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学生用书选必下第87页]任务一 探究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任务导引]古人云:“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宋赵与时《宾 退录》卷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却点出了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孝。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也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这些文 化观念的当代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任务设计]1.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的是公认的 准则,有的是共同的价值观,有的是深刻的哲思,有的是可贵的精神。小组讨论,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答: [参考示例] 《陈 情表》标举孝道,情真意切。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是真诚的,孝行是实际的。“孝”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 价值标准,一句“不孝”的评价,即使在今天也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难以承受的。《项脊轩志》则以表现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为主。所谓“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中国文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家庭本位,重视家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孝”只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带有较强强制性的人伦要求罢了。在上述两篇文章中,无论是李密自陈“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 无应门五尺之僮”,还是归有光念念不忘“项脊”轩名,感叹“诸父异爨”,都能看到对家庭、家族的重视。可以说,这两篇文章体现的主要是伦理 性、社会性的“道”。《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经历了家道中落,家族宗法废弃已久,秩序混乱,道德失序,他对此痛心疾首。彼时年轻的他,只能自 觉地把家族使命扛在肩头,以考取功名来凝聚族人,恢复家族秩序。“在伦理关系中读人,在宗法家族制这种最世俗人间的关系中读人,你才能读懂 中国人。”重亲情,重人伦,重家族责任和使命,是《项脊轩志》传达出来的古代文化观念。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文化观念,归有光才自觉担起“ 家道中兴”的责任,这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这种文化观念今天仍有积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家族渐趋分散,人们的亲情 和人伦意识逐渐淡薄,人们更多地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己在小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凝聚力日渐被弱化。正因如此,亲情、 人伦对个人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被削弱,由此而产生了各种伤害亲情、有悖人伦的社会问题。倡导这种文化观念,有助于家庭的团结、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和睦,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助于激发人们由家族而家国的上进心和担当意识。 《兰亭集序》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沉思,是哲理性的 “道”。随着“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觉醒”,对人生命本身的思考在魏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魏晋时期“是强烈、矛盾 、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兰亭集序》直面人生苦短、终有尽时这个令人无比痛苦的事实,对及时 行乐、聊以忘忧和等同生死、齐一寿天都表示了否定。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 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 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 《种树郭橐驼传》围绕着“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 的类比展开,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治术的思考。关注民生疾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从孔子发端,至今不断。而柳宗元主张的为政要 务本、清静,不要政令频出、扰民妨民,既是对当时吏治的批评,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某种总结,这里就包括了“与民休息”的文景之治等在内。本文 的“道”是针对现实政治的,其中对政府主动作为和人民自主作为关系的思考,与当下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的思考颇有相通之处。人们对于客 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不是对旧说的陈陈相因,而是人们通过实践检验对旧说的否定、丰富或完 善。《石钟山记》中,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缘由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要正 确判断一件事情,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这体现了古人不盲目迷信权威、重视实地勘验和自主思考的文化观念。苏轼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 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值得学习。当今时代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各种理论、观点、见解层出不穷,我们尤其需要这种不盲从、重 勘验的文化观念,在纷繁的世事中透过现象探求实质,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去作出尽可能正确的 判断。任务二 探究古代散文的章法和语言[任务导引]古代散文写法比较自由,句子可骈可散,结构可密可疏,但优秀的散文作品在语言、章法等 方面都颇有讲究。[任务设计]2.古代散文多注重骈散结合,诵读《陈情表》《兰亭集序》和《种树郭橐驼传》,感受它们不同的韵味。小组合作 ,选择其中一篇,说说文章是怎样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情达意的。各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讨论。答: [参考示例]《陈情表 》骈散结合之美李密的《陈情表》紧绕一个“孝”字,用平实的叙述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放下了嫌难;用至真的情感感染了后人,让我们为之悲恸! 是完美的语言运用让一篇表文能有这样恒久的艺术魅力!文章具有骈文的许多特点。有言对,正对,反对,流水对等。 言对:指一般的语言相对, 其中不含典故或引用。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通过外、内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孤苦的生活境遇。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 同、相近、相补或相衬。“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最后一句“生”“死”虽是一组反义词,但从整句意思来看内容是互为补充的,应为正对。“陨首”即谓丧命。“结草 ”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后常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典故“衔环”同用,指受恩深重,虽死也要报答。“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上下两句 互为补充来表达自己为晋武帝尽忠的诚心。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如:“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流水对:又称串对,走马对, 上下句意思相关联,有承接、因果,转折等关系。如“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意思是因为祖母重病在床,所以“我”常侍左 右,不曾离开。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 骈文又称“四六文”,即文章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本文以四字句为主,间有其他散句,使得文章节奏既 紧凑上口又富于变化。