容来确定,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曲
调已无法确知其原作内容,所以调名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就早期的词曲看,主要有三种情况:①词牌是乐曲的名称:如前举《苏幕遮》是浑脱舞曲
名,《破阵乐》是破阵舞曲名,《菩萨蛮》是乐工据女蛮国乐曲改制的曲子名,《竹枝》是四川民间曲子名等。文人自制的词曲,应归入这一类,因
为曲、词同出于一人之手,词牌既是词文题目,也标示了曲题。如姜夔的《暗香》、《疏影》、《淡黄柳》等。②词牌是词文的题目:根据旧曲填词
,原曲题自己不可考,只保留着较早一首词文的题目,后人沿用,习以为常,于是定为词牌。象《渔歌子》首见于唐张志和词,歌唱渔夫生活,故以
之为名。《更漏子》最早见于晚唐温庭筠词,写春夜思人的,有“花外漏声迢递”句,故名“更漏子”。有的词人改变原有词牌,根据内容另立词题
,后人沿用成为公认的词牌,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如姜夔《湘月》,自注:“即‘念奴娇’鬲指声”;再如辛弃疾《山鬼谣》,自注:“雨岩有石,
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③原曲题已失,最初填词者也没有留下词题,人们只是摘取词文中的几个字作为
题目,后人沿用而成为词牌: 这类情况很多。如《忆江南》原名《谢秋娘》,因白居易填此词时有“能不忆江南”句,改名“忆江南”。《贺新郎
》又名《贺新凉》,是因苏轼词有“晚凉新浴”句而得名的;苏词又有“乳燕飞华屋”句,后人又改称《贺新郎》为《乳燕飞》;后因叶梦得有“谁
为我,唱金缕?”句,又改称《金缕曲》。就大多数词作来说,词牌与音乐或词文的内容都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在填词时,只看某个词调形式上是否
符合自已的需要,完全不去考虑它原有名称的含义和原来词曲的内容,词牌只能标明词人是依那个现成的曲谱填的词而已。为了既保留原词牌,又标
明自己创作的内容,背景,宋以后的词人往往在词牌下面再加上词题或小序。以苏轼词为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题,概括内容。)阳关曲--
中秋作(简序,记时。)望江南--超然台作(简序,记地。)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序,记写词缘起。
)有的词序长达两三百字,象一篇文章,不但记时、记事、点明写词的背景和词的主旨,甚至进行评论,发表主张。如辛弃疾《醉翁操》序,借叙写
为友人写词的缘由,发泄自己对不被重用的愤懑,长178字。姜夔《凄凉犯》序长191字,好象一篇谈词曲中犯调问题的专论,比该词本身更有
价值。我们见到的最长的词序是姜夔的《徵招》序,长达425字。-----------------------------------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4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
讲义 第十九讲---------------------------------------------------笔者(以枚)不
才也曾作过一《悼念词》序,长251字,交代原由、记事三年同时期同地点的“悼念”之情。后应某刊物编辑部要求“序”字数减至少于“词”字
数(该词124字)。当然这里编辑之要求也有可能是篇幅所限的客观因素。但是,就词体赏析而言,其实“词序”无论长短,对我们理解词的思想
内容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读词时,应当留意。2.2.2同调异名和异调同名由于词调定名的情况比较复杂,就出现了同一个词调有几个词牌名,
或同一个词牌名指的却是全不相干的两种词调的现象。同调异名往往是后人不断改变词题的结果。比如 《忆秦娥》,本来是概括相传是李白所作的
词“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意而得名的,也有人称作“秦楼月”;后来苏轼有“清光偏照双荷叶”句又改名“双荷叶”;宋无名氏词有“
水天摇荡蓬莱阁”句,更名“蓬莱阁”;宋张辑词有“碧云暮合”句,又改名“碧云深”;又改宋郑文妻《忆秦娥》首句作“花深深”,又改名“花
深深”。前面提过的《忆江南》本名“谢秋娘”,又改名“梦江南”、“望江梅”、“江南好”。再举几个常见而多名的词调如下:菩萨蛮:重叠金
、子夜歌、菩萨鬘、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巫山一片云。浣溪沙:小庭花、满园春、东风寒、醉樨、霜菊黄、广寒枝、试香罗、清和
风、怨啼鹃。蝶恋花: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明月生南浦、凤栖梧、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
眉峰碧。念奴娇: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壶中天慢、大江西上曲、太平欢、古梅曲、湘月、淮甸春、白雪词、百字令、百字谣、无俗念、千秋
岁、庆长春、杏花天、酹月。沁园春: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异调同名往往是一调多名造成的。两个词调各有许多异名,难免发生重叠现象,于
是出现了同名异调。如“相见欢”又名“乌夜啼”,而另外还有别名“锦堂春”的“乌夜啼”一调;“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
歌”一调;“念奴娇”又名“千秋岁”,而另外有“千秋岁”一调。要注意区别同调异名跟异调同形。有的词调,就字面上看,字数、句式、韵位与
另一调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音乐并不相同,因而不是同一个词调的不同名称。例如《竹枝》《杨柳枝》《浪淘沙》《八拍蛮》《渭城
曲》《欸乃曲》《采莲子》都是七言四句,近似绝句的格式,但并不是同一词调,象《竹枝》源自川东民歌,《杨柳枝》源于隋代旧曲等。再如《解
红》《赤枣子》《捣练子》都是27字33777式词,韵位、句中平仄也基本相同,但词调并不相同。在曲谱存在时,由于各谱旋律、节奏不同,
适宜表达的感情自然不同,懂音乐的词人填词时自然有所选择。到了后代,曲谱已失,词人完全是按字面格式填词时,这些词调的区别就完全看不出
来了。--------------------------------------------------------------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5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还要注意区别同形异调跟一调数体。同形异调填词所据的乐曲是不同的,而一
调数体填词所据的乐曲本来是相同的,至少它的基本旋律应当是相同的。造成一调数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原调增减调整音节。同一个曲子,填词
时,词人按照内容的需要,对某些句子的字数、断句的位置、押韵的方式、句中的平仄等加以必要的调整。在曲调存在时,这只是唱法的问题,如果
