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中单元研习任务第一单元[对应学生用书第35页]任务一[任务导引]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理论文章,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和引 领。阅读本单元前四篇课文,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完成下列任务。[任务设计]1.四篇课文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阅读这 类文章,有助于我们丰富思想,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请任选一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 (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参考示例](一)对《改造我们的学习》 的认识及启示《改造我们的学习》对我的启发在于如何提升和改进自己。首先,需要系统地学习。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了解情况 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这是改造学习的基本任务。了解情况指认识世界,掌握政策指改造世界。所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时,对问题的研究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我们更应该注重客观实际,制订调查研究的计划,运用系统、正确的方法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来解决问题。其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找到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明确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我们才能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实现人生价值。而且,明确了学习目的,我们才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 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研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再次,敢于创新,勇于提出新观点,不能止步于现状。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 不能充当“留声机”的角色,不能只是不断地重复人类发展史上已经存在的内容,而是要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时代背景不 断钻研,勇于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提出新观点。最后,坚决不能做“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章在论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提出了“有的放矢”的观点。在学习方面,“有的放矢”是指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实现学习的根本目标。《改造我们 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论是在对自身问题的认识方面,还是在做事态度的反思方面,我都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做事态度上,我 们要老老实实,不能有哗众取宠之心。在学习道路上,大家多多少少都走过一些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所以,敢于承认问题所在就是好 的开始。总结经验,端正态度,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二)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改造我们的学习》 是一篇说理结构十分严谨的论说文。文章开篇便提出论题: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接着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三个方 面,肯定了成绩,同时指出了缺点和表现在这三个方面的极坏的作风。为了反复说明,又论证精当地从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进行了对照的分析:分析 了主观主义在这三方面的表现,指出这种学习方法的危害,提出要打倒主观主义,分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在这三方面的正确表现,指出这种态 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最后从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造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制度的具体的解决办法。文章的 结论回映论题: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篇文章全文阐述在学习上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态度改造主观主义态度。紧紧扣住 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三个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深入,一环套住一环,丝丝入扣,句句勾联,说理结构十分谨严。全文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逻辑严密,对照分明,具有无比的逻辑力量,真是“好像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得你无法脱逃出去” ,只有完全信服,改造我们的学习。分析说理文的“说理结构”,探讨作者的思路,是有效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通过分析来掌 握文章的主干,写作时,可以帮助自己列出合乎逻辑顺序的写作提纲。2.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注意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 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参考示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毋庸置疑的。这一观点提出之后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对我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大上与众人见面 。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深入思考,于1992年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因改革目标明确,加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 中全会对新体制基本框架设计合理,改革全面大步展开。经济与制度上的完美结合,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真正摆 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仅如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祖国统一的问题也起了指导意义。