“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 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另如:“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 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如此整散结合,既写出了圣命的咄咄逼人,又道出了自己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情 。 其次,文章另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用语凝练,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许多词语沿用至今。如“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 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乌鸟私情”“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等,这些均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李密所处的西晋时 期正是骈体文的形成时期,文人写作文章开始讲求对偶、声律和句式结构。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成熟骈文的诸多特点,尤为可喜的是作者在讲 究形式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文章的内容。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3.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的结构和内部联系, 就连一些看似信笔写就的作品,也大都有章法可循。如《归去来兮辞(并序)》,虽然被誉为“不见有斧齿痕”(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李格 非评语),但全文由“归程”写起,历“归舍”“归园”“归田”,结于“归尽”,章法严密。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选择其中一篇,理清其整体结 构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的形式加以展示。答:答案示例4.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 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从本单元所选的古代散文中选择一篇,试作评点,并与同学交流。答: [参考示例]归有光的《项 脊轩志》一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历程,通过对别人所不屑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的记叙,表达了人去屋空、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 和妻子的深切怀念。阅读起来,我们似乎跟随着作者一起回忆了项脊轩的方方面面,又似乎也经历了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细心呵护和温情抚慰,联想 到我们小时候读书和享受母爱的彼情彼景,顿生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作者借老妪之口介绍母亲的往事,显得十分真实而富有感染力,“某 所,而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等十分细腻的关切动作和话语,令读者也感到亲切、温暖、眷恋,还有祖母轻轻关门的动作,几句喃喃自语, 都细致入微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待之情。而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极为悲痛的心情溢满心胸。“庭 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面对亡妻所栽植的枇杷树,睹物思人,怎不黯然销魂!这恰恰又唤起读者的共鸣:每个人 都有一些值得纪念的感人的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读者在经历亲情、爱情、友情的洗礼和熏陶之后,感情得到渲染和升华,灵魂得到净化和提升 。任务三 归纳整理古汉语活用现象[任务导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我们称为“词类活用”。在阅读文 言文时,可以标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做一点分类积累,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任务设计]5.参考下 列示例,对本单元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梳理总结。例句活用词语活用类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舟(凭借着舟)名词作状语 [参考 示例]详见每课[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栏目。任务四 学习“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态度[任务导引]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文章要求作者有真诚的态 度和情感。本单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说真话,抒真情”的典范,我们要学习这种创作态度。[任务设计]6.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重要的选择, 比如选择什么高考科目、未来从事什么职业等。请给友人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选择及理由。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答: [ 参考示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浩:你好!听说你最近因为高考科目选择的问题有些困惑,不知该如何选择,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写这封信和 你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关于高考科目,很多人倾向于选择与最热门、前景最广阔的专业相关的科目。这固然不错,但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感兴趣应该是选择科目首先考虑的因素。 兴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 业而乐此不疲。古往今来,许多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中,他们沿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 业成功的路径。 被喻为“科学巨人”的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从一个苹果成熟落下的现象而产生了联想。试想一个苹果掉下来是一件怪事吗?不 ,它很常见。谁也没有去注意它,因为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它不掉下来难道飞上去吗?正是牛顿对这个我们不在意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 ,对其进行不懈的探索,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因一次考察,对某岛上动物外形的异样产生兴趣。于是他用了22年时间 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如果不是兴趣促使他锲而不舍地探讨,也许我们至今仍在信奉着神创论。 这正验证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一家杂志曾用“终日计算,冥思苦想”为标题介绍了杨振宁的物理研究。杨振宁因此不大高兴,他 对人们说:“尤其不同意的是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研究物理是没有苦的概念的,物理 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要我对物理学有了兴趣,我就会被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吸引。” 人是健忘的,总会丢三落四、忘这忘那,但是对于感兴 趣的事物,却像在心底烙上了印,永远铭记。生活中,人会对美丽的风景过目不忘,人会对喜欢的物品清楚了解……这都是兴趣爱好在起着作用。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当你对它充满兴趣,你就会发现,记住它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人的成功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它推动着人们主动地去开拓进取,促使我们学会发现身边的大小事。无论是辽阔宽广的大地,还是浩瀚无垠的海洋;无论是形形色色的人生,还是生生不息的物种,它们都存在着千千万万个“为什么”,等着我们洋溢着满怀的兴趣去发掘其中的道理。 所以我希望你能遵循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要被外界影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 此致敬礼! 明华 ××年2月20日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
|