离开了曲谱,光看词句,格式上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别,后人便认为是另一体了。如两体《忆秦娥》:“传李白作”和“冯延巳作”(词略)。后人
填词,不管曲谱,你按李白的填,我按冯延巳的填,就造成了一调数体的现象。②变单调为双调(什么叫单调、双调,下节将说到)。例如《忆江南
》原为单调5句27字,后增加一段成双调,54字,两段字数,句法、平仄全同。 《何满子》 (37~74字)。《南歌子》 (26~52
字) 都是这种情况。③本体和变体差得较远,这大约是在原调旋律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如《三台》,韦应物的仅24字,万俟雅言的便扩展为1
71字,三叠(三段);《浪淘沙》,皇甫崧的28字,李煜的54字等。其中有的可能不是原调的扩展而是异调同名而传统上却把它看成同调异体
了。有些词调异体很多,如《贺新郎》,词谱列11体,最常见的是116字、115字(均为两片、30句、12仄韵)两体;《满江红》,词谱
列14体,常见的有平韵、仄韵两式,91字、93字、94字3体;《念奴娇》,词谱列12体,常见的有前后片各10句、4仄韵,前片9句、
后片10句、8仄韵,前片10句、后片11句、9仄韵3体;《水龙吟》,词谱竟列有25体。据《钦定词谱》,共收词调840多种,2300
多体,平均每调3体。2.3词调跟词文长短的关系2.3.1小令、中调、长调词调虽然是指乐谱而言的,但乐谱的长短、乐句的舒促却直接关系
着词文的长短和句式结构的变化。大体上说,词在初起时,乐曲多短小明快,因而词文篇幅也较为简短,句式结构比较接近诗中的律、绝,韵脚一般
较密。唐五代最常见的词调象《竹枝》《杨柳枝》《清平调》、单调《浪淘沙》等都是七言四句,《生查子》《纥那曲》等都是五言四句,简直就是
一首绝句。例如刘禹锡《竹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而象《渔歌子》《捣练子令》《章台柳》
等,不过是把七言绝句中的某一句减掉一字,破为两读罢了。如李熤《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
到帘栊。-------------------------------------------------------------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6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生查子》(双调)有如五律,《玉楼春》好象七律,《鹧鸪天》则象是两首七绝合起来,第二首首句减一字。例如欧阳修《生
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归。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如刘克庄《玉楼春》:年年跃
马长安市,客舍似家泉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桃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其滴水西桥畔泪。再如辛弃
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背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
溪头荠莱花。总之,直到宋初词文跟近体诗的关系还比较密切,很少有长过60字(一首七律56字)的词。说关系密切,并不是说词源于近体诗,
而是指,①当时写词的大多是诗人,他们非常熟习诗的格律和表现手法,很自然地会加以运用;②当时的乐曲较短而活泼,不适于长篇而接近短诗。
北宋中叶以后,从柳永、苏轼等开始,经周邦彦、姜夔等人的发展,词文逐浙变长,最长的《莺啼序》,达到240字。词文拉长,反映曲子变得繁
复了,曲子繁复自然容易沉闷,不适于演唱。南宋以后,词、曲逐渐分离,词渐渐走向僵化、衰落,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吧!从宋
人编的《草觉诗余》以来,编词选、词谱的人,往往依词调字数的多少分词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凡58字以内为小
令,自59字始至90字止为中调,91字以外者俱为长调也。此古人定例也。”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机械的分法,清人万澍在《词律发凡》中已经给
以批评,说:“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58字者,有60字者,将名之曰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子》有8
9字者,有92字者,将名之曰中调乎?抑长调乎?”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7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
九讲---------------------------------------------------王力先生认为,凡是跟一首
律诗或绝句字数相近的(62字以内,即七律增6字)称小令,超过一首律诗7字以上(63字以上)的称慢词。他们的意见都有道理,但都只注意
到字数的多少,而没有注意到乐曲的特点。小令、慢词(包括中调、长调)的区别,看来是跟乐曲有密切关系的,“小令”这个术语本身可能就源自
酒令,唐教坊曲中不少短曲与举行酒宴时随酒行令的活动有关(如《下水船》、《荷叶杯》、《上行杯》等);而很多长调都是北宋以后文人创制的
新曲,力求曲折典雅,因而音律漫长。可惜我们今天除南宋姜夔17谱以外,已不能看到词的乐曲,特别是小令乐曲的面貌了。如果仅就文字而论,
既然小令、中、长调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那么我们觉得毛先舒的意见也不妨采纳,只要不过于拘泥就行了。就大多数词来说,可以这样划分:60
字(相当于两首七绝各加二字)以内为小令,90字(相当于三首七绝各加二字)以内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2.3.2令、引、近、慢附带
说一下与词调有关的几个名称:令、引、近、慢。这是入宋以后出现的术语。有一些词调在词牌末有一“令”字、或“引”字、“近”字、“慢”字
。有人说,这只是由于篇幅长短不同而区分的。其实,并不尽然。请看:十六字令(16字); 如梦令(33字);留春令(50字); 品
令(55字);唐多令(60字); 解佩令(67字);六么令(94字); 百字令(100字);翠华引(24字); 琴调相思引(
46字);太常引(49字); 婆罗门引(76字);江城梅花引(87字);迷神引(99字);石州引(102字);好事近(45字);
荔枝香近(76字); 祝英台近(77字); 早梅芳近(82字);卜算子慢(89字); 声声慢(97字)木兰花慢(101字);石
州慢(102字)上林春慢(102字);苏武慢(107字)从这些词调的字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印象: A.令、引、近、慢的区别跟字
数多少是有关系的,特别是“令”与“慢”的区别显然跟字数有关。①最短的“慢”近于90字,而最短的“令”只有16字,②最短的令(16字