邓小平根据 当时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香港、澳门回归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下,中国 只用了短短四十年的时间,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各个领域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给国人以无限的自豪感。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蛟龙 号”达到世界最大下潜深度纪录、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中国全方面高速发展,逐步从“世界大国”走向了“世界强国”。改革开放40 多年,开启了中国历史一个新篇章。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 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任务二[任务导引]《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 ”,《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要真诚。三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在充分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研习任务。[任务 设计]3.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的阅读,联系以下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 谈做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礼记·中庸》)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参考示例](1)《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要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即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一致、理论与实践一致、口 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一致。作者对在“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和批判,强调了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 的天性为“善”,强调善良是人的本性,而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怜悯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人都需要的美德。《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强调了“正义”的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 义是从的道德信念。三篇文章的观点都涉及立身处世的法则问题,是相互统一的。(2)三则材料的译文与感悟:①【译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 才能制定治理天下的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感悟】“诚”关乎内心的本源,是为人处世的出发点,若本末倒置, 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 在明道。②【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 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就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 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感悟】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观点。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 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 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③【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 。【感悟】荀子所论及的人性,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性恶 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3)自我总结扩四端,涵养浩然之气《礼记》告诉人们至诚才可以立本、知育;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以礼制性、积善成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是人固有的本质,扩充四德以至极则成圣。可见道德修养应是做人的必修课。奉行什么样的做人准则,拥有什么样的社交圈子,说 话办事的能力如何……总而言之,奉行什么样的“活法”,就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所能达到的 高度。人在这个世界上,总需要选择一种活法。选择了不同的活法,也就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归宿。处事方式不当,会让人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举步维 艰。要想出人头地,顶天立地地活着,就要懂得适时低头,通晓人情世故的重要。有舍有得,才能享受精彩人生。于发展大局而言,全体社会成员的 道德品行修养素质,关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关乎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于公民个体而言,道德品行修养就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相对外表 而言,个人的道德品行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人之为善就像水之就下,这是自然规律。内省自修,体悟本心之善端。持之以恒正道而行,将仁义礼 智转化为浩然之气,成为现实的道德行动。4.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 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可以根据不同观 点组成两个小组展开辩论。[参考示例]正方:赞赏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①一个有尊严的学者不会为了活命来质疑自己 的观点,他宁愿死也不愿去否定一个他认为没有错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的学说是有利于人民的,他心高气傲,怎么会为了活下去而放弃尊严和立场? ②苏格拉底一大鲜明的特质,即热爱祖国。这样一位精神世界丰富的哲学家,其个人品格也非常优秀。苏格拉底的死是当时民主法制的产物,他在临 死前依旧坦然自若,与学生朋友进行学术交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惧生死且拥有大智慧的人。而他自饮毒酒的行为,也传达了他捍卫雅典最高法律 的决心。苏格拉底是个怎样的人?综合史料,从等级划分看,他是一个普通平民,没有贵族恶习;从个人修养上看,他是一个肯为大义献身的人。