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word教参)-+【勤径学升·同步练测】2022-2023学年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
2024-05-03 | 阅:  转:  |  分享 
  
[对应学生用书第67页]任务一 比较鲁迅和沈从文小说的观察角度[任务导引] 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
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任务设计]1.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
》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
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答:2.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
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
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边城>中的“
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答: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深入阅读、深入探究、多角度思考以及文学评论的能力。“怎么
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可从鲁迅谈创作的一些文章(如《<呐喊>自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探寻
答案。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可在阅读课文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对“《边城》中的‘矛盾’”的思考,要找出其
“矛盾”之处,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示例]1.(1)怎么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动机?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看:在日本学
医时,许多体格健壮却精神麻木的中国人围观一个同胞被日本人砍头的事件,让鲁迅意识到,“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
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从鲁迅作品的选材特点看: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
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需急切疗的,正是未庄那样
“病态的社会”和阿Q那样“病态的灵魂”。从鲁迅思想家的担当看:鲁迅热切而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类、人生、人性等普遍性问题。在他那里,
人生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并存。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
型寻找出路。(2)说不尽的阿Q 观点一:“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旧中国失败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是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产物,主要是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为了掩盖他们在侵略
者面前的腐败无能、不敢抵抗,便用“精神胜利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持自己的统治。他们在人民面前是暴君,在帝国主义面前是奴才。然而“
精神胜利法”却不仅仅存在于封建统治阶级之中。由于几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对人们的毒害根深蒂固,早就使人们形成了一种
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的思想,所以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也当成了理所当然。阿Q也不例外,虽然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
同时,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他们本身的保守、落后、愚昧、目光短浅也造就了他们在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之后,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的结果。
而阿Q除了有他们身上的这些特点外,他还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赌博、打架,甚至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可见他愚
昧、麻木到何种地步。阿Q这种思想意识与其阶级属性及其自身利益是相互矛盾的,阿Q把它当成护身法宝,却恰恰体现了他消极、落后的本质。
观点二:“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人性弱点,也是人们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 人的一生中,有时难免会陷入困境
,心理、情绪会处于失衡状态。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会让人的心理、性格畸形发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调节这种失
衡。事业失败时,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今天的困境,我们相信明天会好起来;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胜利法”在我们
身上的体现。合理运用“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摆脱困境,走出绝望,走向成功。 观点三:“精神胜利法”是一种
消极、被动的抚慰自己痛苦心灵的方式。 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弱者在强者面前受到欺凌和压迫,不能得到实际的“物质胜利”,而
又不想用自强的方式争取这种胜利的时候,用消极、虚妄的精神来抚慰自己痛苦心灵的一种方式。它的实质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消
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被动地接受现实社会上流行的固有价值和观念。它其实是一种病态心理。2.《边城》中的“矛盾”(1)
船总与老船夫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又唯实唯利。《边城》写到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
人之急……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但在傩送的婚姻上,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他想和王团总攀亲,即使在儿子表明态度后,他还
是专横地逼着儿子接受那座碾坊。 老船夫的达观与务实的心理矛盾。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却又想干预翠翠的爱情,
有重重心事。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体现在老船夫对待翠翠爱情的矛盾心态上:他已经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又希望翠翠嫁给大老天保,他说:“大老是个
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 (2)爱情、亲情与职责的矛盾。 爱情与亲情的矛盾导致翠翠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悲剧。翠翠父亲是一个
茶峒军人,爱上老船夫的独生女,于是发生了暧昧关系。这位屯戍兵士便想邀她私奔,可是这样一来,“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
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首先服了毒,翠翠的母亲等到生下翠翠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天保、傩送血缘的“真”
与对翠翠爱情的“不真”的矛盾。天保、傩送先后为了亲情而放弃对翠翠的爱情,表明他们兄弟二人不能算是真心实意地“爱”翠翠。 (3)沈从
文讴歌的自然人性之间的矛盾。 《边城》中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边城”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地方。然而,如果仔
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边城”里真的有很多的财富和权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当看碾坊的人夸翠翠能干,将来有福气时,爷爷说:“
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古老的湘西文化已经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茶峒已不像以往那样民风淳朴、重义轻
利,“一种由碾坊陪嫁代表的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已悄然进入了边城世界”。乡民已分为两种,一种被唯实唯利的观念影响
,一种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淡泊的生活态度。这种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它将不可抗拒地改变着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仁厚、淳朴的乡风。任务
二 探究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任务导引]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
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任务设计]研读本单元课文,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再拓展阅读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
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3.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
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答:思路点拨 任务重在对现当
代文学的整体把握,注重的是“面”。围绕着“感时忧国”,探讨的是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想倾向和主要特点。 [参考示例] 赞同这种概括