)、引(24字)、近(45字)、慢(89字)的字数恰好是递增的;它们各自的平均字数,也是递增的。③拿同名的“令”与“慢”等相比较,
也可以看到与字数多少的关系,如《卜算子》44字,《卜算子慢》89字;《木兰花》56字《木兰花慢》101字,都长了二倍左右。大体上说
,“令”多半属于“小令”范围,“引”、“近”多半属于“中调”范围,.“慢”则绝大多数是“长调”。 B.但是“令”也有九十字以上的,
“引”、“近”又有不少六十字以下的,可见字数不是唯一的区别。区别大约在于音乐结构。------------------------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8页龙
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上文已经说过,“令”与酒令有关,果真如此,它应该是一种比较接近民歌(包括中原的和其他民族的)的抒情小曲。“引”本来就是一种
歌体(唐教坊曲有《柘枝引》),也是一种诗体(杜甫有《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桃竹杖引·赠章留后》),词中的“引”,也应是这类歌诗曲调
的演化。“近”,除《好事近》(这个“近”字可能是“临近”的意思)都超过70字,不少中调词,词牌上可以加“近”字(如《丑奴儿》又称《
丑奴儿近》,《早梅芳》又称《早梅芳近》)。有人说“近”是扩大原词之义,恐怕不妥。“近”有亲昵、浅显的意思,可能与令、引等一样与曲调
有关,指一种篇幅较“令”长而又不如“慢”曲那么典雅庄重的曲调。“慢”是舒缓的意思。几乎所有的慢词都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
隔较大等特点。这表明它们所配的曲子也会是比较舒缓曲折的。(有人说“韵越稀曲拍越急促”,恐怕未必如此。乐曲从来不是只在曲文用韵处才能
拖长拍的),姜夔有《扬州慢》曲谱流传至今,唱起来就有这样的特色。上文说过,同名的“令”与“慢”字数多少对比明显,所以从前有人说“慢
”是同调“令”词的增衍。同名的“令”与“慢”的关系,字面上篇幅的长短还是现象,恐怕主要是音乐上的关系一一取“令”的主旋律加以扩展而
构成较为复杂的新曲,就好象今天我们把一支只有旋律的短曲扩展成一个有主歌、副歌、轮唱、合唱的大型歌曲一样。2.3.3摊破、减字及其他
与词文字数的增减有关的术语还有“摊破”、“摊声”、“添字”、“促拍”、“减字”、“偷声”等。从词文看,“摊破”往往是把原调某些句子
一破为二(破),某些句子的字数或全首的句数有时略有增加(摊——摊开来)。(编者注:举隅略)。 “摊破”也可以叫做“摊声”或“添字”
。 毛滂有《摊声浣溪沙》,辛弃疾有八首《添字浣溪沙》,格式全同于《摊破浣溪沙》。 “添字”是从词文角度说的, “摊声”则是从音乐角
度说的。“促拍”也是在原调基础上加了字、句,如朱敦儒《促拍丑奴儿·水仙》:清露湿幽香,想瑶台、无语凄凉。飘然欲去,依然如梦,云度银
潢。又是天风吹澹月,佩丁东,携手西厢。冷冷玉磬,沉沉素瑟,舞遍霓裳。跟前举辛弃疾《丑奴儿》比起来,不但比原来多了6个字,而且句式,
韵式也有了变化。黄庭坚的《促拍丑奴儿》又有所不同,增加了18个字,句式,韵式变化又不相同。“减字”、“偷声”都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减少
了字句而另成新调。从词文说是“减字”,从词曲的配合说是“偷声”(举隅略)。 如果我们不但看文,而且考虑到曲,那么所谓“摊破”、“减
字”等等,大约都是在基本不动原曲的情况下,对某些乐句,或词与曲的配合关系作了少许的变化。从“偷声”、“促拍”这些名称上也可以体会到
文字的增减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偷”是“苟且”、“含糊”的意思,减了字,一字连唱数音的地方就多了,节拍上就显得舒缓、含糊了些,“促
”是“急促”的意思,增了字,占了原来字句的节拍,听起来,自然显得急促了一些。2.4单调、双调和三叠、四叠-------------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9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词有不分段的,有分两段、三段、四段的。就大多数情况说,这种分段就象今天一个曲子的几段歌词。不分段的词叫
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其中两段字数、句式完全相同的,是标准的双调,两段有所差异的是变式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单调起
源最早,唐人词单调较多。单调词字数较少,韵脚较密,比较接近于民歌和近体诗。如皇甫崧的《竹枝词》只有14字:“木棉花尽荔枝垂,千花万
花待所归”。其他如《十六字令》《调笑令》《南歌子》《如梦令》 等都是单调,字数均不多。双调又叫双叠,最为常见。一般字数多于单调。双
调两段,又称两阕。乐曲终了叫“阕”,“两阕”的说法从侧面证明了“双调”是同谱而有两段歌词。两阕又叫两片。原来汉字是直排的,因此前面
一段叫上片或上阕,后面一段叫下片或下阕。两阕完全相同的如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
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阕不完全相同的如李白(传为李白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冥色
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三叠、四叠的词都是宋以后文人的作品。这些词字数较多,节奏缓慢,
不太适于抒发欢愉或激昂的感情,一般词人多不愿采用,故佳作很少。三叠的如《十二时》(130字)、《兰陵王》(130字)、《瑞龙吟》1
33字)、《宝鼎现》(155字)等;四叠的只有《莺啼序》一曲,长达240字。2.5 词调与宫调宫调指的是词乐乐曲的调子。古人写词有
注明某调的(如黄钟宫、中吕宫、商调、越调等),也有不注明某调的,但无论是否注明,乐曲总是要属于一定宫调的。2.5.1我国古乐的宫调
系统(略) 说明:我国古乐的宫调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音律体系,不适合我们初学者研习。但是,于通晓“乐理”又爱好“制曲”或说“自度词
”的诗词爱好者来说,则是一门“必修课”。否则,无论“自度”再多的若干“字数”、若干“体”的“词谱”,所填出的“词”都是一个“调”或
近似一个“调”,那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笔者以枚个人浅见,请大家批评和指正)。2.5.2词曲与宫调的关系每首词曲原则上都附于某一宫调
,就好象今天的歌曲一样(例如舒伯特的歌曲《菩提树》E调,《野玫瑰》D调),看按哪个调子演唱最能充分而准确地表达出原曲的精神。但就象
我们今天唱歌时可以改换调门(如用C调唱《野玫瑰》)一样,词曲有时也改换宫调演唱,于是便出现一首词曲同时属于几种宫调的现象。例如《洞
仙歌》,《宋史·乐志》注属“林钟商调”(歇指调),而柳永有3首《洞仙歌》分别注为“般涉调”、“仙吕调”、“中吕调”。-------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
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0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一首乐曲从原调换为另一调,古人叫“转调”,如《碧鸡漫志》说《虞美人》“旧曲三,其一属中