无 论是政治哲学还是教育方面,苏格拉底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③在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中,他认为法律是公正的,呼吁公民都要遵守法律、服从法律 ,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在自己被一群没有知识的人判了死刑后,本有逃跑机会的苏格拉底为了遵守法律拒绝逃亡,坚守自己的法律思想, 最后喝毒酒身亡。在这方面苏格拉底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坚守心中的思想,亦是伟大的。反方:不赞赏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 精神。①生活中的逆境总是难免的,面对逆境,有的人宁折不弯,气节可嘉。有的人变节夺志,抱憾终生。真正的智者,既能坚守大节,又善于调整 心态,讲究技巧,最终迎来人生的胜利。苏格拉底如果越狱,还可能改变人们的愚昧无知。像他这样死去没有意义。②留得青山在是身处逆境时低调 忍耐的人生态度,是保存实力、自我保护,以待时机另图发展的人生智慧。同是在“文革”中,施蛰存隐忍低调,迎来了希望,而老舍却投湖自尽。 两者相比,施先生无疑是人生的智者,而老舍让人倍感遗憾。苏格拉底的死并未撼动无知,就如同老舍一般令人惋惜。任务三[任务导引]运用理性 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与同学交流。交流前拟一个提纲,列 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交流过程中注意记录不同意见并加以思考。[任务设计]5.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 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 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参考示例](一)理智地看待“老规矩”任何一 项规矩都是人立下的,人是活的,而且人类一直在进步。“老规矩”应顺乎时代而定、而守、而变。如果规矩与其时代不匹配,那就会导致悲剧,会 阻碍人类发展。北京现在正为是否将老规矩搬出来而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已经忘记了以往的那些礼仪规矩。可是,老规矩都是人定的 ,定得合不合理,就要看符不符合时代要求。战国时的商鞅,顺应时代变化,提出军功爵制主张,在秦国实行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权利的新法,不仅 使自己名扬四海,更令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最后统一天下。由此可见,“规矩”因时而定,有多么重要。如果什么都用传统来解决, 而且还十分有效,那我们回归大自然,过原始人的生活岂不更好?那些遗留下来的传统并非坚不可摧、十全十美,它们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伍。 而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死守教条,而应对传统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只有批判地继承,才能发展下去。春秋时期,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会盟。齐君向 鲁君叩头,而鲁君只是作揖。齐君怒而责问,鲁君却说:“根据《周礼》,国君相见作揖便行。”齐人很是恼怒,从此耿耿于怀。几年后,两国再次 会盟,行礼时,齐国派出武士强行令鲁君叩头。鲁国蒙受大辱。齐人却讥讽道:“鲁君多么愚蠢,死守儒书,引无谓纷争。”由此可以看到,死守着 不合时宜的规矩,小则受辱,大则可以激化矛盾、引起战争。国家、社会如此,个人更应如此。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什么适合,就用什 么。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横扫欧亚大陆,传说,亚历山大攻下了中亚的一座古城,城中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奇怪的绳结,人们说能破解此结的人,会 成为城中的主宰。亚历山大对此很好奇,于是他带人前往。到那里之后,他的手下们都跃跃欲试,其中也不乏有智有谋者,可是仍没有一个人能解开 绳结。亚历山大说:“我来。”于是,他拔出佩剑向绳结砍去,绳结被斩成两截。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亚历山大会以这种方式来破解绳结。亚历山大 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人们只说把绳结解开,并没有说是用手还是用剑。禁锢思想的“老规矩”需要突破,需要变化,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梁 启超关注西学,对国外的民风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当时,中国的女人们还在裹小脚,社会上还在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于是他便大 力引进西方文化,并首先让自己的女儿停止遵循那些陈规陋俗,经过他的努力,中国人的思想有所解放,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试想,若没有人敢 打破这些束缚人的发展和自由生活的陋规,中国会有进步吗?时代变了,社会变了,规矩就要变。不变无以立新规,不变无以走新路。以前公认的不 代表现在就能成立,此路不能走就走彼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有时人们还是忘记了,时代在前进,环境在改变,人类在发展!一味地守旧,没有顺 应时代的潮流,不懂得变通,是必将被时代淘汰的。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应理智地看待“老规矩”,让它顺时而定、而守、而变,这样,“ 老规矩”才会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二)勇于质疑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所说的话都被人们视为真理,但我们却从未怀疑这些真理;老师们所传授的 知识都被孩子们视为无可争议的知识,但他们却从未怀疑这些知识。1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学 者都接受这个论断,对此坚信不疑。但年轻的伽利略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重物体和轻物体 下落的速度相同。据说伽利略就是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证明这个理论的。他在斜塔上同时丢下两个重量不同的球,站在塔下的千百观众亲眼看到两 个球在同一时刻落地,都惊讶不已。2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才被推翻,难道这期间就没有其他科学家勇敢地站出来质疑吗?是的 ,人们都只是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为不可怀疑的真理。3不敢于怀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学,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当今社会,似乎各种知识都已经存在定论,而我们只要去记、去背就行了。显然这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这种难能 可贵的品质,我们才能学得更好。在一本古代数学书中,出现“圆一周三”的定论。直径为一的圆周长为三这个“权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 ,没有人质疑,似乎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数学家祖冲之却质疑了这个观点,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实例与此不同了。