。众所周知,文学本身具有多种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的作用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中国现代文学因为身处特定的历史时期:
国家落后挨打、人民灾难深重、民族危机重重,生活在其间的作家也很难脱离这样的社会现实只写单纯唯美的作品。所以他们的目光和笔触会更多地
投射到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如《阿Q正传》《边城》《大堰河——我的保姆》《茶馆》……这些作品无论是何种体裁,其写作的出发点都根植于
现实的大地,表现的都是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苦难,并力图为民族的新生寻找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
是有道理的。 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的小说《祝福》
《药》《阿Q正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祝福》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有进步思想,讨厌四叔,同情祥林嫂,但又有软弱性;柳妈给祥林嫂
出主意,让她捐门槛,结果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在祝福时因四婶的一声断喝而彻底绝望。《药》中的华老拴愚昧落后,相信蘸着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的
人血馒头能够治好儿子的肺痨病。《阿Q正传》中的阿Q是没有固定职业、没有住处的底层农民,他自欺欺人、妄自尊大,面对种种屈辱,总是用“
精神胜利法”来聊以自慰。这些形象都属于小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
点。 (2)反映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老舍的《茶馆》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社会的真实图景,写出地痞、流氓、特务横行及百姓卖儿卖女、民不
聊生的残酷现实;沈从文的《边城》描摹出边地山寨的风土人情,以人性美与人生悲剧的对立表现了旧时代人民生活的不幸。 (3)表现对革命的
思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不主张徒手请愿,表现出对斗争形式的理性思考;《药》中的革命者夏瑜被杀,群众成为看客,揭
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老舍《茶馆》中的常四爷正直、爱国,因为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而被逮捕。孙犁《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
的抗日青年形象,反映了民众的觉醒和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4.阅读本单元,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
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答: [参考示例]示例一:鲁迅小
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 “戚而能谐”,指在讽刺的笑声中包含着深沉的忧郁,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爱憎感情。“婉而多讽”,是
指对讽刺对象不公开表态,把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委婉曲折的真实描写之中。 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大都是含蓄而隐藏的,从人物和场面的叙述、描写中
流露出来。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喜剧性同悲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笑声里隐藏着深沉的忧伤。《阿Q正传》写阿Q自欺自慰的“
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是异常可笑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一生,同样是在引人哄笑和举人等的折磨中结束的。在喜剧性描写和悲剧结局的交织
里,人物的悲剧命运更加令人同情。示例二:鲁迅小说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锤炼字句,准确、精练。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
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掏”“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作,形象地
描写出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要拿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谨慎和沉重的心情。任务三 学写语言鉴赏类札记[任
务导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
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
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
的精彩语言。[任务设计]5.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答:活
动指导 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
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作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
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形式说明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文章主要和次要的内容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
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仿写式为了达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
,学会运用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
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
达到弄懂的目的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答: [参考示例] 《茶馆》的语言特色(1
)幽默,寓庄于谐幽默是本剧语言的一大特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评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
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融会在一起,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
的特色。反映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体现埋葬三个旧时代的主题,构成了《茶馆》的悲剧基调,但是老舍却为这出人间的悲剧编织了一套喜剧的
外衣。这喜剧外衣正是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吃人者张狂无耻、可憎可笑的嘴脸;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间的奇异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
生零碎”。在阶级社会里,人吃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但这些平凡普通的社会现象,一经老舍的概括提炼、生发
改造,就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就能使人发出含泪的笑声,达到对旧社会强烈讽刺的艺术效果。剧中那个半男不女、行将就木的老太监,竟还
要买个15岁的姑娘当老婆;有钱人无所事事,为了一只鸽子雇佣大批流氓打群架;马五爷对常四爷大为藐视、不屑理睬,可是一听见教堂的钟声就
立刻肃立正冠,学着洋大人的样子画十字;刘麻子拐卖女人,还说为她们“分心”;小刘麻子在谈到他包揽买卖妇女的缺德计划时是那样眉飞色舞、
恬不知耻,甚至把他老子被“大令”杀头也当作吹牛的本钱……这些丑恶的现象有多么可憎、可恶、可鄙、可笑!老舍用喜剧的手法,把人世间这些
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就取得了成功的喜剧效果。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不单包括吃人者的丑恶与无耻,还包括被吃者的愚昧和可怜,这也是老
舍编织喜剧外衣的材料之一。逃兵老林和老陈,想二人合伙娶一个媳妇,搞个“小三口”,不但没实现,还被特务抢走了现大洋;安分老实的松二爷
自己正“瞪着眼挨饿呢”,可一提起喂黄鸟就顿时来了精神,说什么“我饿着,也不能叫鸟饿着!……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能包办“满
汉全席”的有名厨师明师傅,因为“这年头就是监狱里人多”而落得卖掉家什,去大牢里蒸窝窝头;聪明伶俐的小丁宝,明明知道“干这一行,活着
身上就烂了”,可还是得参加沈处长主办的“花花公司”……这些都是可悲可咒的社会畸形与病态,也是可怜而可笑的人生命运。最令人啼笑皆非的
,是王利发等三位老人自我祭奠,在台上扔着拾来的纸钱,用凄楚的、似哭似笑的声音自我解嘲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茶馆》别具一格的悲
喜剧色彩:这是悲中有喜,笑中带泪。人们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2)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从小生活在北京城的老舍有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尤其是这“北京话”,他运用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戏剧的语言也是来自生活的“活的语言”。经过他的精心提炼,语言更简洁生动,使作品更具特色,也更真实。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在这个剧本中特别突出,简短的台词,儿化词语的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真是“京味儿十足”。 语言的成功就是《茶馆》的成功。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同时又简洁凝练,意蕴深长。老舍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了一曲挽歌。所以,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葬礼。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栀子花开啦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