吕调,其一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钟宫”。就填词来说,曲的转调本不应影响字数、句法,但有时调子转变后字数、句法也稍有变化。例如《转调选冠
子》就比《选冠子》增加了两个字。这种字句的稍稍变化只是唱法上的稍变,并不影响词调本身,转调与原调实一调二体。然而,后世有一些不谙乐
理的词人,完全不理乐曲,随意增减字数、变换句法,而冠以“转调xxx”,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只是假借调名,另创“新体”罢了。如果词填得
好,为后人承认,也可以成为一个“无曲的新调”。古乐说的转调跟今乐说的“转调”完全不同。今乐的转调指的是乐曲在进行中间由此调转换为彼
调;前后两部分整个音阶结构突然发生了变化——例如首B曲,中间转为F调,则原调的“多”相当于新调的“发”,曲子前后部分的风味显然不同
了。这种转调,古乐叫做“犯调”。例:《碧鸡漫志》说《今越调《兰陵王》…声犯正宫”,意思就是这首曲子在进行中间由越调转为正宫;姜夔《
凄凉犯》自注“仙吕调犯双调”,就是进行中由仙侣调转为双调。词曲还有另外一种“犯调”,是在同一首词中用九个曲调。如刘过《四犯翦梅花·
上建康钱大郎寿》,全词每两三句换用一种曲调,并分别注明“解连环”、“醉蓬莱”、“雪狮儿”等调名,这是截取不同曲调的乐句凑成一支曲子
的做法。我们觉得这多半是一种“纸上作业”,实际演唱起来恐难和谐动听。参考文献:[1][清]万树.词律[M].四库全书.中华书局铅印
本.刻本(1876).[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社.1965.[4]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吴丈蜀.词学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
3.【许广文、刘玉娥2021.09.】第三节 词的用韵3.1 词韵分部情况词与诗不同,它始终没有成为封建正式科考的项目,因此没有
一部公认的韵书。唐人作词一般就用诗韵;五代以后,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词人便以诗韵为基础,参照实际语音对各部加以合并、通变,总
以便于演唱为原则。因此,词用韵的宽严常因人而异。北宋末朱希真作“应制词韵十六条”,后张辑又曾加以解释,冯取洽给以增补,但都未成定则
。至元代,“十六条”已不传。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莱斐轩词林要韵》,题称“绍兴(宋高宗年号)二年”刻,实是伪托,并且是曲韵不是词韵
,因为它已经把入声派入了平上去三声。明清之际,词又掀起一个高潮,出现了许多词韵专书,但直到清仲恒《词韵》、戈载《词林正韵》出现,词
韵才算有了公认的范本。词韵韵书都是根据唐宋词作品实际用韵情况分析归纳出来的,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而不象诗韵那样是写诗者必须遵守的准
绳。《词林正韵》便声明自己的编写原则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之。”------------------------------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1页龙风文化发展
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词韵》 《词林正韵》 都把词韵分为19部,其中平上去的合为14部,入声韵单立为5部。总的说来与诗韵大同而更为宽缓,个别韵有所分合。
现把19部开列于后,注明相当于诗韵哪些韵,以供参考。一、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二、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三、平声:支微齐,又灰之半;上声:纸尾,荠又贿之半;去声:寘未霁,又泰之半、队之半。四、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五、
平声:佳之半、灰之半;上声:蟹,又贿之半;去声:泰之半、卦之半、队之半。六、平声:真文,又元之半;上声:轸吻,又阮之半;去声:震问
,又愿之半。七、平声:寒删先,又元之半;上声:旱潸铣,又阮之半;去声:翰谏霰,又愿之半。八、平声:萧肴豪;上声:筿巧皓;去声:啸效
号。九、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十、平声:麻,又佳之半;上声:马;去声:祃,又卦之半。十一、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
敬径。十二、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十三、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十四、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十五
、入声:屋沃。十六、入声:觉药。十七、入声:质陌锡职辑。十八、入声:物月曷黠屑叶。十九、入声:合洽。从19部与诗韵对比情况,可以看
到词韵要宽得多,有的部甚至比曲韵还宽(如第三部就包括了曲韵的支思与齐微)。入声韵17、18两部分别包括了收[p](缉、叶)、收[t
](质、物、月、曷、黠、屑)收[k](陌、锡、职)尾的韵部,说明入声三尾已经趋向合流,可能已经象今天吴方言那样读成个喉塞尾了。近人
吴梅认为《词林正韵》等分部过宽,主张分为22部,其实,宋词用韵有比19部还要宽的。如北宋晏几道《六么令》以觉、答等字为韵,16部与
19部通押;北宋柳永以色、歇等字为韵,17部与18部通押;晏几道《采桑子》又以6部与13部通押;北宋周邦彦《齐天乐》以7部与14部
通押;南宋辛弃疾《蝶恋花》以6部与11部通押等等,不但入声三尾混同,三种鼻音尾的韵部也往往通押了。3.2押韵的方式3.2.1韵脚的
位置: 词和诗一样,以韵在句末为常例,但也有句中押韵的。句中韵有两类情况,一是在句中可以逗断处用韵,(加·号)如辛弃疾《木兰花慢》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2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下划线为句末韵,波浪线为逗断处用韵
)二是在句中非停顿处用韵,甚至一句各词语互韵。如周邦彦《兰陵王》:“谁识京华倦客?”(按:此句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于“谁识”后逗断
,其实意思上是不能逗断的,其他词人的同调此句常作六字连下,中间不用韵。)如辛弃疾《醉翁操》:“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按:邓
广铬《稼轩词编年笺注》于“之风”后句断,其余用韵处逗断,而从词意和通常的格式说,均应在“如公”后逗,用韵处皆断是牵就韵脚,没有必要
。)3.2.2用韵的方式: 总的说不外是一韵到底和中间换韵两大类。A.通首一韵到底的有四种情况:①通首限用同部平声韵。常见的如:渔