但人们总说,也许是出了一点儿 误差也说不定,这可是书上权威的答案。祖冲之采用“割圆法”,经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得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在3.141 59 2 6至3.141 592 7之间,打破了权威。起初那些不相信他的“专家”们也都服气了,祖冲之因质疑而打破了权威。4只有勇于质疑, 这个世界才会飞速进步。如果牛顿没有质疑毕达哥拉斯定理,物理学又怎会上一个台阶;如果哥白尼没有质疑“地心说”,又怎么会有后来天文学的 突飞猛进;如果没有人质疑神佛妖魔,也许现在人们仍愚昧无知。5所以说质疑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包裹着真理的层层迷雾,带人们走向真理。不要认 为教材是“权威定论”,老师都是“金口玉言”。我们不但要学会听讲,更要学会用大脑去分析和思考。我们需要拥有敢于质疑权威的可贵精神,不 要认为这是件很可怕的事,冯骥才先生还不是因为马蜂蜇人后不会死这件事向一位中学生表示感谢吗?6所以,请发挥你的能力,勇敢质疑吧,这不 光是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1首段提出我们“从未怀疑这些真理”“从未怀疑这些知识”,引发思考。2【举例论证】本段通过伽利略的“比萨斜 塔自由落体实验”证明勇于质疑的观点。3【设问】通过设问说明人们盲目遵从“真理”,不敢大胆质疑的做法。4【举例论证】列举祖冲之得出圆 周率的事迹得出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可能会推动某一领域向前发展的结论。5【排比、举例论证】通过三组排比句,强调了勇于质疑的重要性。 6【反问】再次点题,勇于质疑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赏析:本文思路清晰,首先提出人们很少怀疑所谓的“真理”和知识的问题,然后以伽利略 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和祖冲之验算圆周率的事例肯定勇于质疑的可贵品质,最后指出要敢于质疑,不可迷信权威。文章段落层次清晰,层层推进, 语言严密准确,说理透彻。6.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 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写作提示]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发展的重要 标志。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在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下发生 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带来高科技的同时,也带着虚拟世界向我们冲击而来。对于青少年一代来说,互联网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说它是天使 ,因为它给青少年铺设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广阔大道,让他们能足不出户知世界。说它是魔鬼,因为它有着暴力、赌博、诈骗等不良内容,不仅吞噬着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吞噬着他们宝贵的青春。因此,一些缺乏控制力和分辨力的青少年,如果在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地投身其中,会给自 身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互联网这个事物,既要看到它对我们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它对我们的消极影响。我们 在具体写作时,可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写互联网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困惑,针对困惑,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深化文章的主旨。[佳作示范]互 联网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责任。比如,一部分编辑的宿命是,每天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来管理微博、Twitter、Fa cebook,进行互动。他们在管理内容,而不是创造内容,耗费着时间,盯着四方的电脑屏幕,应付着电子的“虚无”。一个就职于杂志社、做 编辑或专栏的作家,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内容创造者”了。因为这一行似乎已经可以用“病入膏肓”来描述了。《大西洋月刊》描述了当前美国 编辑在工作中的一类现象:在编辑会议上,领导总抱怨编辑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不够多,并想尝试开设新社交平台的账号。会议过后,编辑们回到自 己的小隔间里,看着桌上那两台永不关机的电脑屏幕上,开着一个又一个窗口。1当你开始写一篇文章,刚敲了不到50个字,领导通过微信联系你 ,你放下手头的事情去想怎么回复他。与此同时,同事给你发来一则某位艺人出轨的微博新闻,你打开来看。那个活泼的实习生跑到你身边,问了一 个问题,你不假思索地回答了她。我们可能在数十分钟内,同时进行着几十种互动。这时,它们只是我们想要尽快处理关闭的窗口。2作家琳达·斯 通在1998年就对我们当前的这种状况做了经典的描述:“持续局部注意力。”这是一种即兴的状态,现在我们每天都在被这种状态所主导。如果 说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一件事,然后再开始做第二件事,那么“数字化生存”下的大多数居民都会疯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员盖瑞·斯莫尔曾 指出:“人们一旦习惯这种状态,就会在永不中断的网络中如鱼得水。他们的自我和自重将得到满足,而且不可阻挡。”3但技术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克兰兹伯格说:“技术无所谓好与坏,也无所谓不好与不坏。”它们并无善恶之分,但对于通讯技术、社交网络总是注入超越我们承受范围的热情 ,这造成了破坏自我的危险。我们已经对网络活动产生怎样的依赖和贪婪了?网络数字技术拉近整个世界,其速度令人发指。2012年,人类每天用146种语言在Google上进行1万亿次的搜索;同时还发送1 440亿封电子邮件。2013年,Facebook上,每天点击量达45亿次;Youtube上,每小时上传100小时视频;Instagram上,每秒上传637张图片。过去十年,互联网使用率增加了566%。根据2017年最新的估算,全世界超过40%的人都在上网。我们在通讯设备和社交网络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将生活中其他的“可支配”时间挤出来。但可悲的是,我们根本做不到像《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那样,逃离城市,去享受远离尘嚣的“孤独”之旅。事实上,我们对于周围人面对自己的手机时那种宛若襁褓中婴儿才有的专注与沉迷的状态习以为常。41【举例论证】文章开篇列举了美国编辑的例子说明互联网使他们难以花费时间进行创造,而是不断被各种信息分散注意力。2此处描述了会议后编辑们的工作状态,表现网络使人们陷入繁杂的状态。3【引用证论】引用琳达·斯通和盖瑞·斯莫尔的话语,说明网络使人们陷入即兴的状态。4【对比论证】文章尾段将人们与梭罗进行对比,论证了人们沉迷网络花费过多时间,无法享受“孤独”。赏析:本文观点明确,针对人们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的现状展开论述,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论证真实可信。运用对比论证,使文章内容充实,角度多样,思想深刻。多种论述方法使文章富有阅读趣味。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