歌子、忆江南、捣练子、浪淘沙、浣溪沙、采桑子、鹧鸪天、满庭芳、水调歌头、沁园春。②通首限用同部仄声韵。常见的如:如梦令、卜算子、木
兰花、钗头凤、蝶恋花、渔家傲、念奴娇、水龙吟、摸鱼儿、贺新郎。③有些词调本用平韵(或仄韵),但因某个著名词人改用仄韵(或平韵)填词
而得到公认,该调便成了可平可仄的格式,既可押同部平韵到底,也可押同部仄韵到底。如《满江红》本押仄韵,姜夔认为旧调多不协律,改用平韵
“则协律矣”,于是以平韵写了一首《满江红》,影响很大,此后《满江红》便有了平韵、仄韵两式。类似的情况又如《声声慢》、《江城子》、《
忆秦娥》、《南歌子》等。④同部(指词韵十九部)平上去声韵混押。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律规定的,有规律的混押,如《西江月》八句六韵
,以同部平平去(或上)平平去(或上)为韵。另一种则是词人临时扩大了用韵范围,无规律地平上去混押。其中上去混押是普遍现象。以第四部为
例,温庭筠《菩萨蛮》以絮、雨为韵,冯延巳《鹊踏枝》以语、去为韵,苏轼《青玉案》以句、许为韵,辛弃疾《摸鱼儿》以语、絮为韵,都是上去
通押,不受时间(从唐到南宋)、地域(苏四川人、辛山东人)的限制。平声韵与上去声韵混押则属于特殊现象。如敦煌曲子《喜秋天》以多(平歌
)、过(去箇)、破(去箇)坐(上哿)等押韵,辛弃疾《哨遍》三首都是平上去混押的(如“一壑自专”一首所用韵字是:【里(上)、微(平)
、际(去)、理(上)、醉(去)、米(平)、齐(平)、知(平)、非(平)、悲(平)、异(去)、时(平)、皮(平)、之(平)、水(上)
、淡(去)、喜(上)、已(上)、视(去)、意(去)、子(上)、耳(上)、其(平)、己(上)】-------------------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3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这种平上去混押的现象越来越多,大约是北曲孕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征兆(曲是平上去通押的)。平上去声韵与入声韵本不
算同部,而且入声在诗韵中独立性是比较强的,按正规,不能通押,但少数词作也有把主要元音相同的平上去入声看作同部而互相混押的。例如敦煌
曲子《渔歌子·洞房深》以悄(上筱)、寞(入药)、少(去啸)等为韵,第8部与第16部混押;辛弃疾《贺新郎·柳暗凌波路》以路(去遇)、
绿(入沃)、去(去御)、语(上语)等为韵,第4部与第15部混押。B.中间换韵的有三类情况:①单调一半用a韵,一半用b韵,双调一片用
a韵,一片用b韵(一般是一仄一平)互不交错的。例如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招素
手。例如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
山。②两韵或数韵交错递押的。例如戴叔伦《转应曲》:边草(a),边草(a),边草尽来兵老(a)。山北山南雪晴(b),千里万里月明(b
)。明月(c),明月(c),芦笳一声愁绝(c)。(aaabbccc)例如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a),中间多少行人泪(a
)?西北望长安(b)。可怜无数山(b)。 青山遮不住(c),毕竟东流去(c)!江晚正愁予(d),山深闻鹧鸪(d)。(aabbccd
d)③以一韵为主韵,其他各韵穿插其中的。例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a),何妨吟啸且徐行(a)。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
(b)? 一蓑烟雨任平生(a)。料峭春风吹酒醒(c),微冷(c)。 山头斜照却相迎(a)。回首向来萧瑟处(d),归去(d)。也无风
雨也无睛(a)。(aabbaccadda)a为主韵。3.2.3韵的疏密:大体上说,短调韵密,长调韵疏;唐五代词韵密,宋以后韵疏。短
调如《十六字令》16字3韵,《渔歌子》27字4韵,《调笑令》32字8韵,《醉垂鞭》42字10韵;一般只有个别句逗不入韵。长调如《水
龙吟》102字9韵,《苏武慢》107字8韵,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只有16韵,平均每韵间隔十四字。词刚由民间进入文坛时,还带
着较多的民歌气息,又与近体诗较为接近,一般多短小活泼,韵脚较密。到了宋代,特别在柳永、周邦彦等人以后,追求曲折、典雅,尽量堆砌、铺
陈,于是词逐渐拉长,韵也越来越疏了。-----------------------------------------------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4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例如五代李珣《河传》55字12韵,顾
复等还有多到十三、四韵者;宋以后,《河传》便有了另体,57字或61字,韵数减少到9韵或6韵。再如《木兰花》(《玉楼春》),唐五代词
人多填此调,55字、56字,6韵;宋以后,使出现了《木兰花慢》,拉长到101字,只有9个韵。参考文献:[1][清]万树.词律[M]
.四库全书.中华书局铅印本.刻本(1876).[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唐圭璋.全宋词[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4]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吴丈蜀.词学概说[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许广文、刘玉娥2021.09.】附一:常用词谱选释1.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16字,
3平韵。1.1词谱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句),中仄仄平平(韵)。1.2声调图谱○(韵)。◎●○○●●○(韵)。○
○●(句),◎●●○○(韵)。1.3词例:[宋] 蔡伸《十六字令·天》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2.渔歌子:又名《渔
父》。唐教坊曲,入“黄钟宫”。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2.1词谱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
,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2声调图谱◎●○○●●○(韵),◎○○●●○○(韵)。○●●,●○○(韵),○○●●●○
○(韵)。2.3词例:[唐]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龙风文
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5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3.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
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廿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
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3.1词谱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
仄平平(韵)。3.2声调图谱○◎●,◎●●○○(韵)。◎●◎○○●●,◎○◎●●○○(韵)。◎●●○○(韵)。3.3词例:[唐]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4.捣练子:又名:捣练子令、深院月。《太和
正音谱》入“双调”。二十七字,三平韵。4.1词谱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4.2声调图谱○●●,●○○(韵)。●●○○●●○(韵)。◎●●○○●●,●○○●●○○(韵)。4.3词例:[南唐] 李煜《捣练子
令·深院静》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5.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
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5.1词谱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
平仄(韵)。平仄,〖平仄〗(叠韵),中仄仄平平仄(韵)。-------------------------------------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6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
义 第十九讲---------------------------------------------------5.2声调图谱◎
●◎○○●(韵),◎●◎○○●(韵)。◎●●○○,◎●●○○●(韵)。○●,〖○●〗(叠韵),◎●●○○●(韵)。5.3词例:[后
唐] 李存勗《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6.生查子:唐
教坊曲。《词谱》引《尊前集》入“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两仄韵。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6.1词谱
(格一)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6
.2声调图谱(一)◎●●○○,◎●○○●(韵)。◎●●○○,◎●○○●(韵)。◎●●○○,◎●○○●(韵)。◎●●○○,◎●○○●
(韵)。6.3词例(一):[宋] 晏几道《生查子(坠雨已辞云)》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忍泪不能歌,试托哀
弦语。弦语愿相逢,知有相逢否?6.4词谱(格二)中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
(韵)。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6.5声调图谱(二)◎○◎●○,◎●○○●(韵)。◎●●○○,◎●○○●(韵)。◎○◎●○,
◎●○○●(韵)。◎●●○○,◎●○○●(韵)。6.6词例(二):[宋]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
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7.点绛唇:《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
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注】上片第八字,有增一韵者,参见苏轼词。------------------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7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7.1词谱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平中
仄(韵),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7.2声调图谱◎●○○,◎○◎●○○●(韵)。●○○●(韵)。◎●○○●(韵)。◎●○
○,◎●○○●(韵)。○◎●(韵),●○○●(韵),◎●○○●(韵)。7.3词例:[唐] 冯延巳《点绛唇·荫绿围红》荫绿围红,飞琼
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双朱户。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8.浣溪沙:又名:摊破浣溪沙、山花子。唐教坊
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
《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全同。8.1词谱(格一)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
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8.2声调图谱(一)◎●◎○◎●○(韵),◎○◎●●○○(韵),◎○◎●●
○○(韵)。◎●◎○○●●(句),◎○◎●●○○(韵),◎○◎●●○○(韵)。8.3词例(一):[唐] 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
天》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8.4词谱(格二)仄仄平平仄仄
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平仄(句),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句
),仄平平(韵)。【注】上片第三句末三字,可作“平仄仄”。8.5声调图谱(二)●●○○●●○(韵),○○○●●○○(韵)。○●○○
●○●(句),●○○(韵)。◎●◎○○●●(句),◎○○●●○○(韵)。○●●○○●●(句)。●○○(韵)。【注】上片第三句末三字
,可作“○●●”。8.3词例(二):[唐]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永,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18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
义 第十九讲---------------------------------------------------9.采桑子:又名
: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此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
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9.1词
谱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
仄平(韵)。9.2声调图谱◎○◎●○○●,◎●○○(韵)。◎●○○(韵),◎●○○◎●○(韵)。◎○◎●○○●,◎●○○(韵)。◎
●○○(韵),◎●○○◎●○(韵)。9.3词例:[唐] 冯延巳《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
帘挂玉钩。起来检点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10.三字令:双调小令,始见《花间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四
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有于第二句下增“平仄仄”一句,作成对偶者。10.1词谱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仄平
平(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1
0.2声调图谱○●●,●○○(韵)。●○○(韵)。○●●,●○○(韵)。●○○,○●●,●○○(韵)。○●●,●○○(韵)。●○○
(韵)。○●●,●○○(韵)。●○○,○●●,●○○(韵)。10.3词例:[唐末] 欧阳炯《三字令·春欲尽》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
。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11.菩萨蛮:又名:子夜
歌、重叠金。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
,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见《词谱》卷五引)据此,知其调原
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以后。但开元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可能这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输入中国。小令四十四字,前
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11.1词谱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
(韵),中平平仄平(韵)。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
九讲 第19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11.2声调图谱◎○◎●○○●(韵),◎○◎●○○●(韵)。◎●●○○(韵),◎○○●○(韵)。◎○○●
●(韵),◎●○○●(韵)。◎●●○○(韵),◎○○●○(韵)。11.3词例:[唐]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几点说明:①《词律》收词660调1180
余体,《钦定词谱》收词826调,2306体,我们只能选释一小部分。这里所选词调包括近代现代诗人常用的词调和唐宋名家常用词调(以常见
于有影响的选本者为准)40余种,分附一、附二。②各谱排列次第依常用一体的字数多少为序;③一调数体的,一般只择释常用的或有名作的一体
,少数词调择释两三体;④各谱之后,一般均附一首例词。选词标淮兼顾格式典范和思想健康两个方面。凡多数词谱认为定格的作品尽量采用。一般
不选用宋以后的作品;⑤“句”与“韵”相对,即不押韵的句脚;⑥〖〗:叠韵,包含:叠句、叠词、叠字以及叠同音(同声母同韵母)。词例中多
指重复前句“韵字”、“韵词”、叠句;⑦“●”代表仄声、“○”代表平声、“◎”代表“中”即可平可仄。参考文献:[1]清.万树.词律[
M].四库全书.中华书局铅印本.刻本(1876).[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唐圭璋.全宋
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4]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吴丈蜀.词学概说[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许广文、刘玉娥2021.09.】龙风教师词作赏读:1.玉蝴蝶·桃李刘玉娥花瓣卷,子为裳,绿园桃李
翔。振翅浩扬扬,翩翩荐鹗章。叶下苑,青山伴,和月挽星光。天下籍同堂,点灯喜欲狂。2.十六字令·桐、榕二首闫朝霞桐。同生共死有雌雄。
坚贞爱。百鸟凤栖中。榕。独木成林养分丰。荫如盖,常青傲立冬。3.诉衷情令·思陈勇日清夜静绪思飞,心欲盼童归。去年多病体虚,魂守洁身
肌。留体魄,爱妻陪。两依偎。人间情爱,让我回味,沐浴朝晖。------------------------------------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20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
讲义 第十九讲---------------------------------------------------4.长相思·一
颗星翟玉梅一颗星,两颗星,常对闲庭夜上灯,钟敲十二声。枉生情,恨生情,渡口扬帆如梦迎,远山秋水程。5.鹧鸪天·末伏晨荷许立书习习轻
盈旭日彤,悠悠柳岸觅香风。荷姿脱颖飘油绿,气度超仙洒粉红。蜓立顶,蝶钻丛。忽听锦鲤跃塘中。蛙蝉聒噪收流量,怎与清莲气节同。6.纱窗
恨·相思欣原相思总在孤灯候。啥缘由。闹时未及芳心走。咋消愁。腊梅落、几分伤痛,雁北归、今日当酬。未必情随意,上高楼。7.风流子·黄
河吴王浮桥梁峙山秦晋通衢咫尺,铁索勾连断戟。看古渡,伴黄河,落日余晖天碧。陈迹,朝夕,天堑也难相隔。8.梧叶儿·秋董学锋秋花落,桐
叶黄。鬼雨浸愁肠。蓬头面,懒镜妆。更凄凉。堂燕儿相顾望。9.捣练子·回老宅徐家忱庭院寂,锁悬门。故里街空巷少人。残烛影深谁解语,夜
寒宫漏曲思邻。10.如梦令·元旦二首 其一丁学文抗疫三年休战,举国愁云消散。笑里跨新年,一任寒风吹雁。元旦,元旦,雪舞红香飞翰。1
1.西江月·七夕抒怀(柳永)何淑芳窗外汗巾溽暑,庭前茶茗生香。银河今夜驾桥梁。醉了初秋月朗。苦泪两情渺渺,孤城一水茫茫。鹊桥云梦负
牛郎。别梦片言疾恙。-------------------------------------------------------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21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12.蝶恋花·荷约许风曲径竹幽君莫负。菡萏娉婷,对酌
琉璃酒。相约中秋寻玉藕,扁舟一叶塘前守。惊觉天边云疾走。望燕归巢,斗室徘徊久。唯愿菱花风雨后,循香再把柴门扣。13.卜算子·放下刘
春盛明月照轩窗,独坐常思谅。贵贱由天已注明,遇事多谦让。茶味苦清香,看破红尘况。世上诸多事不平,放下心宽畅。14.望远行·忆娘亲送
入学(李璟体)孙玉霞梦里依稀旧景同。娘亲灯下引针缝。书包绣朵腊梅红。新鞋龙凤欲凌空。娘牵手,燕乘风。千般叮嘱爱怜中。如今荒草掩慈容
。阴阳相隔念无穷。15.鹧鸪天·闹元宵王建強华夏龙腾淑气昭,青阳十五闹元宵。花灯款款红光闪,舞者翩翩彩带飘。擂大鼓,踩高跷,秧歌扭
起拽开腰。千家醉沐欢欣里,祝福新春岁富饶。16.握金钗·松湖烟雨愁杨宝俊云动雨将休,人来帆正起。舟远逝、瞬间天际。暗觉无从再相继。
悲切切,发丝风乱理。雾锁满湖愁,波绵明月意。辜负了、月华千里。可谓人生一台戏。谁可道?后台多少事。17.如梦令·铭记“七·七事变”
吴晓娥惨烈卢沟血漫,破碎山河多难。舍命挽危邦,哪怕列强毒悍。拍案,拍案,永保金瓯兵按。18.柳梢青·春分许惠芬杨柳丝飘,鸳鸯缱绻,
棠杏妖娆。旖旎春光,平分昼夜,绿染江潮。花香溢满梨桃。任绯白、明妆发梢。纵肆成流,吟情畅意,醉景闻韶。19.长相思·春刘敦实柳条青
,麦苗青,千亩良田尽绿凝,纤纤舞步盈。万花生,温情生,指点江山更俊荣,信身图画行。------------------------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22页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20.十六字令·雪 三首赵建英雪。飞花入夜行踪灭。舞琼枝,寒林衣素洁。?雪。梅香一段萋萋别。泪花流,思情难诉说。雪。层林
万树东篱绝。看青山,银毡冰冻结。21.江南春·送君路社萍云漫漫,步凄凄。晨昏人影渺,风静柳丝低。长街悲别尘缘尽,从此相思屏上题。2
2.少年游·画眉(晏殊体)高令亚(安徽)凉亭依竹画眉歌。风拂影清波。丛深浓绿,花香盈袖,闻曲醉红酡。笼中囚困山林盼,谁惜虑忧多。宛
转晨昏,妙音孤影,佳客念青娥。23.采桑子·谷雨时节高永久农时已过清明雨,布谷江东,斜燕山空。沐浴人间四月风,飞舞向葱茏。适才听得
春姑唱,曼妙樱红,流韵芳桐。潇洒梨花映水中,醉眼亦朦胧。24.捣练子·秋雨丁心雨更漏尽,雨无休,斗转西风入小楼。吹却离人心上恨,孰
知羁旅不堪秋。25.如梦令·“3.15”题玉柳垂帘图郑继梅偶现珠光帘洞,风舞弦丝香送。忽觉燕归来,袅袅金波圈梦。谁弄,谁弄,石破叮
咚声重。26.减字木兰花·放风筝祝向前天高云淡,万里长风空碧湛。身裹冬衫,手执环轮拽细纤。小呼大喊,双颊绯红珠玉染。少女童男,体壮
人强心里甜。27.西江月·闺思萧竹秋至渐寒归雀,清波忽现游鳞。思情万种乱纷纷,云简书愁难尽。恨不化成凤鸟,千山万水寻人。奈何离念如
丝蕴,绣作征袍方寸。-------------------------------------------------------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23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28.减字木兰花·惜花开早(欧阳修体)李跃荣惜花开早
,若待开迟风渐老。牵系人情,只恐丝连藕长成。余香杳杳,依约顒望今正好。几朵盈盈,送我燕台句细评。29.浪淘沙令·天堑刘德生初到楚荆天,黄鹤楼前。龟蛇脚下水光寒,想觅渡船浑不见。知向谁边?今又去江滩,梦绕魂牵。大桥数座倚云悬,车水马龙霓彩链。天上人间?!30.南乡子·祝龙风釆风团顺利抵达昌平施晓芸佳景胜蓬莱,连片樱花似雪霾。真个东风人缱绻。乖乖,欲赏春光走起来。邀约众贤才,齐聚昌平共感怀。有幸遇逢留靓照,排排,笑靥争如百卉开。31.临江仙·开悟李平不觉中光阴似箭,一年春去秋来。静观世上孽生灾。从容面对,且看运安排。荣辱宿命谁注定,泥丸悟变灵台。可怜天下肉凡胎。自修成果,劫后笑尘埃。32.行香子·春之思赵兰珍?一夜春风,满院桃红。芬芳艳、粉面娇容。蜂飞蝶舞,嘻戏花丛。赏色如霞,景如画,妪如童。时光荏苒,天道如弓。转眸间,白发葱茏。夕阳追梦,执笔身躬。觅诗之魂,词之调,律之工。33.浣溪沙·春韵王清明化雨东风媚景描,流霞夕照柳丝飘,桃红杏粉展春韶。岭上竹松齐斗艳,湖中菡萏共争娇,百隹同唱翠薇谣。34.西江月·戊戌中秋许广文(以枚)雁阵声声斜叹,浮云冉冉何求?风吟千绪上眉头,空际寒星知否?已散烟波灵岫,秋江一叶扁舟。圆明高挂远山留,对饮孤身依旧。编者注:本教程讲义所选录编委之诗例词例,大多数是作者未经修改之旧作,又或是为了教学而即兴创作之初稿。诗词作品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供大家批评和指正。----------------------------------------------------------------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24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布置作业】一、题目自拟;二、注意谋篇、布局及诗句之艺术手法运用;三、词体按教材讲义押韵要求《词韵》《词林正韵》;选用《平水韵》则需注意“入声独用”(特殊情况之主要元音相同的平上去入声看作同部而互相混押,酌情处之);四、小令二首、严格按下列词谱(11选2)创作;五、提交作业不带词谱(课堂提交两首,课外需多练笔)。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xx文学社xx分社xx分院 第xx次作业学员: 学号: 1.十六字令:词谱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句),中仄仄平平(韵)。2.渔歌子:词谱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忆江南:词谱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4.捣练子:词谱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5.如梦令:词谱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仄〗(叠韵),中仄仄平平仄(韵)。6.生查子:词谱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7.点绛唇:词谱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平中仄(韵),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8.浣溪沙:词谱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9.采桑子:词谱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10.三字令:词谱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11.菩萨蛮:词谱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作业提交格式:1.词牌·题目………词文内容………2.词牌·题目…………词文内容………--------------------------龙风文化发展中心 龙xx社 总社长 xxx 总教 xxx 布置截止时间: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十九讲 第25页
献花(0)
+1
(本文系wuzhi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